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金融開放程度持續深化,特別是“十三五”規劃提出“金融雙向開放”政策后,我國在全球金融活動中的參與度顯著提高。跨境資本流動作為衡量金融開放程度的關鍵因素,影響著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狀況,進而間接影響實體經濟。本文基于2011—2021年我國商業銀行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發現跨境資本流動總強度的增大會提高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結果顯示,跨境資本流動會通過影響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進而影響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異質性分析表明,在外匯儲備規模較小、社會融資規模較小以及恐慌指數較高時,跨境資本流動對于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影響更為顯著。
關鍵詞:跨境資本流動;金融開放;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流動性;信貸金融;融資
中圖分類號:F830.33;F0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4)11(a)--05
1 引言
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對外開放格局不斷擴大,開放程度持續加深,尤其是“金融雙向開放”在“十三五”規劃提出后,我國在全球金融活動中的參與度顯著提高。盡管金融開放縮小了我國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但也帶來了較大風險。跨境資本流動的復雜性使得資本頻繁流動對我國宏觀經濟造成潛在風險,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
一方面,跨境資本流動通過影響實體經濟間接影響金融體系。跨境資本流動及其波動會顯著影響實體經濟的財務狀況,可能導致企業流動性和償債能力下降,從而間接增加銀行的金融風險。另一方面,跨境資本流動會直接沖擊金融體系。我國商業銀行傳統的“借短貸長”模式對存款和貸款規模的穩定性依賴較大,頻繁的跨境資本流動將削弱銀行的穩定性。作為我國重要的金融主體,商業銀行能否承受跨境資本流動帶來的沖擊,是實體經濟穩步發展的關鍵。
2 文獻綜述
2.1 跨境資本流動相關研究
關于跨境資本流動規模的測量,孫天琦和王笑笑(2020)認為國際收支平衡表中非儲備性質金融賬戶凈值與GDP的比值能夠更精準地刻畫一國資本流動水平。彭紅楓和祝小全(2019)指出國際收支法相較于銀行結售匯統計法更為精確。金成曉等(2020)建議使用資本和金融賬戶差額占GDP的比重來刻畫跨境資本流動,既能反映總量,也能顯示流動方向。劉柏等(2019)采用實際利率差異法、總量規模法及Haque-Montiel法等來分析我國跨境資本流動規律。姜哲和張靖(2019)利用誤差遺漏項側面驗證我國短期跨境資本的流動情況。
在經濟全球化和資本賬戶不斷開放的背景下,資本的逐利性使得跨境資本流動日益頻繁。關于其影響,學術界意見不一。一些學者認為跨境資本對東道國具有積極影響。Dennis和Quinn(2008)認為跨境資本成本低廉,能促進經濟發展。Cardarelli等(2010)發現,外資引入提升了流入國的競爭力和配套機制。然而,一些經濟體在享受資本流入帶來的益處后,也遭受了負面沖擊,如20世紀80年代的拉丁美洲債務危機和90年代的日本經濟崩盤,Engel(2016)指出,跨境資本流動既帶來正面效益,也可能引發經濟崩盤。何國華和陳晞(2020)發現,跨境資本流動通過“國際風險承擔渠道效應”對金融穩定產生負面影響。吳成頌等(2019)和顧海峰等(2020)發現,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時,跨境資本外流導致投資者大量減持金融資產,銀行貸款抵押品價格暴跌,增加了銀行的風險性。管濤(2020)認為,主要發達經濟體宏觀政策的不確定性會通過直接投資、貿易與服務等途徑對其他經濟體產生溢出效應。肖衛國等(2016)認為,跨境資本流動會進一步擴大商業銀行的風險敞口。
2.2 銀行信貸風險相關研究
國內外學者對銀行風險承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貨幣政策和經濟波動等方面。方意等(2012)發現我國貨幣政策與銀行風險承擔呈負相關。2008年金融危機后,研究重點轉向經濟景氣循環相關問題。丁鑫等(2022)發現商業銀行資本緩沖顯著降低了經濟波動中的風險承擔。張橋云等(2022)實證表明,監管處罰越嚴厲,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越小。劉妍等(2022)證實,PR機制改革提高了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和風險承擔水平。何理等(2022)發現,金融科技的發展大幅降低了商業銀行的風險承擔。
2.3 跨境資本流動與銀行信貸風險關系相關研究
在新興經濟體中,我國商業銀行是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Yudit和Pakasa(2020)發現,跨境資本通過資本組合投資在國際金融市場流動,顯著提高了銀行的風險承擔。Zhao Yang和Xu Zichun(2021)研究表明,跨境資本流動與中國商業銀行的風險承擔正相關關系。
