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美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索爾·貝婁的作品《雨王亨德森》不僅是他對人性深度剖析的藝術結晶,更是其對現代社會中個體精神困境與自我救贖之路的一次深刻探索。小說講述了百萬富翁亨德森由于精神孤獨空虛,開始自我探索,最終尋找到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實現了精神重生。小說中一系列的動物意象被巧妙地融入敘事中,與主人公亨德森形成了緊密聯系,這些意象承載著豐富的象征含義,巧妙地映射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人生境遇及深層主題。本文將從小說中的動物意象出發,結合小說的具體內容進行分析,分析動物意象是如何巧妙地映射出亨德森在不同階段的心理狀態的,研究亨德森從精神空虛到精神重生的完整歷程,探究貝婁對現代人精神危機問題的思考。
[關鍵詞] 動物意象 亨德森 精神歷程
索爾·貝婁擅長刻畫現代社會人類的精神狀態,揭示人類生存困境。二戰后,美國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同時社會問題頻發,人民普遍面臨著精神上的空虛、困惑,無法排解?!队晖鹾嗟律肥秦悐涞拇碜髦唬从吵鑫镔|生活富足的現代人的精神危機,主人公亨德森身為百萬富翁,內心卻深陷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機之中,對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產生了困惑。為了擺脫精神危機與心靈桎梏,尋求內心的安寧,他深入非洲原始部落腹地,以此為自我審視與心靈探索的起點,展開了一場深刻而漫長的自我發現之旅。
貝婁的作品在國內外都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討論,關于《雨王亨德森》的研究十分豐富,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國內外學者對于《雨王亨德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超驗主義、圣經意象、浪漫主義、敘事策略、主題研究等??蚰吩谄渲鳌端鳡枴へ悐渑c美國超驗主義》中就曾指出貝婁的創作非常接近美國超驗主義的主流意識[1]。詹尼斯·斯托特在《雨王亨德森的圣經典故》中對小說中的意象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小說中至少有六個意象來自《舊約》和《新約》,這些意象不僅豐富了亨德森的旅程主題,而且為他的精神成長提供了D1HvmoKQt3GbB6LN6aciDTELBb+HN6loTppvRJL+YLI=借鑒[2]。艾倫·查夫金的《貝婁與英國浪漫主義》中詳細闡述了貝婁包括《雨王亨德森》在內的五部主要小說的浪漫主義特征[3]。張璐璐在《索爾·貝婁〈雨王亨德森〉的敘事策略研究》中借助庫克、熱奈特和里蒙·凱南的敘事學理論從情節、時間和藝術層次三方面來探討文本的敘事技巧和特征[4]。主題研究主要探究小說中隱含的死亡、流浪、救贖、父與子、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倫理困境等主題。
在文學作品中,動物意象作為一種富有深意的表現手法,常常承載著作者對人物性格、情感狀態及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啊队晖鹾嗟律废蜃x者展示出一幅‘百獸圖’,其涉及動物數目之多,創下了貝婁小說之最,其中動物意象的意義也被認為是最模棱兩可、難以捉摸的。”[5]索爾·貝婁的作品《雨王亨德森》正是通過巧妙地運用動物意象,暗示主人公亨德森的精神世界與人生歷程。對動物的描寫,既是亨德森精神狀態的隱喻,也是他內心世界的鏡子?!柏悐湓诒憩F亨德森的精神追求和人生探索時,幾次引用《圣經·但以理書》中但以理向尼布甲尼撒國王所做的預言:你必被趕出離開世人,與野地的獸同居?!盵6]其中與亨德森“同居”的獸有熊、豬、獅等一系列動物,它們具有深刻的象征意義,與亨德森的精神轉變的狀態對應,標志著主人公從精神孤獨到精神空虛再到精神重生的階段。熊是亨德森精神孤獨的象征,反映了他被社會拋棄后的孤獨與恐懼?!啊畡游锶壳南笳髅鑼懕憩F出一個逆向發展的變化過程。熊所體現的孤獨使人置身于絕境,豬所體現的惰性使人變成豬,獅子精神使獅子到人的變化是可能的?!盵7]本文將從小說中的動物意象及其象征的角度出發,結合小說的具體內容進行分析,研究主人公亨德森的精神歷程,揭示其在物質豐裕與精神空虛之間的矛盾掙扎,通過他在非洲之旅實現自我救贖與精神重生的過程,探究貝婁對現代人精神危機問題的思考。
