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控量減負、創新增效是“雙減”政策的目的,小學數學教學應積極響應“雙減”政策,摒棄傳統教學方法,積極探究小學數學減負增效的實踐方法,采用多元化教學措施,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數學學習興趣.因此,本文將“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減負增效的實踐與研究作為研究主線,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減負增效的實踐性研究,旨在達到減負增效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雙減”;小學數學;減負增效
在“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把“減負增效”作為重要課題深入研究.一方面,深入學習“雙減”教育政策;另一方面,圍繞“雙減”的教學任務,改進課堂教學方法,科學設計教學作業,塑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加學生數學的知識儲備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其綜合應用能力.
1 “雙減”教育政策對小學數學教學帶來的影響
自我國頒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后,教師、學校、培訓機構等嚴格遵守該文件的要求,相關部門立即開展整改工作.“雙減”政策的實施,對小學數學教學帶來了以下影響.
1.1 減輕了學生學習負擔
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是“雙減”政策的目的和要求.[1]這需要嚴格落實“雙減”教育政策,并對落實情況進行監督.在小學課程體系中,小學數學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其課時安排和課后作業較多,容易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因此,在“雙減”背景下,想要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需要合理調整小學數學的教學方法,重點調整課堂教學措施和課后作業設計,保障調整方法和內容的合理性,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1.2 提高了教學的成效
“雙減”政策明確要求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但并不意味著放任學生自由發展,讓學生完全不做課后作業.“雙減” 政策的本質要求是要在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同時,提高教學成效,達成減負增效的目標.[2]在“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根據學科特點、難點、學生的具體學情和學習規律等方面,改變傳統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具備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學習的感悟.優化學生課后作業的設計,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加深學生數學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彰顯學生的學習個性,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在減負增效的同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3 呵護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傳統教育模式下,學生的學習壓力過大,學習負擔過重.沉重作業負擔擠壓了學生休息時間,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教師需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防止學生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難以適應和融入社會生活.“雙減”政策明確指出,教學工作應該著眼于學生的健康發展,良好的身心健康才能為學生以后學習成長奠定基礎.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既要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還要重視學生的健康成長.
2 “雙減” 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減負增效途徑
為實現“雙減”目標,達到減負增效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方案,提高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2.1 豐富教學方式,加深學生學習認知體驗
傳統的教學方法呈單一化,師生互動少,教師是課堂的主角,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知識灌輸,這樣的方法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和學習負擔.小學數學雖然簡單,但具有一定抽象性,所以,對于缺乏抽象思維的小學生而言,學習數學的難度相對較大.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該靈活制定教學策略,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加深學生的學習認知體驗,從而達到減負增效的效果.教學情境應契合學生的生活體驗,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計算物體的體積時,可利用PPT向學生展示所制定好的粉筆盒和黑板擦(如圖1),引導學生結合體積計算公式計算出兩個物體的體積.在學生計算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適當給予幫助,如在黑板上寫出體積計算公式.
正方體體積=棱長×棱長×棱長.①
長方體體積=長×寬×高.②
計算過程:V正方體=5×5×5=125(cm3),V長方體=8×4×3=96(cm3).
在學生計算出體積后,教師需要在現有教學基礎上對式①和式②進行分析,告知學生可不用區分物體類型,直接采用統一公式,即
體積=底面積×高=Sh進行計算.
完成教學活動后,學生發現長方體或正方體的計算公式都可采用統一公式進行計算,這種豐富的教學方式,可提高學生學習認知體驗,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緩解學習壓力,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2.2 優化作業設計,鼓勵學生探究、創新發展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該優化作業設計,針對不同學生群體科學設計作業.基礎知識作業的設計旨在強化學生的基礎學習.扎實的數學基礎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夯實學生的數學基礎,才能讓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問題,樹立學習自信心,增強學習主動性.分層設計作業,可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打下基礎,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思考,讓學生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例如,教師在設置作業的過程中,可向學生展示三組多邊形(如圖2、圖3、圖4),讓學生觀察三個圖形,隨后對學生進行提問.
師:你能將五邊圖形分割成幾個三角形?
生1:可從對角分割,我能夠分割成3個三角形.
生2:我能分割成4個三角形.
生3:我能分割成5個三角形.
師:每位同學觀察后,看看自己分割的圖形有什么特征?
生1:三角形的內角和均為180°.
生2:每個圖形都有5個角,內角和為540°.
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對學生進行鼓勵,并制作探究多邊形內角和規律的表格(見表1),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繼續探究,總結多邊形內角和的規律.這種以點帶面的總結方法,除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外,還能引導學生學會用規律進行學習,緩解學生學習壓力,提高學習效率.
2.3 改進教學評價,突出教學評價的激勵性
當學生完成作業時,教師應及時給予評價,引導學生查缺補漏,給出正確的方向,讓學生自查錯誤,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同時,教師拓展不同的評價方式.學生完成實踐性作業后,教師需要制定詳細的評價目標.例如,教師可要求學生自行繪制學校平面圖,并制定“繪制學校平面圖”的評價表(見表2),引導學生進行評價.有了具體的評價目標,學生就能按照教師要求科學選用繪制工具繪圖,在完成任務的同時,達到標準要求.
在這次活動中,我的表現是(請把每項后面的☆涂上黑色,涂滿5個為做得最好的).
3 結語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需要重視提質增效,合理采取先進的教學措施,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教師還需合理設置作業,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達到減負增效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李金霞.關于“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的理論研究[J].新課程,2022(12):16-17.
[2]藍藝明.“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精準教學案例分析——以“認識鐘表” 教學為例[J].教育科學論壇,2022(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