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多年來,東北地區各項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過去那種粗放型發展模式將難以為繼,必須正視經濟格局深度調整的現實,將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物質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轉變為依靠科技創新和人口素質的提升。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強調:“要提高人口整體素質,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東北全面振興?!蓖瑫r,就發展普惠托育服務、保持適度人口規模、大力發展基礎教育、加強人力資源開發、打造更多創業創新平臺聚集人才等做出全面部署,為東北各省在今后的工作中協調好人口與社會、經濟的關系,促進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擘畫了藍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完善教育體系,培養人才
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的是高素質人才和科技進步,而科技進步中起關鍵作用的也是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要利用東北地區教育基礎好,高校眾多等教育資源上的的優勢進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做好科技領域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工作,同時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終身教育,不斷完善教育體系,培養多層次人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儲備人才力量。
一是加強高等教育。高層次人才是促進科技進步的關鍵因素,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核心競爭力,而教育是培養高層次人才最重要的途徑。東北地區教育體系相對完善,教育資源較為豐富,高等教育擴招政策實施后,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逐漸轉化為大眾教育,東北地區大學程度文化人口數量逐年提高。但這種數量上的增長并不能完全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原因在于教育和人才培養模式存在一些問題,包括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脫節;很多高學歷人口創新能力不足;高科技領域人才匱乏,缺乏核心競爭力等問題。因此,要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加強學?;A設施建設,下大力氣改善辦學條件和質量。加快推進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優化高校人才培養機制和教育結構,基礎教育與應用教育齊頭并進,專業設置應面向市場需求、面向社會,擴大重點專業碩士、博士招生規模。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同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交流合作,提高科研人員科技創新能力。聘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各領域專家前來講學授課,培育優秀的高校師資隊伍。鼓勵大型企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建立研發中心,走環境友好、資源集約、自主創新的產業發展之路,讓企業成為技術型人才與科技型人才的培養搖籃。另外,企業也要加強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對接合作,共同培養企業需要、市場緊缺、掌握核心技術、能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高端人才,形成“產學研”合作全鏈條。
二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職業教育是提高勞動者技能的有力手段,它能夠根據市場和崗位需求來確定培訓內容,給予從業者相應的技能與知識以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使人力資本結構適應經濟結構變動。同時,也能夠讓從業者獲得更好的發展,為社會培養實用人才。大力發展開展職業教育,一方面需要政府積極倡導和加大投入,建立完善職業教育體系,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另一方面又要充分發揮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各自優勢,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以就業為目標,開展覆蓋面廣、時間靈活、內容務實、形式多樣的職業教育,加快重點領域緊缺人才培養,建設具有各種專業技能的高素質勞動大軍,使人才資源的總體素質水平與經濟發展需要相適應。
二、打造平臺、提高待遇,聚集人才
東北地區人口外流固然有地理位置、氣候等自然因素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經濟與發達地區相比有著不小的差距且發展速度緩慢,導致人口、人才向經濟活躍程度高的地區流動。青壯年勞動力和高端技術人才是外流人口的主體,這造成了東北地區勞動力的不足和人口整體素質的下降,進而影響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應通過打造科技園區、創新基地,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完善配套保障制度等措施做好人才引進工作,用政策吸引人才,用產業聚集人才,用服務留住人才。
一是制定高質量發展戰略統籌發展。各地區應根據本地資源稟賦情況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緊緊抓住東北振興的政策契機,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壯大支柱產業,重點扶持現代服務業,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格局。加強以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核心內容的社會環境建設,讓每個人都能平等地享受到公共服務,打造宜居城市,優化營商環境,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氛圍,培養新的業態和經濟增長點,興建各類科技園區和創新創業基地,為各領域人才提供實現價值、發揮能力的平臺。
二是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勵機制。在各類生產要素活力競相迸發的當下,應加快推進分配方式的改革,健全各類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機制,對掌握高精尖技術的人才,允許他們以技術、專利參股入股,參與到企業或項目的經營和開發中,將他們所掌握的知識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使其知識和技術能夠轉化為經濟效益。對具有重大科技創新的人才提供可觀的獎勵,以此來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和主人翁意識。
三是完善配套保障制度。要加強社會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使人們能夠享受到優質的公共服務。全面加強住房保障、醫療保障、就業保障、社會保障,創造適合人才能夠長遠發展的制度環境,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吸引更多人才來東北就業創業,為東北地區的發展增添更多的活力與生機。對領域專家、高端人才相關政府部門在職稱評聘方面可以給予適當的政策傾斜;鼓勵用人單位設立專項資金,特事特辦為其單獨購買高端的商業醫療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同時在子女入托入學、解決配偶工作問題方面提供便利,以完善的保障制度解決其后顧之憂。
三、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留住人才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均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階段,且人口老齡化程度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同時,東北各省近年來人口出生率持續下降,已經連續多年人口處于負增長的狀態。老齡化和少子化并存,勢必導致人口年齡結構失衡,增加勞動人口的贍養負擔,從而給東北地區經濟增長帶來不利影響。因此,必須高度重視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的問題,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健全養老保障體系,實現幼有所養、老有所依。
一是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優生優育是我國人口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提高人口素質的基礎和前提,各級政府務必重視此項工作,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開展優生咨詢,實行婚前檢查等扎實推進出生缺陷預防工作,加大出生缺陷干預力度。要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大力發展普惠托育服務,加大優質托育服務供給,科學布局社區托育服務設施,創新托幼一體化模式,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負擔。構建生育友好的就業環境,維護女職工勞動就業合法權益,規范招錄招聘行為,禁止就業性別歧視,推動女性在社會上的平等就業。對因生育而失業的婦女給予職業技能培訓補貼,幫助她們生育后重新就業。通過這一系列措施,提升適齡生育人口的生育意愿,努力保持適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規模,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二是加強養老保障體系建設。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加大對養老保障體系的投入,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構建起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個人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以基本養老保險為基礎、以企業(職業)年金為補充、與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相銜接的多層次養老金體系。逐步加大養老保障的力度,擴大養老保障的覆蓋范圍,最終實現社會養老保障的全覆蓋。要促進養老事業與養老產業協調發展。既要大力發展養老事業,加大財政投入對公共服務設施進行適老化改造,建設收費低廉的普惠型養老機構,體現養老事業“兜底線、?;?、補短板”的基本導向,又要積極發展養老產業,建設涵蓋健康管理、康復醫療、文化娛樂的高端醫養機構,滿足不同層次老年人多樣養老需求,構建起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同時,挖掘老年人的人力資本,鼓勵身體健康、具有豐富行業技術或管理經驗的老年人再就業繼續服務社會或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
作者簡介:劉宇,中共吉林省委黨校(吉林省行政學院)教材研發中心編輯。
(責任編輯:劉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