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工作在人大法律監督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從“小鴨鳧水”式的暗地使勁、徐徐圖之走到了“龍舟賽”式的共同發力、乘風破浪的新階段。有鑒于此,唯有在改變目前分散的行政規范性文件審查現狀的基礎上,構建一個以人大為主導的高效權威、銜接聯動的備案審查體系,才有可能從“文件治國”向“依法治國”轉變。
人大的法律地位決定了其主導備案審查的必然性。無論是人大與政府之間的橫向分工,還是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縱向分工,都理所當然地必須確保人大的主導性,通過對不同層級的規范性文件進行備案審查,把可能出現的違法違憲、矛盾沖突“扼殺在搖籃里”,保障憲法權威、法制統一,從而全方位、多層次的為依法治國“保駕護航”。
人大的人民性決定了其備案審查的權威性。審查目的凸顯“監督為民”理念。備案審查以維護保障人民利益為根本出發點,通過合法性、適當性審查和糾錯,使得公民的利益得到及時有效的保護和救濟。審查過程強調公眾參與。相比政府和法院,人大能夠以人民代表機關的資源優勢,了解民情民意、匯集民智民力,夯實備案審查的根基。相比政府更多考慮行政效率的自身審查而言,人大備案審查屬于追求公益與私益平衡的外部監督,監督結果更具中立性。相比司法附帶審查只能提出“司法建議”而言,人大享有完整的審查權,可撤銷違法、不適當的行政規范性文件,更具威懾力,審查結果彰顯公信力。
完善的程序機制使人大備案審查更具優勢。人大可以依照法定職權啟動對行政規范性文件的審查,即一級政府在行政規范性文件公布后的三十日內向同級人大備案。此外,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組織以及公民認為行政規范性文件同憲法、法律相抵觸,可以向各級人大及常委會提出“審查建議”而沒有任何條件的限制,這與被動啟動式的行政復議或者“附帶訴”和“附帶審”相比都具有明顯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