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勢下行政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更是全面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必然要求。國家治理現代化要求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建立健全科學的權力和權利配置機制,逐步實現政府有效限權、放權和分權,這為政府職能優化指明了改革的路徑和方向。政府職能的劃定與執行伴隨經濟與社會的變遷而呈現出動態的調整與演進特征,經歷了從全能統攬到有限恰當的職能調整,從管制約束到服務推動的目標轉變,從運動粗放到長效規范的方式優化,從失衡偏向到協調公平的政策設計,從單一控制到多元共治的主體擴展。建設服務型政府必須轉變傳統的政府運行機制和制度體系,努力構建民主科學、公開透明和社會廣泛參與的體制機制。服務型政府運行機制建設必須堅持服務原則、效能原則和透明原則,探索完善決策機制、公開化機制、競爭機制、參與機制和創新機制。服務型政府的職能優化與機制創新研究有助于推進我國政治體制和政府治理逐步改革和完善,可以為進一步進行理論與實踐創新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 鍵 詞:服務型政府;政府職能優化;國家治理現代化;全面深化改革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24)11-0039-12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1]。其中,政府職能轉變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命題。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公共服務供給相對滯后是當前社會問題的焦點,社會成員的基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長,構成了當前社會需求的基本態勢。此外,政府職能轉變不僅關系到公共服務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政府機構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能否實現,還關系到我國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針對服務型政府構建的前沿與核心問題進行科學剖析,旨在探索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新途徑,為理論創新構筑堅實的研究基石。
一、政府職能優化與國家治理現代化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積極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政府職能優化是一項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改革,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作用。
(一)政府職能優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其中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占據核心地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此目標予以重申,并將對現代化的理解提升至國家制度、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戰略層面,此過程亦標志著我國政治體制與政府治理的逐步革新與完善。其涉及的治理理念和方法對政府職能優化具有示范和引領作用,是黨和政府在新發展階段解決新問題的重大舉措。伴隨我國經濟社會現代化加快推進,政治體制不斷改革和完善,國家治理現代化在這一過程中也逐步向前推進。準確把握并積極推進行政職能的精簡與優化,旨在深化國家與社會、政府與市場的內在關系,這一進程需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遵循歷史發展客觀規律,通過深入的行政體制改革,實現政府職能的優化配置,進而顯著提升國家治理效能與治理水平。
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國家統治和管理,國家治理現代化作為現代化進程中的治理轉型,其核心不在于單一治理主體權力的集中與強化,而在于如何構建和完善一套制度體系,以合理配置國家權力、促進協同合作,從而有效調和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政府乃至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實現治理效能的提升與治理結構的優化。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都表明,政府職能優化是提高制度效能的重要途徑。系統論研究表明,結構優化運行有序的系統,其整體功能大于各個部分功能的總和。在國家治理結構中,職能結構是基礎,權力結構是核心。政府職能合理配置合理科學,不僅能夠做到各司其職、各負其責,而且能夠充分發揮各自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提升國家治理系統的管理效能。
