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典,希臘之都,希臘語為Αθ[η][′]να,Αθ[η][′]να,同樣為雅典娜女神之稱。在希臘神話中,古希臘人民選擇智慧與藝術女神雅典娜作為城邦的守護神。
在智慧、藝術的“召喚”中,黃金時代的雅典誕生了畢達哥拉斯、蘇格拉底、柏拉圖等偉人、哲人,雅典成為歐洲哲學發源地、人類民主起源地。公元前580年,古希臘人在雅典之城最高的山丘上建起雅典衛城,但公元前480年,古希臘波斯戰爭將其摧毀。戰爭勝利后,雅典人又用40年的時間在同樣的位置重建衛城。供奉雅典娜女神的帕特農神廟,是衛城最早的建筑。
衛城,在希臘語中意為“高丘上的城邦”。實際上,這座山丘是海拔150米的一整塊巨石,希臘人稱它為“圣巖”。在雅典城,任何建筑都不能高過衛城,因為它代表了希臘黃金時代的理想——民主、自由。
雅典衛城建筑群由帕特農神廟、通廊、厄瑞克修姆廟和雅典娜勝利神廟四大主體組成。
藍色的天空下,潔白的大理石建筑群顯得高大而典雅。據說,當時蘇格拉底學過雕刻,他后來敦促藝術家要以反映人物的心靈世界來創作藝術。我們相信,這一時期,全希臘人都追尋著如雅典衛城般的希臘建筑——“在陽光下,一切都是平等的,但我們又共同向往著崇高。”
這樣理想化的內心,要如何在建筑上得到表達與體現呢?以氣宇非凡的帕特農神廟為例,它采用多立克柱式建筑風格,立面高與寬比例為19︰31,接近“黃金分割比”,骨骼架構幾近完美——黃金分割的概念正是古希臘數學家歐道克薩斯提出的。在建筑的雕塑上,那些力圖追求動態、真實、自由的表達,與此前平面化的技法截然不同——它雖然供奉的是神,表達的卻是人本身。
民主、自由的抗爭之路漫長,一如雅典衛城之命運。5世紀中葉,帕特農神廟被改為基督教堂。1458年,土耳其人占領雅典后,將其改為清真寺。1687年,威尼斯人與土耳其人作戰時,炮火擊中了神廟內的一個火藥庫,炸毀了神廟的中部。1807年,英國人拆了眾多神廟的浮雕,裝成200多箱運回倫敦,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幾經摧毀、掠奪,2000多年以來,衛城依然是雅典最壯美的風景。它代表了古希臘建筑群、廟宇、柱式和雕刻的最高水平,成為西方建筑的“始祖”,美國白宮、大英博物館等都是對它的繼承。衛城這塊“廢墟”里,埋藏的是古希臘黃金時代的理想,它代表著全世界對文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