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大學英語專業課堂教學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仍重視不夠,學生仍存在“思辨缺席”的問題。英美文學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文學修養與審美,在借鑒專家學者的經典評價或研究成果時,仍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思辨能力,做好文化傳承的同時,也能與時俱進。本文以愛爾蘭詩人葉芝的詩歌《當你老了》為例,以思辨的眼光重新審視詩歌中的女性形象:詩人批判的傳統“家中天使”、詩人主張的現代“精神天使”,以及我們批判詩人自以為傲的“落魄天使”三種女性形象,展示如何在前人評價的基礎上做出創新性的理解和評價,從而為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提供一種可操作的課堂實踐參考,也進一步理解思辨能力培養對形塑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念方面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 英美文學課程 思辨能力 《當你老了》 女性形象批判
一、引言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2020版)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明確指出“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多角度分析問題等多種思維能力以及發現問題、解決難題等創新能力”。然而,英語專業人才培養中的“思辨缺席”的問題即因缺乏分析、綜合、判斷、推理、思考、辨析能力所造成的現象,仍沒有得到有效解決[1],故專家建議英語專業應摒棄聚焦于提高英語水平的人才培養模式,轉而投向于以培養思辨能力為導向的教學模式[2]。
英語文學課程要求學生把握英美文學基本發展脈絡,了解熟悉經典作家作品,掌握文學批評核心理論及方法,卻往往忽略了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傳承有余,創新不足。經典作品評析需要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時代背景和人生體驗進行批判性思考,培養學生立足本土文化的跨文化思辨能力。《當你老了》是愛爾蘭詩人葉芝為表白女演員茅徳·岡創作于1893年的一首詩,詩歌以講述者視角批判了世俗男子對女性身體之美的期待,凸顯了詩人更懂欣賞女性精神之美的超凡脫俗,然而其想象的心儀女子晚年因曾拒絕真正愛慕她靈魂的追求者而孤苦哀傷的畫面暴露了詩人的局限性。研究者通常認為詩歌抒發了詩人忠貞不渝的愛情[3],傳達出永恒真摯高尚的愛情觀[4],卻忽略了詩人自以為是的男權姿態,最終落入父權制的窠臼。所以,對詩中女性多重形象的辯證分析可以展示文學課堂教學中思辨的具體過程以及思辨能力培養對引導和塑造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念的重要性。
二、男性文學作品的女性主義批判
隨著女性意識的覺醒和女權運動的興起與發展,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引起了女權主義者的關注和討論,尤其是男性作家的作品。不管是在東方文學還是西方文學中,都存在大量的否定性女性形象的現象?!斗馍裱萘x》中,妲己是“助紂為虐”的負面角色,成了紅顏禍水的代名詞。西方文學中,女性形象也常與禍水、復仇相關聯,即使是被贊美的女性,她們所具備的特點與品質——美麗和忠貞——也是為愛情服務,忠于愛情,忠于男性,沒有獨立的自我人格[5]。若將女性形象局限于負面形象的刻畫,實則是在丑化女性,加劇男女兩性間的矛盾和沖突,不利于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另一方面,沒有真實地塑造現實的、多元化的女性形象,使女性形象過于片面化,會加深讀者對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和誤解。因此,為“反對性別歧視和爭取男女平等”,女權主義者開始了針對“女性形象”的文學批評,女權主義評論家米莉特的批判實踐“為使女權主義批評從‘女性形象’批評進入‘婦女中心’批評(Women-centered Criticism)奠定了必要理論基礎”[6]。通過女權主義批評,“打破以男子為中心的創作、閱讀和批評的規范”,并“打破傳統上男性作家在文學中再現女性形象的權威性和可信性”[6],為解讀葉芝詩歌中的女性形象提供了方法論與思辨視角。
三、《當你老了》詩中的三重女性形象
1.男權社會里的女性形象──“家庭天使”
詩歌在描寫意中人年老狀態的同時也插入對她曾經青春美貌的回憶。第一詩節中“dream of the soft look”和“their shadows deep”描寫了意中人回憶起年輕時柔和的目光和深邃的眼眸。在詩人看來,容顏老去的女性會留戀懷念青春時的貌美,這其實是對女性的一種刻板印象。第二詩節中,“moments of glad grace”和“beauty”直接描寫了意中人青春時期美麗的容顏和優雅怡人的舉止,同時,詩人借助頭韻“many”和“moments”,以及“glad”和“grace”再現了意中人的迷人風采,精巧設計的韻律格式與意中人的光彩優雅相得益彰。