政府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角色不同,發揮的職能作用也不同。全能型的管制政府是計劃經濟時代政府的典型特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需要建設服務型政府,政府不再是全能的,而是有限的。管制、管理是手段和過程,服務是目的和結果。服務型政府是以維護公共利益作為基本價值理念,在民主法治保障下,通過優化組織結構,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為主要職能的政府形態。服務型政府是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變化,順應國內、國際要求而提出來的,它標志著政府模式從初級向高級的演進。因此,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政府模式亦將相應演變,服務型政府的出現被視為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的必然結果。
(二)科學的權力和權利配置機制是政府職能優化的關鍵
政府作為具有強大政治影響力和決策執行能力的國家治理主體,影響著經濟社會的安全穩定和持續發展。國家治理現代化具有指向性作用,可以重塑政府職能觀念,調整職能結構,規范職能體系。為有效推動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政府職能的優化必須契合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核心要求。隨著國家治理現代化概念以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等政策提出,政府要在協調經濟職能和社會職能方面做出更大的調整,由此開啟了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的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推進與實現,依賴于多元社會主體的廣泛認同與積極參與。在此過程中,政府通過其職權,能夠有效協調和促進各國家治理主體的高效有序運作,同時結合社會實際情況,發揮其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導向性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形成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機制。”[2]這指明政府職能優化的關鍵在于建立健全科學的權力和權利配置機制。政治權力指某一個政治主體憑借一定的政治資源,為實現某種利益或原則而在實際的政治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對一定政治客體的強制性的制約能力。[3]其中,權力與權利之間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構成了政治制度的本質。一國的政治體系包括多重的權力系統和權利系統,其中最重要的是國家權力系統和公民權利系統。政治體系的作用在于通過科學的權力和權利配置機制,調整好二者的互動關系,使二者的效力能夠通過制度化渠道得到充分發揮,從而維護現有政治體制,促進政治發展。政府政策的有效實施,受執行機構、目標受眾以及執行架構三者協同作用所決定。其中,目標受眾指政策決策執行所針對的群體,即社會公眾。公眾對政策決策方案的認知水平、偏好傾向及支持力度,與公眾參與度呈正相關,構成政策決策順利執行的關鍵性決定因素。民主監督是確保公權力的透明度和公眾知情權的關鍵。鑒于公眾基于對自身利益的關切,傾向于通過多樣化途徑介入政策實施過程。因此,激發社會主體的能動性,確保公眾的有效參與,成為政府職能優化的核心,進而為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提供堅實的動力保障。
二、服務型政府的職能優化
政府職能優化既是政府自身改革和治理的需要,也是探索政府依托制度優勢提升治理效能的需要。政府職能是政府機構優化設置的依據和行為規定,職能的設置、重心以及行使方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政府的治理績效。政府職能的劃定與執行與社會的實際需求及公眾的期望密切相關,并伴隨經濟及社會的變遷而呈現出動態的調整與演進特征。特定時期的政府職能設定,在面對外部環境與公眾需求的變遷時,需適時調整以適應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進程。
(一)從全能統攬到有限恰當的職能調整
政府的執政能力有一定局限性,而社會對于政府職能的期待往往趨向無限。在有限的政府能力與無限的職能需求之間,平衡與調整成為關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社會處于重建階段,政府肩負著無限責任,主導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秩序的初步構建。然而,隨著社會自治能力的提升和經濟組織的成熟,全能型政府模式已逐漸演變為限制社會與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一方面,受財政資源、信息技術、政府公職人員管理水平、綜合復雜的社會問題等因素制約,政府運行不順暢,進而導致政府能力和政府職能的有限性;另一方面,政府職能的全能統攬使資源配置和產品供需上出現投資管理失誤、資源浪費等問題。同時,在政府和企業以及政府與社會的關系上呈現出典型的權力服從關系,企業政策和社會生活受制于政府,政府權力高度集中,出現社會組織萎縮、企業經營活力降低、尋租現象蔓延等問題。
