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目的:探討改良冰袋套結合彈性繃帶加壓冷敷在踝部骨折患者術前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22年10月1日~2023年12月1日收治的150例踝部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奇偶數字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75例,對照組術前行常規冷敷護理,研究組術前行改良冰袋套與彈性繃帶加壓冷敷結合護理;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肢腫脹度、疼痛【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張力性水泡發生情況、手術等待時間及護理滿意度。結果:護理后1、2、3 d,研究組踝圍腫脹度、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lt;0.05,Plt;0.01),手術等待時間短于對照組(Plt;0.01);研究組張力性水泡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lt;0.05);研究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lt;0.01)。結論:采用改良冰袋套與彈性繃帶加壓冷敷聯合方案對踝部骨折患者開展術前護理,可加速患肢腫脹消退,緩解局部疼痛,降低張力性水泡發生風險,提高臨床滿意度。
【關鍵詞】
改良冰袋套;彈性繃帶;加壓冷敷;踝部骨折;術前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6-7256.2024.19.031" 文章編號:1006-7256(2024)19-0108-04
踝部骨折是臨床足踝外科最常見的一種骨折類型,而骨折以及軟組織損傷后腫痛是踝部骨折患者最明顯的臨床癥狀。踝部周邊皮膚軟組織非常薄,血管呈現不規則分布且數量較少,骨折后患者患側毛細血管隨之擴張充血,從而產生微小血栓,這部分微小血栓會導致肢體微循環出現障礙,引發肢體腫脹,不僅會增加患者疼痛感,還會誘發張力性水皰,導致無法正常開展手術[1]。有研究發現,術前進行早期冷敷護理,可有效緩解踝部骨折患者疼痛、充血水腫等癥狀,預防張力性水皰發生,不僅能縮短手術等待時間,還能為術后患者康復創造優質條件[2]。有學者認為,術前冷敷護理效果受冷敷有效面積、創傷程度、冷敷時間、溫度等多方因素的影響,而傳統的冰敷護理不僅固定難度較大,還會影響患肢活動,護理效果十分有限,故而認為以改良冰袋套與彈性繃帶加壓冷敷方案可以取得更好的護理效果[3]。2022年10月1日~2023年12月1日,我們對收治的75例踝部骨折患者實施改良冰袋套與彈性繃帶加壓冷敷結合護理,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同期收治的150例踝部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影像學檢查符合《外踝撕脫骨折診斷與治療臨床循證指南(2022版)》[4]踝部骨折診斷標準者;②單側閉合性骨折,符合手術指征,擇期開展手術者;③意識清楚,配合能力良好者;④本研究征得患者及家屬同意。排除標準:①存在手術禁忌證者;②肝、腎等功能明顯不全者;③凝血功能障礙者。采用奇偶數字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75例。對照組男40例、女35例,年齡24~65(46.37±2.54)歲;體質量指數(BMI)18~26(24.16±0.69);骨折部位:單踝41例,雙踝18例,三踝16例。研究組男43例、女32例,年齡24~66(46.40±2.57)歲;BMI 18~27(24.19±0.72);骨折部位:單踝43例,雙踝19例,三踝1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術前冷敷護理。將患者患肢抬高,使用冰塊進行冰敷,取毛巾將冰塊包裹后置于患側踝部,若冰塊融化則立即更換,以患者可耐受為宜,除22:00~6:00休息時段外,每間隔30 min冷敷1次,每次冷敷20 min,冷敷期間護理人員密切關注患者踝部的腫脹情況,查看皮膚顏色、血供、感覺等狀況,一旦發現異常立即進行對癥處理,持續護理3 d。
1.2.2 研究組 實施改良冰袋套與彈性繃帶加壓冷敷法聯合開展術前護理。在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立即采用彈性繃帶傷對患側踝部進行加壓包扎固定,同時取生物冰袋置入改良冰袋套中,在患者踝關節處固定,冰袋套主要由容納袋與綁帶2個部分組成,其中容納袋僅在一端設置開口,取冰袋于開口端置入,容納袋的4邊角均設置固定帶,可以將冰袋穩固固定在患側踝部位,使冰袋與患側局部持續、緊密接觸,確保冷敷護理安全性與有效性。護理人員對患者病區疼痛、腫脹等情況進行綜合評估,依據疼痛程度遵醫囑使用鎮痛、消腫等藥物干預。指導患者開展踝關節運動,訓練3次/d,依據患者耐受度合理調整訓練時間。加壓包扎完成后,護理人員密切關注患者病情變化,包括腫脹程度、疼痛程度等,主動詢問患者感覺與活動情況,以加壓包扎太緊導致肢體血液循環出現障礙,動態了解患者個人感受,提醒患者出現不適時,立即告知醫護人員,聽從專業指導進行調整。提醒患者適當將患肢抬高,并以主動方式開展關節收縮練習,加速肢體腫脹癥狀的消退,對患者患側皮膚顏色、皮溫、感覺、疼痛、腫脹等情況進行動態評估,及時處理異常情況,降低張力性水皰等并發癥發生風險,讓患者能夠在最短時間內進行手術治療。
