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人工智能時代,智能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對教師素養、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教師的情感能力是區別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能力之一。職前教育階段,師范生情感能力培養對促進其職業認同、凸顯育人角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了防范師范生情感識別唯數據化、情感表達媒介化、情感調控非理智化、情感運用理想化等問題風險,我們要認識到智能技術的不足,并發揮人工智能優勢,通過加強認知訓練、拓寬溝通渠道、深化情感教育、開發多元情境等路徑培養師范生情感能力。
關鍵詞:人工智能;師范生;情感能力;風險;培養
中圖分類號:G6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995(2024)11-0059-07
在人工智能時代,人的情感能力、創新能力以及“人機協同智能”等這些能力是“21世紀核心素養”的關鍵成分。在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對教師素養、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耙晒獙θ斯ぶ悄艿奶魬?,教師在道德、情感、哲學、審美、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等領域具有很高的素養是十分關鍵的”。[1]情感屬于人的本質特征,教師的情感能力是區別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能力之一。當前,教師的職前和職后教育仍然沒有系統考慮教師情感的重要性。[2]過度關注現代科技的技術應用而導致人的情感疏離,以及教師本身情感能力不足,促使我們要在職前教育階段,重點討論人工智能背景下師范生情感情能力發展的重要價值、風險和培養路徑問題,為學校能開展更有溫度的教育輸送更有溫度的教育者。
一、人工智能時代注重師范生情感能力培養的價值意蘊
(一)師范生的情感能力
情感能力屬于人非認知方面的軟技能,由“情緒智力”的概念發展而來。情緒智力理論代表梅耶(Mayer)和薩洛維(Salovey)將情緒智力定義為:精確地知覺、評估和表達情緒的能力,利用情感促進思維的能力,理解情緒和情緒知識的能力,調節與管理情緒,以促進情緒和智力發展的能力。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 Daniel Goleman)認為情緒智力是:個人對自己情緒的把握與控制,對他人情緒的揣摩與駕馭,以及對人生的樂觀程度和面臨挫折的承受力。[3]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社會性技能的強調,一些學者建構了教師社會情感能力的核心內容,主要體現社會交往中的情感能力。詹寧斯( Patricia A.Jennings) 、湯姆( Karalyn Tom)等人的研究中,教師社會情感能力包括教師自我意識、教師自我管理、教師社會意識、教師人際技能、教師負責任地決策。瓊斯(Jones, S. M.)等人建構的教師社會情感能力框架包括:教師認知調節能力;教師情緒能力;教師社交或人際交往能力。[4]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點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作為一名合格教師,具備成熟且穩定的情感能力是必要條件之一。教師的情感能力主要體現為對自己和對他人情緒情感的處理能力。師范生的情感能力則是依據教師專業要求,師范生能正確認知自身的情緒情感,合理地表達情感,按照社會的要求來調控自己的情感,并能正確認知、理解和對待他人或群體情感的能力。
(二)注重師范生情感能力培養的價值意蘊