一、亨德森的精神孤獨
早期的亨德森是孤獨的,亨德森的孤獨之旅始于家庭的破碎與社會的疏離。十六歲那年,亨德森的哥哥狄克在荒山里溺水身亡,父親悲痛欲絕,將怒火轉移到亨德森身上。哥哥的意外離世不僅帶走了家庭的溫暖,也加劇了父親對亨德森的誤解與憤怒,這迫使他離家出走,四處流浪,踏上了一條自我救贖與探索的道路。他來到一個游樂園與大熊斯莫拉克一起表演,斯莫拉克這頭年老體衰、飽受虐待的熊被主人遺棄,淪為取悅觀眾的工具。在游樂園的舞臺上,亨德森與大熊斯莫拉克的命運交匯,共同編織了一幅孤獨與依偎的圖景。白天他們一同表演,在滑行車道上飛速奔馳時,懷著無限的恐懼緊緊抱在一起。亨德森和大熊都有孤獨感與恐懼感,他們都被拋棄了,同樣無家可歸,在表演中只能互相依偎著對方,他們悲傷痛苦的淚水換來的是眾人的歡笑。“我和老熊非常接近。因此,在豬進入我的生活圈子之前,我從熊那里獲得了深刻的印象。假如說軀體是精神的影子,可見的形體是無形事物的化身;假如說斯莫拉克和我同樣無家可歸,在觀眾面前同是兩個丑角,在我們自己心上卻是兄弟——我受熊的感染,它受人的影響——我接近豬時已經不是一張白紙了?!盵8]
熊象征著亨德森早期所經歷的精神孤獨。在亨德森看來,熊是孤獨的,它被主人拋棄,游樂園老板把它當作賺錢的工具,絲毫不顧熊的健康和感受,同樣,自己也被家人拋棄,被父親誤解,被安排睡在馬廄里,沒有受到尊重,與熊一起工作,也只是游樂園老板賺錢的工具。他對游樂園老板漢森說:“我們是同類相憐,斯莫拉克被人遺棄,我則是一個以實瑪利?!盵8]這句話深刻揭示了熊與他之間超越物種的情感紐帶。斯莫拉克和亨德森都是冷漠社會的受害者,斯莫拉克的孤獨不僅是因為肉體的衰老與痛苦,更因為被人類社會無情拋棄的絕望。同樣,亨德森在家庭中的不被理解和在社會中的被邊緣化,讓他感到自己同樣是一個“被遺棄者”。亨德森和熊雖然不是一個物種,但在精神層面上卻緊密相連,共同承受著孤獨。這種“同類相憐”的情感,不僅加深了亨德森對熊的同情與共鳴,也促使他開始反思自身在社會中的位置與價值。
在這樣的社會里,亨德森感受到的只有孤獨和恐懼,他開始感受到社會的殘酷與冷漠,對人類產生了逃避感,在人類社會感受不到關愛與溫暖,卻從熊那里得到了精神的共鳴,與熊的親近體現了亨德森在被社會拋棄后的孤獨與恐懼。熊作為亨德森精神孤獨的象征,不僅反映了他早期的困境與掙扎,更為其后續的精神成長提供了重要啟示。在與熊的相處中,亨德森學會了如何在孤獨中尋找力量,在恐懼中保持堅忍。熊的孤獨與堅忍成為亨德森的一種精神支撐,激勵他不斷前行,探索自我救贖的道路。同時,熊的遭遇也讓亨德森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社會的殘酷與冷漠,促使他開始積極與世界和解。精神孤獨是他心靈探索歷程的開端,也為他下一階段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亨德森的精神錯亂
二戰結束后,亨德森決定辦一個養豬場,他認為這或許能夠說明他對生活的基本看法。他將所有漂亮的舊式農村及建筑精美的舊糧倉都改造成養豬場,無論是草坪還是花圃,到處都立起豬圈,“整個地方滿是豬飼料、煮熟的豬食和豬糞,氣味沖天”[8]。他還對妻子說:“你可別傷害它們,那些牲畜已經成了我的一部分。”[8]他通過物質積累——大量的豬、豬飼料及配套設施試圖填補內心的空虛,卻未意識到真正的滿足源自精神的富足而非物質的堆砌。豬場的繁榮景象背后,是亨德森精神世界的日益荒蕪。這種物質與精神的巨大反差,正是豬作為象征物的第一層含義:它代表了亨德森在追求外在成功時,對內在精神世界的忽視與放逐。他的生活也與豬密切相關,他穿豬皮皮鞋,戴豬皮帽子、豬皮手套,就連他的身體也出現豬的特征,這種生理上的變化實際上是他內心自我認同危機的外在表現?!艾F在,我摸摸自己的腭骨和大鼻子,卻沒有勇氣往下面的部分瞧。腿部,腹部——五臟六腑一大堆,軀干——一個肥大的圓筒。我仿佛不哼哈就連呼吸都成問題?!盵8]亨德森的身體產生了異化,他將自己與豬相提并論,認為“豬已經成了我的一部分”[8],這反映了他對自我價值的迷茫與否定。豬成為亨德森自我異化的鏡像,映照出他內心深處對自我身份與存在意義的深刻質疑。
