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歐盟文物保護標準化發展在歐洲乃至全球都占有重要地位,其標準化建設與管理為全球標準化發展樹立了學習的標桿。本文從歐盟標準組織建設、文物保護標準化發展現狀與成果等方面對歐洲的文物保護標準化工作進行了闡述與分析,提出了強化頂層設計、注重基礎標準、標準聚焦技術細節和具體工作、突出標準可操作性和實用性等發展建議,為我國文物保護標準化的健全建立提供參考。
關鍵詞:歐盟標準,文物保護,文物測繪,標準建設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20.004
0 引 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文物保護學科與計算機、遙感和空間測繪等學科深度融合,越來越多的技術方法如數字攝影測量、三維激光掃描、數字孿生等用于文物保護,文物保護工作如何科學開展、數據成果如何規范統一等問題也成為人們廣泛重視的焦點。各國陸續認識到了文物保護標準化的必要性,標準化的目標是要求文物認識理念的統一,采用成熟統一的文物保護技術手段,獲得較優化一致的文物保護效果,最終進行統一的管理、維護、重建和展示等工作,眾多研究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對文物保護的標準化工作開始了實踐和探索。歐盟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聯合體,歐盟標準在各領域開展較早,如今已發展非常成熟,其在文物保護標準方面也有著獨特的先進性,相關文物保護標準體系系統完善,承擔了大量文物保護國際標準的編制工作,在歐洲和全世界范圍內的標準化工作中占據著突出的地位[1]。本文系統研究了歐洲標準化工作機制、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情況以及文物保護標準化發展現狀,對加快我國文物保護標準建設步伐具有指導意義。
1 歐洲文物保護標準化工作
1.1 起源發展
歐洲文物保護標準化行動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的意大利,意大利是當今世界遺產大國,也是文化遺產保護技術成熟、工作開展情況較好的先進國家。早在1977年,意大利文化遺產部和國家研究委員會就聯合設立了NORMAL委員會,開始了關于石質文物保護的檢測和分析標準的研究,并于1980年發布了全球首個文物保護標準《石質材料的可視性病變:技術術語》,至1993年共出版文獻資料44部,為意大利的文物保護工作奠定了基礎。1996年,NORMAL委員會成為國家標準委員會的文物專業技術委員會,在委員會內成立了23個工作組,負責不同類型的標準研究與編制,囊括國內所有文物的保護標準建設;至2005年底,編制并發27項意大利UNI文物保護國家標準[2]。在2001年,意大利標準化組織(UNI)向歐洲標準委員會(CEN)提出開展歐洲文物保護標準化行動,制定一套適用于整個歐洲文物保護的標準體系。在2004年,意大利國立標準化牽頭組織成立了歐洲文物保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CEN/TC 346),在歐洲成員國范圍內開展文物領域標準化行動,為整個歐洲地區制定一個協調統一的文物保護方法體系,制定歐洲范圍內文物保護的相關定義、專業術語、檢測和分析方法等方面標準,助力于文物保護專家的修復和保護工作。
1.2 組織機構建設
歐洲標準化委員會(CEN)是一個非政府組織非營利性國際標準化科學技術機構,負責批準發布歐洲范圍的各方面標準,該組織中心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以西歐國家為主體、由歐盟成員國國家標準化機構(NSB)組成的,主要負責歐洲非電工領域的標準化工作,目前由歐盟27個成員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3個成員國(冰島、挪威、瑞士)以及英國、北馬其頓、塞爾維亞、土耳其34個國家的NSB組成[3]。
