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技術大學于2018年創校,是廣東省和深圳市高標準建設的國際化、高水平、示范性一流應用技術大學,旨在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工匠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2019年,深圳市坪山區人民政府、深圳市市場監管局與深圳技術大學三方攜手合作,共同創建質量和標準學院。學院自成立伊始,便秉持“承載創新,凝聚匠心,精益求精,追求卓越”這一辦學理念,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作為明確導向,廣泛集聚國內外質量和標準化專業的優質資源,面向學生群體,創新性地探索出一條“專業+質量和標準”的教學路徑。在各專業領域開展標準化“嵌入式”教學模式,旨在培養具有質量意識、標準化思維以及國際視野的專業復合型人才。五年來,學院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持,在標準化教育探索的道路上取得了初步成果。
從連接到融合:標準化教育新模式的內核
學院首創并采用“嵌入式”教學模式,通過“X(專業)+質量和標準”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滲透各專業領域,主要以三種形式開展教學。
模式一:全面滲透式嵌入。主要面向大一、大二學生開設公共選修課,采用“1(院長講堂)+3(企業課堂)+4(小組活動)+10(理論授課)”的教學方法,不拘泥于標準化理論知識授課,輔以實踐教學,開展小組競賽活動,模擬標準制定全流程。同時,組織學生深入企業,由企業一線工程師帶領學生了解行業最新標準化動態、掌握實際操作知識。目前,質量和標準學院共開設了質量與標準應用基礎、綠色制造與環境標準化、編碼技術標準化與應用、質量基礎設施及應用、質量管理、人類工效學標準化及應用、計量基礎7門公共選修課程。在過去五年中,質量和標準學院的授課人次呈顯著增長態勢。從2019年的1個班級100名學生,到如今累計近3000名學生學習質量和標準知識,教學效果也贏得了校內外專家以及學生的一致好評。
模式二:模塊加強式嵌入。2019年起,學院每年與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中國標準化協會、德國技術傳播協會合作,面向學校物聯網工程等專業大三學生開設為期15天的標準化加強班課程。通過加強班學習和考試的同學,可以收獲相應課程的技能證書及培訓證書,實現畢業即“雙證”在手。
模式三:深度融合式嵌入。學院協同學校其他主體學院共建“專業+標準化”專業,突出深度融合。學院同中德智能制造學院共建自動化(控制系統國際標準化)專業,同健康與環境工程學院共建智能醫學工程(醫療儀器國際標準化)專業,同藥學院共建“大灣區中藥人才培養精英班”。共建專業及特色班的學生,除專業課程外,還會額外學習標準化基礎課程、專業標準化課程及標準化實踐課程。通過雙向課程的學習,學生掌握專業技能知識的同時還掌握了標準化技能,能夠熟練運用標準化知識在所學的專業進行實踐,在未來就業方面有了更廣泛的選擇空間。
除以上三種模式外,通過不斷地課程實踐積累,學院在標準化課程推廣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23年,學院開設的質量和標準相關課程獲得其他學院的認可,成功寫入學校11個主體學院的25個專業培養方案中,作為專業課開展標準化課程教學。未來,學院將繼續致力于課程的優化和拓展,為學生提供更豐富、更優質的教育資源,以適應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從藍圖到蝶變:標準化教育新模式的助力
(一)成立全國標準化教育標準化工作組(SAC/SWG 27)
學院自成立以來,便將標準化教育作為核心戰略,致力于構建全面的標準化教育體系,籌建標準化教育領域的標準化技術組織。
2022年9月8日,學院推動籌建的全國標準化教育標準化工作組正式獲批成立,編號SAC/SWG 27。學院承擔該工作組秘書處工作,主要任務是領導和協調國家標準的制定與修訂,覆蓋標準化教育的多個關鍵領域,包括基礎標準、教學系統、教學內容、教育效果與能力評價。
工作組旨在以標準化的理念方法推動標準化教育發展,以標準化變革及其基礎性、引領性的功能定位促進標準化發展。至今,工作組在研國家標準41項,立項12項,發布1項。這些成就為標準化教育的系統化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同時,工作組十分注重提升教師的標準化教學能力,搭建了標準化教師能力提升培訓平臺。通過該平臺,已經連續三年與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認證認可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技術審評中心、中國標準化協會6家單位聯合舉辦了標準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活動。借助該平臺,各高校教師們可探討交流標準化人才培養工作中所遇問題與應對措施,從而進一步理解和應用標準化教學理念和方法,提高標準化教學效果。
未來,工作組計劃將該培訓活動作為常規工作,每年定期開展,以確保教師能夠持續更新教學方法和技能,不斷提升教學質量。通過持續的長效發展機制,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標準化教師隊伍,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育體驗。
(二)建設全國首個質量和標準領域院士工作站
學院于2021年推動成立深圳技術大學質量和標準院士工作站,這是我國第一個質量和標準領域的院士工作站,工作站在院士及團隊的帶領下主要開展ESG(環境、社會和治理)、核醫療等方面的標準研制工作,在國內乃至國際標準化界的影響力日漸提高。
(三)建立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實訓基地(深圳)
