摘 要:以縣為單位實施區域性幫扶,作為我國減貧事業的寶貴經驗被推廣至鄉村振興實踐,產生了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這些重點幫扶縣的共同特點是特色產業發展不充分,存在科技支撐乏力、基礎設施薄弱、市場營銷缺位和專業人才匱乏等突出短板。因此,當務之急是通過強化科技賦能、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重視市場營銷和外引內育人才等措施,盡快補齊這些短板。
關鍵詞: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 農業科技 基礎設施 市場營銷 專業人才
決戰脫貧攻堅,歷史性地解決了我國的絕對貧困問題。然而,貧困是動態變化的,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縣摘帽只是中國減貧事業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并不意味著減貧工作徹底勝利。貧困人口能否穩固脫貧,是否會返貧,還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為此,自2021年起,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和“中央一號文件”均會突出強調“脫貧成果鞏固”與“防止規模性返貧”問題,足見減貧工作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位置。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必須瞄準重點區域,這在我國的減貧實踐中已經得到證實。自1986年起,我國開始建立區域式集中連片扶貧開發機制,確立了331個貧困縣。1994年將貧困線標準提高,使貧困縣增加到592個。2001年,國家進一步明確貧困縣進出機制,量化了重點縣的調整確定標準,即“631指數法”①,按此法在中西部21個省區市確定了592個貧困縣。2011年,國家把調整貧困縣名單的權力下放至省區市,允許各省依據實際情況,按“高出低進,出一進一,嚴格程序,總量不變”的原則進行調整,調入調出38個縣,貧困縣總數仍為592個,再加上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不在名單中的240個縣,貧困縣總數達到832個。可見,我國以縣為單位實施區域性幫扶,至今已有近40年的歷史,從脫貧實踐來看是行之有效的。
一、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設立
我國現階段將減貧工作聚焦于重點區域,尤其是脫貧縣,這在202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和“中央一號文件”中作出了明確部署,即“在西部地區脫貧縣中集中支持一批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和“在西部地區脫貧縣中確定一批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集中支持,支持各地自主選擇部分脫貧縣作為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國家之所以作出這樣的戰略部署,在于那些深度貧困縣雖然已經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但這些縣自然條件差、歷史欠賬多、脫貧人口規模大且占比高,加之有些脫貧人口脫貧主動性不強、內生發展能力不足、可持續生計資本匱乏和市場競爭能力弱等,導致存在較大返貧風險隱患,必須集中支持才能使其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才能實現可持續脫貧。2021年3月30日,國務院印發《關于確定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晰了確定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重要意義、工作原則和工作要求。按照《意見》中的工作原則,綜合考慮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標,統籌考慮脫貧摘帽時序、返貧風險等因素,國家在西部10省區市確定了160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10省區市結合當地實際確定了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163個。為貫徹落實《意見》中的工作要求,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中組部、國家發改委等12個部委,會同科技部、工信部、民政部、水利部等17個部委研究制定了《關于支持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實施意見》,強調集中各方資源,強化政策支持。自2022年起,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扶持工作都作出了具體安排,其中連續兩年突出強調在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補齊短板的問題。該問題在2023年10月發布的《國務院關于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中也曾被提出。可見,當前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發展的短板問題異常突出,亟待補齊。
二、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發展的短板
大多數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之所以地區生產總值及各項收入等指標較低,脫貧摘帽較晚,存在返貧風險隱患等,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其特色產業發展不充分,基本上處于起步階段,支撐特色產業發展的技術、設施、營銷、人才等存在突出短板。
(一)科技支撐乏力
