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評”一致性;實施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義教新課標”)前言部分明確指出,要注重實現“教—學—評”一致性,不僅明確了“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強化了對“怎么教”的具體指導。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中心環節,課程實施要實現“教—學—評”一致性。在特定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以及對學習評價(教學評)三者之間要有機整合、協調一致”[1]。可見,實施“教—學—評”一致性是落實新課程方案和義教新課標的重要途徑和方法。那么,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實現“教—學—評”一致性呢?本文以統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紫藤蘿瀑布》教學為例,對其實施策略作系統闡述。
一、關注學,以學定教
以學定教主要指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需求和學習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既要做到基于學生的預習確定學習目標,又要做到基于學生的“學”推進課堂環節,還要做到基于學生的“學”布置作業。
確定學習目標。學習目標的確定需要依據課標、教材和學情。在實際操作中,很多教師對學情的把握很籠統,僅局限于某一個年級或某個班總體的學情,不能具體到多個層次學生的實際學情,這嚴重影響了學習目標確定的可靠性。筆者認為,基于學生對文本的感受、發現和質疑確定學習目標非常重要。
執教《紫藤蘿瀑布》時,筆者將學生在做“課前預習案”時產生的疑惑、難點和興趣點歸納如下:(1)“花和人都有各種各樣的不幸,但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和“在這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中,我不由得加快了腳步”,作者為什么停下了腳步又加快了腳步?(3)“顏色便上淺下深,好像那些紫色沉淀下來了,沉淀在最小的花苞里”,紫藤蘿到底長什么樣?據此,筆者將本課的學習目標確定為:多種形式讀課文,圈點勾畫出表現紫藤蘿特點的語句,多角度品析作者寫景狀物的妙處;梳理作者的情感變化,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體會作者積極昂揚的人生態度。這樣,圍繞學生的疑惑、難點、興趣點進行課文教學,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符合課標理念。
推進課堂環節。課堂教學就是以任務為起點、以活動為過程、以目標為終點展開的探究性、進階性、持續性的閉環學習過程。教師要在學生自主學習或合作探究的同時,在課堂上關注學生學習的方式方法、精神狀態、進度結果以及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等,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并充分利用這些信息,作出合理的判斷來決定課堂的下一個環節。
執教《紫藤蘿瀑布》時,筆者布置“為讀書卡配圖文,賞花之美”任務,組織學生進行了如下學習活動:跳讀課文,圈點勾畫描寫紫藤蘿花美的句子,將喜歡的文段摘抄在讀書卡上并賞析。如果學生能在規定的時間內通過實踐活動圓滿或者比較圓滿地完成任務,就按預設進行下一個環節;如果學生不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就應當調整預設,給予學生多一點活動時間,讓他們完成任務。這樣組織實施的課堂,一改傳統的以教師的教為主導,變成關注學生“學的思路”,真正落實以學定教。
布置課后作業。作業是課堂的延伸和拓展,既能鞏固課堂所學,又能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有所提升。因此,教師應該結合課堂所學布置作業。筆者執教《紫藤蘿瀑布》時,帶領學生拓展閱讀《好一朵木槿花》《丁香結》,然后布置閱讀作業《燕園樹尋》,并提出如下要求:用紅筆在原文中圈點勾畫做批注,不少于五處;找出本文的所托之物,理解其內在品質,深刻體悟作者寄寓的情感并整理在摘抄本上,不少于200 字,要求言之有物,用詞精準,表達流暢清晰;以上兩項作業在下節課檢查反饋。
這樣的作業,首先緊扣本節課的兩個學習目標。其次,在形式上,既有讀的作業,又有寫的作業,關注了學生讀寫能力的訓練;在內容上,既有對課堂所學“圈點勾畫,品味語言”和“托物言志寫作方法”的鞏固,又有對學生“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文化自信”素養的關注;在結果上,既有對作業成果“五處批注”“在摘抄本上整理作者的感悟”的要求,又有對結果“下節課檢查反饋”的要求。這樣的作業設計,基于學生課上的學習,有針對性、可操作,是實實在在的作業。
二、關注教,以教促學
“教”是主導,是橋梁、媒介,為學生的學提供必要的引導和支持。
關注語言運用的訓練。義教新課標提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積累語言經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集中的語言運用訓練,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筆者執教本課,設計這樣的核心任務:從“配圖準確,展現花之美;配文生動,表現花之韻;寄語深刻,感悟花之情”三個方面設計以“花語人生”為主題的讀書卡。完成這項任務的過程,既有語言的賞析,又有寄語的寫作,是一個集中訓練語言運用的過程。
