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標準化事業的蓬勃發展,各行各業對標準化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標準化人才培養也面臨著重大的機遇與挑戰。本文通過剖析山東省標準化人才隊伍發展的現狀,針對標準化人才存在的問題,對未來標準化人才隊伍的建設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對策和建議,以期為打造高質量高水平的標準化人才隊伍、為開展標準化活動不斷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推動標準化人才培養工作的深入開展。
關鍵詞:標準化人才,培養機制,提升能力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20.001
0 引 言
人才是第一資源,標準化人才是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關鍵[1]。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提出要加強標準化人才隊伍建設,造就一支熟練掌握國際規則、精通專業技術的職業化人才隊伍。2023年11月,國家標準委等五部門印發的《標準化人才培養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明確要求,2025年各類標準化人才素質要得到全面提升。山東省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標準化人才建設,圍繞建設一支由標準科研人才、管理人才、應用人才、教育人才、國際標準化人才等構成的標準化人才隊伍,結合《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最新部署,深入推進《山東省標準化條例》實施,完善配套規范性文件制定,發布《山東省地方標準管理辦法》《山東省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管理辦法》《山東省企業標準“領跑者”管理辦法》等配套比較完善的標準化政策文件,為加快培育標準化人才、助推山東轉型升級、促進高質量發展發揮了有力的支撐作用。鑒于此,本文就當前山東省標準化人才隊伍發展的現狀進行剖析,并提出未來標準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1 山東省標準化人才培養現狀
1.1 標準化人才著眼高平臺“建”
依托平臺,加快培養標準化人才。推動國際電工委員會發電輸電和配電系統機器人技術委員會、全國磁懸浮動力技術基礎與應用標準化工作組等9個國際標準化技術組織、54個國家標準化技術組織落戶山東,建設完成蔬菜、醫療器械、化工新材料等領域5個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強化產業共性和創新引領性技術標準的研制與應用,支撐山東省技術優勢向標準規則優勢轉變。聚焦全省重點產業鏈,首批布局32個省級技術標準創新中心。開展11條標志性產業鏈企業聯合標準研究。
1.2 標準化人才著眼高層次“引”
成立山東省標準化高端專家咨詢委員會,充分發揮高層次智力資源對山東省標準化創新發展的推動作用,首批引入10多名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通信工程和電子信息、船舶和海洋、質量和標準化等領域的高層次專家,其中包括5名院士,為山東省標準化戰略規劃編制、實施等提供前瞻性、可行性咨詢意見。
1.3 標準化人才立足高水平“育”
深入開展國際標準交流合作,在搭建國際標準交流平臺、爭取國際標準建設項目、建立企業標準促進發展體系、創新重點產業國際標準突破措施,完善高端標準化人才培養機制等方面,全面發力、積極突破,推動山東省國際標準化建設的改革、創新和發展。以海爾、海信、九陽、浪潮、濰柴等為代表的產業領域國際標準發展平臺初步形成,以昊月等為代表的中小企業主導國際標準,引領行業發展,促進單項冠軍態勢加快形成。聯合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建立國際標準化培訓基地(青島),先后舉辦標準化培訓班22期,為東亞、南亞、中亞、東歐等地區的39個國家培訓學員2000余名。推動青島大學、濟南大學率先開設標準化專業,將標準化納入本科和研究生系統教育,實現標準化專業人才的有效穩定供給。探索試行“首席標準官”制度,強化企業標準技術綜合型人才隊伍建設,企業標準化管理水平和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1.4 標準化人才突出高質量“用”
強化各級各類標準化技術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山東省承擔的9個國際標準化技術組織、54個國家標準化技術組織專家資源優勢及承擔單位技術、平臺、人才優勢,開展產業標準體系研究,實施關鍵技術標準突破攻關,精準服務高質量發展。涉及量子計算、智能家電、電力機器人、高端鑄造機械、可持續流動與交通、高吸收性樹脂新材料、智慧城市、家政服務等優勢領域。通過多措并舉,多渠道、多方式培養標準化人才。目前,全省標準化人才中,以本科和副高職稱以上層次為主,主要集中在工業領域,占全部標準化人才近七成。從標準化人才平臺載體建設情況來看,山東省累計承擔或成立國際、國家和省級標準化技術組織150多個。全部標準化技術組織中,家電、紡織等傳統產業50多個,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50多個,農業、服務業、公共服務等其他領域30多個,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僅2個。在現代農業、綠色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海洋產業、基本公共服務等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累計主導和參與制定國際標準276項、國家標準9929項、行業標準13673項,發布地方標準3388項。山東省企業公開的標準數量、企業標準“領跑者”數量、對標達標結果數量、團體標準數量均居全國前列。目前6.2萬余家企業公開產品標準42萬余項;430余項標準進入企業標準“領跑者”名單;7000余家企業發布對標結果2.6萬余項;570余家社會組織公開團體標準3800余項,以企業標準、團體標準為代表的市場標準活力不斷激發。
