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The Road Not Taken是美國著名詩人Robert Frost最為膾炙人口的詩歌之一,全詩短小精悍,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該詩描寫作者佇于林間,面對林中岔路進行選擇的一系列心理活動,表面上似乎是在寫自然界的道路,但實質上作者借此象征的是人生之路的抉擇。在詩歌賞析中運用文學文體學的一些分析方法對詩歌進行分析和解讀,可以發掘文學詩歌的美學意義和魅力,能夠更為準確恰當地把握詩歌的主題。本文從語音、書寫、詞匯、句法、修辭等方面對The Road Not Taken進行分析,希望從文體學的角度來剖析這篇文學作品的內涵,而后對詩歌的內容進行賞析,以期對這首詩歌有著更加深刻、透徹的理解。
[關鍵詞] 文學文體學 前景化 賞析
一、作品介紹
Robert Frost(1874-1963),是20世紀最受歡迎的美國詩人之一,被譽為“自然詩人”,還享有“美國文學中的桂冠詩人”這一盛譽。Frost畢生致力于寫詩創作,在他的中年時期,他毅然決然棄農從文,遠渡英國,開啟了他的詩歌創作之路。他的詩歌根植于他喜愛的一草一木,汲取靈感于平凡普通的自然風景,用象征隱喻的寫作手法,傳達出深刻的哲理和豐富的詩意。
Frost將普羅大眾使用的日常用語變成了意義深刻的詩歌,他取材于農村生活中人們的日?,嵤?,將樸實無華的生活變得生動有趣。他的詩歌語言質樸、詩風簡約,將新英格蘭地區寧靜鄉村的風情風貌展現得活靈活現。他的詩歌不僅寫給鄉野村夫,也寫給文人墨客;不僅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鄉野農民愛讀他的詩,因為他的詩短小精悍、意境明快,文人騷客也鐘情于他的詩,是因為他的詩歌富有象征意味,雖看起來簡單樸素,卻在這簡單的文字表象之下蘊含著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給讀者以深刻啟迪。
這首小詩同Frost的大部分作品一樣看似簡單,卻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全詩共4小節,每一節5行詩句,向我們展現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處在十字路口時難以抉擇的心情。在詩中,詩人選擇了人跡較少的道路,同時又遺憾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在多年以后的回憶中輕嘆遺憾。
二、文體分析
1.語音層面
語音層面的偏離主要通過節奏韻律和語音修辭手段實現。常見的語音偏離模式有頭韻、頭尾韻、尾韻和擬聲等。詩人在詩歌語篇中突顯這些特殊的語音模式,不僅能突出和強化相關詞語,實現文體效果,而且能夠有效增強讀者對詩歌語言的美感體驗。
The Road Not Taken這首詩歌共4小節,每小節有5行,每小節韻腳為a-b-b-a-b,看起來非常押韻、工整[1]。但從文體學來看,這首小詩在語音層面多有偏離常規的情況。
首先,這首詩的每個詩節有5行,與其他英語詩歌中的偶數詩行相比,這屬于偏離常規。
其次,每節詩節的押尾韻為a-b-b-a-b,既不是傳統的連續韻a-a-b-b,也不屬于交叉韻a-b-a-b,更不是首尾韻a-b-b-a,因此這首小詩在語音層面有所偏離。如:第一句句尾單詞wood和第三句句尾單詞stood以及第四句句尾單詞could押同一個尾韻/d/,第二句句尾單詞both和第五句句尾單詞undergrowth押同一個尾韻/θ/。除了尾韻以外,這首詩還有一些其他押韻形式:如“wanted”和“wear”形成了頭韻;“them”和“same”以及“kept”和“first”構成了行間韻。這使得句子之間的節奏更加和諧統一,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性。
