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隨著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數據已躍升為與傳統要素并列的新型生產要素。文章基于《政府會計準則》,參照企業數據資產入賬模式,遵循國家關于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的法律規章及《關于加強行政事業單位數據資產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旨在探索事業單位數據資產入表財務管理的有效路徑,以確保國有資產的安全穩固,同時規范事業單位數據資產管理。
【關鍵詞】數據資產;會計計量;國有資產
【中圖分類號】F275
一、事業單位數據資產管理背景和意義
事業單位的數據資產,無疑是全社會共享的寶貴資源。事業單位建立健全其管理制度、提升數據資產管理水平,能夠有效促進公共數據價值的發揮。財政部近期接連發布了一系列舉措,以推動數據資產化進程。2023年12月發布《關于加強數據資產管理的指導意見》,2024年2月發布《通知》,分別對數據資產的全過程管理和內部控制、財政監管做出了明確規定,是構建數據基礎制度的重要一環。數據的獨特之處在于其可無限復制,這一特點賦予了數據無限的潛力和價值。數據要素的充分利用,將在促進新質生產力、加速高質量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事業單位有責任管理并運用好數據資產,充分發揮其公共性和普惠性,打造一個開放、透明、公平的社會環境,為市場生態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事業單位數據資產入表財務管理路徑
在事業單位數據資產管理的宏觀視角下,借鑒生命周期理論,建立涵蓋確認、確權、應用、會計處理、列報和披露等環節的全面管理路徑。
(一)數據資產的確認
依據《通知》,明確事業單位數據資產是事業單位在依法履職或提供公共服務過程中持有或控制的,預期能夠產生管理服務潛力或帶來經濟利益流入的數據資源。在數據資源形成數據資產的認定過程中,需滿足兩大條件:一是政府會計主體有望獲得服務潛力和經濟利益,二是經濟資源的成本或價值必須能夠得到可靠的計量,以確保財務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這兩大條件的滿足,共同確認數據資源已轉化為數據資產。
(二)數據資產的確權
確權是確保數據合理使用的關鍵步驟。《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條例》規定,國有資產歸國家所有,事業單位數據資產的確權并非確認所有權,而是明確管理權限,是對數據持有權、使用權和經營權的明確。事業單位需承擔起數據資產的實物管理、統計報告和會jwItFYmNtJrpusxvubKhww==計核算等職責,確保國有資產管理的科學和規范。
(三)數據資產的應用
數據資產在公共服務領域擁有巨大的潛力。雖然當前有關事業單位數據資產交易的研究尚顯不足,但參考2023年財政部發布的《企業數據資源相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并結合實踐分析,事業單位數據資產主要有三種應用模式:業務數據化,將數據融入業務流程,提升效率;數據產業化,將數據作為資源,驅動產業發展;數據交易,通過數據交易流通,實現數據的價值最大化。[1]
1.業務數據化。在當今數字化的浪潮中,事業單位的業務數據化成為了重要的轉型路徑。這種數據化模式并非簡單地將數據堆砌,而是將數據資源與其他要素深度融合,服務于管理活動的方方面面,以實現效益最大化與成本最小化。在新時代,數據已躍升為至關重要的生產驅動力,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持續不斷的活力,推動其穩步前行。
2.數據產業化。數據不再只是事業單位內部的私有資源,而是開始走向產業化。數據資產的第二大應用場景即是通過提供數據服務,為其他主體創造價值。這種服務可以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根據各級行政部門的實際需求,通過數據的整合與分析,形成滿足其管理要求的新數據,如報表、報告等,這些都是基于現有數據資源經過精密的計算與分析,孕育出的創新成果;二是基于數據資源與技術,提供全面專業的數據服務,包括采集、清洗、標注等,以及整合算法模型與平臺搭建的全方位數據解決方案。例如醫療領域正通過醫院、藥企、設備廠商等多方協作,深化臨床研究,共繪數據產業化宏偉新篇章。[2]
3.數據交易。數據交易領域更是凸顯了數據資產的獨特市場價值。無論是原始數據還是經過精心處理的數據,數據要素流通中的直接交易是價值創造的核心步驟[3]。《“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由國家數據局等聯合發布,重點推進數據要素與多產業的深度交融。例如在醫療領域,推動公立醫療機構在合規框架內與養老、金融等行業展開數據合作,支持定制化保險產品研發與療養服務。現實中,已有醫院借助數字技術搭建醫養康一體化云平臺,實現醫療、養老、康復的深度融合,探索智慧醫療與智能健康管理新路徑,并實現了數據交易,為醫院發展開辟了新的增長途徑。
綜上所述,無論是業務數據化、數據產業化還是數據交易,數據資產都在事業單位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事業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會計處理
1.會計確認
會計確認是核心環節,以上三種業務模式均依賴于數據資源的有效利用,不論這些數據是否直接轉化為經濟利益,參照《暫行規定》,一旦它們滿足資產的定義和確認條件,就可以歸類為無形資產或存貨。對于事業單位而言,其遵循的政府會計制度中,存貨主要涵蓋為業務運作和各類活動消耗的庫存材料等物資,以及易損耗、未達到固定資產門檻的工具。無形資產是指政府會計主體掌控的,非實物形態卻可明確識別的非貨幣性資產,例如著作權、商標和專利等。
