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利用各國進口稅收起征點政策提供的免稅優惠和簡易通關便利,迅速成為全球跨境電商的核心生產國和供應國。然而,各國正陸續取消進口稅收起征點,嚴重沖擊中國跨境電商。本文基于跨境電商的發展現狀,分析各國進口稅收起征點政策變化影響中國跨境電商的機制和具體表現后發現:各國取消進口稅收起征點作用于中國跨境電商經營主體的成本利潤,沿產業鏈向上傳導到制造商,將導致中國跨境電商出口規模降低,出口結構改變,產品質量下降,電商供應鏈的中國布局弱化,最終抑制中國經濟增長。中國跨境電商應采取向產業鏈上游整合,聚焦正外部性商品,幫扶弱勢群體等方式,應對各國進口稅收起征點變化。
關鍵詞:國際貿易;進口稅制;稅收起征點;跨境電商;最優稅收理論
中圖分類號:F742;DF4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4)11(a)--05
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拓展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跨境電商出口。”過去,中國憑借低價值商品入境他國享受進口稅收起征點政策給予的免稅優惠和簡易通關便利,迅速崛起為全球跨境電商的核心生產國和供應國。然而,各國政府正著手取消進口稅收起征點,所有中國電商包裹將被征收各類稅收,中國電商將失去關鍵的免稅優勢和簡易通關便利,出口貿易面臨嚴峻挑戰。如何應對各國進口稅收起征點政策變化,推動中國跨境電商出口持續增長,成為我國對外貿易領域亟須解決的重大問題。
1 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1.1 全球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依托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和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全球跨境電商迅猛發展。2022年,全球跨境電商零售交易額已達9690億美元。預計到2028年,交易額將激增至3.9萬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預計高達26.1%[1]。與此同時,各國在線交易的用戶數量和訂單比例也在快速增長。經合組織(OECD)調查數據顯示,成員國中16~74歲的在線購物人數比例已從2014年的47%增長至2023年的70%,企業通過互聯網獲得的訂單比例已從2014年的15.3%增長至2023年的22.9%。
目前,跨境電商零售模式仍是國際貿易的重要趨勢,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首先,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正在發展中國家加速普及,跨境電商客戶數量持續增長。其次,配送時間的縮短、支付系統的升級和移動錢包的推廣,提升了全球消費者對跨境電商的信任度。再次,社交媒體已從傳統的信息傳播平臺轉為新型零售市場,直播帶貨等新模式正推動跨境電商加速進化。最后,越來越多的區域性貿易協議和貿易便利化措施,為跨境電商開辟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寬容的發展環境。
1.2 中國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中國坐擁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跨境電商呈蓬勃發展態勢,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海關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達到2.37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3%。其中出口1.84萬億元,同比增長20.2%,占同期外貿出口總額約7.7%。跨境電商出口規模已占全國GDP比重約1.46%,其中零售出口規模已占GDP比重約0.47%(見圖1)。
中國跨境電商出口目的地主要是美國、英國和德國(見圖2),已成為世界發達國家電商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2 各國進口稅收起征點變化
進口稅收起征點通常指“De Minimis Threshold”,具體是不征收關稅或其他商品稅的貨值或應納稅額門檻。低于該門檻的貨物,可在海關申報入境時免于征稅,并享受簡易通關手續。設置該門檻的初衷在于簡化低價值貨物進口操作流程,減少海關工作量,降低行政成本,因其符合稅收效率原則被大多數國家廣泛采納。參考中國商務部和海關資料,De Minimis Threshold一般稱為“進口稅收起征點”[2]。
中國跨境電商普遍采用郵政小包、國際快遞等包裹完成商品運輸[3],且包裹價值大多低于各國進口稅收起征點,因此既能免于繳納關稅和其他進口稅費,又能以簡易手續通關。可見,各國進口稅收起征點對中國跨境電商至關重要。
