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必須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不斷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古代文學經典,在講授過程中也需要深入挖掘其當下意義,古為今用,尤其要借助經典指導當代大學生的立德樹人、應征入伍和心理調適。同時,還要做到推陳出新,準確闡釋,糾正理解偏頗;深入闡釋,挖掘深層內涵。
[關鍵詞]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4) 10-0089-04
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基的闡發,提出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指示。關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這告訴我們,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必須堅持古為今用,辯證取舍,守正創新,推陳出新,不斷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而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古代文學經典,教學中也需要深入挖掘當下意義,創新闡釋思想內涵。
一、深入挖掘當下意義,古為今用
文學來源于社會生活,同時又為社會生活服務。關于文學的社會價值,孔子有一段較為精當的概括:“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1]其中的“可以興”,強調《詩》的審美功能——學《詩》可以興發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可以觀”,強調《詩》的認識價值——學《詩》可以豐富人的知識,提高人的觀察能力;“可以群”,強調《詩》在培養人的交往能力方面發揮的作用——學《詩》可以讓人懂得如何與人相交,如何做到合群;“可以怨”,強調《詩》在干預現實社會方面發揮的作用——學《詩》可以讓人懂得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不平情感,如何運用恰當的方式干預社會、干預現實。而正是因為文學創作有如此多元而又強大的社會功能,在講解中國文學經典時就不能僅僅關注其文學價值,還應深入挖掘其社會價值,真正做到讓文學經典為當下社會服務,尤其是為當代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育服務。
(一)“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與立德樹人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黨中央對新時代人才培養提出的明確任務,而要真正落實這一任務,僅僅依靠教師的教育引導是不夠的,還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尤其是當代大學生,必須讓他們切實理解立德樹人的內涵和重要性,從而自覺追求立德修身,主動要求成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而作為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主講教師,則有責任、有義務從中華傳統文化典籍和中國古代文學經典入手,為學生生動闡釋立德樹人之重要。《荀子·勸學》云:“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2]荀子不僅指出學習的方法為始于誦經,終于識禮,而且指出學習的意義在于從步入知識階層開始——“為士”,到成為道德最高尚的人為止——“為圣人”。無論是“為士”,還是“為圣人”,關注點都是為人,即如何做人。換句話說,學習的終極目標不在于獲取多少知識,不在于培養何種能力,而在于成為道德高尚之人,這不正是當下一再強調的“立德樹人”嗎?而且在荀子看來,盡管從學習的方法上來說是有盡頭的,但是從學習的意義上來說是片刻不可停止的,這不正是當下一再強調的“終身學習”嗎?荀子甚至還將能否致力于學習視為人與禽獸的根本區別——“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在荀子看來,如果不能致力于學習,就不是不能成為道德高尚之人的問題,甚至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人,這一論斷雖然有些武斷、片面,卻形象地揭示了學習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樹人,是要成為道德高尚之人。連中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荀子都如此理解學習的意義,當代的大學生還有什么理由不把立德樹人作為學習的終極追求呢?
(二)“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與應征入伍
征兵是保障軍隊兵員補充、建設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的一項重要工作。為了鼓勵大學生應征入伍,從中央到地方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包括對直接招收為士官的高等學校學生施行國家資助、對普通高校退役士兵進行學費資助等。但這些政策更多地還是一種物質層面的激勵,對于當代大學生的應征入伍,迫切需要從精神層面加以鼓勵和引導,讓他們深刻認識到作為當代青年身上肩負的保家衛國的神圣使命。而要開展這種精神層面的鼓勵和引導,中國古代文學經典顯然有其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中國古代有豐富的反映報國從戎、征戰沙場主題的詩篇,鼓舞人心,催人奮進。如陸游《夜讀兵書》:“孤燈耿霜夕,窮山讀兵書。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戰死士所有,恥復守妻孥。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夜以繼日苦讀兵書的目的是想執戈萬里,為國效力,這是何等偉大的理想抱負!詩人甚至認為戰死沙場是死得其所,在國家危難之時若一心只知守護“妻孥”,茍活度日,則為人生恥辱。