2 山東省標準化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2.1 標準化人才行業分布不均
經過近些年的標準化建設,山東省已基本建成兼備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標準化人才梯隊。但隨著科技創新和經濟轉型發展,尤其是新興產業的崛起,對標準化人才的需求更加精細化。如,山東省食品、家電、造紙、紡織服裝、建材等傳統產業領域的標準化人才占三分之一,新材料、高端裝備及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領域標準化人才也接近三分之一,但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領域標準化人才占比僅百分之一多點。傳統產業領域和新興產業領域人才能夠滿足產業發展需要,未來產業標準化人才數量較少,為滿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需要,需加快未來產業標準化人才布局和培養。
2.2 國際標準化人才數量不足
據部分企業反映,隨著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加大,對國際標準化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加。國際標準化人才不僅要掌握標準基礎和寫作、熟悉國際標準各項規則,還要及時更新前沿專業技術知識、具備流利的外語表達和談判能力[2]。目前系統性的國際標準化專業培訓較少,日常參加國際標準化活動的機會也不多,存在國際標準化人才儲備不足、人才斷層形式嚴峻的問題。作為2023年全國對外貿易金額排名全國第六、出口占全國8.16%的省份來說,大量的進出口貿易對國際標準化人才質量和數量需求都極為迫切,需要國際標準化人才予以指導和支撐。從長遠來看,目前的國際標準化人才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無法滿足山東省國際標準化的發展需求[3]。
2.3 企業標準化人才不足
企業作為標準化工作的主體,為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培養企業標準化人才顯得尤為重要。從企業調研情況看,全省6.5萬家自我聲明公開標準的企業中,僅有1000余家企業的標準化人才參與國際和國家標準化工作,說明企業中能夠參與標準化活動的高層次人才較少。另外,企業既懂技術又懂標準的復合型人才較少,多數企業技術人員缺乏標準知識,而標準的學習需要投入一定的財力和物力,這些投入又無法在短時間內帶來直接的效益,因此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常因為費用、投入時間等原因不重視標準化培訓,嚴重阻礙了企業標準化人才的培養。在對部分工業產品生產企業檢查中,發現部分中小微企業生產人員不熟悉產品標準,甚至不知執行哪個產品標準,不清楚如何按照標準實施生產、檢驗等,甚至直接照抄照搬同類產品相關內容,與自己生產的實際情況大相徑庭。
2.4 標準化專家實踐一線比例偏低
制定標準需要具有較深的理論知識,因此諸多行業標準的制定很多都是由專家學者或科研人員主導完成。由于他們主要偏重理論,更注重技術因素,缺乏實踐操作經驗,這就使得所制定標準的實踐性、適應性有的難以滿足各行業的真實需求。據統計,山東省標準庫專家里面,高校或科研機構人員占比偏高。他們雖然有較為深厚的學術背景和理論知識,但由于他們不是處在標準實施和應用的第一線,對標準的應用實施情況不了解,存在制定的標準與生產需要和社會實際情況不相符合等問題。
3 標準化人才培養對策及建議
3.1 開展國際標準化人才選培行動
支持各行業、各單位參與國際和區域標準化工作,加強與國際標準化組織等的合作與對接,推薦山東省技術專家和科技人才到國際標準化技術機構交流任職,培育一批國際標準化專家。依托國際標準化培訓基地(青島),重點面向標準科研人才、標準化管理人才,圍繞國際標準組織治理、國際組織任職能力、國際標準規則等方面開展培訓,加大國際標準化人才培訓力度,不斷壯大國際標準化人才隊伍。發揮駐魯(山東)國際標準化技術組織作用,在工業互聯網、海洋負排放等領域,組建5個以上由科技人才、國際標準專家、產業和國際貿易代表等參與的國際標準化創新團隊,開展國際前沿技術、產業發展研究和國際標準研制。
3.2 培育復合型標準化人才
推進“科研團隊+標準研制團隊”融通發展,定期面向科技計劃項目承擔單位開展標準化專業培訓服務,提升科研人員標準化意識和能力水平。依托技術標準創新中心、標準創新型企業等平臺,推動標準化人才融入基礎研究、應用技術、標準制定、產業推廣全工作鏈條,培育具有科學、技術、工程、標準背景的技術經理人和標準化科技咨詢專家。在重大工程、重大項目中或重點區域試行首席標準總監制度,鼓勵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擔任或兼任企業標準化總監,運用標準化手段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生產經營質量,促進形成優質產品和服務品牌。
3.3 優化標準化人才庫建設
