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標準才有高質量。標準化是提高企業產品質量、優化企業資源配置、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結合企業產品標準文本質量評價數據以及對制造業企業標準化現狀走訪和調研,對當前企業產品標準質量現狀及產生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升企業產品標準質量、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具體建議。
關鍵詞:企業產品標準,質量評價,質量提升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20.013
0 引 言
高標準才有高質量。從已有標準化對企業作用的實踐結果來看,標準化能夠提高企業產品或服務質量,減少企業經營不規范現象、優化企業資源配置、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是企業獲得最大利益的一種重要手段[1]。近年來,四川省標準化研究院持續開展企業產品標準文本質量評價工作和對制造業中小企業標準化現狀走訪和調研,了解到當前企業產品標準質量不高的問題。現對2023年企業產品標準質量評價數據進行分析,找出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為高標準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標準技術支撐。
1 企業產品標準樣本質量評價開展基本情況
四川省標準化研究院開展企業產品標準質量評價依據主要為《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關于印發團體標準、企業標準隨機抽查工作指引的通知》(市監標創函〔2019〕1104號)要求,以及對產品標準文本的合規性、規范性、反映產品質量特性以及性能指標可操作可驗證性等內容。評價方法采取行業分類+專家評價+交叉核對等方式開展,選取高校、科研院所、檢驗檢測機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在相關行業具有高級職稱的專家開展評價,并對專家意見進行匯總處理,專家意見相互核對,在專家組達成一致意見后,按照“一企一策”原則,編制個性化的企業產品標準評價報告。
2 企業產品標準樣本質量現狀分析
2023年,四川省標準化研究院受全省10余個市(州)區(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委托,對160個各類標準開展質量評價,其中企業產品標準145個。通過對企業產品標準質量評價數據統計分析,發現在評價的企業產品標準樣本中存在標準技術要求低于強制性國家標準、標準不反映產品質量特性、標準的主要技術指標不可驗證等問題。具體統計數據如圖1所示。
2.1 部分標準主要技術指標低于國家強制標準或行業標準
統計發現,在抽查到的145個產品標準中,有8個標準存在標準主要技術指標低于國家強制標準,占比5. 5%。《標準化法》第二十一條第一款規定:推薦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企業標準的技術要求不得低于強制性國家標準的相關技術要求。
按照2024年1月1日實施的《企業標準化促進辦法》第三十一條規定,企業制定的企業標準不符合強制性國家標準,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廢止該企業標準,在企業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上公示。
2.2 近半數標準主要技術要求不可驗證、不可操作
統計發現,抽查到的145個產品標準中,有67個標準主要技術要求不可驗證、不可操作,占比46.2%。主要包括:缺少關鍵指標;引用的國標編號錯誤、引用的國標已作廢、有國標而未采用;部分產品性能指標缺乏相應的試驗方法和檢驗規則;自定義的試驗方法操作性不強等問題。
GB/T 20001.10中規定了產品標準技術要素和內容的選擇需要滿足可證實性原則,“產品標準應只列入那些能被證實的技術要求。或者說,如果沒有一種試驗方法能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證實產品是否符合穩定性、可靠性或壽命等要求,則標準中不應規定這些要求。”《企業標準化促進辦法》第十二條規定,“企業制定的產品或者服務標準應當明確試驗方法、檢驗方法或者評價方法。”
2.3 標準不反映產品質量特性情況較為嚴重
統計發現,在抽查到的145個產品標準中,有68個標準反映產品質量特性方面不符合要求,占比46.9%。根據GB/ T 20 0 01.10標準編寫規則第10部分的定義:“產品標準是規定產品需要滿足的要求以保證其適用性的標準。”產品標準應包括與產品使用相關的物理、化學等技術性能。技術要求是產品標準的必備要素。《企業標準化促進辦法》第十四條規定,“企業公開的功能指標和性能指標項目少于或者低于推薦性標準的,應當在自我聲明公開時進行明示。”這既是企業的主體責任,也是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事后監管的重要事項。
2.4 標準格式規范性有待提高
統計發現,145個產品標準中,有141個標準格式不規范,占比97.2%。標準編寫格式應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一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要求編寫。在評價的標準樣本中,存在封面不符合中國標準編輯模板的規定,無發布單位、發布時間、實施時間,前言出現在了封面、前言內容與正文混雜,無目次,規范性文件引言、引用文件不符合要求,表的轉頁接排、層次編排、字體不符合規定。
3 企業產品標準質量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通過樣本標準質量評價后處理,對接企業相關技術人員和各地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對標準質量整改提升,同時結合四川省標準化研究院開展的各項標準化服務工作了解的情況,可以發現導致部分企業產品質量不高的原因體現在:
一是部分企業重視標準化程度不夠。當前四川省部分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標準化崗位和人員配置不足,標準體系建設積極性不高,投入經費較少。企業認可開展標準化工作能提升產品質量,推動技術創新,提高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其標準化工作的目的主要追求項目投標加分、獲取高新技術企業資質加分等直接利益,但對利用標準化原理,制定企業發展戰略提升企業整體管理水平上認識不深。部分企業認為現有的標準已經足夠使用,可根據供貨合同要求來制定企業標準,沒必要再制定高于合同指標要求的企業標準。
二是部分企業標準化基礎能力不足。標準化從業人員專業度不高,缺乏標準化基礎理論、標準編制、標準信息動態跟蹤能力;標準化經費不足,大多只能滿足日常培訓需要,不能支撐企業開展如標準體系建設、制定和實施標準化戰略等工作;企業標準化工作集中在標準培訓和企業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制定企業標準化戰略較少。
三是部分企業標準化需求層次較低。部分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標準化需求程度低。標準化需求主要集中在標準培訓宣貫和執行標準有效性確認等方面;對產品和服務標準編制及全鏈條標準數據分析的需求不高;參與“對標達標提升”、企業“領跑者”和獲取產品出口目的地技術貿易措施信息的需求較低。
4 提升企業產品標準質量,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4.1 開展產品標準質量診斷行動,促進優勢產業重點企業產品質量提升
以四川省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油氣化工、釩鈦鋼鐵、食品等優勢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為重點,開展產品標準質量診斷行動。可組織鏈主企業技術骨干、質量、檢驗檢測、實驗室認證、標準化等領域的專家,聚焦企業產品標準質量問題,重點分析主要技術指標是否低于國家強制性標準和相應的推薦性標準、標準是否全面準確反映產品質量特性;相應的試驗方法、檢驗方法或者評價方法是否科學合理、準確可靠,并根據企業的生產技術水平,提出合理化意見和建議,改進工藝流程、改善管理方式、提升產品質量水平,進而提高企業產品標準質量水平。
通過產品標準質量診斷行動,推動鏈主企業先進標準和國際(國外)先進標準帶動鏈上企業產品標準質量提升,促進標準體系和產業鏈深度融合,通過標準引領來解決產業發展中的斷點、痛點、難點、堵點,加快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以及開辟新賽道、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
4.2 開展企業產品標準強基行動,提升企業標準化能力
企業是標準化的責任主體。企業產品標準質量水平的高低取決于企業自身的標準化意識和標準化能力。省局可以整合各類專業技術資源,推動服務企業標準化的技術力量合作,共同為提高全產業全鏈條企業產品標準貢獻力量;各級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可組織全省標準、質量、計量等市場監管部門,對監管和服務對象開展標準和標準化知識宣講和培訓。
同時探索院企標準化合作機制,建立專業團隊,形成既獨立又相互協作的標準化服務模式,積極開展服務企業標準信息查詢、標準有效性確認、標準制定和自我聲明、技術指標比對、標準實施咨詢、企業標準體系建設和實施評價等內容的服務體系,全過程指導企業參與標準化工作。依托四川省標準信息服務平臺,合作開展標準數字化建設,建立特色化、個性化的標準信息專題庫,為企業標準信息動態跟蹤提供技術服務。
開展標準培訓,內容包括有關標準編制的標準、文件、法律法規的培訓、宣貫,根據不同行業,培訓宣貫相關產業的強制性標準以及相應的試驗方法標準,學習宣貫包括但不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企業標準化促進辦法》《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等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重點開展GB/T 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GB/T 20001.10-2014《標準編寫規則第10部分:產品標準》、GB/T 20000.6-2006《標準化工作指南 第6部分:標準化良好行為規范等與產品標準編制》和企業標準化相關的標準培訓和宣貫。
培訓可采用會議培訓、專題培訓、公益宣傳等多種形式培訓企業管理和技術人員提高企業的標準化認識和標準化思維,充分利用標準化技術機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以及高等院校等技術力量,開展全民標準化科普:可通過國際標準日、全國質量月等活動,開展大型公益科普;聯合社區、協會等機構開展標準科普講座、標準論壇;結合各級各地企業標準化需求,組織標準培訓進園區到企業。引導企業建立自身的標準戰略。通過培訓企業的標準化專業人才,提高產品標準編制質量。
4.3 開展標準化技術機構能力建設,夯實企業產品標準服務支撐能力
當前,標準化工程在我國屬于較新的高等教育專業,其產業背景不及其他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其他高等技術專業極少設置標準化相關課程,相關專業技術人員缺少標準化專業知識。復合型標準化專業技術人員數量不多,存在“懂專業的不懂標準化,懂標準化的不懂專業”[2]。加強和改進標準化從業人員的能力建設,更好適應新形勢下四川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對標準化技術的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可通過開展培訓,組織業務骨干開展各類標準化知識和能力培訓。培訓內容以拓展標準化思維,強化標準化法律知識、夯實標準化業務能力基礎等為內容。其中政策解讀可包括《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質量強國建設綱要》,標準化法律知識可包括《企業標準化促進辦法》《地方標準管理辦法》,標準化業務能力提升類可包括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GB/T 20001《標準編寫規則》系列標準,GB/T13016-2018《標準體系構建原則和要求》等。