歐盟文化遺產保護標準化工作由歐洲文化遺產保護技術委員會(CEN/TC 346)負責,CEN/TC346成立于2001年,按照CEN和CENELEC《內部條例》的規定開展文化遺產保護標準化工作,下屬有8個協會和300多個聯絡機構[4]。歐洲文物保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下設專題方向工作組,工作組成員從各成員國的相關專家中選定,同時還有一定數量的志愿者人員參加一些標準項目。發展至今,其委員會下建立11個工作組,分別負責各個急需發展的不同技術領域。
1.3 標準編制和審批
歐洲文化遺產保護標準化工作模式。CEN/TC346根據實際需求設置工作組來負責文化遺產保護具體子領域標準的起草工作。歐洲文物保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中心工作目標是起草編制文物保護定義、專業術語、檢測和分析方法等方面的歐洲文物保護技術標準,以支持文物保護技術和文物保護活動。全體委員會會議每年均會舉行,研究探討文物保護技術的基本工作和發展方向,制定歐洲文物保護技術標準的發展戰略;而后標準委員會各工作組根據自己實際工作,擬定不同標準的制修訂計劃,經委員會批準后正式實施[5]。各工作組會不定期召開專家會議,討論標準編制計劃和執行情況,協調相互之間的標準編制工作。
歐盟的標準發布從起草文件到標準的公布執行一般需要經過5個階段,依次是起草文件、征求意見、標準討論、投票表決和標準公示。在起草文件階段,有工作組相關專家和志愿工作者一起搜集資料,確定需要標準化的技術方法和技術參數,按照標準文件格式形成標準草案,標準草案用英語、法語和德語三種官方語言書寫,一般期限為一年,如有特殊情況可申請延后。在征求意見階段,由標準管理處向各成員國范圍內的相關文物保護研究機構、高校、專家和有關企業征詢標準意見和建議,在這個階段也有標準外文翻譯和意見處理等工作,一般期限為10個月左右。在標準討論階段,由工作組專家牽頭,和工作人員匯總、處理調查反饋的意見和建議,并逐條進行討論,意見統一后對標準文本進行修改和協調完善,期限一般在半年左右,如有特殊情況可申請延后。在投票表決階段,由歐洲文物保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將各工作組最后修改的標準文本草案報歐洲標準委員會批準,由各成員國投票表決,一般期限為半年。在標準公示階段一般期限為兩個月,如有不同意見可進行反饋進行修改和完善;由CEN技術管理局發布公告并確定標準在各成員國的實施日期。
1.4 歐洲文物保護標準分析
歐洲文物保護標準有三種內容形式,分別是標準、技術規范和技術報告。標準一般由行業領域內權威機構制定和實施,對文物保護活動及其成果進行全系統、全面的規則制定,供標準使用者共同遵守,強制性最高。技術規范一般也稱之為技術標準,是規定數據成果、過程或服務應滿足技術要求的文件,其強制性弱于標準。技術報告用于客觀描述科學研究過程、進展和結果,也可以是對科研過程中遇到問題進行介紹的文檔,其作用更多是用于參考。
歐洲文物保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自2004年成立以后,就開始建立各領域的文物標準工作組,開啟歐洲文物保護標準發展戰略,編制文物保護標準。在2009年發布了第一批3項文物材質試驗測試方面的文物保護標準,并在之后的每年度推出新的標準[6]。截至2023年底,CEN/TC 346已負責制定和發布相關標準文件40余項標準文件,正在審批中的歐洲標準4項,正在征求意見階段的歐洲標準3項,涵蓋了文物保護的各個領域,包括文化遺產術語、試驗方法、文物材料、場館建設與運行管理等。對已發布的標準文件按照ISO/IEC導則進行分類,40余項標準文件中有18項術語試驗類標準化文件,9項指南類和規范類,3項術語類,3項規程類。從歐洲已發布文物保護標準整體上看,其比較重視對文物本體的研究,對文物本體的材質性質、腐蝕侵蝕損毀過程分析及相關的特性測繪驗證的標準較多,其他類型的標準較少。
2 歐洲文物保護標準特點及對我國相關標準建設的啟發
歐盟文物保護標準建設工作至今已經有40多年的歷史,從標準立項、標準內容確定、標準的編制和發布等方面積累了很多先進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鑒。我國的文物保護工作起步較晚,國情與歐洲存在差異,文物類型不同、氣候環境存在差異,文物本身和文物保護工作有自身的特點,借鑒歐洲的先進經驗可以改進我們的文物保護標準工作,立足中國國情與實際應用需求,建立起適合我們自己文物特點、具有較強的適用性與實用性的文物保護標準。