從全能統攬到有限恰當的政府職能調整過程中,政府的職能調整不是簡單的職能縮減,而是政府在公眾責任和公共服務等職能缺位領域的補位,在越位領域的退出等綜合性過程。政府的改革重心向經濟層面和社會層面傾斜,按經濟規律辦事,精簡各級行政機構,將權力下放給企業,使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在政府職能的轉變上兼顧好政府、市場、社會的復雜聯系,使政府職能定位準確。在政府內部結構上,還包含著理順關于某項職能如何科學執行的問題,減少職能不明、機構重疊、相互推諉扯皮等現象,這也是政府職能調整的重要內容。如山東省濱州市在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優化政務服務等方面創新推出一系列務實舉措,充分激發經營主體發展活力,規范行政行為,優化辦事流程,轉變工作作風,全面提高政府效能。[4]
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其服務和使用對象是公眾而不是政府,如果政府部門掌握的公共產品、生產設施不是為公眾服務,而是在為本部門提供服務,形成公器私用現象,那就違背了政府存在的價值。因此,為了確保政府在限定邊界內高效執行其職能,必須堅持法治原則,此原則強調政府權力的范圍需由法律明確規定。在形式層面,憲法與立法機構對政府職責與權限的法定界定,充分反映了社會公眾的意愿與訴求。這一原則要求政府機構及其公職人員必須依法行使政府權力,其權力行使的邊界由規范性的法律與法規所劃定。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僅能在法律明確授權的范圍內執行職責,非經法律授權,不得擅自行使特定權力。
(二)從管制約束到服務推動的目標轉變
“人民性”始終是各級政府改革的基本遵循,公眾滿意不滿意,已經成為評判政府績效的基本標準。[5]長期以來,一些行政部門出現了行政收費問題,如一些地方和部門向機動車輛亂收費、亂罰款,還有只收費不服務以及收費過多、過亂,加重了公眾和企業的經濟負擔。從性質上分析,行政收費其實是政府參與國民收入分配的一種形式。在行政部門審批權、監管權和處罰權沒有分開、相互缺乏制約的情況下,自我授權導致的行政收費將無法得到有效控制。根據法律規范,行政機構不得自行賦予其財政收入項目權限。實際上,行政管理部門工作人員已經接受來自納稅人支付的薪資,理應提供公共服務并履行職責。然而,某些部門對于其職責范圍內的事務,卻試圖通過向公眾收取費用,進而獲取額外利益。為此,構建服務型政府需從根本上轉變傳統的管制思維,強化服務理念,促使政府職能向更加注重服務導向的模式轉變。
從管制約束到服務推動的目標轉變,要求政府扮演服務者的角色。人民利益訴求的多元化和公共生活的日?;找嬉笳裱嗣裰辽显瓌t,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經濟社會權益。管制約束到服務推動,兩者在實現的意圖上,前者約束著公眾的行為,而后者則是為了保障社會公平和安全秩序;在管制的依據上,前者的依據雖有法律,但有時卻拋開法律,甚至無依據,后者的依據則是體現公眾意志的完整法律和法規;在內容和范圍上,前者沒有嚴格的范圍,內容隨意,后者則是范圍、內容固定明確;在管制后果上,前者沒有嚴格的后果責任機制,公眾受到不應有的管制時,常常處于無能為力的狀態,而后者則有后果責任、糾錯機制和追究機制。[6]如福建省漳州市深化拓展“深學爭優、敢為爭先、實干爭效”行動,以群眾滿意為最高標準,把為人民服務貫穿于政務服務全過程,探索推行“一站可辦”“一網好辦”“跑腿辦”等“三辦”服務工作機制,優化提升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實現服務便民、服務親民、服務利民。[7]
(三)從運動粗放到長效規范的方式優化
服務型政府是執行公共意志、滿足社會公共需求的政府。政府職能價值轉變,服務意識增強,這就要求政府的管理方式應從運動粗放向長效規范轉變。運動式管理是迅疾的公眾性運動,打破常規管理的節奏或狀態,它通過一段時間的多部門聯合、集中整治等運動方式,以期達到解決社會問題的目的。然而,在面對利益關系如何協調、風險如何防控、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如何解決、突發事件如何應對等治理需求和難題時,短時間的運動式管理雖然見效較快,但常常難以持久,因而不是公共管理問題的治本之策。從本質上分析,運動式管理所體現的是一種“寬猛相濟”的人治原則,并非“一斷于法”的法治原則。運動式治理經常面臨著執法不法、維穩不穩、管理缺理、程序不成、效果失效等詬病,體現了政府治理常態化和制度理性化的困境。[8]從行動層面來看,運動式治理引發的大量政策變通與共謀行為,導致基層治理的制度失效。[9]基于我國現實國情,從國家治理現代化角度,運動式治理模式的轉型優化有利于推動政府職能優化。
政府部門應該盡快脫離運動式管理階段,走向常態的職責管理、規范管理。通過對各部門職能科學、合理地界定和劃分權限,明確各自的工作內容和范圍,在此基礎上的職能優化才符合管理的基本規律。政府在社會矛盾化解過程中,應將法治原則作為核心指導。社會問題的處理與矛盾的調適,應采取個案化的處理方式,即將宏觀的社會矛盾細化分解為針對特定個體的具體案例,并交由相應的組織機構進行專門處理。當社會問題還是小問題或者單個出現的時候,如果沒有及時地治理、監控、處罰,就容易積累成大的社會問題。管理的本質遵循其內在規律,主張科學管理應體現為持續性、日常性的過程管理,旨在通過精細、系統的工作實施確保管理目標的實現。管理活動本質上是圍繞組織目標的實現而展開的一系列動態過程,其有效性依賴于過程的系統性保障。管理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涉及人員素質、成本控制、時間管理、服務文化等多維度因素的整合考量?;谡w性視角的常規管理,旨在通過全面思考,將各要素有機融合,構建起穩定、高效的常規管理系統。如數字化改革是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政府數字化轉型基礎上的迭代深化。杭州等地率先建設“城市大腦”等數字化新型基礎設施,根據群眾需求來“升級”。城市治理最需要解決什么、群眾和企業最盼什么,就謀劃、推出什么,替代以往依賴集中整治、運動式管理的模式,讓管理和服務更精準、更高效。[10]
(四)從失衡偏向到協調公平的政策設計
