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目標是很棒的一件事情。“今天晚上必須把這道題解出來,我才能睡覺。”“周六必須把作業都做完,周日才能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外婆家吃飯。”……這些在心里默默立下的小目標,發誓必須完成的“吶喊”,不僅發生在學生時代,在之后的工作、生活里也會不時出現。
在我看來,如果這些“吶喊”出現在近期的“主線任務”里,是非常好的事情。比如說一位念法學的大學生,他本學期的學習任務是背誦法條內容,那么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條鏈接:“如果他沒完成,他的期末考試將有很難看的分數。”這是必然的結果,那么如何避免這個結果的發生呢?他便在本學期中給自己設定了一系列類似于前面這樣的目標和條件——“如果沒有背完這條,這個周末我不能和同學出去玩。”多好的設定!想想期末考試時沒日沒夜、焦慮到抓狂的絕望心情,而現在不過是周末不出去玩而已,好像也沒什么大不了的。但他會背不完嗎?如果真的傾盡全力地去背誦,卻還是背不完,那就得考慮一下是不是把目標定得過高了,是不是要調整一下之后的目標。
在人生的“主線任務”里,“和自己談談條件”沒問題。目標實現或者沒實現,又或者沒達成目標但去做了之后的事情,都要盡量理解自己,千萬別責怪自己或者讓自己陷入后悔和愧疚的情緒當中。我們容易把目光盯在自己“未完成、未得到”的事情上,從而把失去的東西看得過于重要與美好,而把得到的東西看得無足輕重,這是“蔡克尼克效應”。要記得告訴自己,“后悔沒用”。
但可以把“后悔”的情緒轉化為達成目標的動力。當你在心里喊著“啊,好后悔啊,我為什么沒有完成任務?太難過了”時,要意識到這是一個信號。首先你要評估自己的能力,是不是自己的任務內容太多了,或者自己安排的時間不夠,那現在自己就好好玩耍,回去再調整任務內容。其次,化“失去”為“得到”,既然規定的時間已經消失了,那現在還有什么時間是可以彌補的呢?放下手頭的事情,趕緊去完成心心念念的那件事,這樣就能高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