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受國內國際多方面因素影響,東北經濟始終“振而不興”,產業結構脆弱性和計劃經濟體制遺留問題等深層次矛盾逐漸體現,導致經濟增速有所放緩。這被稱為“新東北現象”,也是東北振興的攻堅難點。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提到:“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根基在實體經濟,關鍵在科技創新,方向是產業升級。”這為實現東北地區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引。而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是促進東北地區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
一、東北地區產業發展桎梏
長期以來,“新東北現象”未能得到根本性遏制。究其原因,東北地區的產業體系仍以傳統重工業為主,新舊動能轉換乏力導致產業缺位;傳統要素投入效果有限,無法有效轉化為預期成果;治理能力不足,體制固化積弊難除。以上種種原因阻礙東北產業高質量發展。
首先,東北地區產業缺位。在計劃經濟時期,東北地區以煤炭、石油、木材等資源型產業,以及汽車、機械等重工業為支柱產業,但是隨著資源枯竭,以及改革開放后計劃調配機制退出歷史舞臺,其他地區先進產業對東北傳統重工業形成替代。根據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最新數據,2022年東北地區高技術企業數量總和為1169家,不及江蘇省1/6。產業缺位導致東北地區在國內外產業價值鏈和創新鏈上被邊緣化的尷尬局面。
其次,傳統要素投入效果不佳。自2003年東北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國家給予東北地區政策扶持并投入大量要素。根據國家發改委印發《推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三年滾動實施方案(2016—2018年)》,僅在2016—2018年之間,國家在東北地區投資規模即達1.6萬億左右。但就東北產業現狀而言,這些要素并未按政策預期轉化為創新成果或提升創新能力,導致產業升級緩慢。這說明傳統要素投入效果不佳,亟需滲透性更強,創新轉化效率更高的新要素的投入。
再次,經濟委頓引致體制固化。由于產業缺位和要素投入有效性不足,導致東北地區經濟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根據國家統計局年度數據,2002年東北三省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比重為9.9%,2012年下降到9.36%,2022年進一步下降到5%,之后雖有所回升,但仍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而經濟發展與體制機制相互影響,產業缺失的東北地區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不足,進而使東北地區過于依賴國家政策支持,形成偏公慣性和體制僵化。這種現象進一步導致東北地區缺少具備創新精神的產業政策以及促進良性競爭的營商環境,“投資不過山海關”的魔咒難以解除。
二、數實融合賦能東北地區產業升級的理論邏輯
數實融合賦能東北地區產業,有利于構建具有東北特色的產業體系,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推進新舊動能轉換。
首先,數實融合構建特色現代化工業體系,促進東北地區產業發展。一方面,數字化轉型推進東北傳統產業升級。傳統產業通過與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融合,實現設備遠程監控和預測性維護,降低生產過程的故障率和維護成本,從而增強產業競爭力。另一方面,數實融合促進東北新興產業發展。東北具有一流的科研院所,在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新興領域的產學研合作方面具有先天優勢。數實融合加速新興產業的產品創新,促進產業快速發展。例如長光衛星通過與華為進行數字化合作,提升衛星遙感信息技術水平,帶動東北地區航空航天產業的發展。
其次,數實融合提升東北地區產業效率,增強產業綜合競爭力。數據要素作為數字經濟時代最為活躍的要素,具有非消耗性、非競爭性、可復制性等特點,穩定性較高并可實現價值增值,相比于傳統要素更適合東北地區產業發展需求。第一,數實融合提升東北地區產業的生產效率。數據要素在與傳統要素的融合過程中發揮了乘數作用,促進東北地區產業有限的傳統要素迅速增值,助推傳統要素突破邊際報酬遞減規律,提高生產效率。第二,數實融合提升東北地區產業的資源配置效率。數實融合采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把握市場需求,實現供應鏈實時監控,優化生產流程,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第三,數實融合提高東北地區產業的創新效率。相較于傳統要素,數據要素可直接參與模擬、測試等研發流程,提高企業研發效率和創新能力。
再次,數實融合促進東北地區體制改革,提升營商環境水平。從政治經濟學角度講,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數實融合是生產力進步的表現,而體制機制改革是新型生產關系誕生的前提,故而數實融合有利于促進東北地區制度優化。近年來,東北地區出臺了促進大數據發展的法規,為數實融合提供制度保障。而制度保障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預期性,強化監管和執法公正,為產業發展提供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
三、數實融合賦能東北地區產業升級的實現路徑
首先,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打造東北特色產業體系。企業是產業的微觀構成元素,因此企業數字化轉型是推動東北產業數字化升級的基礎。聚焦東北地區航空航天、汽車制造、生物醫藥等特色重點產業,圍繞信息化采購、智能化研發、自動化生產、網絡化銷售等環節,推動企業數字化全面轉型,構建東北地區特色產業體系。從而優化產業鏈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傳遞過程,實現產業鏈上下游創新協同,提高重點產業競爭力。
其次,釋放數據要素價值,提升東北產業競爭力。善用數據要素的乘數作用促進人力、資金、管理、知識等傳統要素的增值。一是培養具備新技術、新工藝、新理念的數字型技術人才,提升人力資本水平。例如一汽集團培養一批會編程的數字型技術工人,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二是構建數字化管理體系,提高企業資本配置效率和管理能力。企業采用大數據技術優化投資決策方案,及時調整投資方向和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采用數字技術提高部門溝通效率,實現研產銷一體化,優化企業管理能力。三是采用數字技術促進知識溢出,提高企業創新能力。企業采用數字技術將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進行標準化數據詮釋,方便知識跨環節、跨部門、跨區域的傳輸共享,節約創新成本,提升創新效率。
再次,完善數字化產業支持政策,提供數字化轉型制度保障。一是采取優惠政策激勵企業數字化轉型。通過實施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政策,降低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成本和風險,提高企業轉型積極性。例如,哈爾濱市啟動針對重點產業的試點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資金補貼計劃,使企業達到一定的數字化等級指標。二是建立數據共享機制。通過完善數字化產業政策,促進政府、企業和社會數據資源的整合和利用,并且激勵特定重點企業在產業集群內進行數據共享,提高東北地區企業數字化轉型效率。三是健全法治以驅動企業數字化轉型。推動東北地區數實融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落地生效,確保數據的使用安全,保護企業數字知識產權,以營造適合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市場環境。
作者簡介:于赫,經濟學博士,中共吉林省委黨校(吉林省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講師。
基金項目:吉林省委黨校課題“數實融合促進企業創新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4LL16;吉林省委黨校課題“以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4LL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