職前教育階段注重師范生的情感能力培養,對突顯人文取向的教師能力發展及其功能發揮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促進職業認同,激發師范生內在的積極情感
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職業更迭快速、多元價值觀的沖擊導致了不確定性的就業環境,很多人會從逐利、求穩的出發點來審視和選擇人生職業。為了避免此擇業觀的影響,“樂教”必然成為國家和社會選拔教師人才的首要因素?!皹方獭北磉_的是樂觀、積極的情緒體驗,包括滿足個體精神追求需要的愉悅,和關切、熱愛教育事業的崇高思想境界,以及在這種積極情緒促動下的積極教師行為。真正樂于從事教師職業,才會積極認同其價值,才會愿意付出努力投身教育事業,最終實現自我價值。
技術的快速發展同樣使得教育工作環境處于變動不居的狀態。師范生需要具備穩定的情緒調節能力來適應未來工作的需要,應對教育改革、課程與教材變革帶來的各種壓力和挫折,克服職業倦怠。Cofer等人的研究表明,情緒智力與職業倦怠呈顯著負相關。[5]情緒智力較高的教師能夠在情緒事件中更好地接收健康信息,這些健康信息可幫助他們應對壓力,由此降低倦怠的可能性。[6]社會情感能力是一種積極的情緒認知和管理能力,有助于教師感知到更多的社會支持、自信心和自尊心,它很有可能是改善和緩解教師職業倦怠的個體內部因素。[7]總之,師范生的情感能力在其專業發展中起著動力作用,能幫助他們激發內在的積極情感,形成并維持正確的、正向的教師職業認同,提升職業幸福感。
2.突顯育人角色,發展師范生專業的情感能力
在人工智能時代,人類從事的復雜工作以創造、發明、交往為核心,職業世界的從業者也就由工業時代的“常規生產工作者”轉變為信息時代的“心靈工作者”(mind workers)。[8]在教育領域,教師的角色也發生著極大的變化,知識類教學的角色正逐漸被替代,注重心靈引導的育人角色逐漸凸顯。[3]教師育人角色表現為:一方面是自身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人工智能技術承擔了知識傳授、知識結構整合的角色,教師則需要花更多精力在社會交往與協作上,包括與學生、家長、同行、相關專家及社區人員等各類人員的交互協作。教師的社會交往能力發展,可以促進其學會理解與接納他人,與他人產生共情,對別人提供支持與幫助,并獲得別人的支持與幫助,從而實現多方人員的協同育人。另一方面是對學生情感能力的培育。人工智能時代,學生群體在情感需求上呈現出多樣化和復雜化的趨勢,并且容易產生消沉、焦慮、抑郁、暴躁等消極情緒體驗。師范生作為未來的教育者,需要具備更強的情感識別、情感表達、情感調節和情感培育能力,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已經有研究表明,教師社會情感能力對學生社會情感能力有直接的正向影響。[9]可見,人工智能時代教師育人角色的突顯,必然要著重培養教師專業的情感能力。
二、人工智能時代師范生情感能力發展的主要風險
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凸顯了教師情感能力的重要性,但“唯技術主義”傾向所產生的技術藩籬,在一定程度上又會對教師情感能力發展產生阻礙。因此,我們要看到職前教育階段師范生情感能力發展面臨的挑戰及風險。
(一)情感識別唯數據化
情感識別是教師能夠識別、認識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動機和需要,并從他人立場理解他人情感情緒狀態。人工智能時代,情感識別技術的發展為教師對自己、學生的情感狀態了解提供了重要支持。情感識別技術包括語音情感識別、圖像情感識別、姿態識別和生理信號的情感識別等。智能設備提供的數據可以成為教師進行情感認知和評估的外顯化證據。但由于情感識別技術本身不完善并存在技術局限,會難以保證所獲情感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比如,語音情感識別中,背景噪聲的干擾、方言的差異、個人社會文化背景和語言使用習慣等都會對語音信號的識別和分析產生影響。圖像情感識別中,由于學生在回答問題時,頭部會出現輕微的晃動,從而導致設備無法精確地獲取面部特征點,從而降低了數據的準確性。