國內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了跨境資本流動對銀行風險的影響。方意等(2017)基于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的各子項,闡述了資本賬戶自由化對銀行風險的作用機制。Zhao Yang和Xu Zichun(2021)從銀行和宏觀環境的異質性角度分析,發現資本賬戶開放程度對盈利驅動的銀行風險承擔影響最大,但在惡劣宏觀環境下,這種積極影響會被削弱。張旭和方顯倉(2020)從競爭效應、道德風險效應和周期效應等多個角度分析了跨境資本流動對銀行信貸風險的影響。顧海峰和卞雨晨(2021)研究發現,跨境資本流動規模的擴張會提升商業銀行的系統性風險和流動性風險。
跨境資本對銀行的影響因其性質不同而呈現異質性。朱一鳴和潘奇(2020)發現,適度的股權資本流入有利于提高銀行穩定性,但過度流入會導致信貸泡沫膨脹,推高銀行風險。舒長江(2018)通過資金循環流量模型,將跨境資本流動分為證券投資、外國直接投資和其他投資,解釋了不同類型的跨境資本流動對銀行脆弱性的影響。Kaat和Dinger(2020)發現,資本開放使得國內經濟主體能直接通過國際金融市場籌集資金,這不僅降低了銀行的收益水平,還加劇了貸款業務競爭。為了維持收益率,銀行可能會放松貸款監管和降低信貸標準,從而增加自身的風險承擔。高慧清和任建武(2019)發現,其他投資的流入顯著增加了我國銀行的風險承擔。
2.4 相關研究評述
目前,國內外對跨境資本流動和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研究針對兩者之間聯系和影響機制的研究相對較少。已有文獻多從宏觀視角研究跨境資本流動與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關系,而微觀視角下的研究則較為有限,特別是跨境資本流動對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具體影響機制更為稀缺。本文結合宏觀層面的跨境資本流動與微觀層面的銀行風險,聚焦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深入探討跨境資本流動與商業銀行信貸風險之間的作用機制。本研究旨在豐富跨境資本流動與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關系的文獻,為我國政府制定金融穩定政策和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3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3.1 跨境資本流動對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影響
3.1.1 資產組合理論
商業銀行會根據客戶需求、市場狀況及自身資產規模選擇不同資產進行投資。在資本和金融賬戶開放的背景下,銀行可能通過境外投資追求更高收益,同時面臨更大風險。
3.1.2 非對稱信息論
在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中,銀行通常處于信息獲取劣勢,難以獲得企業的及時有效信息。在跨境資本流動下,信息不對稱問題可能更加嚴重。由于各國法律制度和金融發展水平的差異,國際金融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加劇,商業銀行面臨更高的信貸風險。
3.1.3 信貸配給理論
在跨境資本流動的背景下,商業銀行需考慮不同國家的法律、政策、稅收及外匯風險來評估借款人的信貸風險。當貸款利率較高時,信用良好的企業可能轉向除銀行信貸以外的其他融資渠道,而信用較差的企業則愿意支付高利率以獲得銀行貸款。同時,資本開放下的跨境資本流動可能擾亂國內信貸市場平衡,影響銀行信貸結構和規模,增加風險。
3.2 商業銀行流動性對信貸風險的傳導
商業銀行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核心,承載大量資本,其流動性在跨境資本流動中受顯著影響。銀行流動性與信貸風險之間存在重要的傳導機制。從信貸方面來看,較低的銀行流動性風險能夠使商業銀行有更大的風險承受能力,可能導致其增加高風險貸款的發放,最終引發信貸風險的上升;而在存款方面,較低的流動性風險能夠使銀行在吸收存款時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利率,進而增強其資金獲取能力。同時,根據銀行擠兌理論,一旦出現擠兌風潮,銀行系統可能陷入危機。
鑒于對跨境資本流動與銀行信貸風險關系的相關理論分析,以及商業銀行流動性狀況對其信貸風險傳導的理論分析,本文認為跨境資本流動會對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以及結構造成影響,進而改變商業銀行流動性狀況,導致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增加。傳導途徑如下:
跨境資本流入→商業銀行流動性→商業銀行信貸風險
綜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設:
H1:跨境資本流動總強度增加將會提高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
H2:跨境資本流動情況會通過影響商業銀行流動性,進而影響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
4 實證檢驗
4.1 樣本選擇和變量設計
4.1.1 樣本選擇
本文利用現存的89家中國商業銀行2011—2021年的數據進行研究,數據來源Bankfocus數據庫、EPSDATA數據庫、國家外匯管理局網站。
4.1.2 變量設計