養豬使亨德森的生活陷入混亂的狀態,物質生活的富足使他的精神更加空虛,豬象征著亨德森的精神錯亂,他迷失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甚至把自己和豬進行對比,認為豬可以殺,可以食肉,可以用來制火腿、手套,還可以熬膠、造肥料,而自己卻只能當一個展示品。他變得困惑、與人疏離,把豬當作遠離社會逃避現實的工具。他的內心不斷呼喊著:“我要!我要!”[8]可是他自己也不清楚要什么,精神的混亂與壓抑使他表現出乖僻的行為:“我在離我農場不遠的鄉下酒吧里和別人大吵大鬧,州警察把我關了起來,我提出要和他們所有的人較量;要不是我在當地是個赫赫有名的人,他們準會把我揍個半死,莉莉趕來保釋了我。后來為了我養的一頭豬,我和獸醫扭打起來,我還和一個開掃雪機的車夫在七號國道上干了一架,因為他想逼我離開道路。大約兩年前,我喝醉了酒從拖拉機上摔下來,輾斷了腿,一連幾個月我拄著一副拐杖,無論是人是畜生。只要擋了道我舉起拐杖就打,弄得莉莉叫苦不迭,不得片刻安寧。”[8]精神的混亂與壓抑使他選擇逃離現代文明社會,他意識到,想要尋找內心的答案只能進行自我探索,于是就有了這趟非洲之旅,他期望在非洲這片土地尋找到他在現代文明社會中失落的東西,這一決定標志著他開始正視自己的精神困境并尋求解決之道。而豬作為他過去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間接促成了這一轉變。非洲之旅是亨德森對自我進行深刻反思與重新定位的過程,他希望通過遠離文明社會的喧囂,找到內心的平靜與答案。豬作為他心靈探索歷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既是他過去混亂生活的見證者,也是他未來精神探索的起點與預兆。
三、亨德森的精神重生
亨德森踏上了未知的非洲之旅,“未來是一種未知的新奇刺激和滿足大的更新,或者不僅是維持生命,而且是歷險和更新。因此,生存本能的滿足體驗就轉化為生存意識的更新體驗。更新體驗是一種目標誘惑,引導人肯定生命,追求生命,熱愛生命”[9]。亨德森的非洲之旅不僅是地理上的遷徙,更是心靈的朝圣。在這一過程中,獅子作為自然界中最具威嚴與力量的動物,自然而然地成了亨德森精神探索的重要媒介。亨德森在瓦里里部落的經歷使他漸漸探尋到人生的價值,更加深刻地認識自我。瓦里里部落遭遇旱災,亨德森不僅參與了部落里的祈雨儀式,更在這一過程中被賦予了“雨王”的象征性身份,這一經歷標志著他個人精神世界的深刻轉變與復蘇。與此同時,他與部落領袖達甫國王之間展開的深層對話,也成為他心靈成長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這些對話不僅觸及了亨德森內心的諸多迷惘與不解,還引領他探索了包括醫學奧秘、進化論等深遠的哲學議題,進一步促使了亨德森精神層面的復蘇與升華。達甫國王帶著亨德森來到宮殿外養獅的洞穴,要求亨德森每天學習和模仿獅子阿蒂的一舉一動,這一舉動不僅是對亨德森外在行為的訓練,更是對他精神世界的磨礪。“我相信消除了恐懼之后,你就能贊賞它的美了。我認為,這種愛美的情感正是來自克服畏懼之中??謶窒е帲闶敲莱霈F之地。我想完美的愛也如此,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克服了自我,愛人之心便油然而生”[8]亨德森漸漸學會克服恐懼,他克服了內心的陰影,消除了內心的恐懼與絕望?!胺畔伦晕遥阶晕遥鋵嵅⒉皇窍麥缌藗€體,而是使個體獲得了永生。他要為他人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這些并不是他尋找到了清晰的人生目標,而是他排除了自我的干擾,精神上得到解放。”[10]
