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展現了獨特的情感描寫技巧和敘事視角選擇。細致分析詩歌,可以發現白居易巧妙了運用多重敘事視角,包括全知視角和第一人稱視角的交替使用,以及情感描寫由他者到自我的轉換。這種敘事策略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同時深化了作品的主題內涵。通過細膩的情感描寫,白居易成功塑造了琵琶女形象,并借此抒發人生感悟。《琵琶行》中的敘事技巧和情感表達方式,對理解白居易的創作思想和藝術特色具有重要意義。這一分析為探討唐代敘事詩的藝術特征提供了新視角,并深化了對白居易詩歌創作的認識。
[關鍵詞] 白居易 《琵琶行》 情感描寫 敘事視角 藝術特色
一、引言
《琵琶行》作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獨特的敘事方式和深刻的情感表達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旨在通過對《琵琶行》的深入分析,探討白居易如何通過巧妙的敘事視角選擇和細膩的情感描寫,來構建詩歌的藝術世界,并傳達其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這一研究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琵琶行》的藝術魅力,也為探討唐代敘事詩的創作特點提供了新的視角。
二、《琵琶行》的敘事視角選擇
1.全知視角的運用
《琵琶行》開篇即展現了白居易對全知視角的巧妙運用。詩人以一個全知的敘述者身份,描繪了潯陽江頭送客的場景:“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這種全知視角讓讀者能夠快速進入詩歌所營造的氛圍,感受秋夜送別的蕭瑟之情。隨后,詩人繼續以全知視角描述了琵琶聲的出現及其對場景中人物的影響:“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這種敘述方式不僅能夠全面呈現場景,還能深入刻畫人物的內心活動,使讀者對故事的發展有更全面的理解。
全知視角的運用還體現在對琵琶女彈奏過程的描述上。詩人以旁觀者的身份,細致入微地描繪了琵琶女的演奏技巧和神態:“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這種全知視角的描述,不僅展現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藝,還暗示了她內心的情感世界,為后文的情感抒發做了鋪墊。全知視角的運用還體現在對整個場景氛圍的營造上。白居易通過細致描繪周圍環境,如“江州司馬青衫濕”,sfuoSau7Kcc6XB4eTdzwRA==不僅展現了詩人自身的情感狀態,也暗示了整個場景的凄涼氛圍。這種全方位的描述使讀者仿佛置身其中,深刻感受到詩中所描繪的情景和情感[1]。全知視角的運用使得《琵琶行》成為一幅繪聲繪色的畫卷,將人物、環境和情感融為一體。
2.第一人稱視角的介入
在詩歌的后半部分,白居易巧妙地引入了第一人稱視角,使敘事更加個人化和情感化。“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這一轉換使得詩人由旁觀者變成了故事的參與者,增強了詩歌的真實感和情感深度。第一人稱視角的運用,使得詩人能夠直接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這種直接的自我陳述,不僅交代了詩人的背景,還表達了他的心境,為后文的情感共鳴做了鋪墊。
通過第一人稱視角,白居易將自己的遭遇與琵琶女的經歷聯系起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種視角的轉換使得詩歌從單純的敘事轉向了深刻的人生感悟,增強了作品的思想深度。第一人稱視角的介入不僅增強了詩歌的真實感,還為讀者提供了一個情感共鳴的橋梁[2]。通過詩人自身的感受和反思,讀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和思想。這種視角轉換也體現了白居易將個人經歷與社會現實相結合的創作特色,使得《琵琶行》不僅是一首抒情詩,更是一首深具社會意義的作品。第一人稱視角的運用使得詩歌更具有個人化的特色和思想深度。
3.多重視角的交替與融合
《琵琶行》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多重視角的交替使用和巧妙融合。詩歌開始時采用全知視角,中間部分通過琵琶女的自述引入了第二人稱視角,最后以詩人的第一人稱視角結束。這種視角的變換不僅使詩歌結構更加豐富多變,還能從不同角度展現故事,增強了詩歌的立體感和深度。多重視角的交替使用還體現在詩人對琵琶女演奏的細節描述中。詩人時而以旁觀者的身份描述琵琶女的外在表現,時而又仿佛深入琵琶女的內心,描繪她的情感世界。這種視角的靈活轉換,使得讀者能夠從多個層面理解琵琶女的形象和遭遇。
值得注意的是,白居易在視角轉換時做到了自然流暢,沒有生硬的痕跡。例如,從全知視角到琵琶女自述的轉換:“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這種平滑的視角轉換既保持了敘事的連貫性,又增加了詩歌的變化感。通過多重視角的交替與融合,白居易成功地將琵琶女的故事、自身的遭遇以及對人生的感悟融為一體,創造出了一個既具體又富有哲理性的藝術世界。這種敘事手法不僅體現了白居易高超的藝術才能,也為后世的敘事詩創作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多重視角的交替與融合不僅體現在敘事角度的變換上,還表現在情感層面的遞進和深化[3]。從對琵琶女的客觀描述,到琵琶女的自述,再到詩人的感悟,情感逐步深入,最終達到共鳴的高潮。這種視角的變換也反映了白居易對人物心理的深入把握和對社會現實的敏銳觀察。通過多重視角的運用,《琵琶行》成功地將個人命運與社會現實、藝術表現與人生哲理有機結合,展現了詩人高超的藝術才能和深厚的思想內涵。
三、《琵琶行》中的情感描寫技巧