無一例外,在大多數西方愛情詩中,男性詩人在描寫自己所愛慕女子時,大多停留在女性的外在形象上,且女性形象總是優雅美麗、純潔無瑕、天真溫和,完美得宛若天使。西方文學中這類完美的女性形象可歸類為“家庭天使”(Angel in the House)型。“家庭天使”一詞最早出現在Leigh Hunt的詩歌An Angel in the House,后來Coventry Patmore借用了該詩詩名,以他妻子為原型創作了詩歌Angel in the House,使得“家庭天使”這一女性意象為大眾所熟知[7]。西方文學中的“家庭天使”往往具有一種圣潔的意味,美貌、忠貞與溫馴是她們共有的特質[8]。這些特征滿足了男性對女性的美好幻想與期待,也成為父權文化對女性的精神束縛,并通過文學作品潛移默化地塑造了女性的內在自我意識,加強對女性形象的塑造,讓其認為這是一種理所應當的女性理想形象,而忽略女性自身的生命價值,其目的是為了消除女性的自我意識和對男性地位的威脅,讓女性永遠依附于男性的支配之下。這種觀念比較接近中國傳統的“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性別倫理,女性沒有自身的價值,所以待女性紅顏老去,只能顧影自憐,被男性冷落拋棄,這也是文學中常見的女性“怨婦”形象。詩人用“how many”的反問手法和夸張語調以及“loved”的兩次重復,再現了女子年輕貌美時追求者門庭若市的喧鬧,彼時的“喧鬧”與此刻的孤寂形成鮮明對比,批判了世俗男性停留在女性外表美的膚淺無知與女性紅顏老去后的無情和冷漠,也表達了詩人自己的憐惜和同情。
2.詩人塑造的現代女性形象──“精神天使”
第二詩節中,“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借助連詞“but”和揚揚格(man loved)直接強調突出詩人的愛慕有別于大多數追求者,他不像大多數人那樣僅僅癡迷于意中人迷人的外表。在這一詩節中,詩人利用重復強調法(diacope),即兩次重復使用“loved”,來突出講述者對意中人的愛慕不同于大多數人的傾慕,他愛的是意中人的朝圣者般的靈魂(pilgrim soul),也愛著她哀戚臉上歲月的留痕(sorrow of your changing face),這說明詩人能夠欣賞女性的精神內在和外在的衰老,因為精神內在彌補了身體衰老,所以詩人也愛這個隨韶華消逝而容顏漸老的女性。與之相反,紅顏易逝,世俗男性只是愛慕女性的美麗皮囊,不能接受和欣賞女性的衰老,所以當心儀女子昔日容顏不在時,他們往往會選擇離去而不是與其相伴一生。
現實中,詩中的意中人對應的是葉芝的心儀女子茅德·岡。茅德是一位激進派的愛國志士,呼吁通過戰爭的方式來實現愛爾蘭民族的獨立,與之不同的是葉芝是溫和派,主張文化上的復興。不同的革命信念與路徑選擇注定兩人不可能成為惺惺相惜的戀人。茅德的“pilgrim soul”體現在她對愛爾蘭民族獨立事業上的堅定與虔誠,激進與果斷,這既是葉芝癡情于她的理由,也是她拒絕葉芝的原因。因此,詩中的“pilgrim soul”指的是意中人的內在精神品質,也是詩中女性形象具有自我意識的一種體現。詩人被意中人的精神品質所吸引,體現了詩人對現代女性自我意識的認可。
因此,詩人對女性形象塑造的一大進步體現在詩人勇于打破男性傳統對女性衡量的標準,從停留在對女性容顏的愛慕到對女性精神內在的欣賞。不過,這仍是一種對女性理想化的體現,只不過從對女性外在的理想化,轉到了對其內心和精神的理想化,而這仍不是真實的具體的女性,仍會對女性造成壓迫和束縛,因為現實中的女性是歷史的,社會的和多元的,不應該簡單把女性的內在精神世界理想化,塑造成現代衡量女性的統一標準,這將是“家庭天使”后又一個對女性更為嚴苛的要求,即“精神天使”,兩者都是父權性質的壓迫。
3.詩人刻畫的局限性女性形象──“落魄天使”
本詩在刻畫意中人年老的畫面時,從詞匯、聲音、節奏三方面極力貼合年老時疲倦遲緩、精神萎靡的狀態。在詞匯層面,詩中用“sorrows of changing face”直接描摹出意中人隨歲月流逝而容顏老去的模樣,并用“sorrows”來表達衰老是一件令人傷感的憾事,從側面反映出詩人認為女性容貌的衰老是其價值的貶損。詩中最后一節的“murmur”為揚抑格,讀音一重一輕,讓人聯想到有時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的那種看似漫無目的的念叨。在聲音層面,詩歌使用了元音重復韻(如?u/)和輔音重復韻(如/l/、/d/、/s/、/∫/)的修辭技巧來營造老年人的松弛感和倦怠感。在節奏層面,詩歌利用連詞疊用的修辭技巧,多次使用“and”來放慢說話速度,以貼近老年人說話緩慢、睡意昏沉的特點。此外,詩中的第一和第三節都出現了停頓(Caesura),每一次停頓都意味著一次休息,形象地再現出意中人在回憶往事時因年老疲倦在睡眠與清醒間做斗爭的情形。
