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教育數字化轉型已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需求。人工智能時代呼喚中國實現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的系統性躍升和質變,這一時代課題已成為基礎教育的“必答題”。
陳經綸中學創建于1921年,現呈集團化辦學模式,一校27址,在校師生2.7萬人,貫通小初高12年基礎教育,是朝陽區最大的教育集團。面對這道“必答題”,學校抓住新質生產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三大特征,深刻領悟其內涵。“AI+教育”提升教育新質生產力,已成為陳經綸中學教育集團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人工智能賦能學校管理,提升集團化辦學水平
作為北京市首批“智慧校園示范校”和“北京市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單位,從2008年起,陳經綸中學啟動了數字化校園建設,經歷了從計算機時代、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時代到數智時代4.0的進階發展,逐步實現以“分散業務管理”到“人本智慧決策”的轉變。
1.構建智慧校園云平臺,提高集團管理效能
陳經綸中學教育集團創新實施“一核兩集三橫四縱”整分矩陣式管理模式,構建了集團智慧校園“云平臺”,包括辦公云、課程云、科研云、德育云“四朵子云”,共計40多項應用,為學校管理、教育教學、科研等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服務支持。
以聽評課為例,集團內各級干部教師都可以在聽評課系統選擇課程直接進行聽評課,也可以邀請團隊教師一起進行聽評課教研。在聽課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聽課交流功能隨時發表感想或提出建議,與上課教師進行遠程互動;同時,聽課教師可以利用評價量表對所聽課程進行實時評價;課后系統會對評價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為教學研討與改進提供數據支撐。“云平臺”打破了集團各校區、家校之間的時空界限,實現了跨校區協同、流程化支撐、管理流程重構、精細化管理,打造了共建、共治、共享、共贏的集團化辦學新格局。
2.成立數字賦能研究中心,形成集團“AI+教育”的新樣態
2024年初,集團啟動“數字化賦能”戰略行動計劃,并將其作為集團七大重點工作立項之一。將人工智能賦能學校管理、教師發展、教育教學等作為著力點,堅持觀念轉變與技術向善相結合,推進智慧管理、智慧教研、智慧課堂、智慧作業等智慧校園建設。集團成立了數字賦能研究中心,下設“國家智慧云平臺”研究組、“AI工具”研究組、“智能作業系統”組、“大數據精準教學系統”組、“智能課堂系統”組、“智能反饋系統”組和“智能課程系統”組七大研究組,逐步形成了“可感知、可診斷、可分析、可預警”的“AI+教育”新樣態。
人工智能賦能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育教學能力
1.實施多元培訓促進理念轉變,提升教師數字化素養
2024年,集團通過多元培訓將“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的理念和意識傳遞給每一位教師,不斷提升教師的數字化素養。通過設計定制化的培訓內容(涵蓋AI教學工具使用、AI技術應用以及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等),確保教師能夠全面、系統地提升數字化素養。例如,學校分別進行了針對干部和教師的技術應用培訓,采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多樣化培訓方式——線上可以通過MOOCs(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教育博客等形式進行自主學習,線下通過走進網易、大華、希沃等科技公司參觀調研、組織工作坊、教學觀摩等活動,讓干部教師在實踐中學習和交流,在培訓中引入實踐案例,通過真實的數字化教學案例分析和討論,幫助教師理解和掌握數字化教學的方法和策略。同時,鼓勵教師進行教學反思,不斷優化自己的數字化教學實踐。依托集團“數字賦能研究中心”和“骨干發展中心”組建人工智能骨干研究團隊,先行先試;在數字化技術使用和推廣方面采取由點及面、由校區到集團的方式,由教師團隊自主形成使用經驗并推廣。
2.建立“教師專業發展存折”,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學校借助智慧校園云平臺,建立“教師專業發展存折”,創新評價機制。“教師專業發展存折”具有記錄ki1fobwpJlmaOUupdb+G8Q==存儲功能、教師自我認知發展功能、校區分析診斷規劃功能、集團評審評價激勵功能。