1.琵琶女形象的塑造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通過多種手法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使其成為一個富有立體感和象征意義的人物。詩人通過外貌描寫勾勒出琵琶女的基本形象:“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簡單的兩句話不僅描繪了琵琶女的外在特征,還暗示了她內心的羞澀和無奈。白居易通過琵琶女的演奏技巧和表情來展現她的內心世界。“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這里的描寫既體現了琵琶女高超的藝術造詣,又暗示了她內心積累的情感。通過將琵琶女的演奏與其內心情感相結合,白居易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既有才華又有故事的藝術家形象。
詩人通過琵琶女的自述來展現她的人生經歷。“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到“老大嫁作商人婦。”這一段描述展現了琵琶女從年少得志到晚年淪落的人生軌跡,使其形象更加豐滿和真實。白居易還通過自己的感受來側面刻畫琵琶女的形象。“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種共鳴不僅表達了詩人的同情,也進一步突出了琵琶女的悲劇命運,使其成為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形象。
2.音樂描寫與情感表達的結合
《琵琶行》中最為出色的藝術手法之一,就是將音樂描寫與情感表達巧妙結合。白居易通過對琵琶演奏的細致描寫,不僅展現了音樂的美感,更傳達了深刻的情感內涵[4]。詩人用一系列生動的比喻來描繪琵琶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這些比喻不僅形象地描繪了琵琶聲的特點,還暗示了琵琶女內心情感的起伏變化。白居易通過描寫琵琶演奏的過程來表達情感的變化。“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這里的描寫既展現了琵琶聲的變化,又暗示了琵琶女內心情感的轉折,從歡快到哀傷,情感表達與音樂描寫完美融合。
詩人還通過描寫琵琶演奏的效果來深化情感表達。“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這里的“無聲”不僅指琵琶聲的停頓,更暗示了一種難以言表的深沉情感,將音樂與情感的表達推向了高潮。白居易還通過描寫聽眾的反應來增強情感表達的效果。“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這種描寫不僅展現了琵琶演奏的感染力,也暗示了詩人與琵琶女之間的情感共鳴,進一步深化了詩歌的情感主題。
3.由他者到自我的情感轉換
《琵琶行》中一個重要的情感描寫技巧是由他者到自我的情感轉換。這種轉換不僅使詩歌的情感表達更加豐富多樣,還增強了作品的思想深度。詩歌開始時主要描寫琵琶女的情感,通過她的演奏和自述來展現其內心世界。“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到“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這些描寫集中展現了琵琶女從得意到淪落的心路歷程。詩人開始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這里,詩人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旁觀者,而是將自己的感受融入對琵琶女故事的理解中。
詩人完全轉向自我情感的表達。“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到“江州司馬青衫濕。”這一段描寫直接表達了詩人自己的遭遇和感受,將琵琶女的故事與自身經歷聯系起來。這種由他者到自我的情感轉換,不僅使詩歌的情感表達更加豐富多彩,還使得琵琶女的個人故事升華為一種普遍的人生感悟。通過這種轉換,白居易成功地將個人情感與社會批判、人生哲理融為一體,極大增強了詩歌的思想深度和藝術感染力。
四、敘事視角與情感描寫的藝術效果
1.增強詩歌的戲劇性和感染力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巧妙運用多重敘事視角和豐富的情感描寫技巧,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戲劇性和感染力。全知視角的運用為讀者勾勒出一幅生動的畫面,將讀者帶入故事情境中。“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這樣的開場白立即營造出一種蕭瑟凄涼的氛圍,為后續情節的展開做好鋪墊。第一人稱視角的介入增加了詩歌的真實感和情感深度[5]。當詩人寫道“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時,讀者仿佛能夠感同身受詩人的情感,這種直接的情感表達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
多重視角的交替使用則為詩歌增添了戲劇性。從全知視角到琵琶女的自述,再到詩人的感悟,這種視角的變換猶如舞臺上的場景轉換,使詩歌充滿了變化和張力。例如,當琵琶女開始自述她的身世時:“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這種突然的視角轉換給讀者一種意外驚喜,增加了詩歌的戲劇性。白居易通過細膩的情感描寫,使琵琶女的形象更加豐滿立體,增強了人物的感染力。“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到“老大嫁作商人婦。”這種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不僅讓讀者對琵琶女產生同情,也引發了讀者對人生無常的深思。音樂描寫與情感表達的結合,更是將詩歌的感染力推向了高潮。“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這樣富有畫面感和聲音感的描寫,讓讀者仿佛親臨現場,感受到琵琶聲的震撼和琵琶女情感的激蕩。
2.深化作品的主題內涵
