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頒布,家庭教育問題隨即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其中,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長期缺位現象更是引發了社會熱議。在傳統的家庭結構中,部分父親因外出務工等原因而無法參與子女的成長過程。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父親對于子女的成長至關重要。鑒于父親是否物理缺席并不能全面反映父子關系的質量,因此,父親在位的動力學理論模型應運而生。該模型將父親在位定義為子女在心理層面上對父親角色的可親近性和可觸及性,而不僅僅是物理上的接近。因此,無論家庭結構如何,子女都可以擁有父親在位的心理體驗。
孤獨感是一種主觀的情感體驗,它源于個體感受到的與他人的隔離或缺乏深入的情感聯系。近年來,孤獨感已成為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之一,且其檢出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同時,有研究發現,大學生的偶像崇拜與孤獨感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偶像崇拜在當代社會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表現為個體對名人的一種追隨和狂熱態度,其核心在于個體對偶像的社會認同和情感依賴。大學生是偶像崇拜中的重要群體,其偶像崇拜的程度往往與親子關系緊密相關。父母的缺席尤其是父親的缺席,往往會促使大學生通過崇拜偶像來尋求情感上的補償。
文章探討父親在位對大學生孤獨感和偶像崇拜的影響,并進一步分析孤獨感在其中是否起到了中介作用。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一)調查對象
文章以錦州某高校的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通過在校內發放紙質調查問卷,以及在微博、微信和小紅書等網絡社交平臺上通過滾雪球抽樣方法發放電子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共收集問卷594份,剔除規律性作答和作答時間過短的問卷后,最終獲得有效問卷505份(占85.02%)。在有效問卷中,存在偶像崇拜行為的被試者有341人(占67.5%),其中,女性258人(占75.7%),男性83人(占24.3%);獨生子女120人(占35.2%),非獨生子女221人(占64.8%)。沒有偶像崇拜行為的被試者為164人(占32.5%)。
(二)調查方法
1.偶像崇拜量表。文章采用在偶像崇拜量表(CAS)基礎上修訂的中文版偶像崇拜量表(CAS-R)。該量表采用五點計分法,共有27個項目,分為5個維度,分別是娛樂社交維度、情感投射維度、完全認同維度、關系幻想維度和病理邊緣維度。這五個維度依次展現了被試者的偶像崇拜程度。某個維度得分或總分越高,表明該被試在相應的維度或總體上的偶像崇拜涉入越深。總量表的 Cronbach’s α系數為0.943,各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0.891、0.876、0.862、0.675、0.687,處于較高和可接受的水平,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2.父親在位量表。文章采用父親在位問卷中文簡式版(FPQ-R-B),共31個條目,8個分量表,3個高階維度:與父親的關系、家庭代際關系和有關父親的信念。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18。
3.孤獨感量表。文章采用USLA-6孤獨感量表,該量表包含6個題目,采用5點計分,得分越高表示孤獨感越高,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18。
4.統計處理。文章采用SPSS 23.0軟件。首先,為證明數據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使用了Harman單因子檢驗法進行檢驗。其次,為檢驗大學生在父親在位、孤獨感和偶像崇拜的得分上是否存在性別差異,采用了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分析。再次,應用Pearson相關分析來考察父親在位、孤獨感、偶像崇拜及其各維度之間的關系。最后,根據中介效應檢驗程序,通過逐步檢驗回歸系數法分析了中介效應,并進一步以Process插件對孤獨感在父親在位與大學生偶像崇拜之間的中介效應進行了檢驗。
二、調查結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文章采用問卷調查法采集數據,因此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的風險。為此,采用了Harman單因子檢驗法進行檢驗,因子未旋轉的結果表明,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有12個,其中第一個因子解釋22.795%,低于40%的臨界值。說明不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性別差異分析