關注學習習慣的養成。義教新課標提出,注重養成學生“耐心專注地傾聽”等聽的習慣,“清楚、連貫、不偏離話題”等說的習慣,“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等讀的習慣,“寫字姿勢正確,保持良好的書寫”等寫的習慣。[2]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為了保證學生“聽”的效果,可以提醒學生:聽的時候目光跟隨說話者,強化聽的專注性;聽的同時比照、修改自己的思考結果,強化聽的有效性。
關注思維品質的提升。義教新課標提出,語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語言發展的過程也是思維發展的過程,二者相互促進。語文課堂要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設計具有一定思維含量的學習活動,增強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性、批判性,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筆者執教《紫藤蘿瀑布》,設計了如下活動:(1)默讀課文,初識紫藤蘿。這是整體感知,把握課文主要內容。(2)跳讀課文,品讀紫藤蘿。這是對第一個活動的深化。(3)精讀課文,感悟紫藤蘿。這是對前兩個活動的總結、提升,又是對整篇課文學習的歸納。(4)學有所用,拓展提升。這是拓展閱讀,用《紫藤蘿瀑布》中學到的方法拓展閱讀課外文章《好一朵木槿花》和《丁香結》。整節課中的每個活動自成體系,又層層遞進,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能夠很好地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關注學科育人的落地。義教新課標前言中的指導思想提出,“遵循教育教學規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德育為先”。[3]語文課堂應該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養成求真創新的精神、實踐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打下基礎。通過本節課學習,學生明白“應該像紫藤蘿花一樣以堅強飽滿的生命力和樂觀積極的態度,投身到生命的長河中去實現人生的價值”,這無疑是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一種洗禮。
三、關注評,教學相長
義教新課標明確指出,在課堂教學評價時,教師應樹立“教—學—評”一致性意識,科學選擇評價方式,合理使用評價工具,妥善運用評價語言,注重鼓勵學生,激發學習積極性。關注“評”的課堂,能夠時刻把握學生“到了哪里”,然后讓學生據此糾正自己的“學”,做到“以評促學”;教師也可以據此糾正自己的“教”,做到“以評定教”。
評的主體要多元互動。既要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要有學生對學生的評價,還要有小組對學生的評價,這樣多元互動的評價方式才能使課堂的“評”真實有效。筆者執教《紫藤蘿瀑布》時,設計了“為讀書卡配圖文,賞花之美”的班內展示環節,第一個學生展示時,結合評價量規中的評價標準進行教師評價;第二個學生展示時,讓其他學生結合評價量規中的評價標準進行評價;第三個學生展示時,讓該生所在的小組進行小組評價。這樣多元互動的評價主體,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又充分保證了課堂學習的效率。
在上課過程中,不僅要關注他評,還要關注學生的自評。筆者在布置完“為讀書卡寫寄語,感悟花語”任務,闡明活動要求后,特別強調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結合評價量規中的評價標準進行自我評價。這樣,通過讓學生自評,提醒學生自己既是“學”的主體,又是“評”的主體。
評的語言要靈活多樣。教師要改變傳統的評價學生“很好”“真棒”等術語,結合學生的回答和評價量規中的評價標準,給予學生具體、恰當的評價,從而有力地推動課堂教學。筆者在班內展示環節,對表現優秀的學生作出如下評價:“這位同學的展示,關鍵句找得非常準確,紫藤蘿的特點概括得準確、簡潔,表達的思路非常清晰,所以,他的展示是‘優秀’等級。”這樣的評價具體、恰當,學生一聽就能明白,其他學生也能根據這個評價修正自己的思考結果,更好地提高學習效率。
評的內容要不拘一格。既要有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也要有對學生學習態度的評價,還要有對學生學習方式方法的評價。評價內容豐富多樣,才能關注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既照顧全體,又尊重個體,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學生在班內展示后,筆者這樣評價:“你的回答結合文中的關鍵語句進行,有內容的概括,有情感的分析,并且語言流暢。可見你讀書認真,思考問題全面。”這個評價,既有對學生展示內容的評價,又有對學生學習習慣和思考問題全面的評價,可謂“一箭三雕”,效果極好。
評的方式要靈活多變。在課堂教學中,既要有貫穿每個環節或者整節課的過程性評價,又要有每個環節結束或者整節課結束時的終結性評價,保證“評”貫穿始終。《紫藤蘿瀑布》設計了四個環節:為讀書卡配圖文,賞花之美;為讀書卡寫寄語,感悟花語;完成讀書卡,感悟花情;學有所用,拓展提升。在每個環節進行的過程中,筆者時刻結合學生的“學”進行師生、生生之間的評價;同時,在每個環節結束時,筆者通過舉手示意、學生自評和互評等方式對本環節進行終結性評價,讓師生都能明確學到了哪種程度。
綜上,基于學生的“學”確定學習目標、推進課堂教學、布置課后作業,從而真正做到“關注學”;從語言運用、學習習慣、思維品質、學科育人等方面關注“教”,從而落實教的主導作用。從評價的主體、語言、內容、方式等方面關注“評”,從而讓評真正促進學生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