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培育發展團體標準是國家標準化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近年來,我國水利團體標準發展迅速,為貫徹落實《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等有關要求,進一步加強水利團體標準監管,結合水利團體標準發展實際,本文探索并首次建立了《水利團體標準評估指標體系(試行)》,對發布滿3年的水利團體標準開展了質量與實施效果評估,并對下一步如何有效提升水利團體標準質量和水平提出了意見建議,以期為促進水利團體標準規范優質發展,扎實推進水利高質量發展提供一定支撐。
關鍵詞:水利團體標準,評估指標體系,高質量發展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20.003
1 背 景
為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2015年3月,國務院印發《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首次提出培育和發展團體標準,建立政府主導制定的標準與市場主導制定的標準共同構成的新型標準體系[1];鼓勵具備相應能力的學會、協會、商會、聯合會、產業技術聯盟等社會團體協調相關經營主體共同制定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團體標準,供市場自愿選用,增加標準的有效供給。2018年1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實施,確立了團體標準法律地位,鼓勵社會團體制定高于推薦性標準相關技術要求的團體標準[2]。
2019年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及國家標準委等部門先后發布了《團體標準管理規定》《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關于促進團體標準規范優質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一方面為團體標準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另一方面也對團體標準化工作提出了規范性要求。2020年,水利部印發《關于加強水利團體標準管理工作意見的通知》,進一步規范加強水利團體標準化工作。
近年來,水利團體標準發展迅速,各水利社團圍繞市場和創新需求積極開展團體標準化工作。截至目前,共有十余家水利社團開展了團體標準研制工作,團體標準發布和在研數量穩步增加,累計發布團體標準250余項,部分團體標準實施效果較好,為水利事業發展提供了一定支撐。但對照水利高質量發展需求,我國水利團體標準仍存在部分團體標準質量不高、宣貫培訓力度不夠、實施應用效果一般等問題[3]。為貫徹落實《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等相關要求,進一步加強水利團體標準監管,促進水利團體標準健康優質發展,為加快發展水利新質生產力,推動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按照水利部黨組關于水利標準化工作的總體部署,2023年,受水利部委托,水利部科技推廣中心組織開展了水利團體標準質量與實施效果評估工作。
2 評估方法
2.1 評估原則
(1)合法合規。《團體標準管理規定》提出“團體標準應當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不得與國家有關產業政策相抵觸;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依據法定職責,對團體標準的制定進行指導和監督,對團體標準的實施進行監督檢查”。
(2)鼓勵創新。新標準化法將團體標準定位于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團體標準管理規定》明確規定“制定團體標準應當以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為目標,聚焦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填補標準空白”。
(3)指標先進。新標準化法明確提出“團體標準的技術要求不得低于強制性標準的相關技術要求。國家鼓勵社會團體制定高于推薦性標準相關技術要求的團體標準”。制定團體標準應當在科學技術研究成果和社會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深入調查分析,進行實驗、論證,切實做到科學有效、技術指標先進。
(4)管用實用。水利團體標準應當在科學技術研究成果和社會實踐經驗總結的基礎上,深入調查分析,進行實驗、論證,切實做到科學有效、技術指標先進、管用實用,符合水利中心工作需要,符合政府和市場需要,滿足水利高質量發展需求。
2.2 主要評估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七十八號)。
(2)水利行業相關法律法規、強制性標準及產業政策相關要求。
(3)《團體標準管理規定》(國標委聯〔2019〕1號)。
(4)《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2021年)。
(5)《關于促進團體標準規范優質發展的意見》(國標委聯〔2022〕6號)。
(6)《關于加強水利團體標準管理工作意見的通知》(水國科〔2020〕16號)。
(7)《水利標準化工作管理辦法》(水國科〔2022〕297號)。
(8)《團體標準化—第1部分:良好行為指南》(GB/T 20004.1—2016)。
(9)《團體標準化 第2部分:良好行為評價指南》(GB/T 20004.2—2018)。
2.3 評估內容
本次評估涉及已開展團體標準研制工作的有關全國性水利社會團體,對水利社會團體發布滿三年的水利團體標準開展質量與實施效果評估,共87項團體標準。主要評估內容為標準自身技術水平、標準推廣應用情況和標準實施效益情況等。
2.4 評估方法
在廣泛查閱資料和分析的基礎上,制定了評估工作方案,首次創建了水利團體標準評估指標體系,組織各水利社團依據評估指標體系開展了標準自評估打分,并提供相關佐證材料。分領域組織專家依據標準文本、各社團自評估打分和佐證材料等進行評估打分,每項標準請3—5位專家評分后進行加權平均。
3 評估指標體系創建
按照團體標準化工作相關要求和推進水利高質量發展需求,參考水利行業標準實施效果評估相關工作經驗[4],結合水利團體標準定位于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特點以及水利團體標準發展實際現狀,探索并首次建立了《水利團體標準評估指標體系(試行)》(見表1),經多輪咨詢和修改完善后,作為開展水利團體標準評估的主要依據。
評估指標體系(試行)提出了標準技術水平、標準推廣應用和標準實施效益3項一級指標,細化了二級指標和評估內容,并提出了評分等級和賦分值;作出底線要求,強調對不符合國家法律法規要求,低于強制性標準底線技術要求,或存在抄襲其他標準等嚴重侵犯標準著作權的標準,實行“一票否決”,評估結果得0分。具體指標情況如下。
3.1 標準技術水平
