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作為高校培養人才彌足珍貴的教學資源,將其融入高校思政課,對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歷史觀、堅定文化自信、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在融入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現實困境,主要表現為思政課堂教學對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資源的“碎片式”呈現,多元文化中錯誤思潮對其傳承的阻礙,以及傳承形式單一、內容刻板缺乏創新。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作為一個系統、開放的精神體系,在融入高校思政教學過程中應堅持把握其整體樣態、挖掘其精髓要義、創新其傳承路徑,使之在高校思政教學中更好地發揮價值作用。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高校思政教學;融合;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4) 10-0018-04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在長期奮斗中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錘煉出鮮明的政治品格。”[1]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史結合而生的精神樣態,是培養人才彌足珍貴的教學資源。高校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是傳播黨的理論成果的主要陣地,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要渠道。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與高校思政教學的創新融合,不僅能使當代大學生從百年黨史鑄就的精神寶庫中汲取強大力量,對賡續和傳承黨的精神譜系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與高校思政教學融合的必要性
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的精神結晶,它承載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汲取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養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與高校思政教學的創新融合,是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歷史觀的內在要求,是堅定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是引領當代大學生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重要力量。
(一)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歷史觀的內在要求
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是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品格的生動呈現。偉大建黨精神,體現了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堅守真理、踐行初心、勇于斗爭的意志品格。井岡山精神生動詮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開辟了中國共產黨走向勝利的光輝歷程,是指引中國革命一步步邁向成功的關鍵;延安精神形成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成果,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和優良作風,是中國共產黨人引領民族獨立、實現人民解放事業的偉大轉折;西柏坡精神堅持“兩個務必”,秉承了黨艱苦奮斗的政治本色、勇于斗爭和敢于斗爭的精神內涵。這些精神中蘊含了黨的性質宗旨、優秀傳統和優良作風,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是傳承黨的性質宗旨、弘揚黨的優良作風的一部系統而生動的教材。因此,傳承和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是引導當代大學生全面領悟黨的優良傳統,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樹立正確的歷史觀的內在要求。
(二)堅定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
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汲取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養分,繼承發展了中華文明深厚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底蘊。比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在寧死不屈、對黨忠誠的紅巖精神中得到了深刻的再現;“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在無私奉獻、心系人民的雷鋒精神和焦裕祿精神中得到了生動的詮釋;愚公移山、挖山不止的執著精神,在頑強拼搏、排除萬難的北大荒精神和抗疫精神中得到了鮮明彰顯。可以說,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既是民族精神的傳承賡續,也是時代精神的鮮明彰顯,它所承載的源遠流長、根深葉茂的中國精神,只有在傳承與發展中才具有生命力。因此,傳承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賡續,對引導當代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引領當代大學生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重要力量
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有著豐富多元的內涵,彰顯了無數革命志士堅守真理、不負人民的精神品格,匯聚了無數中國共產黨人不畏艱險、勇于奮斗的奉獻精神。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共產主義,堅定理想、百折不撓、追尋真理、勇于斗爭的奮斗精神。張思德精神、焦裕祿精神、雷鋒精神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以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立場觀點;抗戰精神、東北抗聯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體現了祖國、人民高于一切的愛國主義情懷;北大荒精神、塞罕壩精神、脫貧攻堅精神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而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可以說,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理想、愛國主義、為民情懷,是引領當代大學生領悟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堅定理想信念、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重要力量。
二、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與高校思政教學的契合性
高校思政教學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與青年教育兩者的最佳融合點。因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與高校思政教學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主要表現在功能的統合性、價值的一致性、內容的耦合性三個方面。
(一)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與高校思政教學功能的統合性
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貫穿了黨的百年發展歷程。偉大的建黨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抗戰精神、紅巖精神,書寫了中國共產黨人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浴血奮戰、不怕犧牲的輝煌歷史;“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紅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描繪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篳路藍縷、艱苦創業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詩篇;改革開放精神、特區精神,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解放思想、開拓進取、戰勝風險的精神品格;脫貧攻堅精神、“三牛精神”,彰顯出中國共產黨人開展新的偉大斗爭的主動力量。從形成過程上看,一部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貫穿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脈絡,是黨百年奮斗的真實寫照。它以生動形象的畫卷展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斗爭性,在黨的百年奮斗中與時俱進,形成了一種積極進取、奮發向上、不怕犧牲的精神狀態,與墨守成規、不思進取的“消極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激勵當代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艱苦奮斗、勇于擔當的最好教材。
