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探究了新媒體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并指出了新媒體支持下的思政課教學創新路徑。研究表明,新媒體的興起為思政課教學帶來了積極影響,教師應積極主動轉變教學理念,充分發揮智慧職教、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應用的優勢,通過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創新愛國主義教育路徑等方式,改善思政教育效果。
[關鍵詞] 新媒體;思政課程;教學方法
在數字時代,新媒體迅速普及,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創新提供了新的路徑。通過引入新媒體平臺,高校思政課教學環境更加自由、開放,師生互動頻率增加,教學效果顯著改善。在新媒體支持下,院校可嘗試將線上網絡學習與線下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打破傳統教學的時空局限,將互聯網的交互性、開放性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提高教學效率。
一、新媒體在高校思政課中的應用價值
(一)有助于營造更開放的教學環境
以往的高校思政課教學多采用單一的課堂授課模式,教學內容以教材為準,教學形式單一,教學氛圍沉悶,加上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本身較為抽象、枯燥,學生很難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新媒體的引入為高校思政課教學營造了更加開放的教學環境,QQ群、校園論壇、微博等平臺可打破教學的時空局限,為學生提供隨時隨地獲取知識的便捷通道,學生則可以在智能終端搜索和瀏覽感興趣的信息。這樣,思政課教學就不再局限于課堂,而是延伸到了網絡中。
(二)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互動平臺
在傳統思政課堂上,師生間的信息傳遞具有單向性,教師負責講授,學生則被動接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思考、實踐的機會不多,與教師的互動也不多,教師也很難了解學生對授課內容的掌握情況。然而,思政課程本身理論性較強,若課上師生間沒有實時有效的互動,學生就容易感到厭煩,開始開小差,從而影響教學效果。新媒體技術的引入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高效互動平臺,使得師生間的信息交流更加順暢。
例如,在教學“我國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相關內容時,與以往單純的教師講解相比,新媒體支持下的思政課堂可在大屏幕上展示絲綢之路的圖片、數字化沙盤等,還可以動畫的形式演示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這種可視化形式更容易吸引學生興趣,引導他們主動跟隨教師的思路,進入歷史情境之中開啟“絲路之旅”。此外,教師還可創建虛擬互動場景,學生戴上VR眼鏡與教師、與虛擬講解員進行交流。這種形式的授課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思政知識的理解,強化他們的政治認同。
(三)有助于創新教學形式
以往思政課教師多采用封閉式教學,形式呆板,很難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新媒體的引入可有效克服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革新教學形式、方法,增強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力,增強整體教育實效。在新媒體助力下,思政課師生互動性更強、學生參與更廣泛。教師可借助新媒體渠道搜集素材,拓展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與現實相結合,增強思政課的說服力、影響力。此外,新媒體可通過圖文結合、音視頻結合等方式,將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生動地呈現出來,促進師生交流互動,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切實增強教育實效。
(四)有助于增強教學時效性
首先,新媒體平臺,如社交媒體和在線學習平臺等,能夠快速傳播最新的社會動態和時事熱點。思政課教師可以將一些熱搜信息及時融入授課內容之中,確保學生第一時間了解并思考當前的社會問題和政治動向。這種時效性使得思政課內容始終與時代發展保持同步。
其次,新媒體教學平臺通常具備實時交互功能,如在線問答、“彈幕”評論等。這使得教師能夠及時解答學生的疑問,收集反饋意見,從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這種實時反饋功能不僅提高了教學的針對性,也提高了思政課的時效性。
二、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的創新路徑
(一)革新教學理念,創新思政課教學模式
以往思政課堂多采用教師講授、習題練習等教學方式,教師占據主體地位,為在有限的課時內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常常“一言堂”,很少與學生互動交流。處于被動地位的學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以致課堂效率低下。當新媒體在教育教學領域大面積普及后,思政課教師的觀念和行為也受到了較大影響,開始追求理念創新與教學形式優化,逐步走上創新發展之路。
一是革新教學理念。新媒體的介入倒逼教師革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改變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受尊重的狀況,給予學生更多自主探究的機會,使他們積極參與思政教學活動,最終實現育人目標。這樣,思政教育不再形式化,而是能夠取得真正的教育實效。為了充分發揮新媒體的教育優勢,教師可創建“思政微平臺”,打造更加豐富多元、圖文并茂的授課內容,讓晦澀難懂的知識點變得通俗易懂。這樣,線下教學與線上平臺間的良性共振,思政課堂將更加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更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
二是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教師可采用翻轉課堂的形式進行思政課教學,圍繞授課內容,合理安排教學時間,預留部分課堂時間用于開展網絡學習,借助網絡平臺播放思政微視頻,使學生在線上初步掌握相關知識點。在線下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或者相關社會實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有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改變以往課上“滿堂灌”、課下“找不見”的情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借助微信平臺,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