1.3 評價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術前患肢腫脹情況與等待時間。護理前及護理后1、2、3 d,分別采用變化敏感度良好的figure-of-eight-20法對患者患肢腫脹度進行測量,將患肢適當抬高,以外踝頂端為測量原點,往內經由腳背纏繞至足底之后穿過第五跖骨,繼續往后繞行直至內踝,從跟腱后方跨過,繞回至測量原點,護理前首次測量時明確標注記號,以確保護理后準確測量同一固定位置,降低測量結果的誤差。患側踝周徑-健側踝周=徑腫脹度(cm),記錄等待手術的時間。②比較兩組術前疼痛程度。護理前及護理后1、2、3 d,分別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5]進行疼痛程度評價,量表Cronbach′s α為0.864,說明信效度良好,評分范圍0~10分,0分表示無痛、1~3分表示輕微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10分表示重度疼痛。③比較兩組術前張力性水皰發生情況。統計兩組患者術前是否因皮膚過度腫脹或者壓力過大,而導致皮膚表面形成皰狀水泡。④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價項目包括護理態度、技術、效果等,在患者出院前指導其填寫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Cronbach′s α為0.861,說明可信度良好,得分范圍0~100分,90~100分代表非常滿意、60~89分代表滿意、0~59分代表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為本次研究所獲數據的處理工具。計數資料以例數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不同時間患肢腫脹與手術等待時間比較 見表1。
2.2 兩組不同時間VAS評分比較 見表2。
2.3 兩組張力性水皰發生情況比較 見表3。
2.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見表4。
3 討論
踝部是機體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各項機體活動、運動均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該部位與地面距離較近,受到外力作用時難以進行緩沖,極易發生踝部骨折,需要及時開展規范化手術治療,以復位骨折部位,幫助患者恢復踝部功能,讓患者回歸正常生活[6]。但踝部股肉組織較薄,骨折損傷發生1~3 d內,損傷組織會釋放大量炎性介質誘發炎性反應,而且損傷區的毛細血管網破裂后會增加血管通透性,使骨折部軟組織發生明顯腫脹、疼痛癥狀,嚴重者甚至出現張力性水皰,導致無法及時開展手術治療,影響患者術后康復[7]。因此,針對踝部骨折術前腫脹、疼痛等癥狀,采取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緩解腫痛癥狀,預防張力性水皰的發生,讓患者及時開展手術治療,是改善患者預防效果的關鍵[8]。冷敷護理是指采用低于人體體溫的物理因子,對機體局部進行刺激,從而發揮消腫、鎮痛、止血等效果,冷敷可以緩解白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的相互作用,使毛細血管波動性下降,從而有效緩解水腫,進一步減輕患者的疼痛感[9]。但常規的冰袋護理易出現冰袋與局部貼合不緊密、固定難度較大等問題,且冷敷僅有一個接觸面,使患者局部溫差過大,降溫效果分布不夠均勻,難以取得理想的冷敷效果,因此,需要更科學、更有效的冷敷護理方案[10]。
踝部骨折后,骨折周邊血管因為損傷而破裂,周邊組織會出現明顯的腫脹與疼痛癥狀,這些癥狀不僅會增加患者生理痛苦,還會進一步增加心理壓力,從而出現焦慮、煩躁、緊張等負性情緒,增加手術風險,影響手術順利開展[11]。而改良冰敷套結合彈性繃帶加壓冷敷方案是一種全新的護理方案,目前已有研究提出其能夠促進踝部骨折患者的肢體腫脹與疼痛癥狀緩解,縮短患者術前等待時間[12]。改良冰敷套結合彈性繃帶加壓冷敷方案,可以通過持續、有效的冷敷作用,使溫度持續下降,刺激肢體誘發強烈的生理反應,加速組織外液滲透,從而有效減緩肌膚代謝功能,降低耗氧量,使肌肉保持放松狀態,加速腫脹與緩解疼痛。有研究證實,加壓護理可以縮短踝部骨折患者的住院周期,而冷敷可以改善患者患肢肢體腫脹癥狀,從而緩解因腫脹引發的劇烈疼痛感[13]。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1、2、3 d,研究組踝圍腫脹度低于對照組(Plt;0.01),手術等待時間短于對照組(Plt;0.05),提示改良冰袋套與彈性繃帶加壓冷敷結合護理能夠促進踝部骨折患者患肢腫脹癥狀改善。