2.1 各國起征點設置
以關稅為例,如圖3所示,美國的進口關稅起征點最高,為800美元貨值;新加坡位居第二,折合298.5美元,但新加坡平均關稅稅率為零,起征點作用有限;英國、德國、法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的進口關稅起征點介于100~200美元;日本、巴西、泰國、越南、加拿大的進口稅收點較低,均低于100美元。
以上進口稅收起征點存在共性:(1)各國普遍采用貨值作為起征點,減少海關核查與統計工作量。(2)起征點與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呈正相關關系:經濟越發達,起征點越高,反之越低。
2.2 各國起征點變化
2.2.1 美國
通常情況下,商品入境美國需要繳納銷售稅和關稅。其中,美國銷售稅的稅權隸屬各州議會。對于在線商品的銷售稅征管問題,美國的企業、州議會和司法機構經歷了長期博弈。1992年,美國最高法院在Quill公司與北達科他州案件中否決了各州對無實體經濟聯系的線上零售商征稅的權力[4]。但隨著網購興起,美國最高法院于2018年在Wayfair公司與南達科他州案件中,推翻歷史裁決,允許各州對線上購物征銷售稅[5]。自此,美國買家購買中國電商商品須按配送目的地繳納州銷售稅。
關稅方面,美國參議院于2021年在《American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Act》中提出,將“非市場經濟國家”排除出關稅起征點政策適用范圍,其中包括中國[6]。雖然這一內容已被刪除,但美國共和黨議員于2023年6月再次發起《De Minimis Reciprocity Act》,試圖廢除進口關稅起征點。2024年,該提案與民主黨議員提案整合為《Americas Act》共同推進,兩黨已聯合敦促海關做好對跨境電商征收關稅的準備[7]。
2.2.2 英國
英國政府同樣設有進口增值稅和關稅兩個起征點。2021年,英國當局取消了貨值15英鎊的進口增值稅起征點。自此,所有跨境電商包裹入境英國均需繳納增值稅,由電商平臺在銷售環節代收。
英國進口關稅起征點仍維持135英鎊。但是,英國民眾要求對跨境電商征稅的呼聲很高,英國財政部于2022年針對“線上銷售稅”的呼吁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咨詢,諸多反饋指出難以精確界定“線上”這一課稅條件,因此英國政府于2023年決定不引入線上銷售稅,但仍保留其作為未來稅制改革的備選內容[8]。
2.2.3 歐盟
跨境電商的迅猛發展使歐盟面臨大量進口包裹帶來的安全壓力和稅收損失。自2021年7月1日起,歐盟取消22歐元的進口增值稅起征點,同樣由電商平臺或經營主體在銷售階段代收增值稅。
雖然歐盟保留了150歐元的關稅起征點。但歐盟委員會已于2023年發起《EU Customs Reform》提案,以應對跨境電商包裹數量激增引發的各類問題。提案核心內容包括:取消150歐元的進口關稅起征點,建立新的歐盟海關數據中心。2024年3月,《EU Customs Reform》在歐洲議會一讀審議后,獲得80.7%票數壓倒性支持[9]。
中國跨境電商主要出口目的國的進口稅收起征點如表1所示,綜合可見:(1)各國正取消除關稅外的其他商品稅起征點,例如增值稅、銷售稅、消費稅等;(2)雖然美國、歐盟等保留了進口關稅起征點,但其立法機關正推動取消;(3)部分國家開始推出預備征管措施,收集和完善電商平臺上涉及本國的跨境電商交易信息,為未來取消進口稅收起征點做好準備。
3 對中國跨境電商的影響
進口稅收起征點的取消源于各國多個政策目標:一是維護稅收中性,避免進口稅收起征點引發課稅差異,扭曲國內消費者對國外與國內、線上與線下商品的購買決策;二是推進收入公平分配:他國在出口商品的中間生產環節征稅,而本國不對進口的最終商品征稅,等同于施加負擔于本國低收入群體,補貼他國高收入群體[10];三是防止海外主體濫用進口稅收起征點,侵犯知識產權和累積進口風險。四是增加本國財政收入。
3.1 影響機制
如圖4所示,取消進口稅收起征點會從成本和利潤兩個維度作用于中國跨境電商經營主體,再沿產業鏈向上,通過訂單和議價行為向后轉嫁給電商產品的制造商,最終體現為整個中國跨境電商出口規模的降低,出口結構的變化,產品質量的下降以及供應鏈國內布局的弱化。
從成本來看,電商平臺展示的中國商品售價將包含用戶所在國進口關稅和其他商品稅的稅收成本,致使本土消費者減少購買中國商品。同時,取消進口稅收起征點將增加中國電商商品入境的手續和流程,降低配送時效,進一步減少消費者購買。從利潤來看,各國取消的關稅和其他商品稅均為從價稅,等價于對商品的全部價值征稅,包括商品的成本、質量及其溢價[11],對溢價征稅會減少電商經營主體的利潤空間。倘若電商經營主體將加征的稅收前轉,則提高商品的平臺售價。而平臺的價格排序和搜索功能使信息近乎完備,價格小幅變化會引發銷量大幅下滑。
取消進口稅收起征點的經濟效應通過訂單和議價機制,后轉至商品的制造商。一方面,電商經營主體在平臺收到的訂單量減少,會同步減少向制造商訂貨,間接減少制造商銷售收入;另一方面,各類稅收會附加于中國商品價值,電商經營主體可能壓低制造商供貨價,將稅收負擔向后轉嫁給制造商。此外,取消起征點將導致各國海關引入更加嚴格和復雜的通關手續,增加制造商在通關流程的配合工作,額外增加其運營成本。