發展特色產業,離不開科技的支撐。然而,當前在發展特色產業過程中,科技的支撐作用遠未發揮出來,科技貢獻率相對較低,其根源在于鄉村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對外依存度較高,導致技術供給不足,引入技術成本相對較高;其次,受資金、市場、信息化、人才、自然環境及特色產業從業者思想觀念、受教育程度和風險意識等的影響,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存在一定障礙。僅以特色種養業為例,在很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支撐其特色種養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如現代種養技術、農機裝備技術、節水灌溉技術、農作物控肥控藥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冷鏈物流技術、電子商務技術等的推廣和應用還很薄弱,勢必會限制其特色種養業的發展。
(二)基礎設施薄弱
基礎設施作為特色產業發展的基礎,對發展特色產業具有“乘數效應”。然而,當前很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基礎設施總體上還不夠完善,如農田水利等生產性基礎設施不足,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匱乏,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道路、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標準較低,網絡通信設施較為落后等。以特色種養業為例,在很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高標準農田、飼草基地、節水灌溉設施、農業氣象觀測設施、農產品加工設施、交通基礎設施、農業電氣化、通訊基礎設施、流通基礎設施等建設水平均較低,嚴重制約著種養等特色產業的發展。
(三)市場營銷缺位
營銷決定著特色產品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實現及增值,是發展特色產業的保障。市場營銷的作用不僅僅是銷售特色產品或服務,更重要的是它能滿足和創造消費者需求,建立品牌形象,從而促進特色產業發展。要滿足和創造消費者需求,必須建立在開展充分市場調研的基礎上,才能挖掘出消費者的現實和潛在需求,并加以滿足和創造。然而,當前有些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對市場營銷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營銷意識淡薄,如市場調研不充分,導致信息不對稱,難以做到以銷定產;標準化程度不高,造成產品和服務質量不穩定,難以滿足消費者需求;品牌化不足,致使產品或服務缺乏知名度和美譽度,市場競爭力不強,難以提升其附加價值;銷售渠道網絡不健全,以傳統的長渠道為主,中間環節過多,降低了流通效率,更有甚者還過度依賴幫扶單位包銷,毫無營銷觀念可言。
(四)專業人才匱乏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人才是特色產業轉型升級的引擎,有了高素質人才隊伍,才能引進新技術和新興產業,加快特色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特色產業附加值。人才是拉動農村人口就業創業的主力軍,高素質人才隊伍在農村就業和創業,既可以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又能夠為農村人口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當前在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總量偏低、素質不高、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單就人才結構來看,以基礎勞務人才為主,產業發展人才、農業科技人才、創業帶頭人、營銷人才、物流人才、電商人才等新興職業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匱乏,且人才流失嚴重。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發展特色產業存在較大人才缺口。
三、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補短板促振興的對策
(一)強化科技賦能
對特色產業實現科技賦能,必須集中各種力量增強農業技術創新能力,培育發展特色產業的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在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上,國家應鼓勵和引導科技特派員和農技人員等以項目、資金、技術入股參股的形式,與農戶、專業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等結成利益共同體,加速實現科技成果轉化。通過培訓轉變特色產業從業者的思想觀念,使其愿意并能夠接受和利用新技術。現階段,必須充分發揮國家為每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配備的產業技術顧問和科技特派團的作用,使其為每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確立的特色主導產業切脈診斷,完成其完善產業發展規劃、推廣優良品種、落地先進技術、建設示范基地、培育產業帶頭人的任務。在國家和自治區送技術下鄉過程中,各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要重視對本土化農技人員的培養,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為每個自然村或合作社配備1名本土化農技人員。加強對致富帶頭人和農戶的專業技術培訓。配合種業振興行動,轉化推廣綠色種養技術、農機裝備技術、農業節水增效技術等;為提升農產品質量,增加其附加值,推廣應用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為促進農產品流通,推廣應用農產品冷鏈物流技術和電子商務技術,力爭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特色農產品奔赴全國、走向世界。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在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必須用好政府投資資金,將其重點投入到農田、水利、基地、交通、電力、通信、流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升級上,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節水灌溉工程,強化飼草基地建設,優化農業氣象觀測設施站網布局。