再看格律,全詩以抑揚格為主,基本格律為五步抑揚格,在此基礎上又存在一些其他的變化。比如:第一小節的第二行中一、二、三音步都為抑揚格,四、五音步為揚抑格;第三詩行的一、二音步為抑揚格,三音步為抑抑格,四、五音步為揚抑格。第一小節每行均有9個音節,后三個小節的音節卻不規律,第二小節的音節數量為9/9/10/8/9,第三小節的音節數量為9/8/10/9/10,最后一個小節的音節數量為9/8/9/8/9。由此可見,本詩大多數詩節的音節數量為9個,并且全詩格律搖擺不定。
無論是從本詩的詩行、押韻、格律來看,這首詩在語音層面的特征都不遵循常規,給讀者一種似是而非的感覺,同時也暗含著人生中的選擇充滿著不確定性和差異性的意味。因此,本篇詩歌中的語音特征因為偏離常規而具有其文體學價值。
2.書寫層面
書寫系統也稱語相,包括拼寫、標點、排版印刷、段落結構等,它是語言的視覺中介[2]。詩人通過特殊的詩行排列、意想不到的標點省略制造視覺意象和立體感,給讀者帶來全新的心理體驗。
詩歌尤其是自由詩歌中的標點符號是重要的藝術選擇。在標點符號方面,第一小節中and并列的三個句子均未使用標點符號,詩人也未用傳統的逗號表示延續,而是通過標點缺省制造一種開放狀態。在這首詩中的“我”面臨兩條路,作為旅人,“我”只能選擇其中的一條,于是“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缺失的標點表現出了詩人猶豫不決的心理狀態,也體現了詩人等待選擇時候的矛盾心理。
詩歌的第三小節第三句“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這里面的感嘆號與開頭的Oh相呼應,表達了詩人內心的驚訝與感慨。標題為“The Road Not Taken”,但在詩中詩人大篇幅描述了所選擇的一條路,標題與內容形成矛盾。詩人選擇了第二條路,卻對第一條路念念不忘,甚至會在將來的某一天再回到這里走這條路,充滿著矛盾的感情。在得與失中尋找和諧,這種和諧在詩中得以體現。
3.詞匯層面
詞匯偏離主要通過創造新詞來實現。英語中構建新詞通常有詞綴法、合成法和詞性轉換法等。新詞常見于文學作品、新聞報道、廣告,詩人恰當運用新詞可使文筆顯得新穎活潑,產生陌生化效果,增強讀者的情感體驗和心理感知。
這首詩歌共144個單詞,其中有116個單音節詞,27個雙音節詞,還有5個三音節詞。通過大量的單音節詞可以看出,詩人盡量使用簡單通俗的語言來描述未選擇的路。但是,在簡單的語言下,蘊含著豐富的意象與復雜的含義。
以第二節詩中的“fair”為例,詩人在面對兩條路時十分糾結,而“fair”一詞有兩種含義:一是第二條路也同樣風景如畫;二是表達這一選擇的公平公正。
代詞“I”在本詩中出現了九次,使用頻率極高,并且多次重復[3]。從意義上來說,“I”譯為“我”,具有主體性,是敘述這一詩篇的主體,也是選擇這條路的主體,說明人生中遇到的諸多選擇只能靠自己來決定,無法由旁人代勞。同時,這一主體又有局限性,因為靠個人所看到的路的盡頭并不一定是盡頭,更有可能只是這叢林的一個小路口,暗示著人的思想具有局限性。并且,“I”還具有模糊性,這個“I”可能指詩人,也可能指詩人筆下的一個主人公,還有可能指讀者,故其指代不明顯,具有模糊性。
全詩共使用了9個“and”,其中6個用在每行的開頭,3個放在每行的句末,使用“and”這一連詞將句子串聯起來,不僅使整個詩篇連接順暢,還表現出一種漫長的感覺,暗示人生路漫漫。但是,在第一小節中,“and”看似順暢,但詩人表達的是作為旅者,在森林中遇到分岔路難以抉擇,故連詞“and”的在這里屬于詞匯變異。
4.句法層面
首先,在句型選擇上,全詩使用的句子多用簡單句,而復合句、長難句等復雜需要琢磨的句子則比較罕見,也就是說,Frost在文學表達中比較習慣使用口語化的表達方法。也正是因為Frost更傾向于使用生活化、口語化的詩歌內容,表明他并不關注詩歌的完整性和連貫性,在Frost的詩歌里,內容重于形式。同時,在詩歌中Frost大方自然地流露出自己的真實情感,將自己對于沒有選擇另一條路的遺憾之情置于文中,讓讀者能夠深刻感受到他的內心世界。他的創作素材都來源于生活,他的受眾群體是大眾人民,所以生活中的任何瑣碎事件都會成為他的靈感和素材,成為他詩歌的一部分。