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應抓住現代信息技術帶來的教育教學改革契機,充分發揮微信平臺的優勢,以嶄新的形式開展思政課教學活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依托微信教學平臺,與學生共創高效課堂,促進教學質量提升。
一是打造微信教學平臺。在新媒體環境下,思政教師應充分發揮微信作為即時通信平臺的功能,打造微信教學平臺,與學生實時進行課堂交流,并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個別指導。為加強課后指導,教師還應開通微信公眾號平臺,定期推送與課堂授課內容相關的資訊、文獻等等。教師還可將學生信息與微信號進行綁定,以便隨時查看學生出勤情況、作業完成度和意見反饋等,進而更好地調整教學。在微信教學平臺上,學生可輸入關鍵詞搜索思政課重點知識,還可隨時留言提問,由教師在線解答,這對于提高思政教育質量有很大的助力。
二是打造原創教學內容。微信平臺功能豐富,信息傳播更加多元,但網絡信息真假難辨,而且內容雷同較多,原創素材較少,往往難以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思政課教學內容受本學科性質的影響,在微信平臺上多是推送與政治、經濟、黨史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的內容,編輯加工和二次創作的彈性較小,往往難以引起學生興趣。為強化思政課堂的吸引力,教師應跳出傳統思維,從日常生活中獲取創作靈感,引入表情包等活潑素材,使推送內容給學生耳目一新之感。教師還可鼓勵學生自己創編作品,發布到平臺上供教師和其他同學品鑒。此舉不但可豐富公眾號的推送內容,還可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加深他們對思想政治理論的理解。
三是強化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新媒體環境下的思政課教學對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思政微信平臺需要教師日常維護和更新,如若他們對微信公眾平臺的功能不熟悉,就很難順利開展工作,不利于平臺長久運行。對此,院校應不定期組織相關培訓活動,通過講座、技能比武等形式普及新媒體運用知識,助力教師更好地開展新媒體環境下的思政課教學。當代大學生是網絡的“原住民”,使用網絡的技能普遍較高,往往能及時發現微信平臺運營過程中的問題和不足,教師應虛心向學生請教,主動學習更多技能。這個過程可以增進師生情感,增強思政課的實效性。
(三)實施精準思政,增強教育實效
新媒體技術為思政課教育創新提供了更多支持,教師可從內容、形式與方法等層面入手,實施精準教育,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新媒體平臺在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思政教師應充分利用新媒體的這一優勢了解學生對思政課的期望和關注點,并根據反饋設計教案。課后還可利用新媒體平臺收集學生的學習數據,如瀏覽記錄、互動情況等,然后根據數據分析結果,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興趣偏好,從而進一步優化教學方式,使思政教育更加精準地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
在教育內容的創新中,教師應將愛國主義教育作為重點授課內容,增進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了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懂法律的新青年。
在教育形式的創新中,教師要著重改變以往的愛國主義教育形式,除進行愛國主義理論講授之外,還應將設計愛國板報、參觀紅色基地等作為補充形式。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可以創建網絡思政課堂,借助互聯網整合愛國主義教育相關資源,特別是各種時事新聞和熱點話題,有的放矢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這樣,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愛國主義教育的感染力將得到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文化自信就能更好地培養起來。
在教育方法的創新中,教師應借助網絡平臺加強師生互動,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為他們答疑解惑,使愛國主義教育更具時效性、針對性。教師還應引導學生緊跟自己的思路解析社會熱點話題,不斷提高信息分辨能力。在新媒體環境下,思政課教師要更加注重發揮“第二課堂”的價值,定期帶領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將實踐成果整理出來,在微信、微博等平臺推送分享,擴大思政教育影響力。
三、結論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理念,以創新思維探索新的思政教育發展之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結合思政學科的特點和新一代大學生的特征,通過創建微信教學平臺、實施線上線下融合教學、創新愛國教育路徑等方式,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龍斌.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如何有效傳播正能量[J].紅旗文稿,2015(17):19-22,1.
[2]李晗,方慧.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主流意識形態引導力提升探析[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0(5):395-399.
[3]劉韻清.論新媒體條件下高校思政課的愛國主義教育創新[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6,30(8):27-32.
[4]陳雙泉.新媒體視角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創新探索——評《融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7):245.
[5]張中世,孟琦,張曉林.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課教師意識形態教育研究[J].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8,17(1):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