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堅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潤心、以美培元,引領學生在健康向上的審美實踐中感知、體驗與理解藝術,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泵佬g教育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學生的情感世界、品味格調、氣質風度和寬廣胸懷,激發學生的精神活力與創造力。
一、生活化教學的內涵
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創新的教學方法,它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強調在真實世界的背景下進行課堂教學。這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情境相聯系,使學生能夠以生活參與者的身份積極地投入學習。在生活化教學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而是主動參與活動的學習者。在實踐中,生活化教學的目標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使其在日常生活中主動探索和學習。生活化教學使學習過程變得更加生動、有趣,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從而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此外,生活化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在真實的生活環境中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二、生活化視域下小學美術教學的開展意義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激發學生潛能的關鍵動力。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靈活運用教學策略,將枯燥的教學內容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經歷相結合。當學生發現學習內容與自己的日常生活相互聯系時,他們更愿意投入其中,更容易產生共鳴,從而享受學習過程。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營造生動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熟悉的、有趣的環境中自然地產生探索知識的欲望,從而實現寓教于樂的目標。
(二)有利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生活化視域下,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踐行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念。這意味著教師需要轉變以往的教學觀念,從傳統的單向教授者轉變為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力的引導者。教師可以將美術教學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創設各種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參與中思考,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學生不僅能從課本中學習相關知識,還能在生活中發現美,用藝術的語言表達對世界的理解和感悟。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美術教學的目標不僅包括教授色彩、形狀、構圖等基礎知識和技能,還包括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教師將生活中的日常元素融入教學,可以加強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使藝術與現實世界產生共鳴。這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思維邊界,促使其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還可以挖掘其創新潛能。
三、生活化視域下小學美術教學的開展策略
(一)加強生活與課堂的關聯
在日常生活中,美以各種形式生動展現,無論是壯麗的自然景觀,還是溫情的人間煙火,都充滿了藝術的靈感。因此,美術教育不應局限于傳統的課堂,而應將生活的廣闊天地納入教學內容。教師應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幫助學生建立生活與課堂之間的橋梁,使其了解到課堂上的知識和技能可以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教師應鼓勵學生用心觀察生活,從日常的點滴中尋找藝術的線索,如街頭巷尾的涂鴉,晨光熹微中的色彩搭配,人們喜怒哀樂的表情等。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可以將個人的生活感知和經驗轉化為豐富的學習素材,使課堂學習變得更加生動和有意義。
以蘇少版小學美術三年級下冊第七課“我設計的動漫形象”為例,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激發學生對動漫和角色設計的興趣。教師可以分享一些知名動漫角色的設計過程,分析其特點和背后的故事,讓學生理解每個角色都是設計師從生活中汲取靈感創作出來的。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尋找靈感,如喜歡的動物、身邊的親人朋友,甚至是自己的夢境等,并鼓勵學生觀察和記錄生活中的各種細節,如特殊的面部特征、服飾風格、顏色組合等。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教授基礎的繪畫技巧和設計原則,如比例、色彩理論等,讓學生嘗試將收集到的靈感融入自己的動漫角色設計,創造出具有個人風格和故事背景的角色。此外,教師可以組織一次小型的動漫角色展覽,讓學生展示自己的設計作品,互相分享創作思路。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不僅學習了美術技巧,還學會了如何從生活中提煉美的元素,如何用藝術的語言表達對世界的理解和感悟,從而使美術教育真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二)積極開展美術實踐活動