政府承載著保障社會公正與協調公共利益的職能,服務型政府著眼于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對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在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還存在著一些有失公平正義的現象。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公眾的自主行為能力得到提升,人們的權利意識逐漸覺醒。但是,由于競爭條件、機會等不同而帶來的不平等,人們在收入和生活上的差距仍然存在。區域發展仍然不平衡,分配不公問題依然比較突出。公眾存在對政府不滿,群體間產生嚴重的不信任和不合作,這就可能造成在利益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的人們產生心理上不平衡感和利益喪失感。而新的利益協調機制尚未健全,在面臨一些新的利益沖突時,一些領域也會形成“權力部門化”“利益法制化”等利益失衡偏向的現象。因此,在現有經濟社會條件下,政府應采取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包括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和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和規劃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政府通過調整收入分配與提高社會保障方面的職能,運用財政稅收、最低工資保障、社會保障政策傾斜、政府救濟救助等措施,防止和控制收入差距的擴大。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除了縮小收入差距,擴大社會保障,還必須從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暢通權益表達渠道,建立完善矛盾應急處置機制,推動政府將更多的公共資源用于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公平公正地為公眾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如廣西2022年編制《廣西公共服務“十四五”規劃》,持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暢通基本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渠道,強化財富增長及時有效轉化為民生福利的政策和制度設計,著力構建人人參與、人人努力、人人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新格局。[11]
(五)從單一控制到多元共治的主體擴展
在服務型政府建設中,轉變、重構、創新政府職能不僅是技術、管理手段的創新,更是政府治理理念的創新。理念創新是一切創新的先導,理念轉變是政府職能重新架構的決定性因素。一方面,服務型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這就決定了政府要想公眾之所想、急公眾之所急,尊重公眾意愿,滿足公眾需求,體現在政府的管理行為上就是要以公共利益為目標,能夠增強公共政策合法性。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的演進不可避免地引發了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其顯著特征之一是多元化利益主體的涌現。隨著公眾權利意識與民主意識的增強,對平等參與政府治理的訴求日益強烈,這亦伴隨著公眾對于深度參與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的迫切需求,其根本目標在于維護與提升個人及群體的利益。因此,在治理的主體格局上,要健全政府行政管理與社會組織、企業、公眾互動的社會管理體系和應急管理機制,提高社會管理水平,實現從單一控制到多元共治的主體擴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多次強調要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實際上已體現了多元共治的理念。在服務型政府建設中,形成規范的機制體系必須創新公共管理和服務方式,發展適應服務型政府建設要求的公共服務多元供給主體。通過政府部門以“放權、清權、確權、配權、曬權和制權”為核心內容的權力自我革命,還權于社會。[12]重視社會組織參與提供公共服務,促進形成多元有序參與的公共管理格局。政府要多層次、多維度重視、信任和扶持社會組織,將社會組織視作協同治理基層社會公共事務和供給基層公共服務的真正合作伙伴。[13]國家治理現代化正是這一理念在更高層面的要求和體現,公共治理的理念反映在社會領域,即要求提升社會的自組織力,發揮社會組織的主體作用,以實現社會重建。[14]需要提高社會管理水平,健全政府行政管理與社會組織、企業、公民互動的社會管理體系和應急管理機制。如浙江“楓橋經驗”把基層組織作為創新社會治理的堅實力量,在黨的領導下實現人民群眾的有序參與,匯聚基層社會治理合力,解決人民群眾合理合法利益訴求,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把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從源頭上提升維護社會穩定能力和水平。[15]
三、服務型政府的機制創新和完善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關鍵在于政府治理創新。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職能轉變、結構優化與機制創新、工作方式改進都是相輔相成的。建設服務型政府必須轉變傳統的政府運行機制和制度體系,努力構建民主科學、公開透明和社會廣泛參與的體制機制。