2023年4月20日,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實訓基地(深圳)正式啟動,由學院承擔該基地具體工作。
實訓基地重點開展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編制形成標準化人才隊伍教育實踐課程體系,二是搭建標準化體驗式教學平臺,三是開展線下多層次實地場景化教學與實訓,四是推動標準化教育的國際溝通與交流。
2023年11月,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實訓基地(深圳)舉辦了首期專項實訓活動。實訓活動采用了分類教學方式,設置秘書長、秘書專場課程,以“場景式、案例式、體驗式”的培養模式,組織集中學習了《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國際國內標準化形勢、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管理與考核評估要點、國家標準制修訂工作要點、國際標準化工作等15項標準化專業內容,以小組為單元開展10余次交流討論,組織參訓學員開展在線模擬系統實踐操作,通過實踐操作促進標準化知識“即學即用”,帶領學員走入企業現場交流學習,促進標準化理論與應用結合。
從理論到踐行:標準化教育新模式的推行
(一)搭建實踐教學平臺
學院致力于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為此創辦了“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涵蓋了茶工坊、巧克力工坊、手工皂工坊、沉香工坊、T恤工坊等多個實踐平臺。這些工作室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實際操作的機會,并且通過與企業合作開展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理解標準化和質量管理在不同產業領域中發揮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通過工坊實踐活動,學生親身參與產品的研發、采購、生產、設計、制作、包裝、營銷等各環節,了解相應的法規、標準、計量、檢驗檢測等關鍵因素。
通過這種教育模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標準化思維、質量管理意識、創新創業技能,使其成為既有專業技能又有標準化素養的復合應用型人才。
(二)加強校企合作
為踐行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理念,學院積極與行業協會、龍頭骨干企業、科研院所建立新型戰略伙伴關系,累計合作企事業單位105家。近年來,通過校企合作平臺為學校21個專業的學生提供了1500個實習崗位,創造“學以致用”的真實場景推動“以用促學”;開展科研項目合作30余項,助力學校成為前沿技術研發、人才創新創業的新高地。
(三)培養國際標準化人才
國際電工委員會(IEC)自2010年啟動“青年專家計劃”,我國積極參與并以“培訓+遴選”形式開展活動。截至2023年,學院持續承辦中國國際標準化青年英才暨IEC青年專家選培活動,目前總計報名人數達到1123名,培養了842名標準化青年專家。同時,學院搭建青年專家國際交流和合作的平臺,派員參與中日韓青年專家活動、德國DKE青年專家活動等活動,加大與其他國家的交流和合作。
在國際合作方面,學院與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國際標準化組織(I S O)、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英國標準協會(BSI)、聯合國國際貿易中心(I TC)、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等7大國際組織在戰略合作、下一代青年人才培養、網絡學習平臺、課程研發、學生培養、教師能力提升、出版物編著、會議/活動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學院希望通過這些努力,在推動自身發展的同時,也能為標準化人才培養作出積極貢獻。
在挑戰中成長
當今世界局勢風云變幻,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標準化工作提出新任務新要求,標準化事業面臨新挑戰。在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爆發、大國競爭加劇、新質生產力為中國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重要機遇的關鍵時刻,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以科技創新催生產業業態以及相關的創新業態的創新,必須擁有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隊伍,而標準化教育作為新興的教育領域,擔負著為國家經濟社會培養懂質量和標準的復合型人才隊伍的重擔。標準化人才至關重要,標準化教育意義重大。
質量和標準學院的建設是深圳技術大學的創新之舉,在各方的支持下,在質量和標準教育發展上積極作為,在挑戰中成長。引進多學科交叉融合兼任教師并培養質量和標準領域專任教師,在教學中精心設計課程、采用創新教學法,開設的公共選修課、專業選修課成效日益凸顯。在課程設計上,鏈接企事業單位,培養的人才更契合企業的需求。
未來,深圳技術大學將助推質量和標準學院在“X(專業)+ 質量和標準”方面持續發展,深入探索融合模式以提升學科實用性、輸送專業人才,助力學生與企業雙向選擇。探索新路徑,搶占領域優勢,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注:黃曼雪 深圳技術大學質量和標準學院名譽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