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沈從文的小說《邊城》中蘊含豐富的鄉土文化內容,這部小說的鄉土文化藝術特色也是其文學價值的關鍵因素,能夠在文化熏陶、精神引領過程中發揮一定的優勢。因此,在《邊城》的閱讀賞析中,需要將鄉土文化藝術特色作為一個中心點,通過作者對故鄉的記憶和深厚感情的理解更全面地掌握文章的思想和精神內核。在小說中,沈從文將環境、人物、風俗等多個要素融為一體,通過紀實創作的手法,對湘西鄉土文化進行了再現,其地域文化氣息躍然紙上,呈現出沒有被現代都市文化污染的鄉間風土人情。本文針對《邊城》中的鄉土文化藝術特色進行研究,分析其在中職語文教育中的價值,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中國鄉土的文化特點。
[關鍵詞] 沈從文 《邊城》 鄉土文化藝術
沈從文將一個小鎮作為文章創作的主要背景,將湘西水鄉一帶的民俗文化和社會故事作為小說的主要內容,用較為簡約樸實的文筆刻畫出了中國湘西獨特的鄉土文化。在作者筆下的湘西,城市文化沒有入侵,幾乎人人是好人,如《邊城》的順順、大佬、二佬、翠翠、爺爺、楊馬兵等人,都好到極處,這反映了傳統社會環境下勞動人民的質樸和純潔。同時,這未被污染的鄉土文化,成為一個愛情悲劇故事發生的起點,更讓讀者能夠感受到鄉土人情和人生命運的結合,充分體現出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
一、《邊城》概述
《邊城》是沈從文創作的中篇小說,首次出版于1934年。這部小說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并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邊城》的主要故事內容并不復雜,在邊城小鎮茶峒船總順順的兒子天保愛上了翠翠,而翠翠對順順的二兒子儺送有深刻的印象。在天保提親之后,儺送告訴兄長他早就愛上了翠翠,天保聽后大驚,不敢相信。這時,當地的團總想要將女兒許配給儺送,并承諾將一座新磨坊作為嫁妝。但是,心中只有翠翠的儺送,為了和翠翠成婚,寧肯只要一條破船,也不愿意接受新磨坊。
天保和儺送兄弟二人沒有根據當地的風俗進行決斗,而是通過唱山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翠翠的情感,讓翠翠自己選擇愛人。天保自知在唱山歌方面不如弟弟,便駕船遠行,離開了此地。在河邊,一夜只能聽到儺送的聲音,后來老船夫聽說天保外出的時候淹死了。順順因為兒子的死,不再愿意讓翠翠做儺送的妻子。在老船夫回家之后,翠翠問他發生了什么,老船夫什么也沒有說。在第二天清晨,翠翠發現船被沖走了,白塔也塌了,爺爺也死了。在這之后,軍人楊馬兵來陪伴翠翠,等著儺送歸來。
《邊城》講述的故事非常簡單,但是,作者通過高超的藝術手法,通過人物、環境以及文化描寫,展示出了我國湘西鄉土文化,充分體現了民族特色,讓整部小說充滿了哲思和文化傳承意味。因此,在中職語文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當重視對這種鄉土文化藝術特色的分析,讓學生深入感受文章的情感和思想。
二、沈從文《邊城》中的鄉土文化元素分析
在《邊城》中,湘西鄉間質樸的人物形象、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風土人情等文化元素,都是小說體現鄉土文化特色的關鍵。沈從文通過相關元素的合理應用和融合,讓讀者深刻地感受到鄉土文化的感染力。
1.湘西鄉間質樸的人物形象