扶持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建設保鮮、貯藏、分級、包裝等產地初加工設施設備,引導農業企業到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建設農產品加工基地和標準化、清潔化、智能化加工廠,延續支持扶貧車間的優惠政策,建設一批規范化鄉村工廠、生產車間。繼續深入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加快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設,支持農村產業路、旅游路、聯網路建設。加強電網建設,因地制宜推廣鄉村電氣化應用。加強光纖及廣播電視網絡建設,實現通訊網絡深度覆蓋。推進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建設,優化縣域批發市場、集散中心、物流基地布局,支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建設田頭市場、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引導生鮮電商、郵政、快遞企業建設前置倉和分撥倉,配備冷藏和低溫配送設備。統籌市場力量參與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數商興農”。完善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優先發展城鄉一體化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推進城鎮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
(三)重視市場營銷
營銷作為特色產業發展的軟實力,必須引起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足夠重視。無論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還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包括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以及下派幫扶干部,都要緊盯市場,及時獲取準確的市場信息,做到以銷定產,帶領農民生產適銷對路的農產品,杜絕各種賣難現象的發生。當然,要徹底杜絕賣難現象,必須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儲存、運輸、銷售、服務等的標準化,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對品質生活的追求。因此,在特色農產品種養環節,應該建立技術標準化體系;在生產到消費的各環節建立全程質量標準化體系。只有實現了標準化,才能實施品牌化運作。在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開展品牌化運作的關鍵是加快推動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力爭每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至少培育1個區域公用品牌。同時,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注入企業文化和價值理念,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特性鮮明的企業品牌。支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開展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加大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農業品牌公益宣傳力度,舉辦特色優質農產品線上線下對接大會及其他產銷對接活動等,廣泛開展品牌營銷,以提升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增強市場競爭力,提升其附加價值。深化拓展消費幫扶,推進消費幫扶“三專”(專柜、專館、專區)建設,開展幫扶產品“五進”(進食堂、進廣場、進企業、進社區、進直播間)活動,采取“基地+農戶+合作社+企業”“農超對接”等模式,促進農產品產銷對接,拓展銷售渠道,減少中間環節,提高流通效率,走出過度依賴包銷的怪圈。
(四)外引內育人才
加強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特色產業發展人才隊伍建設,必須采取“外引”與“內育”相結合的原則。“外引”即優化鄉村人才配置,引進懂科技、管理、市場和法律的現代化人才,為特色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外引人才可以采取柔性引進的方式,即“不為我有但為我用”,通過完善人才引進制度吸引高校、科研院所專業技術人才到鄉村或龍頭企業掛職、兼職和離崗創新創業等,以激勵政策吸引已退休的“銀發”科技人員助力鄉村振興。“內育”即培養鄉土人才,通過教育和培訓,培養新時代的鄉土人才,使其成為特色產業發展的“領頭雁”。如支持農業職業技術院校擴大農村定向生招生規模,動員縣域內達到職業院校分數線的生源報考農業職業技術院校,并通過政策鼓勵和引導農業院校、農業職業技術院校的畢業生回鄉、到鄉就業,實現“四鄉人才”(即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和企業家入鄉)中的畢業生到鄉。健全農民教育培訓體系,通過整合各種培訓資源,緊扣特色產業發展需要,培訓本土實用技能人才,將其鍛造成新型職業農民。對培育的新型職業農民,制定分級分類認定標準,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定試點。探索建立農業職業經理人制度,大力培養農業職業經理人。同時,穩定基層人才隊伍,及時補充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優秀人才,鼓勵外出農民工、創業能人、鄉賢及退休人員等返鄉創辦實業,實現“四鄉人才”中的農民工返鄉、能人回鄉,大力發展鄉村產業。以數字鄉村為依托,培養農村電商、新媒體和物流等人才,促進“數商興農”。加強農村基層干部培訓,提高基層干部統籌抓好特色產業發展的能力和素質。
參考文獻:
[1]李瑞華,潘斌,韓慶齡.實現精準扶貧必須完善貧困縣退出機制[J].宏觀經濟管理,2016(2):26-28.
[2]楊竹清,張超林.新市民與鄉村振興:增收減產的效應——基于319個城市的實證研究[J].財經理論研究,2024,(3):22-34.
(作者單位:1.內蒙古財經大學商務學院;2.內蒙古財經大學統計與數學學院)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