姿態信息獲取需要依賴于特殊的設備或技術,采集工作不僅帶來很大的困難和成本,而且同樣的手勢,在不同的情況下可以表現出不同的情緒,這使得姿勢情緒識別變得很困難。生理信號要通過精密的可穿戴設備測量腦電、心電、血壓等參數,也需要在實驗室條件下進行,對這些信號進行處理和提取也極具挑戰性。[10]師范生作為易于接受新事物的教師后備軍,也是數字時代的“原著民”,對數據的敏感性較高,技術掌握也較快?!拔〝祿钡那楦凶R別以數據為情感認知的主要依據,從教師專業能力來看,這會使得師范生更側重于數據挖掘和處理能力的提升,而不是數據背后的原因分析能力、反思能力和批判能力;從效果上看會導致信息誤判,影響進一步分析和正確干預,從而影響教育教學效果。
(二)情感表達媒介化
情感表達主要指教師善于運用語言和非語言等形式適切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回應他人情感需求,并引導他人合理表達自己的情感。智能技術使人與人之間何時何地都能借助一些工具、軟件、平臺等媒介互通信息、知識和情感。“媒介化”的信息和情感傳遞方式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間接性、中介性,都需要依靠一個中介橋梁來聯通彼此。情感存在于現實的社會關系中,是人存在的屬性。情感的產生與這些關系中個體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有關,同時也與人在這些關系中所產生的社會需要以及社會對人的要求是否滿足相關。[11]情感的表達與傳遞依托于語言、文字、表情、肢體動作的綜合呈現,所以在場的直接性社會交往更能讓人及時感知對方需求,實現相互理解。間接性交互中,情感表達和傳遞上存在著多種潛在危機。一是情感失真。在借助文字符號的互動中,當互動者有意隱藏個人情感時,對方就不能通過其面部表情、語言、肢體等方面獲得其他情感信號,因此難以及時認知對方的真實情感。二是情感失德。在非現實性的社會關系中,個體容易忽視道德感。隨意發泄不滿情緒、攻擊他人,不在乎他人情緒狀態,并且不用承擔任何責任成為網絡交互的主要病癥。三是情感失美。情感的表達也體現著審美的水平,傳遞著心靈、語言、樣態的美。網絡交互、人機交互因為缺乏與生命體的直接互動,很難從心靈感受到內含高審美水平的情感。
當代師范生正是經歷著媒介化信息與情感傳遞的生活狀態,養成了這種間接式情感表達的習慣,會忽視情感的真實感、道德感和美感。這樣會使教師對學生情感的敏感性和覺察力不足,從而導致共情力弱化的問題。共情力是教師能從學生的視角思考問題,能認知上理解學生的感受、言語或非言語信號;情緒上,教師能夠體驗學生當時的心理,并與學生當時的情緒心理共情,與學生的感受息息相通。“交往行為主要是一種相互理解” [12],共情力弱化會導致師生雙方理解受到阻礙,影響有效的人際交往與溝通。
(三)情感調控非理智化
情感調控是教師能正確看待自己的挫折、失敗,合理調控自己的不穩定情緒;善于幫助學生調節、管理不良情緒。英國教育學、心理學博士戴維·方塔納認為成功的教師的重要品質之一就是教師的情感是成熟的、是比較穩定的。赫洛克提出情緒成熟的標準有:能夠合理地控制因疾病引起的不穩定情緒;能預料行動的結果,控制環境;不壓抑自己的情緒表現,而是將情緒升華到社會性的高度來對待;能夠洞察、分析各種刺激情境,謀求情緒的自我穩定。[13]成熟而穩定的情感意味著教師情感必然體現出“深刻的理智感”,一方面能夠按照社會的要求來調節與控制自己的情緒,另一方面,從學生生命成長的關懷與尊重出發,提升控制情緒反應的能力。
互聯網環境中創建自由、身份多元、信息不固定的文化樣態,決定著其“去中心化”的特點,即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社會的中心?!皵底治幕膶嵺`就是個體化、后現代主義和全球化的表達”。[14]個體化的本質使得智能時代師范生的情感調控體現出“非理智化”風險,主要體現為:一是隨意性。個體在處理一些突發事件時,情感的表達和調控通常不是依據如公正、關愛、仁慈等教育倫理,而是依據本能、情緒、偏好和個人價值觀等進行判斷和行動。[15]個體的情感調控主要基于自身的主觀感受,受感性的情緒支配,而不受傳統、場合及社會規則的約束。二是私人性。個體缺乏一定的公共精神和“大我”意識,對于師范專業的選擇、學習和職業規劃更多地是處于該職業帶來的利益,而不是社會價值感和使命感?!按笪摇钡南忾g接導致“個人”權利意識膨脹而公共責任意識匱乏。[16]缺乏公共精神和責任意識,面對多元、復雜的教育及生活境況,師范生將不能站在社會、家國的高度來調節與控制自我情緒。