翠翠是沈從文《邊城》中質樸鄉村角色的主要代表,其形象構建的關鍵詞是“純潔”和“純真”,這與傳統的女性角色形象有很大差別。很多作家在塑造女性形象時,喜極以貌寫物,將角色的形象作為角色描寫的關鍵點,用工筆為她們描繪出一幅精美細致的油畫肖像,從而凸顯這一角色的特點和與眾不同。同時,部分文學創作者的筆觸精妙,有長于美工者,照著他們的文字,真正將人物的樣貌謄到畫紙上也非難事。但是,在實際的創作過程中,這樣的人物塑造反而更難以凸顯角色的特點。部分作者在鄉土文化作品的創作中,善于通過勞動者面貌的描繪來凸顯鄉土文化,這只能展示勞動者的生活方式和個人特質,對于鄉土文化在角色身上的顯現并不明顯。
沈從文在描摹翠翠的形象時,雖然也有外貌描繪,但是,他更重視翠翠個人的氣質和鄉土浸潤出的特質。在對翠翠的描寫中,沈從文著重用寫意的筆法點染其“自然”的美,既展示了一個少女應有的靈動和生氣,又突出“自然風物”對她的“孕育”;既道出了翠翠原始純真的天性,也暗喻了她作為一個妙齡少女源于自然天性的女性魅力和誘惑力。在這樣的刻畫下,人們能夠感受到鄉村文化和自然文化對于心靈和性格的養育,更能夠體會一種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在小說創作的過程中,要將一個人物形象刻畫得豐滿,獨有靜態的描寫是不足夠的,沈從文善于通過鄉土文化內容,豐富人物的形象,讓小說角色更貼近生活,讓讀者更能夠在小說中感受到生活的影子。在翠翠的創作過程中,沈從文借助鄉土文化,添加了一些動態的畫面讓讀者能夠更進一步地走近翠翠。他在文中寫翠翠敏捷地替祖父過渡路人,獨自學小羊、母牛的叫聲,獨自裝扮新娘子,在表現其懂事、純真的同時,也展現了一個鄉間少女的天真爛漫。
結合文章中對翠翠的描寫,能夠發現,翠翠就是在湘西水鄉中長大的一個簡單的女孩子。一個美麗、天真、淳樸、嬌羞、活潑的少女形象在沈從文的筆下好像活了過來,在讀者的腦海中蹦蹦跳跳地走來了。
同時,翠翠在沈從文筆下,還是一個孤獨的鄉村少女的形象。獨自長大的翠翠,沒有父母和玩伴,只有爺爺和黃狗相依為伴,自然山水和鳥獸花草是她的朋友。因此,在后邊與儺送相遇時,翠翠對自己的感情是不夠明確的,在三個人的誤解之中,天保溺水身亡,儺送也離開了茶峒。爺爺之死更進一步加重了翠翠的孤獨感,這和鄉村文化中特有的與世隔絕的文化特質有一定的關聯。由此可見,翠翠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鄉土文化的化身。
2.湘西鄉間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與城市相比,鄉土文化中最直接的元素就是自然環境,只有在鄉間,才能夠充分領略大自然的瑰奇和魅力。在《邊城》中,沈從文借助古典藝術中“造境”手法,構造了一幅優美湘西水鄉美景圖,讓鄉土文化藝術特色在自然環境的描繪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在《邊城》中,沈從文對環境的描寫非常獨特,給人的感覺極像電影中沉緩的長鏡頭,時間靜止了,自然景物緩緩地出現,展現在人們的眼前。同時,在對自然環境進行描寫的過程中,沈從文往往不會再用緊張的情節來刺激讀者的神經,而是通過世外桃源一般的景象來洗滌讀者的心靈。
在茶峒中,意象的延伸和情感的渲染靜靜地散發著悠長的韻味,外界戰火繚亂,民不聊生。但是此處“水陸商務既不至于受戰爭破壞,也不至于為土匪影響,一切莫不極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樂生……中國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掙扎中的情形,似乎就還不曾為這邊城人民所感到”,唯有自然的靜謐,社會仍然在正常運轉。在《邊城》中,茶峒的自然風景是獨特又優美的,鄉間的小溪、翠竹等景色,能夠讓人們感受到強烈的自然美,在這樣的景色下,讀者如果沒有煩躁地中斷旅程,必會沉沉地墜入那一片由意境營造的平湖中,被淡淡的愜意溢滿心胸。
同時,在自然景色的構造上,整個“邊城”也未嘗不可說是一個幻美的大夢境。沈從文在描繪出一幅一切總永遠那么靜寂,所有的人每個日子都在這種不可形容的單純寂寞里過去的鄉間景象。這樣的安靜、靜謐是非常符合中國傳統文化內容的。道家老子講,“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在沈從文的小說中,對景色的描繪棄絕人工、渾然天成,充分體現出了獨特的鄉間風貌,展現出鄉土文化的特色和氣息。