同時,積極開展省局和市(州)區(縣)市場監管局和各級政府部門標準化工作,標準化審查和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驗收工作,參與各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建言獻策,以干代練,通過標準化實踐切實提高標準化從業人員業務能力和工作經驗,在全省標準化工作中發揮更大作用。
4.4 引導企業參與各項標準化活動,以高標準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大力宣傳“對標達標提升行動”和企業標準“領跑者”行動等活動,鼓勵和組織在產業鏈供應鏈具有引領作用的企業積極參與“對標達標提升行動”和企業標準“領跑者”行動,積極開展技術創新,對標國際(國外)先進標準,及時轉化為在國內同行業具有領先水平的企業產品標準,完成企業產品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取得“對標達標”和企業標準“領跑者”證書,實現以先進標準引領產品質量提升,以標準引領,創新質量供給,著力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增加中高端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進而推動企業競爭力提升,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支持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化交流與合作,鼓勵企業參加國際標準組織技術機構工作、參與國際標準制定。遴選具有領先技術的企業,鼓勵推薦技術專家成為ISO、IEC、ITU等國際標準化的注冊專家,主導或參與標準提案的制定和論證,敢于將四川省具有競爭力的技術納入國際標準相關內容,增強該省產業競爭力和影響力。
按照《標準創新型企業梯度培育管理辦法(試行)》要求,按照認定指標體系要求,培育一批以標準引領發展的先導型、創新型行業初級、中級及高級標桿企業,增強企業標準化意識,提升企業標準化能力,通過“科技創新成果研發—標準創新能力提升—高新技術產業推廣—國際創新視野開拓”的發展路徑,爭創企業標準“領跑者”和國際標準“制定者”,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4.5 加強事中、事后監督,守好質量發展底線
《標準化法》實施后,企業標準管理從法律上確定了由備案制轉為企業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制度,2024年1月1日實施的《企業標準化促進辦法》對企業標準制定的內容、自我聲明公開以及監督管理進行了具體規定,進一步明確了標準化主管部門事后監督職責。由于企業標準覆蓋范圍廣,標準數量多,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如何做好企業標準尤其是企業產品標準質量監督是當前各級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的難點。
可結合四川省優勢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實施“標準化+先進制造”戰略,用標準引領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引領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壯大。[3]充分整合行業鏈主企業、各類技術機構、檢驗檢測機構和標準化機構的力量,培育優質標準化技術服務機構和專家團隊,制定完善的監管方案,分階段分步驟開展專項企業產品標準評價工作。可從企業產品標準與法律法規、強制性標準和產業政策分析企業產品標準合法性;從企業產品標準的結構和層次、企業標準從封面到終結線編制以及技術要素等內容評價其規范性;從企業產品標準的主要技術要素設置是否合理、能否準確反映產品的質量特征和功能特征,是否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質量效益和生態效益,是否做到技術上先進、經濟上合理,試驗方法和檢驗規則是否科學合理有可操作性等維度評價其符合性。
5 結 語
企業標準是企業對企業范圍內需要協調、統一的技術要求、管理要求和工作要求所制定的標準[3],是產品生產、檢驗、仲裁依據。企業產品標準質量水平不高或標準出現偏差,或有標準但不嚴格執行,將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阻礙其健康快速發展。通過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標準化技術機構的支撐作用和相關行業主管部門的事中事后監管作用,多向發力共同提升企業產品標準質量水平,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春艷,侯韓芳,李晶,等.面向中小企業的標準化服務內容和方式[J].標準科學,2023(6):39-46.
[2]張辰宇.公益性標準化研究機構轉型思路探析[J].大眾標準化,2022年(S1):41-43.
[3]本刊編輯部.三大模式助力標準化服務業創新發展——機械行業標準化服務中小微企業發展試點建設[J]. 2022(3):23-27.
作者簡介
鄧剛,碩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標準化、標準信息管理與應用研究。
韓湘生,碩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企業標準化、標準信息管理與應用研究。
(責任編輯:張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