小學美術教育應當充分汲取生活中豐富的藝術養分,將理論知識與實際體驗緊密結合。教師應創造條件,將生活中的各種元素巧妙地融入課堂教學,如引入自然景觀、民間藝術、日常用品等,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感受美術的魅力。同時教師可以開展各種美術實踐活動,如繪畫創作、手工制作、戶外寫生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動手能力、創新能力思維能力。教師應秉持在“做中學、學中做”的教育原則,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不斷實踐,形成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
以蘇少版小學美術六年級上冊第三課“水墨畫蔬菜”為例,教師可以先展示不同形態和色彩的蔬菜,讓學生觀察其自然之美,并講解水墨畫的基本技巧,如筆墨的運用、干濕濃淡的變化等。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動手嘗試,用毛筆和墨水描繪出各種蔬菜的形態,將生活中的常見物品轉化為藝術作品。同時,教師可以引入民間藝術中的果蔬圖樣,讓學生了解傳統藝術對生活元素的表達方式。教師還可以組織一次戶外活動,讓學生在菜園中進行寫生,感受實物與繪畫之間的差異,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和表現力。對于學生的每一份作品,教師都應給予肯定和建設性反饋,幫助他們樹立自信。
(三)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認為,大自然是教育的生動源泉。他強調,知識不僅來源于書本,還來源于自然界和社會實踐,其中獲得的智慧才是生動且直接的。在美術教育中,許多創作靈感都源于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親近大自然,使他們學會觀察和理解生活。在生機盎然的春天,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聽鳥兒的歌唱,欣賞“竹外桃花三兩枝”的柔美;在熱情如火的夏天,讓學生感受“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生機;到了秋天,讓學生觀察豐收的麥田,感受“枯藤老樹昏鴉”的靜謐氛圍;而當冬天來臨,雪花紛飛,引導學生走進雪地,用畫筆捕捉冬日的純潔。教師不僅要教導學生觀察的技巧,還要教導他們如何使用藝術的語言表達感受。通過這樣的教育方式,學生能夠學會用個性化的視角描繪生活的美好。
(四)積極整合資源
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當積極整合各類資源,打破傳統教學的局限,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活力與創意的學習環境。美術活動不應僅限于課堂教學,而應拓展至更寬廣的領域。例如,教師可以成立各種美術社團,如繪畫社、刺繡組、剪紙班、沙畫工作坊、陶藝教室等,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和探索不同的藝術形式。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藝術展覽,聽專業的藝術講座,讓學生感受藝術的魅力,開闊其藝術視野。此外,教師可以結合地方特色和資源,通過組織實地調查,讓學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和塞外獨特的地理風光。這樣的活動能讓學生深入感受家鄉文化的獨特魅力,激發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從而在實踐中培養其文化認同感。
以蘇少版小學美術六年級下冊第六課“向動物朋友學習”為例,教師可以收集各種動物的圖片、書籍和模型,讓學生觀察和了解動物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和寓意象征,并通過播放動畫片、紀錄片或者組織動物園實地調查等方式,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動物的生動形象。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每組選擇一種動物作為主題進行美術創作,如繪畫組可以繪制動物的肖像,刺繡組可以制作動物形狀的刺繡品,剪紙組可以設計剪紙作品來表現動物的輪廓。
(五)開發美術課程游戲
小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們對世界抱有濃厚的興趣,喜歡參與游戲活動。因此,在設計美術課程時,教師應巧妙地融入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元素,采用游戲化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玩中畫、畫中玩”。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營造了一個愉快的學習環境,有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情感,提高創新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
以蘇少版小學美術四年級下冊第四課“紙卷魔術”為例,教師可以將普通的紙卷作為教學媒介,引導學生發現日常物品的藝術潛能。學生通過卷、折、扭、粘等方式,將普通的紙卷變幻出各種形狀和形象。在制作過程中,學生可以自由發揮想象力,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獨特作品,如動物、建筑、花卉等,這不僅能鍛煉學生動手能力,還能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將游戲融入教學設計環節,不僅增強了課程的趣味性和互動性,還使學生學會了合作溝通,有助于提高其社會交往能力。
結語
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根本,藝術則是生活哲理的體現。在美術教育中,教師應持續提升自我,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將生活的精髓有效地融入教學。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汲取靈感,鼓勵其親身參與實踐,引導他們親近自然,以提高其欣賞美、傳達美及創新美的能力,為他們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宿遷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