其次,在句法選擇上,“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這一句話難以理解。聯系上一句可以理解為“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I was a traveler”,聯系下一句則應理解為“being one traveler, I stood long”。也就是說,這里詩人所使用的“be”出現了句法結構上的偏離。整首詩歌均為陳述句,但是第三小節的“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一句暗含疑問的意味,充滿了“我”對于所選擇的路的猶豫,漫漫人生之路既然已經選擇,便再也無法回頭。
第三,詩句中也會出現一些重復,形成前景化。第一小節第1行和第五小節第3行重復了“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全詩首尾呼應,渾然一體。但是在第五小節第3行去掉了“yellow”,重復之中又有差異,暗含著人生之路的選擇中,既有確定性,又有不確定性和差異性。
最后,時態的選擇也使詩篇具有前景化特征。整首詩是在講“我”過去面臨一條分岔路口,故全篇用的都是過去時。但在第3小節第4行中,詩人用了一般現在時“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講述了一個客觀事實:路徑綿延無盡頭,恐怕再也難以返還,也暗含著做出選擇就再也難以回頭的意味。同時,第4小節第1行轉變為將來時,“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暗指“我”輕聲嘆息,回顧往事,期待重新回到過去。這首詩的時態錯綜復雜,現在、過去和將來相互纏繞,既表達了“我”對過去的留戀,也有對未來的希冀。
5.修辭層面
在文學的浩瀚海洋中,運用修辭手法為文學作品增光添彩的做法屢見不鮮。修辭手法能夠極大地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它通過對語句進行修飾與調整,運用獨特的表達形式,讓語言變得更加具體、靈動且充滿力量,使文學作品更能貼近讀者,成功營造出引人入勝的畫面感和幽邃的意境之美,大幅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以The Road Not Taken這首詩為例,其核心運用的是象征這一修辭手法。詳細說來,詩中憑借具體且生動的“路”來含蓄地指代人生之路,將個人的情感和思想與富有象征意義的事物緊密相連,以此傳達詩人誠摯的情感和深遠的寓意。象征手法的使用,不單讓全詩的語言表述更加凝練,還使主題更為鮮明。
以原詩第四詩節為例: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詩人站在路口佇立良久,極目眺望,最終選擇了人跡罕至的未被踏足的那條路。這兩條不同方向的路象征著Frost的人生之路,一條路是被大多數人選擇的師范學校教書的工作,而另一條則是很少人選擇的不會帶來豐富物質的寫作工作,這也導致了他今后生活軌跡迥然不同。Frost這一選擇表明他不愿屈從于物質生活,而是以追求精神夢想為人生目標,他決定跟隨自己的內心,選擇了成為一名詩人。這首詩通過樹林中選擇一條小路這一普通意象,表達了詩人所面臨的人生之路的重要抉擇。
三、分段賞析
第一小節描述了一幅自然畫面:在黃色的樹林中分出了兩條道路,遺憾的是“我”無法同時踏上,“我”久久佇立,極目遠望,然而樹林幽密深不可測,“我”只能久久站在路口,看著這條路消失在叢林深處。詩人以第一人稱“我”的角度講述了自己在樹林中遇到兩條分岔路的情景。他描述了這兩條路在樹林中的情況,一條被很多人走過,另一條則人跡罕至,顯得草木繁茂。這一節為讀者呈現了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選擇場景,其中的“兩條路”是自然之路更是人生之路,暗示著人生中的抉擇。“黃色的樹林”象征人生,也象征孕育蕓蕓眾生的大千世界,龐大神秘,讓人向往亦讓人敬畏,而“我”則超越了詩歌的時空,變成站在每一個人生路口的人[4]。
