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進一步優化政治生態,營造良好營商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營商環境建設,著力推動各項政策措施精準落地,一系列政策“組合拳”的效應逐步顯現。站在新的起點,黨員干部要全面對標對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精神實質和實踐要求,始終立足吉林振興發展實際,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吉林篇章。
一、以“放”為先,激發市場主體“新活力”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考察調研時指出:“東北發展,無論析困境之因,還是求振興之道,都要從思想、思路層面破題。”解放思想的關鍵在于與時俱進,必須讓思想與時代同步發展、同頻共振。為此,黨員干部要以思想之“放”引領吉林全面振興風氣之“先”。一方面,要“放”開一切束縛黨員干部思想的條條框框和破除“熟人社會”“找人辦事”陳規陋習,杜絕“找關系”“走后門”不良現象,消除各種看得見或看不見的“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全面構建激勵黨員干部擔當作為的容錯糾錯機制,切實讓黨員干部從“怕出錯、不干事”的顧慮中解脫出來,引導黨員干部善于運用創新思維、改革思維、開放思維研究解決前進中的矛盾和問題,真正實現思想方面的“破冰”、觀念方面的“突圍”,心理方面的“減負”,著力打造讓各類市場主體感到“放心”“舒心”“暖心”的發展生態。另一方面,要推動構建親而有度、清而有為的“親”“清”新型政商關系,一視同仁為各類市場主體提供資源要素配置,按照“非禁即入”和“非禁即準”的原則,法律、行政法規未明確禁止準入的行業和領域,一律向各類市場主體開放,多渠道、各方面賦予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的機會與平等的待遇,不斷探索提升各類政策的指向性和精準性,消除一切制約各類市場主體發展的有形“堅冰”和無形“壁壘”。此外,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和各類市場主體辦事過程的突出問題,以數字賦能和整合優化為牽引,推動政務服務流程再造、時間提速、規則重塑、方式變革、放權賦能,加快推進政務服務運行標準化、服務供給規范化、稅收服務智能化、企業和群眾辦事便利化,持續從程序上做“減法”、效率上做“加法”,最大限度把各類資源、管理權限、民生服務下放到基層,逐步實現“一次辦好、一網通辦、一窗通辦、省內通辦、跨省通辦”,有效推動政府數據跨部門、跨層級共享、交換、互認,高質量推進“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打通服務群眾和企業“最后一公里”。
二、以“拓”為重,擦亮招商引資“金招牌”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指出:“加快傳統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推動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營商環境的優劣決定了生產要素資源的集聚與流向,是招商引資成敗的關鍵所在。為此,黨員干部要突破慣性思維和傳統思維,處理好“質”與“量”的關系,實現招商引資量質并進、以量為基、以質取勝,以高質量招商引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方面,聚焦重點產業“建鏈”“補鏈”“強鏈”,畫細、畫精產業鏈招商引資圖譜,完善市場化、專業化、精細化招商引資機制,推動實現招商渠道布局立體化、招商項目來源多元化、招商對象精準化,切實把產業鏈、供應鏈的合作企業、關聯企業引進來,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鏈條從“前端向末端延伸”、價值鏈條“從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培育發展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領軍企業和卓越績效管理標桿企業,加快實現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另一方面,立足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始終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永不竣工的工程”,持續提升政務環境、市場環境、法治環境和社會環境,勤于把“企業事”當成“自己事”,善于把“小細節”做出“大效應”,全面落實全天候、全過程、全生命周期服務,精準打通項目引進的堵點、難點、斷點,打造出營商環境最優省、市場機制最活省、改革探索領跑省的金字招牌。此外,積極營造健康和諧的金融環境,持續優化勞動力市場監管,搭建“政企銀保”綜合服務平臺,幫助解決中小企業跨越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讓各類市場主體加速釋放發展活力,實現核心企業、供應商、供應鏈服務平臺與銀行的全面共贏,形成“國企敢干、民企敢闖、外企敢投”的生動局面。
三、以“聚”為要,打造人才集聚“強磁場”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人才是最活躍、最持續、最有效的發展要素,是東北振興的關鍵力量。為此,黨員干部要善于把各類人才集聚起來、培養起來、使用起來、服務起來,加快形成“奮斗在吉林”“創業在吉林”“就業在吉林”“人才在吉林”的社會氛圍。一方面,聚焦全面實施“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突出培養和引進吉林振興發展需要的各類人才,從“政府、高校、企業、人才”四端發力,結合人才的引進、培育、發展、服務多個角度建立起較為完善的人才政策機制,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效銜接,最大限度地強化和釋放政策引才聚才效應。另一方面,堅持“筑巢引鳳”和“引鳳筑巢”相結合,始終把人才集聚輻射效應作為寶貴資源,積極搭建各類人才發展平臺,以優質服務為保障,打造全周期、全鏈條、全方位人才服務機制,涵養“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深耕厚植育才“沃土”,引領人才與地區雙面發展,積極構建“事業有空間、工作有平臺、生活有品質”的全方位綜合服務保障體系,以最優生態讓人才“近悅遠來”,激活人才“一池春水”。此外,聚焦人才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堅持先立后破、破立并舉原則,持續改革攻堅,全面、精準、有效地破除制約高端創新團隊創新創業的體制機制障礙,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真正以人才“第一資源”激發創新“第一動力”、引領發展“第一要務”。
四、以“信”為基,跑出誠信服務“加速度”
2008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之江新語》中指出:“企業無信,則難求發展;社會無信,則人人自危。”信用環境是營商環境的重要指標,是營造一流營商環境的有效保障。為此,黨員干部要充分發揮表率示范和正向引領作用,把誠信建設融入城市發展的精神內核,不斷優化信用服務的“軟環境”。一方面,將信用監管根植于各類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不斷優化以信用為導向的營商環境,持續將“信用吉林”建設作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全面推進信用分級分類監管,逐步形成門類齊全、功能互補、依法經營、有市場公信力的信用服務機構體系,建立企業信用信息披露制度、信用獎懲政策體系以及誠信“紅黑榜”發布制度,定期對各類市場主體開展全覆蓋、標準化、公益性的公共信用綜合評價。另一方面,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吉林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加快構建“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監管為基礎、以智慧監管”為支撐的新型監管機制,全面清理、修改或廢止影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充分發揮行業調解、仲裁機構調解、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的作用,推動商事糾紛多元高效、便捷化解,降低各類市場主體糾紛化解的時間成本、經濟成本,全力打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法治化營商環境。此外,持續全面深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牢固樹立“有諾必踐”的規則意識,讓信用“軟實力”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硬支撐”和取信于民、取信于企的基礎,真正形成不愿失信、不能失信、不敢失信的社會環境,切實擦亮“信用吉林”這張“金名片”。
作者簡介:苗政軍,法學博士,中共吉林省委黨校(吉林省行政學院)教學實踐中心副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