白居易通過巧妙的敘事視角選擇和深入的情感描寫,成功地深化了《琵琶行》的主題內涵。多重視角的運用使得詩歌能夠從不同角度展現主題。全知視角下的客觀描述,琵琶女的自述,以及詩人的感悟,這三種視角相互補充,共同構建了一個關于人生滄桑、命運無常的主題。琵琶女形象的塑造深化了詩歌的社會批判主題。通過描繪琵琶女從青春得意到晚年淪落的過程,白居易不僅表達了對琵琶女個人命運的同情,更揭示了當時社會的不公和藝術家的悲慘處境。“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這樣的描寫不僅是對琵琶女命運的描述,更是對整個社會現實的批判。由他者到自我的情感轉換,使得詩歌的主題從個人遭遇升華為普遍的人生感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句話不僅表達了詩人對琵琶女的同情,更是對人生際遇的深刻思考。通過將琵琶女的故事與自身經歷相聯系,白居易將個人悲劇上升為對人生無常的哲學思考,大大深化了詩歌的主題內涵。
音樂描寫與情感表達的結合也為主題的深化作出了重要貢獻。琵琶聲的描寫不僅是對音樂的再現,更是對人生百態的隱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這樣的描寫既表現了音樂的豐富變化,也暗示了人生的起起落落。通過這種方式,白居易將音樂藝術與人生哲理巧妙結合,使得詩歌的主題更加深刻和豐富。敘事視角的變換也為主題的深化提供了可能。從對琵琶女的描寫到自身感悟的表達,這種視角的轉換使得詩歌從具體事件的敘述升華為對人生的整體思考。“江州司馬青衫濕”這一結尾,不僅是對詩人自身情感的直接表達,更是對整個故事的深刻總結,體現了詩人對人生、對社會的深刻洞察。
3.展現白居易的人文關懷
《琵琶行》中的敘事視角選擇和情感描寫技巧,充分展現了白居易深厚的人文關懷。通過全知視角的運用,白居易展現了他對普通人生活的關注和理解。他細致入微地描繪了琵琶女的外貌、動作和心理,體現了他對底層藝人生活狀態的深入觀察和同情。第一人稱視角的介入,使得詩人能夠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展現了他對人生遭遇的深刻反思。“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樣的感嘆不僅表達了對琵琶女的同情,更反映了白居易對人生際遇的深刻思考和對普通人命運的關心。琵琶女形象的塑造充分體現了白居易的人文關懷。他不僅描繪了琵琶女的才藝和美貌,更著重描寫了她的人生遭遇和內心世界。通過這種方式,白居易將琵琶女塑造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而不僅僅是一個供人欣賞的藝術品。這種對人物內心世界的關注和描繪,體現了白居易深厚的人文情懷。
音樂描寫與情感表達的結合也展現了白居易的人文關懷。他不僅關注琵琶女的演奏技巧,更注重描寫音樂所傳達的情感和思想。“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這樣的描寫既體現了作者對音樂藝術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對人生苦難的深切同情。由他者到自我的情感轉換,更是充分展現了白居易的人文關懷。他將自己的遭遇與琵琶女的經歷聯系起來,不僅表達了對琵琶女的同情,更反映了他對整個社會現實的思考和批判。這種將個人遭遇與社會現實相聯系的思考方式,體現了白居易作為一個詩人和思想家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
總的來說,《琵琶行》中的敘事視角選擇和情感描寫技巧,不僅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深化了作品的主題內涵,更充分展現了白居易深厚的人文關懷。這種對普通人生活的關注,對人生遭遇的思考,以及對社會現實的批判,構成了白居易詩歌創作的重要特色,也使得《琵琶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通過對《琵琶行》的深入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白居易的創作不僅具有高超的藝術技巧,更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強烈的社會關懷。他通過巧妙的敘事視角選擇和細膩的情感描寫,成功地將個人情感與社會現實、藝術追求與人生哲理融為一體,創造出了一個既具體又富有普遍意義的藝術世界。這種創作方法和思想特色,不僅影響了當時的文學創作,也為后世的詩歌創作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啟示。
五、結語
通過對《琵琶行》中敘事視角選擇和情感描寫技巧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白居易高超的藝術才能和深厚的人文情懷。他巧妙地運用多重敘事視角,結合細膩的情感描寫,不僅生動地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也表達了自己對人生際遇的感悟。這種獨特的創作手法不僅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也深化了其社會批判和人文關懷的主題。《琵琶行》的成功,為我們理解白居易的創作思想和唐代敘事詩的藝術特色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探討這種敘事技巧在白居易其他作品中的應用,以及它對后世文學創作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宋怡靜.從認知詩學的角度解讀《琵琶行》[J].今古文創,2024(23).
[2] 陳佳.天涯淪落人,何必曾相識——讀白居易《琵琶行》[J].人生與伴侶,2024(20).
[3] 陳菊萍.知識翻譯學視域下詩歌英譯知識轉向分析——以《琵琶行》英譯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4(11).
[4] 李芳.《琵琶行》與《李憑箜篌引》比較閱讀及寫作指導[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4(7).
[5] 高偉,樂靜雨.細解《琵琶行》三個層次的感傷[J].課外語文,2024(1).
(特約編輯 楊 艷)
作者簡介:陳彩霞,江蘇省泰州中學,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