而更值得指出的是,陸游之征戰沙場并非貪圖功名——“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意謂獲取功名并非從軍初衷,若以此推求,則與實際相距太遠,“邂逅”即不期而遇,“逆料”即預料。換句話說,陸游之“執戈”“前驅”,純為報國。陸游表達奔赴邊疆、殺敵報國欲望的詩篇還有很多,如《枕上》:“報國計安出?滅胡心未休。”《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逆胡未滅心不平,孤劍床頭鏗有聲。”都在正面表現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不僅青年時期、中年時期如此,即使到了老年時期,詩人仍壯心不減。如《夜讀兵書》:“老病雖憊甚,壯氣頗有余。長纓果可請,上馬不躊躇。”意謂若赴邊之請得允,雖老病之軀,不會稍作遲疑,可謂壯氣十足。再如60歲時寫的《縱筆(其二)》:“丹心自笑依然在,白發將如老去何!安得鐵衣三萬騎,為君王取舊山河。”還有82歲時寫的《老馬行》:“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從軍不為功名,而且殺敵報國之志至死不渝,千載之后讀之仍令人感動不已。除了陸游以外,楊炯也創作了為數較多的愛國詩篇,如《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當邊關報警的烽火照至長安,作為一介書生的楊炯義憤填膺,不顧戰地環境惡劣,毅然從軍赴邊。而詩的最后兩句更是反映了一位青年志士在國家危難時的無私奉獻和使命擔當——國難當頭,即便以下級軍官身份在邊疆殺敵報國,也絕不在家做一名“百無一用”的書生——“寧為百夫長”,說明楊炯和陸游一樣,從軍并非為了功名。凡此種種,都非常值得在當下的中國古代文學課堂上深入講解,讓當代大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和鼓舞。
(三)“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與心理調適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引發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在2024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原副校長姜耀東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給出一項來自中國人民大學2022年的研究數據,“我國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總檢出率為18.9%,其中內化問題(如焦慮、抑郁、睡眠問題、自殺意念)的比例為20.0%,外化問題(如自我傷害、自殺未遂)的比例為11.7%。”[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大學心理學系副主任蔣毅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也提到了一組數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2022年針對大學生群體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該群體心理健康狀況總體良好,對生活的滿意度也較高。但值得重視的是,他們普遍存在焦慮、恐慌和人際關系敏感等負性情緒,諸如抑郁、焦慮、失眠、網絡游戲成癮以及創傷后應激等心理健康問題依然突出。”[4]這些研究數據表明,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而對于如何防治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除了一般談到的設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立心理健康檔案、開設與心理健康相關的課程等相關措施以外[5],還可以通過深入講解中國古代文學經典中反映作者曠達情懷、樂觀心理等相關內容的作品,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暗示和引導。如劉禹錫《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同樣是逢秋,別人的感受是寂寥,而詩人卻覺得勝過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同樣的處境,換一個角度,看到的卻是別樣的風景。再如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既是在形象傳神地描摹杭州西湖獨特的雨中之景——來得快,去得也快,同時也包蘊一種對社會人生的理性思考,暗寓了一種樂觀曠達的精神品質——正如望湖樓前的“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會頃刻間消失一樣,詩人眼前一切的不如意終將煙消云散。蘇軾的樂觀心態在《東坡》詩中體現得更為典型:“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這首詩作于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期間。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十二月庚申,責授蘇軾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6]。元豐三年(1080)正月初一日,蘇軾“離京師赴黃州”[7]。關于蘇軾居黃州期間的處境,其《東坡八首序》云:“余至黃州二年,日以困匱。故人馬正卿哀余乏食,為于郡中請故營地數十畝,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為茨棘瓦礫之場,而歲又大旱,墾辟之勞,筋力殆盡。”[8]由該序可知,蘇軾當時的處境極其窘困,但蘇軾詩中流露的情緒卻十分樂觀——“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這兩句是說沒有必要嫌棄坡頭之路崎嶇險峻,需拄杖方可前行,我就喜歡聽手杖碰擊崎嶇路面發出的那種聲響。不僅絲毫看不出苦惱困窘,還充滿輕松愉悅的意味,蘇軾身處困境時的這種樂觀心態顯然值得包括當代大學生在內的所有人學習。總之,中國古代有許多反映作者樂觀心理、曠達情懷而又富于趣味、有助于緩解大學生心理壓力的作品,有必要廣泛搜集和深入講解。
二、深刻闡釋經典內涵,推陳出新
闡釋經典最重要的是要準確,其次是有新意。對于高中階段、初中階段學過,甚至小學階段背過的經典篇章,如何在大學階段即講得準確又講出新意,是每一名中國古代文學專業教師必須面對和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準確闡釋,糾正理解偏頗