根據產業發展實際,持續優化山東省標準化人才行業分布。支持各類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社會團體發揮人才優勢,組建標準化智庫,加大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未來產業標準化人才引育力度。發揮各級各類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作用,圍繞重點技術、重點項目、重點產業標準人才需求,鼓勵吸收更多科技領軍人才等高端人才參與技術委員會工作,加強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的教育培訓,爭取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實訓基地,通過委員課堂、案例教學等方式提升委員的標準化技能,為培養兼具國際國內標準化工作能力的人才做好儲備。
3.4 強化企業標準化人才培養
充分運用各種媒體,全方位、多層次大力宣傳標準化人才建設的重要意義,營造標準化人才培養的良好氛圍。加大標準化公益性培訓力度,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多渠道、分層次對企業技術、管理等人員開展標準化繼續教育培訓。建立各種標準化人才交流渠道和平臺,鼓勵企業技術骨干積極申報國際標準組織技術機構注冊專家及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邀請標準化專家通過專題培訓、實地指導等方式加強對企業人員技術標準知識、工具和方法的培訓服務,不斷壯大企業標準化人才隊伍。
3.5 強化“標準+產業”人才培養
要完善“標準+產業”標準專家庫。要根據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十強”產業、42條重點產業鏈等為技術主攻方向,征集培養這些領域內的標準專家,同時向在ISO、IEC等國際標準組織中擔任職務及入選IEC青年專家領袖的國際標準化人才和精通國際標準化工作法律、規則并有相關工作經驗的專家傾斜,整合一批適應山東未來產業發展方向所需的標準專家。
3.6 開展標準化人才職業能力提升行動
一是推出一批標準化領軍人才。充分發揮標準化專家在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培養選拔在科學研究與標準研制上都有成就的專家。二是培育一批標準化總監。根據企業需要和部門要求,充分發揮標準創新型企業作用,引導企業配備與其企業規模、產品類別、管理水平、創新能力等相適應的標準化總監,明確企業標準化總監崗位職責。開展企業標準化總監標準化工作能力培訓。三是培養一批標準編審、實施和服務能手。加強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標準審評機構和出版機構相關人員的標準編審技能培訓,提高標準編審能力,培養一批標準編審能手。吸引標準化服務機構工作人員參與相應的標準化技能培訓,把標準化相關政策與生產生活實踐緊密結合,為企事業單位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提供高效的標準化服務,培養一批標準化服務能手。
4 結 語
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人才培養是開展標準化工作和標準組織治理的基本保障,標準化人才是標準化事業長遠發展的基礎。隨著山東省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標準化事業的深入推進,標準化人才的需求將不斷增長。因此,山東省應進一步完善標準化人才培養機制、優化人才結構、提高培養質量、加強校企合作和產學研結合等方面的工作,為山東省乃至全國的標準化事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同時,也需要政府、企業、高校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合力推動山東省標準化人才培養工作的深入開展。要致力于培養精專業、懂標準、懂外語、懂規則的復合型標準化人才,打造高質量高水平的標準化人才隊伍,為開展標準化活動不斷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
[1]劉榮富.解鎖標準化人才培訓“密碼”[J].質量與標準化,2023(12):21-23.
[2]張朋越,劉欣,趙春魚,等.我國高校標準化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J].品牌與標準化,2022(S2):137+1-42.
[3]李航宇,陸靜.淺析我國國際標準化人才培養[J].航天標準化,2020(4):38-41.
作者簡介
楊灃江,本科,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標準數字化、科技創新服務標準化、標準與知識產權融合等。
劉亞平,本科,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標準化人才培養模式。
劉志強,本科,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復合型人才培育及標準化戰略。
張世娟,碩士, 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標準化政策理論及標準實施應用。
李云鵬,碩士,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標準化項目管理及實施評估評價。
徐家瑩,碩士,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標準實施效果評估評價。
張欣,碩士,正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標準化人才的招引和培養。
(責任編輯:袁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