第二小節緊承第一小節而來,詩人開始思考自己的選擇。“我”站在路口徘徊不決,凝視著其中一條路,試圖揣測它通往何方。猶豫迷茫中,“我”最終還是選擇那條人跡罕至、鮮有涉足的路。但是,這條被“我”選擇的路著墨不多,反倒是另一條未涉足的路,濃墨重彩地描述了一番。人總是刻意美化那條自己沒選擇的路,那條未被選擇的路似乎更值得去探秘,無形中美化了這條沒人走過的路,但實際上兩者并無實質上的區別。本詩節的最后兩句明確說明雖然在這兩條小路上,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同時文中的“perhaps”與“claim”也證明“我”的選擇并不是因為另外一條路更好,而是因為它荒草凄凄,看起來更加誘人、更加美麗,刻畫出人在面臨重要抉擇時的掙扎、猶豫和迷茫。
第三節詩人終于做出了人生的抉擇。“我”終究還是選擇了那條草木繁茂、人跡罕至的路。但“我”仍舊對那條未被選擇的路念念不忘、充滿好奇與憧憬。這里體現了詩人在選擇過程中的勇氣和冒險精神,同時也暗示了這種選擇可能帶來的未知和風險。詩人選擇一條路后,留下另外一條路等改日再來踏足,但詩人也知道這條路綿延沒有盡頭,恐怕日后再也回不了頭,難以返還。正如古人所言: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人無法預設旅途的結果如何,哪一條路都不是坦途,重要的是沿著自己選擇的路走下去,把腳下的路走成最好的路。
第四小節中,詩人立足于未來,回顧了自己的選擇,并設想如果當初選擇了另一條路,現在的生活會是怎樣??蔁o論怎樣的選擇,終究會留有遺憾,表達了人生抉擇中的遺憾和無奈。人們總認為沒選擇的那條路布滿了鮮花。不美化自己未選擇的路,也不畏懼自己已經選擇的路。
詩人Frost的一生便是如此:在他38歲時,出于詩歌創作的原因,他辭掉了教師的工作,與妻子去了倫敦鄉村,專心從事詩歌創作。從追逐夢想的意義上說,這是正確的選擇,詩人擺脫重重困境,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飲譽文壇。但是為了精神上的追求放棄了自己的教師職業,放棄了另一種可能充滿無限精彩的生活,這也實在不是明智的選擇。詩歌樸實無華、清新雋永,向世人傳達了選擇即人生、詩歌即生活的深刻寓意。
四、結語
Robert Frost的The Road Not Taken雖然樸實無華但寓意深刻,給面臨人生之路選擇的我們提供了深層次的啟發。通過對上述詩歌的語音、詞匯、書寫、句法和修辭等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在詩歌中運用文體學的分析方法可以更加清晰地欣賞詩歌,也能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詩歌的主旨含義和美學價值。本文通過對The Road Not Taken這首詩歌進行文學文體學分析,以期為后續詩歌類文學文本的賞析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 路宇.對羅伯特·弗羅斯特《未選擇的路》譯本的文體學淺析[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5(3).
[2] 劉世生,朱瑞青.文體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 王慶國.前景化視角下The Road Not Taken的另類解讀[C]//東北亞外語論壇(2021年第一季度論文合集).雲南大學滇池學院,2021.
[4] 張丹.選擇即人生——論弗羅斯特《未選擇的路》[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12).
(特約編輯 楊 艷)
作者簡介:韋華,聊城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為文學文體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