(1)歐洲文物保護標準強調頂層設計。目前我國的文化遺存保護缺乏相應的頂層設計與引領,雖然在“十三五”、“十四五”和國家標準計劃等規劃中,提出加快建立健全文物標準體系,加強文物領域的標準化建設,同時要發揮、強化標準在考古領域、文物保護方面的支撐引領作用,帶動行業技術方法的創新、引領行業健康有序發展。但截至目前還未有較為明確的文物保護標準體系,相關國家標準只有一部,GB/T 24734.1—2009《數字化產品定義數據通則》,文物測繪行業標準目前有1項,北京國文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定的WW/T 0082—2017《古建筑壁畫數字化測繪技術規程》,目前的標準遠遠不能滿足文物測繪工作的需求。
(2)歐洲文物保護標準比較重視基礎標準。基礎標準是一門科學的基礎工作,確保領域內概念的統一理解與信息的互聯互通和一致理解,奠定信息融合、共享和使用的基礎。歐洲文物保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立后歷時4年編制了EN 15898:2011《文物保護-主要通用術語和定義》,集合了歐洲文物保護領域全體專家的智慧,提煉分享大家對各個概念的理解,促進完善了各項定義。該項標準采用歐洲標準委員會的三種官方語言(英語、法語、德語)文本,以便于標準的廣泛應用。
(3)歐洲文物保護標準會聚焦于細節的操作和單項具體工作。標準中的細節操作指導有助于標準的科學實用,在歐盟的多項文物本體測試標準都是針對文物材料特性的詳細檢測方法,如EN15802:2009《文物保護-測試方法:靜態接觸角的測定》、EN15886:2010《文物保護-測試方法:表面顏色測定》等,具有很強的規范指導意義。也會針對某種專項操作進行詳細介紹,以便于指導實際工作,如EN16455:2014《文物保護—用于文物的天然石材和有關材料之中的可溶性鹽的提取和測定》、prEN16782《文物保護-多孔無機材料的清潔:文物的激光清潔技術》等標準,我國此類標準相對較少,可以借鑒編制。
(4)歐洲文物保護標準具有突出的可操作性和實用價值。歐盟多部文物保護標準均是來源于一線實際工作的積淀,技術方法類標準都在不同實驗室中經過了嚴格的測試,以準確的實驗數據作為標準依據,標準文本的內容正確可靠。相關技術方法會在文本中規范詳細操作過程,并提供具體示例,使標準的使用者能夠準確領悟標準的內容和要求并實施,可以達到有力地促進文物保護工作的預期效果。文物標準的實用性便于它的推廣使用,一項好的標準會帶來文物保護工作質量的提高;同時會起到激發市場的作用,并將一些更好的成熟優質技術提煉成新的標準。目前我國眾多文物保護研究機構和人員對文物保護檢測保護技術的研究較多,但相關標準的建設較為缺乏。
3 結 語
我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廣袤的國土上有著大量的文物遺存,是極為珍貴的文化資源寶庫,標準的制修訂是文物保護工作的關鍵一環。目前我國文物保護標準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與歐洲在歷史文化背景、地域氣候、文物類型等方面存在差異,但可參考學習歐盟文化遺產保護標準化工作中強化頂層設計、注重基礎標準、標準聚焦技術細節和具體工作、突出可操作性和實用性等先進經驗,對加快我國文物保護標準建設步伐具有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恩重,曲亮,王婕.中歐文化遺產保護標準化發展比較研究[J].故宮博物院院刊,2024 (2):59-71+150-151.
[2]何流.歐洲文物保護標準探識[J].中國文化遺產,2015(6):84-89.
[3]Alexandre P.European Committee for Standardization[J].Dict iona r y G eotechnica l Eng ineer ing / w r terbuch Geotechnik, 2014: 486-486.
[4]張錚,于伯坤.歐洲文化遺產保護中第三部門的作用探析[J].民族藝術研究,2019,32(3):150-156.
[5]陳靜,余昕.歐洲城市的文化遺產保護實踐與啟示[J].建筑與文化,2020(8):129-131.
[6]吳美萍.歐洲視野下建筑遺產預防性保護的理論發展和實踐概述[J].中國文化遺產,2020(2):59-78.
作者簡介
郭磊,碩士,工程師,從事測繪地理信息標準的研究與制修訂工作。
(責任編輯:張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