通過存儲功能,“存折”可以及時將基本信息、發展規劃、學術進展、教育教學業績等記錄下來,形成教師專業發展數據庫,便于進行科學追蹤、分析和評價;通過數據多維分析結果,讓每位教師明確自己專業發展的現狀及未來發展的方向,實現“存折”的教師自我認知發展功能;借助“存折”的查閱及診斷功能,校區進行階段性審核,精準掌握教師專業發展現狀,形成各校區及集團教師隊伍建設的“數字畫像”,以此精準制定針對性提升措施;發揮存折的“評價”功能,通過對比分析各階段教師發展實時數據,集團實現高效、公平、公正地評價教師,激發教師自我發展的內驅力,有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3.開展跨時空“雙師教研”,實現集團資源共建共享
集團啟動“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的“雙師課堂”實驗項目,通過“雙師教室”硬件建設、全員培訓、課程實施、課程展示,實現集團跨空間橫向合力、縱向貫通。依托集團“學科研究中心”,開展人工智能賦能小初高一體化教研活動;依托“集團學段管理中心”,在四個子集團、各校區開展人工智能展示課及研討活動。目前,已開展72節“雙師研究課”、56節好課共享、22次跨校區教研,并召開“基于‘雙師課堂’的教與學實踐探索”研討會,使集團內、校區間教研更加高效、精準和智能,也為教師隊伍的數字素養提升奠定基礎。“培訓共享、教研共享、課堂共享、評價共享、活動共享”的教研模式,實現了人工智能賦能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升的目標。
人工智能賦能教學改革,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效率
1.人工智能賦能課堂教學,打造“新質”高效課堂
借助多元AI技術平臺和系統增加新場景,高位賦能學習內容、形式和方式變革,提高學生課堂的參與度和學習動力,激發課堂活力,構建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模式。
結合人臉識別技術,通過AI課堂智慧分析平臺,對課堂進行可視化全面分析。例如,對課堂類型、提問、教學活動等進行統計分析與評價,從而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教師教學方式,診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統計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情況等。實時反饋并診斷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情況,可視化呈現全方位、多維度的課堂教學評價結果,幫助教師診斷課堂。比如,基于及時、客觀、明晰、科學的數據,教師可以及時調整教學設計與課堂實施活動,通過精準指導、精準施策并持續追蹤對比,提高課堂效率,如課堂活動與學生行為分布趨勢圖可以直觀呈現教師課堂講授時間逐步減少、師生互動增加,課堂類型逐步由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課堂教學效率和教育教學質量得到明顯提升。
2.人工智能賦能作業,實現減負提質增效
學校充分發揮智能作業系統“作業資源與管理、作業設計與分析、作業數據采集、作業智能批改、作業精準講評、學情分析評價、個性化學習提升”等強大功能,將分散的作業資源進行結構化、智能化整合,搭建區域、學校高質量作業資源庫,為個性化作業設計、學情分析、作業精準指導提供支撐;教師通過智能作業可以精準分析課前、課中、課后和階段學情,精準把控學生薄弱知識點和學科能力,大幅提升作業的精準性、反饋的及時性和輔導的針對性,助力精準施教;教師還可以利用智能作業批改功能,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同時,智能作業系統能夠精準分析學生作業,精準定位學生和班級錯題,精準定制學生個性化作業。
3.依托大數據精準教學平臺,實現精準教學管理
通過采集集團常態課堂、階段性檢測等教學過程中的數據,實現從集團、各學段、各校區、各學科到每個年級、班級、學生的科學、精準、直觀數據的可視化分析和追蹤。
教師可以通過多維數據分析了解班級、學科的成績分布,還可以查看學生個人報告,通過精準分析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學科能力、學業成績等,精準定位學生的學習問題和薄弱環節,為教師提供科學、詳細的個性化教學方案,使教學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學校管理者可以實時了解集團、校區、年級、班級、學科的分析數據,并進行追蹤和對比分析;同時可以聚焦教師,基于大數據完善教師施教能力評價,實現精準分析并定位課堂教學及師生問題,全面把控教學質量并基于數據精準制定教育教學管理決策。
未來已來,將至已至。陳經綸中學教育集團將用好“人工智能”這把“金鑰匙”,在智慧校園、智慧管理、智慧教研、智慧課堂等方面深入探索,持續推進集團化辦學數字化轉型,探索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新路徑,努力為“宜學朝陽”建設貢獻經綸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