在詩人的想象中,意中人不僅年老倦怠,而且孤獨落寞。全詩圍繞意中人展開敘述,詩中的她獨坐爐火旁,回憶往昔,感懷真愛逝去,使詩歌流露的孤獨感躍然紙上。詩歌的最后一節通過“paced down”將“愛”擬人化,利用“愛”的離去暗示意中人永遠失去了曾經擁有的“愛”。詩人還使用了首字母為大寫的“Love”,意指第二詩節中“one man”的真心愛慕,也暗示了這份真愛的唯一性,突出意中人錯失真愛的遺憾。詩歌最后三行的動詞一一“fled”“paced”“hid”——暗含害怕、緊張不安之意,擬人手法的刻畫與“愛”的倉皇而逃相照應,而且最后三行之間的跨行連續也呼應了焦躁不安的感覺。最后的詩行,“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中多次出現短元音/i/發音短促,反復出現在詩句中,加快了詩歌結束的節奏,也與詩歌所表達“Love”在快速逃離的思想相呼應,暗示意中人再也得不到那份真摯的愛,這也映射出詩人高傲的態度——意中人拒絕了詩人的真心告白,意味著孤老終生,不再快樂和幸福。
顯而易見,詩中意中人的形象和幸福與否都是由詩人刻畫和定義的??傊孕蜗蠹捌湫腋5亩x者永遠都是男性:世俗男性或男性詩人,而女性始終是被動的;哪怕女性自己選擇愛情,詩人也認為她們膚淺,沒有判斷力,最終也要為其決定和選擇而后悔,無奈接受被拋棄的悲慘命運。同時,詩人高高在上地將自己定位為:女性的欣賞者,甚至是拯救者和美好生活的保障者,因此,在詩人的潛意識中仍認為女性始終是男人的依附者,沒有所謂的正確的男人,只能后悔悲慘,因其缺乏主動追求婚姻幸福的理性思考和判斷能力。
四、結語
詩人葉芝在《當你老了》一詩中,塑造了三種迥異的女性形象,即男權社會中傳統的“家中天使”女性形象,詩人批判前人的現代“精神天使”女性形象,以及本文批判的詩人自以為傲卻具有局限性的“落魄天使”女性形象。詩人能夠突破傳統男權社會對“無才”女性身體美的定義,走進女性真實的內心世界,發現并欣賞女性內在的精神美,是其進步思想的體現。然而,詩人仍無法擺脫傳統的男女性別二元對立的窠臼,仍然認為哪怕是詩中擁有內在獨立精神之美的女性,也往往缺乏深刻的洞察力和客觀理性的判斷力,也只能依賴于男性的給予才能擁有美好生活,無法擺脫傳統女性依賴男性的悲苦命運。同時,詩人雖然高調批判世俗男性對女性外在身體之美的追逐,把女性視為一種工具或商品,但同時詩人也內化了這種父權觀念,認為女性的“changing face”仍然是其價值的貶損,是一件女性也應該為其深感“sorrows”的憾事,詩人以對比傳統男性來烘托自己的精神高尚,即對女性紅顏老去的外在的不介意,和對女性內在之美的肯定和欣賞,卻也在無意中暴露出其對女性價值判斷依舊無法擺脫高高在上的男權主宰形象,依然是女性價值的尺度和裁判。
本文對《當你老了》詩中女性形象的三個層次的分析,可以展現英美文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對經典文本進行思辨性評析。經典文本閱讀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傳達與重塑,思辨性的評析是對西方經典文本去其糟粕、汲取精華的文化交流過程,不但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與價值觀,也有助于跨文明的互補與互通,為構建中西文明共同體做出貢獻。本文對葉芝詩歌中有關女性形象的批判之研究,可以為以思辨能力培養為導向的英美文學課堂教學改革提供借鑒和參考。
注:關于《當你老了》詩歌的英文引用均來自張劍等編著的《英美詩歌選讀》教材。
參考文獻
[1] 黃源深.黃源深學術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7.
[2] 孫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養,將英語專業教學改革引向深入[J].中國外語,2011(3).
[3] 張耀庭.探析葉芝詩《當你老了》的藝術表現手法[J]. 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1(5).
[4] 王 爽. 別樣的情詩——文體學視角下葉芝《當你老了》愛情觀的探討[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9(3).
[5] 鄒廣勝.西方男權話語中的女性形象解讀[J].外國文學研究,1999(3).
[6] 顧紅曦.凱特·米莉特的《性政治》與“女性形象”批評[J].外國文學研究,1998(4).
[7] Manning, Lillian Louis O’Neal. The tradition of women in the family in Margaret Drabble’s novels: Redefining the “Angel in the House” [M].Saint Louis: Saint Louis University, 1997.
[8] 楊莉馨.父權文化對女性的期待──試論西方文學中的“家庭天使”[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2).
(特約編輯 楊 艷)
作者簡介:林嘉麗,華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通訊作者:袁慶鋒,華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馬來西亞)新紀元大學學院國際教育學院。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中國普法的雙語話語體系建構與實現:信息生態學視角研究(20YJC74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