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生積極思考……體會和運用數學的思想與方法,獲得數學的基本活動經驗……逐步形成核心素養”。本文關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激趣藝術,探討如何將激趣法與數學課堂相結合,提升教學的趣味性、實效性。
1.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課堂導入
數學知識具有抽象化、邏輯嚴密等特點,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課或許不夠生動有趣。因此,要打造激趣課堂,首先要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幫助學生進入課堂狀態。例如,教師可以善用多媒體資源,在講“圓周率”的課前五分鐘,教師可以播放歌曲《圓周率》,這首童聲歌曲不僅曲調悅耳,而且能夠淋漓盡致地體現數字的神奇;又如,在講“認識周長”前,教師可以播放一段記錄跑步軌跡的趣味視頻,教師通過運動軟件生成的運動軌跡圖制作視頻,以真實情景自然地導入有關“周長”的數學知識。融合多媒體資源的教學導入,不僅能讓學生更快地進入上課狀態,還能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生成主動學習的意愿。
2.以生動的教學方法創設良好課堂氛圍
教學中,教師應當巧妙而靈活地運用多元教學方法啟發和引導學生,避免按書本內容進行程序化講解。教師可以通過情景教學、角色扮演、故事引入、小組活動等方式使教學過程更加輕松愉快,增強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例如,在學習“反彈高度”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入“籃球賽集錦”等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景,進而引出“測量和計算籃球的反彈高度”等教學問題。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前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課上聚焦問題、分析解決問題,在課下研究拓展問題等,鼓勵學生用尺子、電子測量工具等開展分組學習與集體反饋。在真實情景中培養學生對于數學測量與計算方法的學習興趣,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能力。
此外,教師還應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研究的機會,善用課件和學具進行課堂教學與作業設計,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例如,在講“圓的面積”知識點前,教師可以布置作業:請每位學生都準備好線繩和若干圓片,將一個圓片平均分成若干份,并剪下來,作為學具。課上,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概括總結三個環節完成對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的認識,以及對圓的面積與半徑、圓周率關系的研究。學生借助學具,在動手操作中不斷改進與提升對“圓”的理解。教師利用課件與學具將書本的知識“活化”,培養學生實踐交流、自主研究的可持續學習能力。
“以人為本,以學論教”,小學數學教師要緊緊圍繞新課標,打造激趣課堂,在資源的融合運用與多元化教學方法的實踐中提升教學的實效性,讓學生在趣味的學習中提升學科能力與素養。
編輯 _ 汪倩 智雨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