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設問在推進教學進程、實現教學目標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課堂教學中,要基于歷史學科的內容特征設計課堂設問。下面,以高三一輪復習課為例,談談設問應該注意的幾個點。
一輪復習的主要任務和本質特征是知識的系統化,是對歷史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深化,是歷史學科素養與關鍵能力、必備品格的最終形成和外化。基于以上思考,高三歷史一輪復習教學中的設問應該特別關注以下幾點。
第一,要在體現歷史發展進程和階段性的問題上重點設問。有的教師喜歡用時間軸的方式梳理知識,從形式上看是對應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的“時空觀念”。但這種簡單機械的排列時間順序的做法,并沒有把握歷史學科本質。真正的歷史時空觀念,應該是對歷史現象發展演變進程的理解,認識其漸進性、曲折性、復雜性,揭示其階段性,并在此基礎上把握歷史發展趨勢和規律。例如,在復習“中國早期國家”時,要將“早期國家”放在“前國家”到“成熟國家”的中間狀態中,要設問:什么時候、哪個文化表明中華文化進入文明階段、具備了國家的初始狀態?夏、商、西周國家形態的共性特點是什么?春秋戰國時期國家形態的特征是什么?學生在思考中了解早期國家的變化。通過這種提問、梳理,引導學生把握歷史演進的內在邏輯。
第二,對能夠挖掘、構建歷史知識聯系的地方重點設問。歷史進程可以看做一種縱向聯系,有些歷史進程曲折隱晦,需要教師設計問題,引發思考,建立聯系。如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的直接源頭是什么?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相繼出現的三省。三省源自哪里?源自兩漢的中朝。教材描述的三省分工是靜止、恒定的嗎?三省分工從唐朝前期開始一直在演變,從中書門下合署辦公,發展到宋代中書門下成為正式宰相機構名稱。這樣,通過梳理三省制的來龍去脈,把握古代君權相權矛盾斗爭、君主專制強化的歷史趨勢和規律。
同一時期不同歷史層面之間是內在關聯的,通過設問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其內在關聯。如,通過提問唐朝后期坊市制度開始突破的原因、唐朝后期兩稅法征收商稅并部分地以貨幣征稅的原因、唐朝后期白居易通俗詩歌創作和“傳奇”文學興盛的經濟原因等,引導學生思考這些看似不相關的現象背后有共同的經濟基礎聯系,唐朝后期商品經濟的活躍影響到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變革和文學藝術的發展。
對一個知識點橫向、縱向聯系的設問使不同時期的歷史學習不再是孤立無關、散亂無序的,而是成為一個有機的知識系統;歷史學習不再是表面的現象堆積,而是深入本質的歷史解釋。
第三,要在單元大概念(大觀念)引領下,進行主題引導式設問。設問應該圍繞著并服務于教學主題,主題決定設問的數量、深度、難度。如上述對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度來龍去脈的追問和唐朝后期政治經濟文化現象內在聯系的拷問,都是圍繞著并服務于“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的教學。所以,教師需要在確定單元主題的價值導向、內容選擇及建構方式上下功夫,通過有效的問題設計和問題解決達成單元主題的學習任務。
第四,課堂設問及其解答也能以書面方式進行。一般一問一答的課堂設問方式并不完全符合一輪復習系統思考的要求,也不能滿足培養學生審題答題能力的要求。設問可以以學案的形式提出,學生或在課前預習中,或在課堂上充分思考后,系統組織語言,進行論證表達。
肖偉華老師點評
受教學習慣和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個別歷史教師把教學的重點乃至全部放在知識的落實層面,特別是把一輪復習簡單化為知識鞏固。顯然,這與培養創新人才的時代需求,與新課標、新高考的要求是不相符的。付老師基于自己的經驗總結,較為深刻地揭示了高三一輪復習的實質,從而對教學中最常用最基本的一類方法——設問,提出了自己的認識,闡述了對哪些知識進行設問、如何設計問題等,總的原則是讓設問成為構建知識體系、挖掘知識內在聯系、培養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