中國古代有一些經典篇章,備受今人編選的詩選、詞選、鑒賞辭典等的青睞,但仔細比對會發現其中的注釋、鑒賞多較相近,沿襲的成分較大,有的甚至將本身存在一定問題的注釋、解說一并沿襲。如關于蘇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詩中“空余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的理解,即存在一部注本典故出處注釋不準確而被其他注本錯誤沿襲的情形。關于該句中的“軒轅”一詞,目前見到的蘇詩選本或宋詩選本無一例外地認為化用《莊子·天運》中典故——“北門成問于黃帝曰:‘帝張咸池之樂于洞庭之野,吾始聞之懼,復聞之怠,卒聞之而惑,蕩蕩默默,乃不自得。’”[9]由此得到二句的理解:我徒有孔子乘桴海外之舉,卻未能實現孔子的行道化民之意,現在聽著黃帝奏樂般的濤聲,從中粗識了老莊忘得失、齊榮辱的哲理。而事實上,“軒轅”當作另一種解釋——傳說中的海外之國。《山海經·海外西經》載:“軒轅之國在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在女子國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10]蘇軾此詩實際是以傳說中的海外之國——軒轅,指稱自己所在的海外儋州。二句意謂:原本打算像孔子說的那樣乘桴海外行道化民,遺憾的是,自己空有乘桴海外之舉,卻未能實現孔子的行道化民之意;但是盡管如此,盡管自己此次南行未能實現化民的意愿,卻有幸粗略地了解了儋州的地方樂曲,言外之意:原本想乘桴海外化民,不料竟為海外之民所“化”[11]。
(二)深入闡釋,挖掘深層內涵
中國古代有許多經典篇章,表面來看十分容易理解,實際深層內涵并不易于發掘。如《野望》:“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關于此詩,更多關注的是詩人雖已隱居卻依然苦悶的矛盾現象本身:“作者這時雖然已經過著隱居的生活,反映在這首詩里的思想感情卻是一種彷徨無依的苦悶,見出世亂的影響。”[12]對于為何會出現這一矛盾現象以及這一現象與詩中明顯帶有矛盾性質的景物描寫之間的內在關聯卻挖掘不夠。詩的中間四句均為詩人野望所見,但所見景象中包含的情感性質卻明顯矛盾。前兩句言:樹皆憔悴枯黃,山唯夕陽余暉,望之難免讓人傷感;后兩句言:牧人完成放牧任務,驅犢而返,獵人結束打獵活動,帶禽而歸,其中的喜悅自不待言。典型的一為傷感,一為愉悅,同一詩人,同一首詩,為何景物描寫中包含的情感有如此不同呢?王國維《人間詞話》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13]詩人筆下的景物描寫中包含的情感意緒之所以矛盾,根本原因在于詩人創作這首詩的同時內心的情感本身矛盾——既有脫離官場、歸隱田園的暫時的喜悅興奮,更有步入新朝、改朝易代持久的孤獨感傷。脫離官場,決定了詩人獲得暫時的喜悅興奮;身跨兩代,決定了詩人必定陷入長久的孤獨感傷。這同時也解釋了為什么會發生詩人雖已隱居卻依然苦悶的矛盾現象。再如《桂枝香·金陵懷古》:“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對于此詞,更多關注的是詞中壯麗景色的描寫和對六朝統治者奢侈生活的批判:“詞中描繪了金陵的壯麗景色,表現了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同時,通過批評六朝封建統治階級的奢侈生活,抒發了作者對現實政治的憤慨。”[14]而對于壯麗景色的描寫與批判六朝統治者奢侈生活二者之間的關系,尤其是關于詞人為何要凸顯“登臨”時間與“送目”所見二者之間的矛盾關系卻挖掘不夠。詞人“登臨”的時間是“晚秋”時節、“殘陽”時分,詞人“送目”所見卻是壯美、優美的自然景觀和一派繁榮的人文景觀,詞人之所以要突出這一明顯帶有“矛盾”性質的現象,正是為了暗喻當時的社會現實,表達詞人的政治隱憂——當時的國勢已有如六朝般衰微,而當下的國人卻仍在追求六朝似的“繁華”[15]。
總之,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古代文學經典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在講授過程中也需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深入挖掘當下意義,創新闡釋思想內涵。
參考文獻:
[1]金良年.論語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89.
[2]張覺.荀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6.
[3][4][5]袁一雪. 面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怎樣“防”又如何“治”[N]. 中國科學報, 2024-03-05 (4).
[6]孔凡禮撰.蘇軾年譜[M].北京:中華書局,1998:460.
[7]孔凡禮撰.蘇軾年譜[M].北京:中華書局,1998:470.
[8](清)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2:1079.
[9]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366.
[10]袁珂.山海經校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92.
[11]孫明材. 隱晦的詩旨 豁達的胸懷——讀蘇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J]. 古典文學知識, 2012(1): 41-45.
[12]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唐詩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7.
[13]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
[14]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唐宋詞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117.
[15]孫明材.凋敝時節的繁華——從《桂枝香·金陵懷古》看王安石的政治隱憂與文學表達[J].文史知識,2021(9):28-33.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