(一)健全決策機制,提高決策科學化水平
決策作為政府活動方向、程序及過程的核心先導,對政府活動的成效產生深遠影響。對于組織與團體,決策制定需全面考量、周密籌劃、嚴謹論證。其根本宗旨在于確保決策的科學性、有效性以及實踐操作的可行性,從而為未來行動成果的優質實現奠定堅實基礎。
健全決策的程序化機制。完善的決策程序是保障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的必要條件。目前要健全決策的程序化機制,一是使決策程序制度化和法律化,決策程序形成制度和法律對行政決策中決策什么、誰決策、決策過程、決策責任等作出相應的規定,使決策做到有制可循,遵循制度決策、嚴格執行、違制自負。二是建立規范決策過程制度,如決策議題確立制度、決策方案選擇制度、信息公開制度、民主參與制等。如天津市相繼出臺《天津市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天津市重大行政決策事項目錄管理辦法》等一系列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文件。薊州區司法局搭建了重大行政決策“1+4+N”溝通協調平臺,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和法治保障。[16]
健全決策的制約機制。健全完善的行政決策制約機制是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重要組織保障。一方面,要科學界定各級政府及各部門的行政決策權。界定的基本原則是各級政府、政府各部門對其行政職能范圍內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社會生活多方面的事務享有決策權,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對法定授權范圍內的事項享有決策權。通過法律明確規定涉及重大社會利益的事務需集體決策,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國家和社會管理事務、立法事務、重大方針決策的制定、重要建設項目等。另一方面,要強化決策監督。明確監督主體、監督內容、監督對象、監督程序和監督方式,并將其制度化和法律化,增強監督制約的責任性和權威性。
健全決策的參與機制。一是完善公眾評價機制建設,行政決策機關收到評價后應公開發布意見,對公眾的批評和建議作出回應。二是公開聽證會制度。行政決策事項涉及公眾的切身利益,需要引起廣泛關注,舉行聽證會聽取公眾意見較為可取。三是專家論證制度。專家參與決策論證的主要目的在于最大化發揮專家的專業優勢,消除傳統決策過程中固有偏見、邏輯矛盾以及指導思想的滯后性,從而提升決策的質量與效能。如杭州市臨安區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采取座談會、實地走訪等多種溝通手段,直接收集企業、公眾的反饋與建議,實現決策與社會需求的有效對接。[17]
健全決策的責任機制?!柏熑伪疚弧钡倪壿嬈瘘c是“以責確權”,意味著責任優先于權力,是政府權力與調配資源能力的基準。[18]健全決策責任機制,應恪守“誰決策、誰負責”的原則,確保決策權與責任相契合。一方面,需要依法明確各級政府履行公共服務的責任,科學劃分問責事項范圍,拓寬多元化問責路徑,形成問責合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決策問責程序,加強對各級政府及其公職人員履職的監督和問責,既要防止其亂作為,又要防止其不作為,合理界定問責標準,確保問責實施效果。
(二)完善公開化機制,扎實做好政務公開工作
建立信息公開機制是服務型政府的基本要求。提高政府運作的效率效果和效能也需要政府信息公開。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到信息公開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保障公眾、法人和其他組織知情權的基本要求,是政府等公共部門應盡的義務。要公正對待所有需要獲取政府信息的公眾、組織,只要在信息公開的范圍內都應公開,不能隱瞞、歧視或優先對待個別組織和個人;要以盡可能多的方式渠道,讓公眾、組織獲取自身要獲取的信息,讓所有的政府信息對所有的公眾或組織具有同等的知情權和享有權。
建立相關的信息公開制度。一是信息發布制度。行政機關應將主動公開的政府信息,在政府信息形成或者變更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通過政府公報、政府網絡、新聞發布會以及報刊、廣播、電視等便于公眾知曉的方式公開,為公眾、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獲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各部門制定的政府信息和從公眾、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獲取的政府信息應及時公開;行政機關應當編制、公布政府信息公開指南和政府信息公開目錄并及時更新。二是政府信息公開的主體。凡是涉及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務的信息都是公眾信息,都應是信息公開的范圍,因此,參與提供公共服務和產品,對公共利益產生影響的組織和個體都應是信息公開的主體。三是信息公開的內容。如何把握信息公開的界限,應建立相應信息評價和監督機制,如聽證會、社會評議等。四是信息公開監督制度。準備信息目錄和公開辦事指南,指定專門人員提供查閱條件,在時限內答復。建立違法責任追究制度、政府信息公開年度報告制度、救濟制度,把信息公開的水平和質量作為考核政府績效的一項標準,并把信息公開與依法行政結合起來。
(三)建立競爭機制,提升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和效益