(四)情感運用理想化
情感運用是教師能針對不同情境、他人情況投入或運用相適宜的情感。由于師范生對現實教育情況還不了解,對教師職業、真實的教育感知還處于理想狀態。認知與情感是相互聯系的。師范生對環境、他人的理想化認知會導致其理想化的情感運用。其一,對教師職業的情感。在當前就業比較激烈的環境下,有些人選擇師范專業可能更多在于教師職業在受益層面的一些社會性評價,比如“鐵飯碗”“時間相對自由”“有假期”等,而不是真正對這個職業的熱愛。這樣的認知,會使得他們的情感更多會停留在一種輕松感、舒適感的狀態,少了追求卓越的激情。其二,對學生的情感。當前師范院校中傳統的教師教育模式仍占據著很大比例,對于教育實踐課程的設計與實施還不夠充分。所以師范生對現實的教育實踐體驗不足,情感運用情境較為單一,對于學生多樣態的情感需求了解和應對機會都比較少。這導致師范生在情感投入時主要從理論視角和自己的先驗看法出發,覺得自己是這樣的感受,學生也一定是這樣的感受。這些較為理想化的情感狀態存在,新手教師一旦走入崗位,體會到教師職業的諸多困難、教育的變革性、教育實踐的復雜性與期待有著一定差距,會因不能有效應對而產生較大的挫敗感和壓力,導致焦慮、緊張、抑郁等不良情緒滋生。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師范生情感能力培養的實踐路徑
為了應對師范生情感能力發展風險及問題,當前師范教育應該以情感型師范教育為發展方向??撕辗蛘J為情感師范教育強調個人本身的價值和態度的形成,以及人與人之間感情和技能的發展。[17]人工智能時代,我們要認識到智能技術的不足,同時凸顯人的高級智慧、情感、價值和態度,合理利用“人機協同”輔助師范生情感能力培養。
(一)加強認知訓練,提高情感識別的準確性
鑒于人工智能的情感局限性以及當前情感識別技術的不足,我們并不能依賴于情感識別技術所獲得的數據來判斷一個人的情感需求和狀態,進行行為決策。智能設備所提供的情感數據,對于教師進一步了解其情感狀態具有參考價值,但是其真實性和準確性需要進行進一步的評估與判斷。[18]人的認知能力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主體是否覺察到對方表現出來的情感信號、認為哪些是重要的情感信號、怎么看待和分析這些情感信號的意義,決定著情感識別的結果和質量。因此,加強師范生的認知能力訓練很有必要。一方面是多感官認知力,主要包括:觀察力,能敏銳地觀察他人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結合對方的性格特征和行為習慣來理解其傳達的情緒信號;傾聽力,能耐心傾聽對方的情感訴求,并能及時給予回應;語言表達力,能用語言全面、準確地描述自己的情緒感受,或者運用追問、啟發的方式引導他人描述情緒感受。師范生的觀察力、傾聽力和語言表達力訓練可以在人際交往、合作共事和專項訓練的活動中進行。另一方面是思維能力,主要包括對數據的分析能力、評估能力和反思能力,以及多種信息的組織和綜合能力。在思維能力訓練中,教師需要更多地指導師范生結合多種信息鑒別數據的真偽,推理其產生的原因,從多種理論視角解釋、分析數據,將多種數據、信息結合起來系統看待結論。這兩大方面的認知能力訓練,是從人的智慧層面出發,發展師范生高水平的情感信號識別、組織和判斷能力,提升情感識別的及時性、全面性和準確性。
(二)拓寬溝通渠道,促進多形式的情感表達