最后,高額稅收負擔將迫使制造商轉移存量資本和增量投資,將產業鏈遷往稅負更低的國家,弱化供應鏈在中國的布局。
3.2 具體表現
3.2.1 出口規模降低
各國取消進口稅收起征點將降低中國跨境電商的銷售額,從而降低中國跨境電商出口規模。研究表明,對美國各州的數字產品線上銷售征稅,交易額將下降24%[12]。使用eBay美國數據估算,增加1%的在線銷售稅將使消費者減少購買被征稅商品總量的4%[13]。使用中國經濟數據估計的一般均衡模型模擬中國受美國跨境電商征稅影響的結果顯示,對中國電商商品加稅1%,銷量將降低0.97%,3個季度后降幅擴大至3.56%[14]。
按照美國、英國、德國三國進口服裝的平均關稅稅率計算,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這些國家取消進口關稅起征點,中國跨境電商出口服裝將被加征約11.5%的稅收[15],粗略估算,中國跨境電商對這些國家的服裝銷售額將下降約41.2%。
3.2.2 出口結構改變
各國取消進口稅收起征點后,中國跨境電商經營主體被迫聚焦消費者需求價格彈性更小的商品,便于轉嫁稅收負擔。海關總署歷年《跨境電商進出口情況》顯示,中國跨境電商出口消費品比例持續增長:2021年中國跨境電商出口商品中消費品占比91.8%,2022年提高至92.8%,2023年進一步提高至97.3%,消費品比例的持續提高是中國跨境電商更加依賴較低需求價格彈性商品的外在表現。
3.2.3 商品質量下降
取消進口稅收起征點等價于對低價值商品的利潤部分征稅,可能使電商經營主體降低出口商品質量以彌補利潤損失。中國跨境電商出口商品的假冒偽劣及質量問題較大,仿冒產品或信用欺詐事件使中國跨境電商的信用及安全問題令人擔憂。以2021年5—8月為例,亞馬遜以商品質量、侵權等問題為理由,封禁了超5萬戶中國店鋪,跨境電商行業損失超千億。
3.2.4 中國布局弱化
如果關稅和其他商品稅成為中國跨境電商零售出口商品的長期強制負擔,那么經營主體及其制造商會探索新的供應鏈布局,比如將生產線遷移到其他國家。這樣,跨境電商的供應鏈布局將被重組。以中國跨境電商出口的第一大宗——服飾鞋包為例,世貿組織《World Trade Statistical Review 2023》顯示,2022年中國在全球服裝出口市場的份額較2021年下降1.1個百分點,而孟加拉國和越南的市場份額分別上升1.5個和0.3個百分點。但同時期中國的紡織原料出口的全球份額增長了2.2個百分點,說明中國服裝產業的終端生產環節正轉移到第三國,并從這些國家出口最終成品。
以上現象會惡化上下游產業的產出、就業和納稅,對中國經濟產生不良影響。
4 應對策略
4.1 加快向產業鏈上游轉移
根據最優稅收理論,應避免對中間產品和原材料征稅,避免扭曲消費者購買最終商品的決策。多數國家在設計商品稅制時,一般不對中間產品征稅,即使采用多環節增值稅也允許抵扣進項稅額,避免重復征稅。因此,中國跨境電商應加快向產業鏈上游轉移。一是可以利用上游中間產品和原材料相對較低的稅率,規避進口環節稅收。二是向上游轉移順應了產業成熟后向更高效、更核心和更高價值環節轉移的發展規律,能提升中國在全球價值鏈的地位。三是中國經營主體和制造商能更加靈活地適應國際市場的多樣化需求,減少對單一市場或單一產品的依賴,增強中國外貿的韌性和競爭力。更為重要的是,可將最終生產環節放在出口目的國,解決中國電商在目的國無利益相關主體,難以向立法機關申訴的難題。具體操作上,可以擴大海外倉、加工貿易等模式。
4.2 聚焦良好正外部性商品
最優稅收理論認為,具有正外部性的商品可以適用較低稅率,這種觀點在政策實踐中已被廣泛采納。聚焦經營具備良好正外部性的商品,是規避各國取消進口稅收起征點的策略。例如轉向生產和推廣綠色環保等具有正外部性的商品,不僅能減少對進口國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還能緩解各國對中國跨境電商的敵視。考慮到發達國家對特殊群體(例如身障人士)有高度包容性,一般對這些群體的專用商品提供稅收減免,中國跨境電商也可以專注于這些細分市場,銷售輔助設備、無障礙設施等。
4.3 凸顯對國內弱勢群體的幫扶
推進不同階層間收入公平分配是大部分國家設計稅制的前置原則和關鍵目標,因此凸顯中國跨境電商緩和中國群體間收入分配不公,推進各階層共同富裕,是應對各國取消進口稅收起征點的策略。例如,可以突出跨境電商為中國偏遠地區、農村低收入群體、少數民族群體、女性等弱勢群體提供的直接或間接就業機會,提高了這些群體的收入與生活質量,提升了他們的數字技能和商業知識。這樣不僅能部分消除各國對中國商品的敵視,還能為中國跨境電商在國際稅收政策討論和調整中爭取更多有利條件,提升議價能力。
4.4 打造中國跨境電商品牌
壟斷競爭理論指出,產品差異化是廠商提高溢價的重要策略。打造中國跨境電商品牌是實現產品差異化,獲得更高溢價從而彌補稅收負擔的策略之一。中國跨境電商應加快品牌升級,樹立良好品牌形象,提升商品溢價水平。具體操作上,財稅主管部門可以為那些致力于技術革新、實現綠色轉型和承擔社會責任的電商經營主體及制造商提供財稅激勵政策。同時,市場和安全監管部門可與跨境電商業界合作,共同制定環境保護、商品質量和社會責任的相關標準和認證體系,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談判和制定,助力中國電商企業提升國際形象。
參考文獻