湘西茶峒中,桃源般的景致和古老的風俗環境是鄉土文化展現的關鍵,也是調動人們對自然向往之情的主要因素。在《邊城》中,作者描繪了天真質樸的人性、自給自足的原始生活,以及絕美的鄉間自然風光。對風景的描寫,飽含著沈從文對過去原始質樸生活的留戀和對未來美好鄉土生活的期盼,也蘊藏著對現代文明被“玷污”的憂郁和悲憤。在小說中,沈從文純凈澄澈的筆調,使文章字里行間流淌出一種時光凝滯、歲月靜好之感。讀者能夠在沈從文的筆下感受到自然對于人們心靈的洗滌,能夠體會不同生活環境對于心態造成的影響。
3.風土人情對鄉土文化藝術的表現
風土人情對鄉土文化藝術的表現也是《邊城》獨特文化意蘊的關鍵內容。在小說創作過程中,沈從文有對生活、風土人情的感悟力和捕捉細節的敏感觸覺,能夠真實地將風土人情融入小說的創作中,從而不著痕跡地將平淡的生活瑣事寫得靈動鮮活,饒有情趣和詩意[1]。
在《邊城》中,沈從文描繪的一個老人、少女、黃狗的生活片段,不僅能夠很好地展現鄉土文化,還能夠觸動讀者心中最柔軟的部分,讓讀者深入感受到中國鄉村獨有的文化環境和人文氛圍,對于真實地展示人文風情有積極作用。同時,在他獨特的筆觸下,讀者會恍惚覺得那就是最美的一幅畫,抹掉了任何一筆都是缺憾,從而毫不做作地由心底生發出來對文化的共鳴[2]。
文章內容中對風土人情的描繪,能把鄉土生活中最美的瞬間和最微妙的情緒凝固住鐫刻在書本上。沈從文自己的創作方式和鄉間文化內容有極強的契合性,能夠讓人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在湘西的鄉村生活中,對于文化內容的感受需要深入地體會,而不能夠淺薄地去理解。因此,在中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也要重視文章閱讀和鑒賞的需求,結合具體要求,設計閱讀方式,為學生素養的提升做出貢獻[3]。
三、《邊城》中鄉土文化特色的創作特點
在《邊城》中,沈從文將鄉土角色和特定的身份進行聯系,通過獨特的牧歌風格展現鄉土風情,全面地凸顯了鄉土文化藝術的特色,讓人們能夠深入理解鄉村,感受鄉土文化。
1.將鄉土角色和特定的身份進行聯系
在小說創作的過程中,沈從文擅長將角色和特定的鄉土身份聯系起來,通過角色身份對比以及鄉土文化的融入,讓讀者更深入地體會其情感和精神。在《邊城》中,全篇有四次將翠翠與“新娘”二字聯系在一起,有年少無知時扮作新娘的懵懂,也有情竇初開后追看花轎的好奇。翠翠本來是不成熟的少女,而新娘這一身份似乎和她有一定的距離,但是,在文中,翠翠向往這種身份,還會時常進行扮演,以滿足自己的理想。她會歡喜會紅臉,會愛聽茶峒歌聲的纏綿,也會為一片云一顆星而孤獨凝眸。在這樣的角色描寫下,讀者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和認識鄉村少女的真摯,對于鄉土文化中人們質樸的感情也能夠有所了解[4]。
在小說創作中,無論作者賦予了女子多少種不同的性格,讀者往往記住的都是其中最為突出的一種。翠翠的純潔善良與“新娘”這一身份的沖突能夠加深讀者的記憶。同時,當全篇最后一次在爺爺的葬禮上出現“新嫁娘”這三個字時,讀者能夠感受到從未有過的悲傷。這種將鄉土角色和特定的身份進行聯系的方式更能夠加深讀者對鄉土文化內容的理解,也有助于讀者對故事中人物情感的體會[5]。
在《邊城》中,翠翠最后以癡癡站立的方式無聲地回應了自己年少的夢想,面對愛人和親人的離去,她的命運仿佛呈現在人們眼前,對于鄉土文化的理解更深了一層,能夠讓人感受到,鄉土文化不僅有自然和愜意,還有無奈和悲涼[6]。
2.通過獨特的牧歌風格展現鄉土風情