根據數據資產的具體使用目的,我們可以將其細分為自用型資產和交易型資產。對于自用型資產,鑒于事業單位的非盈利屬性,事業單位的數據主要用于內部管理,大部分數據都屬于這一范疇,應計入“無形資產”科目進行核算。而交易型資產,則涉及對外出售,應當歸入“存貨”科目。在數據資產的登記入表過程中,涉及初始計量、后續計量、列報等多個關鍵步驟。
2.初始計量
《通知》明確指出事業單位需通過自主采集、加工、購置等方式配置數據資產,但對其成本分攤尚缺乏具體指引。結合《政府會計準則》與《暫行規定》,本文對數據資產的初始計量進行了歸納整理。[4]
對于自用型資產,若通過外部購買途徑獲取,資產的成本應涵蓋購買費用、相應稅費以及確保資產達到預設使用功能的直接成本。若資產是通過內部研發或加工產生,則資產成本涵蓋自啟動開發至實現預期功能期間的所有投入總和。同時研發支出需費用化處理,而開發分析支出需根據資本化條件判斷,若符合條件,相關費用應計入數據資產成本,作為入賬依據。
對于交易型資產,外部采購的存貨成本涵蓋購買費用、相應稅費及直接與該采購過程相關的所有費用支出。若資產是通過內部研發或加工產生,則其成本除了采購成本外,還應包括數據收集、整理、清洗等加工成本以及使該資產達到預定用途的其他支出。
3.后續計量
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數據資產的價值波動日益頻繁,數據資產取得成本與實際價值差別較大,為了真實反映數據資產的價值,需要對其進行科學的后續計量。這包括對數據資產價值的重新認定、攤銷、減值以及后續處置等多個方面。
(1)攤銷。自用型資產的攤銷金額一般計入當期損益,當其攤銷時,使用年限需按《無形資產準則》及數據特性綜合考量,明確其使用年限是否有限,進而實施相應的攤銷處理策略。同時,還需要關注數據資源的業務模式、更新頻率、時效性以及數據存儲成本等因素對數據資產價值的影響;而交易型資產不涉及攤銷。
(2)減值。基于會計信息質量的謹慎性原則,需定期對數據資產進行減值評估,旨在避免資產與利潤被過度估計,債務被低估的情形。在期末,若數據資產顯露出減值跡象且預期無經濟利益,我們應計提相應的減值準備,確保財務狀況的真實、客觀反映。對于自用型資產,若有減值跡象,應計提無形資產減值準備;對于交易型數據資產,若發生減值,要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確認存貨減值損失。
(3)出售。在數據資產的出售方面,自用型數據資產不涉及銷售,其管理應嚴格遵守《無形資產準則》及《通知》的條款。處理方式需經過集體決策與審批流程依據批復執行。對于無法產生服務價值或經濟利益的資產,需按準則進行會計處理。而對于交易型數據資產,需要確認相應的收入并結轉成本以確保財務數據的準確性。
(五)列報和披露
數據資產一旦納入財務報表,將通過O2beskAmghynIhS8SSP02Q==信息披露透明化,確保單位對數據的管理與交易接受公眾監督。《通知》雖要求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報告需將數據資產及管理情況納入其中,但實施時間和具體披露內容尚待明確。因此,筆者主張強化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報告中的數據資產信息披露,以透明度與公信力為準則,而對未列報表的重要數據資源,應審慎自主公開。[4]
三、事業單位數據資產入表的意義
(一)助力事業單位“內部增值”
數據資產,作為數字化時代的新興資產類型,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對事業單位而言,通過強化數據資產管理,不僅能夠確保國有資產的完整與安全,更能推動數據資產管理過程的規范化和科學化。通過對事業單位內部數據資產的全面盤點和分析,不僅能夠提升數據質量和獲取效率,更能洞悉單位業務運營的開展情況和內在規律,為經營決策提供有力支撐,實現“內部增值”。
(二)助力事業單位“外部增效”
事業單位的數據資產還承載著公益性和社會普惠性的使命,覆蓋著廣大民眾的生活。數據資產正式納入財務報表,將加速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此舉不僅將極大激活數據資產的交易與運用,更為地方財政的轉型指明新方向,即由傳統的“土地財政”邁向“數據財政”。通過全面激活政府與事業單位數據,加速數字經濟壯大,同時完善數據資源的合規與確權體系,可以顯著提升政府數據資產的運營及變現能力。數據不僅發揮著對其他生產要素的放大作用,更成為推動數字經濟深入發展的核心動力。正如《“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所倡導的,我們要積極探索數據資產與醫療健康、氣象服務、文化旅游等多領域的深度融合,推動數據共享驅動創新,賦能商業保險、療養休養等多元領域,精準設計服務產品,開創數據應用新紀元,不斷挖掘和釋放事業單位數據資產的外部價值。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已經開始嘗試對政務數據進行授權運營,通過開放評估、數據招商、交易與稅收等多種方式,為地方財政注入新動力,推動“數據財政”的轉型與發展,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主要參考文獻:
[1]金觀平.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N].經濟日報,2023-09-08(001).
[2]陳雋,向炎珍,馬紅偉,等.公立醫院數據資產入表財務管理路徑與框架研究[J].中國衛生信息管理雜志,2024,21(03):349-354.
[3]吳江,陶成煦.激活數據要素賦能千行萬業——《“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政策解讀[J].情報理論與實踐,2024,47(3):16-19
[4]王漫霖.數據資產的會計處理研究[J].國際商務財會,2022,415(13):55-58+63.
責編: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