亨德森開始學著像獅子一樣四腳著地,他把手腳支撐在地,膝頭彎著躬立,頭朝前方直視,盡可能模仿獅子的姿態。他意識到,要想去掉身上豬的特征,徹底改變自己,就必須學習獅子的精神,像獅子一樣,擁有面對一切挑戰的勇氣與力量?!澳悻F在是一頭獅子了。你從心靈上領會領會獅子的環境吧:天空,太陽,叢林中各種各樣的動物。你與它們密切相關,螞蟻是你的表兄弟,天空是你的思想,葉子是你的生存保障,此外不再依靠任何東西。沒有誰打斷你整夜與繁星的對話。”[8]獅子以其雄壯的體魄和無畏的勇氣著稱,亨德森通過模仿獅子的姿態,逐漸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力量感,這種力量不僅來自身體的變化,更源自心靈的覺醒。獅子的威嚴和力量使亨德森產生了精神共鳴,也喚起了他內心深處的渴望與勇氣,獅子的自由和野性成為他精神重生的催化劑,促使他勇敢地邁出改變的第一步。獅子象征著亨德森的精神重生,象征著力量、勇氣與自由。亨德森意識到,自己就像一頭正在覺醒的獅子,正逐步擺脫過去的陰影,迎接新的生命。獅子形象因此成為亨德森精神重生的象征,標志著他從迷茫走向清晰,從軟弱走向強大。獅子的精神使他反思自己被社會和家庭的束縛的內心,他意識到,只有通過擺脫束縛和追求自由,才能放下內心的矛盾與困惑,勇敢追尋自我,做真正的自己,獅子使亨德森找到自己的力量和勇氣,實現了精神上的蛻變與重生。當亨德森離開非洲時,帶走了象征達甫國王靈魂的一只幼獅,這只幼獅不僅是他非洲之旅的見證者,更是他精神重生的象征。他在經歷種種磨礪之后,領悟了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獲得精神重生,開啟了新生活?!笆澜缟嫌袔讉€人像我這樣,為了追求真實的人生而出生入死,歷盡艱辛。這是我最基本的忠誠。我一次又一次喪魂落魄,但我總是卷土重來,東山再起?!盵8]亨德森帶著這份新生的力量與勇氣,開啟了全新的生活。他不再為過去的陰影所困擾,而是滿懷信心地迎接未來的挑戰與機遇。
四、結語
熊、豬、獅三種動物的意象體現了亨德森精神轉變發展的自我探索歷程,亨德森從飽受精神孤獨、對生命的意義產生困惑,到進入精神錯亂狀態、迷失在精神世界中,再到非洲之旅擺脫困境、獲得精神重生,一步步地完成了自我探索的歷程。貝婁通過對亨德森絕望、疏離及精神危機的描寫,揭示了現代人普遍的精神狀態,對于現代社會的人來說,亨德森的困境具有普遍性。貝婁試圖在小說中為現代人尋找出路,亨德森獲得重生,走向了充滿希望的未來,表現了貝婁對解決精神危機的樂觀態度,引發現代人對生命真諦的思考,鼓舞人們找到真正的自我,尋找人生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Quayum M A.Saul Bellow and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M]. New York:Peter Lang,2004.
[2] Stout J.Biblical Allusion in Henderson the Rain King[J].The South Central Bulletin,1980(4).
[3] Chavkin A,Chavkin N F.Family Dynamics in Henderson the Rain King[J].Saul Bellow Journal,2011(2).
[4] 張璐璐.索爾·貝婁《雨王漢德森》的敘事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3.
[5] 張甜.《雨王亨德森》與貝婁的共同體思想[J].外國文學研究,2011(6).
[6] 白英麗.從動物意象看亨德森的個性化歷程[J].綏化學院學報,2006(6).
[7] 張世君.亨德森自我探索的心路歷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5(3).
[8] 貝婁.雨王亨德森[M].藍仁哲,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9] 邴正.當代人與文化:人類自我意識與文化批判[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10] 柳東林.哲思黜退 禪意盎然:現代西方文學的禪化述要[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 陸曉璇)
作者簡介:王許旭,遼寧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