理論講授和思想引領是高校思政教學的兩項重要功能。理論講授意在講清“什么是”,即闡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然而,理論是抽象的,無法直接實現思想引領的功能。因此,在理論講授功能與思想引領功能之間,需要引入一個形象生動的元素作為橋梁,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起到了這一“橋梁”的作用。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是由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故事組成的,通過講述這些生動形象的故事,展現故事中鮮活的人物形象,有助于學生理解背后的理論觀點和立場。可以說,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與高校思政教學在理論講授功能和思想引領功能上具有一定的統合性。
(二)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與高校思政教學價值的一致性
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展現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追求真理、堅定初心、守正創新的歷史主動精神。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無數革命志士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不畏犧牲、勇于斗爭,形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源頭——偉大建黨精神,展現出中國共產黨人“浴血奮戰、百折不撓”的精神特質。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為推動時代和社會實踐的發展,涌現出一批英雄勞模,形成了大慶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展現出中國共產黨人“自力更生、發憤圖強”的精神力量。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黨帶領人民開動腦筋、勇于創新,形成了特區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展現了“解放思想、銳意進取”的精神風貌。進入新時代,黨帶領人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形成脫貧攻堅精神、探月精神、北斗精神等,展現出“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的精神品格。可以說,每一種精神都是一個時代思想價值的傳遞,“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則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一以貫之的價值線索。
高校思政教學以“為國育人、為黨育才”為宗旨。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新人,是新時代思政教學的價值所在。講授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使當代大學生在學習歷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品格中,將個人成長與家國建設緊密相連,激勵廣大青年厚植愛國情懷,以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為己任不懈奮斗。可以說,把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思政教學中,通過兩者在價值引領上的耦合性,有助于實現對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的塑造。
(三)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與高校思政教學內容的耦合性
從理論成果、發展脈絡、精神內核上看,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精神成果。從理論成果上看,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改革開放精神,都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重要理論成果;從發展脈絡上看,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是一部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光輝歷史;從精神內核上看,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蘊含的追求真理、堅守理想、勇于奮斗、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等具體精神,與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一致。
根據中宣部和教育部的規定,高校要按照要求統一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而各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在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價值邏輯上,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存在著內容上的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理論之基、思想之源;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具象化的重要資源;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與中國近現代史在發展脈絡上基本一致;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傳承的價值觀與思想道德及法治課程所弘揚的價值理念高度契合。可以說,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與高校思政教學在內容上具有高度耦合性。
三、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與高校思政教學融合的創新思路
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與高校思政理論課在思想內涵、價值引領、具體內容上雖有高度契合,但在融入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現實困境,主要表現為高校思政理論課程對精神譜系資源的“碎片式”呈現不利于學生對其系統理解;多元文化中錯誤思潮阻礙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傳承賡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在高校傳承中單一的形式、刻板的內容不利于學生對其內涵的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作為一個系統、開放的精神體系,在融入高校思政教學過程中只有堅持把握其整體樣態、挖掘其精髓要義、創新其傳承路徑,才能使其在高校思政教學中更好地發揮價值。
(一)把握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的整體樣態
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是一個思想理論、歷史脈絡、時代價值相統一的精神體系,只有將三者有機融合才能充分發揮其精神傳遞和思想引領的功能。然而,當前高校思政課的課程設置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之間契合部分相對零散。比如: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兩門思政理論課程中,抽象理論較多,直接涉及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內容較少,部分思政教師在講授過程中無法找到理論與精神的契合點,難以將抽象理論具象化。再比如:在思想道德與法治、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兩門思政理論課中,雖直接涉及精神譜系的內容較多,但部分高校教師在講解精神譜系的過程中,依然會出現歷史與精神抽離的情況。在思想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中,只講解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的個別精神,未能對其形成發展的歷史背景以及思想價值的賡續傳承進行深入剖析;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課中,僅提及精神譜系中部分具體精神的歷史背景、人物和事件,忽略其背后的價值內涵和精髓要義。思政理論課程對精神譜系資源運用的“碎片化”和部分思政教師講授的“表象化”,不僅影響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形象化表達,也不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承以及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賡續。