為了避免互聯網溝通使個體的情感交往和發展出現“異化”,過分追求個人自由和情感的極端化表達。教師教育中,需要拓寬溝通渠道,通過多樣態的人際溝通,促使師范生獲得多種形式的情感表達機會,提升情感表達、識別和理解能力。一是整合線上線下溝通。線上溝通可以通過文字、圖像、符號等更全面地、形象地表達人的情緒感受,并且有記錄、追蹤和評價功能,能較好地滿足個性化需求。而線下溝通對于真實情感的感知、復雜情感的捕捉、人和人之間情感親密性的強化,以及借助肢體語言的情感傳遞,又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優勢。人工智能無法完全取代真實的人際互動,它可能缺乏處理復雜情感交流的能力,如理解諷刺、幽默或非言語線索。[19]教師在線上溝通所了解到的背景資料、文字信息、圖像、數據等信息更多是作為線下溝通的輔助性材料。教師在線下面對面溝通中則要整合這些輔助性材料,通過進一步深入交流促進雙方的情感理解。二是增強團體互動。團體互動讓師范生體驗與不同個體、群體的多向度溝通,學會從中觀察、理解不同人對同一事件的情緒反映,學會如何以合適的形式表達自我、調整自我以對團隊產生積極影響,提升集體歸屬感。智能技術需要在團隊展示、資源整合、評價科學方面為師范生的團體互動提供更便利的條件,和適合不同團隊的學習環境。教師則要創設適宜的促進師范生人際溝通、合作完成的學習項目和實踐情境,提出交往要求并協助團隊互動。三是提供個性化指導。個性化是智能教育的主要特征。多種形式的溝通目的在于,教師根據對學生的全面了解給個體或團體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服務,幫助他們相互理解、提高人際交往能力。而這樣的溝通體驗,對于師范生來說,不僅僅提升情感能力,同時也獲得一種教育示范。
(三)深化情感教育,提升情感的理智水平
為了發展師范生成熟而穩定的教師情感能力,教師教育階段要系統開展情感教育,讓師范生從認識、態度和價值層面全方位提升情感的理智水平。
1.強化價值層面的情感目標設計
人工智能時代,凸顯育人角色的情感品格培養是重要的教師培養目標。育人導向的情感品格內含著明確的價值導向,主要表現為響應社會層面育人需求的積極態度,以及對個體層面人的生命、價值、尊嚴的維護與關切。教師教育的情感目標設計上要尤其強化態度和價值向度的關照,將持久而堅定的教育情懷,胸懷大局、心有大我、樂教愛生的教育家精神作為重要的目標方向引領,使師范生更加清楚地知道情感發展的方向和標準,并以其為標調控自我情緒情感。
2.增加社會情感學習內容
社會情感能力(Social Emotional Competence)是21世紀人才應該具備的適應社會、勝任各項社會性工作的核心能力。它被看作是情緒智力在各種情境中的應用,是可以像智力發展一樣通過學習、練習并在具體情境中應用而獲得的能力。[20]有研究表明,當教師傾向于培養自己的社會情感學習時,壓力水平就會降低,工作滿意度就會提升,還有助于他們發展友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收獲更好的學習成果。高等師范院校應建構以“情感—人格”為導向的教師教育課程結構體系,增加社會情感學習內容,提升整體認識。一方面開設專門的社會情感學習課程?;趪馕墨I的分析,高校設置教師社會情感課程也是發展教師社會情感能力的一個重要策略。[21]社會情感學習與學生在學校學習的任何一門學科無異。它應該是教與學過程中的一個既定部分。[22]師范教育階段的社會情感學習課程內容應該包括教師職業應該具備的情感素養,自我情感知覺、情緒調控的知識與方法,情感表達的形式,人際溝通、建立人際關系、與人合作的技能,自身進行社會情感學習以及引領學生進行社會情感學習的策略等。另一方面,將社會情感學習內容融入學科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學科知識內含的情感要素,比如公正、真誠、熱愛、尊重、感恩、寬容、敬畏、同情、審美等。這能對師范生的情感表達、調控與運用在價值選擇上提供合理的標尺,使其做出正確的判斷和外化行為。教師還要基于學科內容、跨學科主題設計多種形式的合作學習、綜合學習,加強師范生在人際溝通、交往、協商、合作中情緒表達與調適的實踐訓練。
3.構建關愛型課堂環境
師范教育的課堂是教人如何育人、如何愛人的課堂,本身應該是師生雙方投入人文關懷的關愛型課堂。正如南?!じダ椎热酥赋觯骸盀榇龠M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信任,我們必須每天向學生示范其樣態和感受。我們應有意識地關注自己作為教育工作者的信譽度,用行動向學生展示一個充滿關愛的課堂是如何運作的?!?[23]盡管這是針對中小學校的觀點,但對師范院校同樣適合。教師教育者自己需要作出示范:表現出對學科、教育的敬業與激情;表現出很有熱情地、有耐心地支持學生學習;表現出對學生的積極態度和關愛,展示如何傾聽并向學生傳達尊重、鼓勵的信號;創造關愛他人的課堂環境,促進學生相互理解和關愛,對他人表示尊重、關懷和支持。在關愛型課堂環境中,師范生不僅體驗和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懷、信任,發展親社會技能,也是在學習如何去運用情感構建這種關愛型課堂。