分析原因:該冷敷護理方案可以加速血管收縮,使局部血流進行減緩,從而達到減輕局部水腫與反應的目的,還能提升患者機體的疼痛閾值,且生物冰袋存儲于冰袋套內然后固定于患者病區側踝部,同時結合以彈性繃帶進行加壓冷敷,可以借助加壓冷敷對關節面產生明顯的壓迫力,快速改善局部出血、腫脹癥狀[14]。而生物冰袋可以保持溫度穩定,使溫度均勻分布在冷敷部位,對關節開展全方位冷敷,使溫度均勻降低,不僅能促進腫脹消退,還能進一步緩解患者疼痛感。另外,生物冰袋與患者關節中縫更加貼合,可以確保冷敷始終發揮良好作用,促進腫脹緩解[15]。本研究顯示,研究組不同時間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lt;0.05,Plt;0.01);研究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lt;0.01)。提示改良冰袋套與彈性繃帶加壓冷敷結合護理,有利于患者進行性、活動性等疼痛癥狀緩解,減少張力性水皰的發生,縮短患者手術等待時間,護理滿意度更高。分析原因:冷敷護理不僅可以緩解肌痙攣,減輕患者的酸脹感與疼痛感,還可通過冷刺激減慢機體神經纖維的傳導速度,使患者神經興奮度下降,從而提升疼痛閾值,有效緩解疼痛,而且冷敷可以降低組織溫度,減輕炎性反應,還能促進患肢腫脹癥狀的緩解;此外,冷敷護理能夠促進血管的收縮,減輕損傷組織出血癥狀,加上人體溫度覺痛覺的傳遞速度明顯加快,患者疼痛閾值得到有效提升,其主觀疼痛感隨之減輕[16]。而細胞受到明顯冷刺激后,需氧量呈下降狀態,在一定程度上發揮緩解腫脹、疼痛作用,進一步降低術前張力性水皰發生風險,有效縮短患者手術等待時間,讓患者更快接受手術治療,促進疾病康復,提升護理滿意度。但注意冷敷護理期間,護理人員需嚴密觀察患者溫度變化情況,詢問患者主觀感受,以免溫度過低造成凍傷,影響切口愈合。
綜上所述,改良冰袋套與彈性繃帶加壓冷敷結合護理方案,能夠緩解踝部骨折患者的肢體腫脹癥狀,減輕局部疼痛感,降低張力性水皰發生風險,從而縮短患者術前等待時間,促進預后康復。
參 考 文 獻
[1] 姜保國.重視常見的足踝部損傷[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4,16(12):1013-1015.
[2]劉鳳琴.不同冰袋冰敷方法在四肢骨折病人早期應用的效果[J].護理研究,2015,29(3):380-381.
[3]易莉艷,朱亞,蔡婷婷,等.自制冰敷固定套在踝關節骨折患者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后護理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2022,29(2):20-22.
[4]郭秦煒,白露,桂鑒超,等.外踝撕脫骨折診斷與治療臨床循證指南(2022版)[J].中華創傷雜志,2022,38(9):769-775.
[5]張誠章,李振威,余建華,等.不同入路坐骨神經阻滯對踝部骨折患者鎮痛效果及應激的影響[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22,43(4):466-469,475.
[6]趙文,溫曉東,譚淼.踝關節骨折患者采用手術治療和手法復位治療對功能恢復評價的對比分析[J].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版),2019,3(13):23-24.
[7]劉承霜,趙洪珍.下肢骨折后軟組織腫脹消除方法的觀察[J].河北醫學,2007,13(1):96-98.
[8]吳婧.優質護理措施應用在踝關節骨折患者圍手術期的效果[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102):94,96.
[9]李芳芳.加速康復外科理念的早期冷敷在踝關節周圍骨折患者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傷殘醫學,2020,28(2):16-18.
[10]李秋月,韓蔚.踝關節骨折術后冷敷壓迫療法的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1):57-58.
[11]馬澤冰,馮海波,梁曉輝,等.加味桃紅四物湯治療踝關節骨折術后的臨床觀察[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23,39(9):1002-1005.
[12]徐珍瑾,蔡迎佳,陳妹新.改良冰袋套聯合彈性繃帶加壓冷敷護理在踝部骨折術前應用效果的觀察[J].全科護理,2022,20(8):1079-1081.
[13]王文娟,賈紹友,馬龍.加壓冷療護理干預在踝部骨折術后患者康復中的應用[J].雙足與保健,2019(17):19-20.
[14]樊建林.降溫貼敷貼昆侖太溪改善踝部骨折患者腫痛的效果研究[J].中外醫療,2021,40(24):148-150,154.
[15]曾曉蓬,楊琴.生物冰袋冷敷在全膝關節置換術護理中的應用[J].透析與人工器官,2020,31(3):92-93,96.
[16]李士光,孫兆云,魏淑菊,等.持續冷敷對踝部骨折鎮痛消腫效果[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7,25(12):1143-1146.
本文編輯:譚 峰" 2024-04-19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