在《邊城》中,沈從文擅長通過獨特的牧歌風格展現湘西水村的鄉土風情。在作者的筆下,鄉村中的人們自然地生、老、病、死,默默地承擔了自然賦予的那份命運,對于命運的阻撓以及限制,并沒有過多的感慨,而是堅持質樸的生活方式,用與生俱來的通透智慧和宗教徒般的對自然的信仰和服從來延續自己的生活。同時,在沈從文的小說中,人們擅長用坦然、豁達的態度看待世事變遷,并積極地解決人生中的問題和阻礙。比如,在《邊城》中,老船夫的女兒和一個兵相愛,并在誕下女兒之后殉情了。但是,老船夫對此選擇了接受,仍然向前看,只說誰也無罪過,只能由天去負責[7]。
在船總順順的兒子天保意外亡故之后,雖然喪子的悲痛讓順順不能自已,但是這樣沉重的打擊也終究沒入了那日復一日的平靜之中。人們依著這樣的牧歌式的生活風格,一切都在向前看,任生活中的一切自然地發生了,又那么自然地將生活中的苦難忘掉。雖然生活并不容你掙扎,不容你反悔,但是人們用這種坦率來面對命運和苦難,將生活中的一切問題都平靜地接受了[8]。
在創作的過程中,沈從文在《邊城》中將鄉土生活理想化,將夢與真相互交織,創新寫作模式,充分展現出這種田園牧歌的特色,讓人們感受到自然帶給人們心靈的力量。沈從文小說中的人物樸實善良,如老船夫、船總順順、翠翠等忠厚實誠,人與人之間的交際直白簡單,沒有勾心斗角、爾虞我詐,完全沒有被資本和城市文化入侵,讓讀者能夠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鄉村風景和文化的淡然和純凈。在中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創設的方式,帶領學生感受這一自然風韻,讓學生能夠體會自然牧歌風格下,人文發展以及社會景象的不同之處[9]。
四、結語
《邊城》是典型的以鄉村為題材的鄉土小說,通過展示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與“城市文明”相對照,聚焦湘西世界在現代文明轉型過程中的生存狀態。在沈從文《邊城》這一小說的閱讀分析中,能夠發現大量的鄉土文化元素。同時,沈從文將鄉土角色和特定的身份進行聯系,通過獨特的牧歌風格展現鄉土風情,并用湘西鄉間質樸的人物形象、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風土人情等文化元素展示了鄉土文化的特點,對人們的生活和命運進行了細致的描繪。讓讀者能夠深入感受鄉土文化的魅力,促進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子晗.淺析漢德翻譯《邊城》中的文化負載詞研究[J].漢字文化,2024(14).
[2] 譚文鑫.沈從文與中國早期電影——從數則新見史料談起[J].新文學史料,2024(2).
[3] 寧夏,李官福.傳記批評視角下《邊城》與《伊豆的舞女》的比較研究[J].青年文學家,2024(15).
[4] 葉春波.譯者行為批評視域下《邊城》鄉土語言英譯對比[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24(3).
[5] 侯富任.唐代原州“邊城兒”狩獵考——基于動物遺存的背景考古分析[J].南方文物,2024(3).
[6] 蔡逸云.人性與現代性的沖突和對抗——以《邊城》觀照沈從文文學理想[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24(2).
[7] 劉志峰.鄉土敘事中民間倫理書寫的經典路徑——基于《紅高粱家族》與《邊城》之比較[J].牡丹江大學學報,2024(4).
[8] 代苗雪.從《邊城》看沈從文小說的敘事空白[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
[9] 葉春波.前景化語言翻譯策略研究——基于楊憲益、戴乃迭《邊城》英譯本的考察[J].今古文創,2024(12).
(特約編輯 范 聰)
作者簡介:吳海紅,安徽馬鞍山理工學校,研究方向為中職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