(1)被解釋變量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指標,是評估商業銀行貸款資產安全狀況的重要指標,能較為直觀的體現商業銀行所面臨的信貸風險水平。因此,本文選擇不良貸款率(impaired_loan)指標來對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進行度量。
(2)解釋變量
本文從跨境資本流動總量的角度出發,重點研究跨境資本流動總強度(capitalflow)對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影響。該變量根據各年度資本賬戶借貸方總和加上金融賬戶資產與負債總和得到。
(3)中介變量
本文將商業銀行流動性(liquidity)作為中介變量,用商業銀行流動資產/商業銀行總資產來衡量。
(4)控制變量
為減輕內生性問題以及提高實證結果的說服力,本文分別從銀行層面和宏觀層面選取多個控制變量,包括銀行規模(size)、資本市值(capitalization)、銀行經營效率(roa)、GDP增速(gdp)、CPI(cpi),主要變量具體定義見表1。
4.2 實證分析
4.2.1 模型構建
(1)基準模型
本文的基準模型設定如下:
其中,Y為銀行的信貸風險;capitalflow為跨境資本流動強度;control為銀行個體層面的控制變量和宏觀層面控制變量;code為個體固定效應,year為時間固定效應。
(2)機制分析模型
為了檢驗跨境資本流動對銀行信貸風險的作用機制,本文構建流動性比率(liquidity)作為商業銀行流動性的度量指標,研究了跨境資本流動對商業銀行流動性的影響。本文設置的中介效應檢驗方程如下:
4.2.2 實證結果分析
(1)基準模型檢驗
表3為使用全樣本對模型進行回歸的結果。表3列(1)只考慮跨境資本流動的基準回歸,表3列(2)添加了銀行個體層面和宏觀層面的控制變量,表3列(3)進一步加入了銀行個體固定效應和時間固定效應。根據表3可知,列(1)-(3)的R2依次遞增,因此選擇個體-時間固定效應模型。結果顯示,capitalflow系數均顯著為正,表明跨境資本流動總強度的增加會提高銀行的信貸風險。
(2)機制分析
本文將商業銀行流動性(liquidity)作為中介變量,進行中介機制檢驗。表3列(4)對應模型(3)的回歸結果。結果表明,跨境資本流動和銀行流動性之間的關系顯著為負。由此可證中介效應機制存在,跨境資本流動情況會通過影響銀行流動性,進而影響銀行的不良貸款率。
4.2.3 穩健性檢驗
為了驗證跨境資本流動對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影響的穩健性,本文采用替換核心解釋變量的方法,構造了跨境資本流動比率(capitalflow_ratio),即跨境資本流出與資本流入的比值,作為穩健性檢驗的替代變量。回歸結果表明,跨境資本流動比率對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的影響在1%的置信水平上依然顯著為正,表明跨境資本流動的增加將提高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證實了研究結論的穩健性。
4.2.4 異質性分析
外匯儲備不足削弱了央行干預匯率的能力,可能導致本幣貶值和匯率波動加劇,增加銀行外幣負債成本,影響企業償債能力,從而提升信貸風險。此外,外匯流動性緊張限制了銀行的放貸能力,導致信貸質量惡化。當社會融資規模低于平均水平時,市場資金供應不足,企業和個人面臨更大的融資困難。同時,銀行可能會擴大信貸投放以滿足需求,但也因此面臨更高的信貸風險。當VIX指數較高,市場恐慌情緒加劇,投資者對市場前景的不確定性增加。盡管跨境資本流入可能因避險需求增加或尋求高回報機會而增長,但銀行在此環境下面臨更大的信貸風險。市場波動性加劇,可能導致銀行放寬貸款標準、擴大信貸規模,從而增加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
本文進一步考察了不同外匯儲備規模、社會融資規模以及恐慌指數條件下,基準回歸的異質性表現。其中,指標的均值為分組依據,表4列(1)、(3)、(5)均為大于均值的組別。結果表明,當外匯儲備較低、社會融資規模較小、恐慌指數較高時,跨境資本流動的增強會顯著加劇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
5 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5.1 研究結論
實證結果顯示,跨境資本流動總強度的增大會顯著提高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其中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發揮中介作用。異質性分析結果顯示,在外匯儲備規模較小、社會融資規模較小以及恐慌指數較高時,跨境資本流動總強度與商業銀行信貸風險之間關系更為顯著。
5.2 政策建議
5.2.1 政府層面
首先,政府應加強對跨境資本流動的監測和管理,針對不同的宏觀環境,調整相應的宏觀審慎政策。其次,政府應強化外匯儲備管理,以增強對資本流動波動的緩沖能力,從而穩定金融市場和銀行體系的流動性。最后,政府應不斷完善風險預警機制,建立綜合風險監測系統,監測跨境資本流動、市場恐慌情緒以及社會融資規模等因素對銀行信貸風險的潛在影響,并及時采取應對措施。
5.2.2 銀行層面
首先,銀行應建立和完善全面的風險管理框架,加強對外匯風險、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的管理,以確保銀行的穩健運營。其次,銀行應在面對跨境資本流動增加時,優化流動性管理,提高流動性儲備,以應對資本流動帶來的短期流動性壓力,降低信貸風險。最后,在市場恐慌或融資環境緊張時,銀行應謹慎擴展信貸,嚴格審查貸款申請,尤其是在高風險行業和項目中的貸款,避免因過度信貸擴張而增加不良貸款風險。
參考文獻
孫天琦,王笑笑.內外部金融周期差異如何影響中國跨境資本流動?[J].金融研究,2020(3):1-20.