基于以往的研究結果,關于性別是否在父親在位、孤獨感和偶像崇拜得分上表現出顯著差異,目前尚無一致結論。因此,文章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分析性別在父親在位、孤獨感和偶像崇拜得分上的差異性。結果表明,不同性別在父親在位、孤獨感和偶像崇拜得分上均存在顯著差異,詳見表1。因此,該模型將性別作為控制變量進行研究。
(三)描述統計與相關分析
由表2可知,大學生偶像崇拜總分及其各維度均與孤獨感成正相關,除了關系幻想和病理邊緣兩個維度與父親在位無顯著關聯,偶像崇拜的總分及各維度和孤獨感均呈現出與父親在位的負相關關系。
(四)孤獨感的中介作用
采用逐步回歸法對孤獨感在父親在位與大學生偶像崇拜之間的作用進行了中介效應檢驗,詳見表3。結果表明,父親在位對孤獨感和偶像崇拜的負向預測作用均顯著;加入孤獨感作為中介變量后,父親在位則不能顯著預測偶像崇拜。因此,孤獨感在父親在位與偶像崇拜間具有完全中介作用。
采用有偏差校正的Bootstrap法進一步對中介效應進行檢驗,隨機抽樣達5000次,如果95%置信區間不包含0,則表明中介效應顯著。根據表5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出,間接效應值為-0.128,95%置信區間[-0.076,-0.183]不包含0,說明間接效應成立,所以孤獨感在模型中起到了顯著的中介作用。然而,直接效應檢驗的結果包含0,說明直接效應不成立。根據效應占比計算可以看出,孤獨感的效應占比為93%。
三、討論
(一)父親在位、孤獨感與偶像崇拜的性別間差異
在大學生群體中,父親在位程度在性別上存在顯著差異,男性的得分遠高于女性。性別角色理論和依戀理論提出,男性更傾向于將父親視為權威和力量的象征,從而在心理上對父親產生更高的認同和依賴;而女性雖然同樣重視與父親的關系,但是她們可能更注重情感上的聯系,而非將父親視為絕對的權威。在我國社會文化的背景下,父親角色較少涉及心理連接方面,這可能導致女性的父親在位程度低于男性。
此外,女性大學生的孤獨感與偶像崇拜得分均顯著高于男性。這反映出女性在情感需求上的細膩與敏感特質,女性在面臨孤獨時的情感困擾可能更為顯著,從而在相關評估中展現出更高的孤獨感得分。當現實生活無法滿足女性的情感需求時,她們可能會將專注力轉向虛擬世界,即偶像,并從中尋找情感的寄托,以抵御孤獨感。
(二)父親在位對大學生偶像崇拜的影響
調查發現,父親在位對大學生偶像崇拜程度具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即父親在位得分越高,大學生的偶像崇拜程度越低。社會支持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積極的作用,個體難以感受到社會支持時,可能會轉而尋求虛擬社會關系的慰藉,如偶像崇拜和游戲沉浸等。在此背景下,個體心中父親在位的程度越高,能感受到的社會支持也越高,這種正向的關聯會為個體帶來更高的安全感,進而引導個體將更多的人際交往活動回歸現實生活。此外,偶像崇拜的補償理論也從父母子女關系的角度解析了偶像崇拜行為的動機。該理論認為,子女之所以進行偶像崇拜,是因為能從偶像身上獲取父母未能給予的滿足。因此,大學生偶像崇拜程度可以被父親在位負向預測。
(三)孤獨感在大學生父親在位與偶像崇拜之間的中介作用
文章揭示了大學生父親在位、孤獨感和偶像崇拜三者間的關系,并揭示了父親在位可以顯著負向預測孤獨感與偶像崇拜的卷入程度,且孤獨感在父親在位與偶像崇拜間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家庭中,為了獲得父母的愛,部分個體會壓抑或忽視自己真實的感受和需求。因此,父親在位程度越低,代表從父親那里獲得的關注與認可越少,個體可能通過崇拜偶像和融入粉絲圈等方式來獲得關注,緩解孤獨。
結語
文章探討了父親在位與偶像崇拜的關系,以及孤獨感的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旨在呼吁社會提高對父親角色的重視,認識到父親對子女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性。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應多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給予他們必要的情感支持和正確引導。同時,偶像崇拜并非全然負面,對于青少年而言,偶像亦能發揮積極的影響,只要家長正確引導,就能使其成為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
此外,文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問卷調查法作為文章的主要研究方法,雖然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客觀性,但也可能因為社會贊許效應而降低研究結果的精確性。第二,文章僅揭示了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而沒有深入探究其因果關系。為了更全面且深刻地了解父親在位對大學生偶像崇拜的影響,未來的研究可以考慮采用縱向研究設計,通過追蹤觀察父親在位狀態的變化,揭示其對學生偶像崇拜程度的動態影響。第三,文章未涉及婚戀狀況這一變量,未來的研究可以將其納入考量,進一步探討偶像崇拜是否可視為父親缺位情境下對情感不信任的一種補償機制。第四,文章聚焦父親在位的影響,然而,母親的角色同樣不可忽視,未來的研究可以引入母親教養方式對偶像崇拜的影響,以提供更加全面的視角。
(作者單位:渤海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