建立競爭性的財政預算制度。應適當引入競爭機制,建立起多元行政主體財政預算競爭的格局,使財政約束真正成為政府的動力。當然,多元行政主體并不是要建立多個政府,而是要培育多個能夠承擔提供公共服務功能的社會組織、市場主體。具體來說就是推行目標責任制,把財政預算與目標責任掛鉤并授予其自主管理的權利,各部分工作人員各負其責,同時把業績信息作為一種管理手段,按業績使行政工作人員的晉升直接與他們所提供的服務品種和服務質量掛鉤。
完善公務員競爭機制。競爭機制是我國公務員制度的核心機制,建立完善公務員競爭機制是提高政府組織系統開放性,推動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重要舉措。一是擴大競爭范圍。近年來,各級地方政府推出公開選拔黨政領導干部政策改革是擴大競爭范圍的良好嘗試,已經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二是創新競爭形式。融合多元方法的精髓,特別在任用制度上引入競爭機制,以競爭精神重塑常任制,促進選拔體系的綜合優化。三是完善競爭環境。堅持民主競爭、平等擇優原則,探索公務員跨部門輪崗交流制度,擴大競爭范圍。鼓勵公務員多崗位鍛煉,不斷提高競爭能力。
政府在機構分層工作中要引進競爭機制。這包括政府各個部門之間的競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各個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競爭的基礎是明確政府各個部門和各級政府的權限和責任,這就意味著政府要明確界定經濟產權,特別是資源擁有和支配的權力要界定清楚。改革開放后,中央政府先后將企業的自主權、資源的支配權下放給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擁有轄區內資源支配性產權和獨立的經濟利益,但同時也出現了為了保護自身利益衍生的地方保護主義。這就要求國家通過立法的手段,對各級政府和政府的各個部門之間進行明確界定職責權限以保護正當競爭,有了明確的利益界定,政府之間才可能在行政過程中展開正當競爭。
(四)強化參與機制,提升公眾參與公共決策的積極性
我國憲法賦予每位公民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公民有權參與各項經濟、社會及文化事務的管理。憲法對人民當家作主只是一個宏觀上的規定,需要有具體可行的運行機制將它們轉變成現實。政府可以借鑒政治協商制度的優勢,在政府的公共決策中吸收主要社會團體、公眾的參與,不斷拓寬溝通渠道,加強政府與公眾之間的溝通與聯系,確保公共決策的科學、民主和高效。一是賦予公眾相應的決策權和知情權。公眾只有在充分知情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參與到公共決策中來,避免參與流于形式。二是必須有法定的參與程序來規范重大事項的決策過程,明確參與的形式、步驟和時間,建立和實行嚴格的參與決策機制。三是建立并塑造完善的社會回應機制。實行重大事項的社會聽證制度和社會公示制度,建立“政府—公眾”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四是政府要廣泛動員公眾參與公共決策,提升公眾參與的積極性。
加快電子政務建設。電子政務拓寬了公眾參政渠道,為公眾提供更多的機會參與政府的決策。一方面,各級政府可以通過在門戶網站上開設公告欄、論壇、電子信箱等方式,及時有效地了解公眾的呼聲和需求;另一方面,公眾可以通過網絡來表達自身的利益訴求,形成網上民意來影響政府的相關決策。通過網絡,公眾與政府部門之間的“互動性”極大增強,公眾參與政府決策的效果也能更好發揮。
(五)構建創新機制,推進政府自身建設和管理創新變革
政府改革創新與公眾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連,必須從維護執政地位、提升能力的高度,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原則出發,給予高度重視和積極推動。政府創新的關鍵在于解放思想,突破陳舊觀念的束縛,勇于探索,不拘泥于傳統模式,從實際出發,創造性解決新問題。
構建政府創新機制。一是具備整體戰略和長遠規劃,科學設計,精心安排,確保其可持續性。改革創新涉及全局,影響深遠,因此必須從國家和民族根本利益出發,進行全局性統籌規劃,擺脫既得利益的束縛。二是避免急功近利,應廣泛討論,深思熟慮,避免短期行為。政府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其成功與效益取決于眾多因素,包括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三是考慮政治改革與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關系,行政效率與成本的關系,改革力度與干部群眾接受度的關系,以及黨政關系、上下級關系、管理與服務的關系等。創新者需要具備不計較個人利益,敢于為公共利益承擔后果的政治責任感。上級領導部門和社會輿論也應善待創新者,對其成績給予充分肯定和激勵,對可能的失誤持寬容態度,為改革者營造良好的制度和輿論環境。
數字政府建設是數字時代政府創新的重要舉措。一是組織機構改革。數字政府建設需形成與數字化時代發展相適應的組織架構。二是職責體系優化。堅持以優化政府職責體系引領政府數字化轉型,推進體制機制改革與數字技術應用的深度融合,健全完善與數字化發展相適應的政府職責體系,實現數據共享、協同辦公。三是管理機制創新。創新各級政府與其他參與主體的合作模式,探索購買服務、合同外包、特許經營等方式,推動形成高效可持續的數字化機制。數字政府建設要以數字化改革促進制度創新,保障數字政府建設和運行整體協同、智能高效、平穩有序,實現政府職能轉變、治理方式變革和治理能力提升。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N].人民日報,2024-07-22(01).