主要包括:(a)填補水利標準空白,是否以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為目標,聚焦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填補了水利標準空白;(b)先進性,技術內容與國內外技術水平相比是否領先或先進,技術指標要求與國標行標相關技術要求相比較情況等;(c)急需性,在實際水利工作中的需求情況;(d)實用性,標準條文編寫的規范和準確程度、方便實用程度、與國內其他標準的協調一致性等情況。
3.2 標準推廣應用情況
主要包括:(a)采信情況,獲得政府部門采信、獲得相關認證認可或項目招投標中采用等情況;(b)獲獎情況,標準實施后獲得省部級以上或其他獎勵情況;(c)宣貫培訓情況,標準發布后組織開展的宣貫培訓次數和人數等情況。
3.3 標準實施效益情況
主要包括:(a)經濟效益,標準實施后對節約成本、提高生產效益的作用,對提高市場競爭力的影響程度等;(b)社會效益,標準實施后對保障水安全的影響程度,對促進水利行業發展和科技進步的影響程度;(c)生態效益,對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節能減排的影響程度,對改善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等。
4 評估結果
通過開展評估打分,對評估范圍內的每項團體標準給出明確的評估結論,評估結論分為“好、較好、一般、較差”四類。
總體來看,發布滿三年的水利團體標準質量和實施效果較好。被評估的87項水利團體標準中,評估結果為“好”與“較好”的占70%以上,大部分團體標準能夠滿足先進性、急需性和實用性要求,扎實開展宣貫實施和推廣應用,在促進水利行業發展和科技進步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有效滿足了市場和創新需求,填補了水利行業標準空白。部分水利團體標準取得了較好的實施效益,如中國水利學會發布的《農村飲水安全評價準則》被水利部、原國務院扶貧辦和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發文采信,為我國打贏農村飲水安全脫貧攻堅戰做出了重大貢獻。部分高質量團體標準榮獲重要獎勵,如中國水利學會發布實施的《農村飲水安全評價準則》和《渡槽安全評價導則》分別榮獲2020年度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和標準科技創新獎,《寒冷地區渠道安全監測技術規程》和《粗粒土試驗規程》榮獲2022年度標準科技創新獎。中國水利水電勘測設計協會發布實施的《生態文明建設水治理規劃編制導則(試行)》《水利水電工程設計信息模型交付標準》,分別榮獲2021年全國優秀水利水電工程勘測設計獎標準類金質獎和銅質獎;《水下巖塞爆破設計導則》榮獲2021年全國優秀水利水電工程勘測設計獎標準類銀質獎和松遼水利委員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但通過開展此次評估發現,對標對表水利高質量發展需求和《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有關要求,也存在部分水利團體標準定位不夠精準、應用范圍有限、實用性不強,部分標準質量不高,應用實施效果一般等問題。
5 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
開展評估是加強水利團體標準監管的重要抓手,本文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首次探索建立了《水利團體標準評估指標體系(試行)》,并對發布滿三年的87項水利團體標準質量與實施效果開展了評估。
總體來看,探索建立的評估指標體系(試行)基本能客觀反映水利團體標準實際現狀,可作為開展評估工作的重要依據。由評估結果來看,水利團體標準總體質量較好,但也存在個別團體標準質量不高等問題,需進一步規范團體標準化工作,提高團體標準質量,為加快發展水利新質生產力,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5-6]。
5.2 建議
(1)加強團體標準監督管理。切實加強水利團體標準研制全生命周期管理,重點把關團體標準立項和報批發布前等重要環節。引導各水利社團找準團體標準市場和創新需求,緊密圍繞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制定原創性、高質量的團體標準,填補標準空白。鼓勵各水利社團加強溝通合作,圍繞需求聯合制定團體標準,并主動規避交叉重復立項。
(2)規范定期開展評估工作。進一步完善《水利團體標準評估指標體系(試行)》,每年定期組織開展團體標準質量與實施效果評估工作,將標準評估結果采取“一社一單”形式反饋各水利社團,對于發現的問題督促各社團及時進行完善;指導各社團規范有序開展團體標準化工作,不斷提高團體標準質量。
(3)推動團體標準轉化為政府標準。按照《國家標準管理辦法》有關要求,探索推動將符合政府主導制定標準要求的優秀水利團體標準轉化為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研究制定相關轉化工作程序;結合團體標準評估結果,在評估結論為“好”的標準中遴選相關標準試點推動轉化工作,加強政府主導制定標準與市場主導制定標準的銜接。
(4)強化團體標準宣貫實施。充分發揮各水利社會團體平臺優勢,多措并舉創新并加強團體標準宣貫培訓,提高社會對團體標準的認知度與認可度。鼓勵各水利社團加快健全標準推廣應用、實施效果反饋等工作機制,拓寬團體標準實施信息反饋渠道,建立實施效果評估、復審等機制,推動團體標準有效實施和應用。
(5)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進一步加大水利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的研究力度,不斷健全相關機制,深度挖掘并及時將響應市場和創新需求的先進適用科技成果轉化為團體標準,及時填補標準空白,以高標準助力高技術創新,加快成果轉化應用步伐,為加快發展水利新質生產力,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性和引領性支撐。
參考文獻
[1]佚名.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J].船舶標準化與質量,2015 (2): 2-5.
[2]李福松,湯愛民.《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學習與思考[C]//第十六屆中國標準化論壇論文集.2019.
[3]董長娟.我國水利團體標準發展現狀與建議[J].中國標準化,2024(4): 112-116.
[4]于愛華,王偉,李建國,等.水利標準績效評估[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22.
[5]呂彩霞.加強標準引領 助力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水利部國科司副司長倪莉解讀《水利標準化工作管理辦法》[J].中國水利,2022(15):13-14.
[6]彭靜.發展水利新質生產力 做好科技創新大文章[J].中國水利,2024(6):1-5.
作者簡介
董長娟,博士研究生,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水利標準化、農村供水研究與管理。
(責任編輯:張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