將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有機融入高校思政理論教學中,必須堅持在各門思政理論課程中整體把握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理論源流、歷史演變、價值內涵和實踐意蘊。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深入分析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生成和發展的價值邏輯,使當代大學生更加深刻理解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辯證關系,將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中的理想信念與家國情懷轉化為時代擔當;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中,將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中的精神置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把握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的歷史演變;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中,深入挖掘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產生與發展的理論根源——唯物史觀,把握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理論之根和思想之源;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關鍵精神作為案例,貫穿理論成果形成的脈絡,使原本空洞的理論更加通俗易懂。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整體貫穿于高校每一門思政理論課中,使當代大學生系統、完整地理解與接受,是傳承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必然要求。
(二)挖掘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的精髓要義
當前,國際形勢波云詭譎,改革發展任務艱巨,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與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長期并存、相互激蕩的趨勢日益顯著。高校作為思想碰撞的重要場域,既是各種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也是與各種錯誤思潮斗爭的前沿陣地。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作為高校思政教學中的重要資源,如何正確運用、合理講授,使其與錯誤的價值觀形成鮮明對比,是高校思政課程實現價值引領作用的關鍵。
將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中,必須把握精神譜系里眾多精神背后一脈相承的精髓要義,因為這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實踐中最本質、最核心、最需要賡續傳承的內容。比如:“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先后塑造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科學認知和不懈探索;“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探索精神,始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井岡山精神,形成了改革開放精神、特區精神等,充分展現了黨敢為天下先的意志品格;“國家至上、民族至上”的家國情懷,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戰爭時期形成了不畏犧牲、勇于斗爭的抗戰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和平年代形成了為國家爭光、為民族爭氣的“兩彈一星”精神、女排精神;“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為民情懷,體現在英雄模范的鮮活事跡中,形成了焦裕祿精神、雷鋒精神;蘊含于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斗爭實踐中,形成了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抗疫精神;“篳路藍縷、艱苦奮斗”的意志品格,從革命年代的南泥灣精神到新中國成立后北大荒精神,再到新時代的脫貧攻堅精神,深刻詮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偉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寶貴傳統。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教學中,其根本目的在于弘揚其內在的中國精神,使廣大青年樹立正確歷史觀。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師必須運用好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這一寶貴資源,講好蘊含其中的精髓要義,使廣大青年在黨的百年奮斗歷史中聽有所想、想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三)創新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的傳承路徑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大思政課’要善用之”的重要論斷,并強調,思政課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思政課活起來。[2]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作為重要的紅色資源,由一個個生動形象的人物故事組成,其內容有助于使思政課內容形象化,不再干干巴巴,這與“大思政課”理念基本契合。近年來,國內各高職高校也從自身實際出發著力探索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大思政課”的方式,創新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傳承路徑。在取得一些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一些難以突破的實踐問題。一方面,當前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講授和傳承的方式較為單一。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有相當多的紅色資源時間跨越百年之久,并非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僅靠思政教師課堂講授,無法激發學生對其中英雄人物和革命精神的興趣。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與當代大學生的心理距離較遠。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點英雄人物、英雄事跡往往具有崇高特征,對于習慣了“快餐文化”的大學生來說,課堂上聽到的精神、書本上讀到的事跡、文史館中瞻仰的英雄遺物相對刻板,心理距離遠,無法真正接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創新是時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躍的群體,思政課建設要向改革創新要活力。”[3]在“大思政課”的理念下,不僅需要改革思政教學的方式方法,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與思政教學的融合路徑也需要創新。一方面,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實踐教學中。環境對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有著重要影響。因此,將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融入課程教學體系的同時,更要注重將其融入實踐體系和環境體系中。比如:用好紅色教育基地,在重大革命事件和節點上,通過開展主題活動教育廣大青年學生,將實踐體悟與價值認知相結合。另一方面,利用技術賦能拉近紅色人物、紅色資源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互聯網技術為思政教學“活”起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紅色文化場館和高校,應秉承“互聯網+”理念,通過數字化、虛擬化等方式,打破時間、空間限制,對紅色人物進行數字還原,對革命場域進行全景式、立體式展示,在真實互動中提升學生的獲得感。
總之,將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教學中不僅有助于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覺悟、堅定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還有助于發揚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社會文明新形態水平。結合新的時代要求,高校應注重挖掘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思想內涵,將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實踐相結合,與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相融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統一。另一方面,要深入探索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與高校思政教學的創新融合路徑,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思政實踐教學中、嵌入紅色資源環境中。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7.
[2]杜尚澤.“‘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微鏡頭·習近平總書記兩會“下團組”·兩會現場觀察)[N].人民日報,2021-03-07(1).
[3]習近平.論黨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191.
(責任編輯:王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