彭紅楓,祝小全.短期資本流動的多重動機和沖擊:基于TVP-VAR模型的動態分析[J].經濟研究,2019,54(8):36-52.
金成曉,李巖松,姜旭.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管理與金融穩定[J].世界經濟研究,2020(3):46-59+136.
劉柏,張艾蓮,胡思遙.跨境資本流動、度量方法篩選與金融風險防范[J].南開經濟研究,2019(5):60-77.
姜哲,張靖.我國短期跨境資本流動規模測算與監管研究[J].金融監管研究,2019(8):16-36.
Dennis P. Quinn,A. Maria Toyoda. Does 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 Lead to Growth?[J].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8,21(3).
Roberto Cardarelli,Selim Elekdag,M. Ayhan Kose. Capital inflows: Macroeconomic implications and policy responses[J]. Economic Systems,2010,34(4).
Charles Engel. Macroprudential policy under high capital mobility: policy implications from an academic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2016,42.
何國華,陳晞.跨境資本流動會加大金融波動嗎?[J].國際金融研究,2020(3):35-44.
吳成頌,胡寒笑,王超.短期跨境資本流動、貨幣政策和商業銀行系統性風險: 來自中國上市銀行的經驗證據[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8(4):107-114.
顧海峰,卞雨晨.跨境資本流動、資產價格與銀行流動性風險: 貨幣政策不確定性與銀行業競爭的調節作用[J].財經科學,2020(12):13-27.
管濤.理性看待國際短期資本流動[J].中國外匯,2020(15):1.
肖衛國,尹智超,陳宇.資本賬戶開放、資本流動與金融穩定: 基于宏觀審慎的視角[A]//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國際貨幣評論》2016年合輯[C]: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2016:218-233.
方意,趙勝民,謝曉聞.貨幣政策的銀行風險承擔分析: 兼論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政策協調問題[J].管理世界,2012(11):9-19+56+187.
丁鑫,倪晴,周曄.經濟周期波動、資本緩沖與商業銀行風險承擔[J].南方金融,2022(2):18-29.
張橋云,段利強.監管處罰、資本監管壓力與銀行風險承擔[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1(4):87-99.
劉妍,孫永志,宮長亮,等.LPR機制改革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和風險承擔的影響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22(10):72-84.
何理,馮科,劉雨峰.金融科技發展水平對商業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J].西南金融,2022(8):43-58.
Bayront Yudit Rumondor,Pakasa Bary. Capital Flows and Bank Risk-Taking Behavior: Evidence From Indonesia[J]. Journal of Central Banking Theory and Practice,2020,9(s1).
Zhao Yang,Xu Zichun. The Impact of Cross-Border Capital Flows on the Chinese Banking System[J]. SAGE Open,2021,11(2).
方意,鄭子文,顏茹云.中國銀行業風險形成機理及壓力測試研究:基于行業信貸視角[J].當代經濟科學,2017,39(5):1-15+124.
Valeriya Dinger,Daniel Marcel te Kaat. Cross-border capital flows and bank risk-taking[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20,117(prepublish).
張旭,方顯倉.資本賬戶開放對商業銀行風險的影響研究: 來自新興經濟體的經驗證據[J].南方經濟,2020(9):39-53.
顧海峰,卞雨晨.跨境資本流動、貸款集中與銀行系統性風險: 如何理解宏觀審慎政策和國際金融環境的作用?[J].世界經濟研究,2021(10):39-54+86+135.
朱一鳴,潘奇.資本賬戶自由化、信貸擴張與系統性銀行危機風險[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20(8):98-112.
舒長江,洪攀.短期債務、商業信用與企業風險承擔: 基于上市非金融企業的實證研究[J].武漢金融,2019(5):33-38.
高慧清,任建武.短期跨境資本流動與企業債務融資成本: 基于中部地區上市企業的經驗與解釋[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5(6):5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