[2]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295.
[3]王滬寧.政治的邏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203.
[4]程芃芃.“十大創新”助力企業加速跑[N].大眾日報,2022-07-05(14).
[5]劉海軍,丁茂戰.現代政府治理體系的歷史成就與改革方向[J].行政與法,2024(4):68-77.
[6]劉熙瑞.服務型政府——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政府改革的目標選擇[J].中國行政管理,2002(7):5-7.
[7]中共福建省委政策研究室.深學敢為實干更奮力 爭優爭先爭效再奮進[N].福建日報,2024-02-02(01).
[8]孫峰,魏淑艷.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運動式治理模式轉型研究——以深圳“禁摩限電”為例[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7(2):41-52+125.
[9]潘澤泉,任杰.從運動式治理到常態治理:基層社會治理轉型的中國實踐[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110-116.
[10]李中文,江南.浙江推進數字化改革迭代升級[N].人民日報,2021-05-09(01).
[11]梁瑩.我區著力構建更高水平公共服務體系[N].廣西日報,2023-02-28(02).
[12]李思然.新時代政府職能轉變的倫理轉向探析[J].中國行政管理,2023(7):145-150.
[13]趙敬丹,張帥.基層社會治理中政府與社會組織協同問題探析[J].行政與法,2019(5):43-51.
[14]胡慶亮.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邏輯與理路:從黨政二元一體到主體多元共治[J].求實,2015(9):12-17.
[15]馬一德.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N].光明日報,2023-09-28(06).
[16]徐楊.薊州區重大行政決策 協調機制再發力[N].天津日報,2023-10-25(12).
[17]潘楊.創新服務手段 提升服務效能[N].人民日報,2021-12-29(15).
[18]張賢明,張力偉.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責任政治邏輯[J].社會科學戰線,2020(4):181-189.
Function Optimization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 of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Liang Bo, Liu Ying
Abstract: Achieving modernization of state governance is the overall goal of administrative reform in the new situation of further Comprehensive and Deepening Reform, and is also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building a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on a comprehensive basis. Modernization of state governance requires building a systematic, comprehensive, and efficient functional system for the Party and state organs, as well as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mechanism for allocating power and rights, graduwCOQ/4dRVPESD9rc5pyJoA==ally realizing effective limitation of government power, delegation of power, and division of power, thus pointing out the path and direction for optimizing government functions. The deline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are characterized by dynamic adjustment and evolution in response to 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s, from regulation and constraint to service promotion, from rough and ineffective methods to long-term and standardized methods, from biased and imbalanced policies to coordinated and fair policies, and fromvdr0aBoML506PZaycjDVnQ== single control to multi-party governance. Building a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requires changing traditional government operating mechanisms and institutional systems, and striving to establish a system of democratic, scientific, transparent governance with broad social particip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a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must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service, efficiency, and transparency. Exploring and improving the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openness mechanism, competition mechanism,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and innovation mechanism can help promote the gradual reform and improvement of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and government governance, laying a solid research foundation for further theoretical innovation.
Key words: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optimiz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nation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comprehensive and deepening reform
(責任編輯:董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