IMARC Group. Cross-border B2C E-commerce Market Report by Category, Offering, Payment Method, End User, and Region 2023-2028[EB/OL]. https://www.researchandmarkets.com/reports/5901359/cross-border-b2c-e-commerce-market-report?utm_source=GNE&aO7wTs88WZMwRJfXjmmVP+Q==mp;utm_medium=PressRelease&utm_code= htwf22&utm_campaign=1924599+-+Cross-border+B2C+E-commerce+Market+Report+2023-2028%2c+by+Category%2c+. 2023-11-01.
丁曄.“最低起征點”政策什么樣[J].中國海關,2022(1):68-69.
梁蓉.跨境電子商務中的最低免稅申報額法律問題與中國方案[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3(4):42-54.
Hufbauer G C, Lu Z L, Jung E. The Case for Raising de minimis Thresholds in NAFTA 2.0[R]. 2018.
Lopez J C. Who will gain from the South Dakota vs. Wayfair Inc. ruling?[J]. Economics Bulletin, 2022, 42(1): 90-98.
Bade G. House China bill includes aggressive trade provisions[N/OL]. https://www.politico.com/news/2022/01/25/house-china-bill-trade-title-00001366. 2022-01-25.
Vanderford R. U.S. to Crack Down on Trade ‘Loophole’ Used for China Apparel Shipments[N/OL]. https://www.wsj.com/articles/u-s-to-crack-down-on-trade-loophole-used-for-china-apparel-shipments-c81b0d44. 2024-04-05.
HM Treasury. Online Sales Tax - Response to the consultation[EB/OL]. https://www.gov.uk/government/consultations/online-sales-tax-policy-consultation/outcome/online-sales-tax-response-to-the-consultation#conclusion. 2023-02-09.
European Parliament. Parliament adopts its position on major reform of EU Customs Code[EB/OL]. https://www.europarl.europa.eu/news/en/press-room/20240308IPR19023/parliament-adopts-its-position-on-major-reform-of-eu-customs-code. 2024-03-13.
Mankiw N G. The savers–spenders theory of fiscal polic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0, 90(2): 120-125.
James J, Alston J. Taxes and quality: a market–level analysis[J].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2002, 46(3): 417-445.
Goolsbee A. In a world without borders: The impact of taxes on Internet commerce[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0, 115(2): 561-576.
Einav L, Knoepfle D, Levin J, et al. Sales taxes and internet commerc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4, 104(1): 1-26.
蘇為華,王玉穎,張崇輝.國外跨境電子商務稅收沖擊的經濟效應:基于TSO-DSGE模型的研究[J].統計研究,2020,37(1):17-32.
WTO. World Tariff Profiles 2023[EB/OL]. https://www.wto.org/english/res_e/publications_e/world_tariff_profiles23_e.htm. 2023-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