(四)開發多元情境,增強豐富的情緒體驗
“情感是人對外界事物的心理體驗,但這種體驗不是軀體下意識的被動反應,而是人有意識的參與體驗的過程”。[24]人的情感不能被動獲得,而是在豐富多樣的主體活動體驗中滋生的?!叭送ㄟ^豐富多彩的文化情境與人際情境,使其消極情緒得到合理宣泄,使情感表達準確、合理而豐富”。[25]開發真實情境與虛擬情境相結合的多元教育情境,是促使師范生豐富情緒體驗、訓練在不同情境中投入恰當情感的重要措施之一。
1.進入真實的現場情境
人工智能時期,將教育實踐作為師范生情感能力發展和實施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徑顯得尤為重要。在真實的教育情境中師范生會面臨各種學生情緒問題,如學生的焦慮、沮喪、緊張、愉快、興奮等,師范生要在情境互動中學會如何認識和應對學生的情感需求,學會設身處地地理解學生情感,幫助他們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師范生還要通過觀察、調研和親身體驗,學會如何在真實的課堂上融入情感因素,如何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尤其是遇到困境、挫折時識別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師范生在真實的教育環境中體驗情感運用和情感教育的過程,才能理解教育情境的多變和復雜性所衍生出來的復雜情感,才能知曉自身需要培養什么樣的情感能力。因此教育見習、實習中,要凸顯師范生的情感能力目標以及相應的情感認知、情感體驗、情感教育方面的活動設計和評價,讓師范生有意識地錘煉、培育自身的情感能力。
2.感知復雜的虛擬情境
師范教育階段,師范生接觸和體驗各種復雜教學情境的機會是有限的。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很好地創造多元的、復雜的虛擬學校及課堂環境,為師范生提供多種個性化學習服務。如果是已經錄制的視頻,師范生可以作為學習者、研究者,通過觀察、感受教師和學生的情感表達、情感調節,和導師、同伴共同分析情境,來理解教師的情感外顯特征。如果是虛擬技術課堂,師范生可以以教學者的身份,根據個性需求進行片段的或是整體的模擬課堂教學,以練習情感表達及情感運用等方面的能力。如果是遠程、在線課堂,師范生則可以從“人機協同”的視角,體驗非現實課堂環境中,教師如何更生動地表達情感,調動學生積極情感等。總之,人工智能技術可以為學生感知和領略復雜的教育情境,增強多種情緒體驗提供更多的支持。
參考文獻:
[1]項賢明.在人工智能時代如何學為人師?[J].中國教育學刊,2019(3):76-80.
[2][19][25]劉胡權.教師專業發展的情感基礎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9、71、179、91.
[3]丹尼爾·戈爾曼.情感智力[M].耿文秀、查波譯.上海:上??茖W教育出版社,1997.
[4][21]張靜靜.教師社會情感能力框架及發展策略——基于國外文獻的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21(8):103-115.
[5] Cofer,K. D.,Hollis,R. H.,Goss,l.,Morris,M. S.,Porterfield,J.R.,& Chu,D. I. ( 2018) . Burnout is associated with emotionalintelligence but not traditional job performance measurements in surgicalresidents. Journal of Surgical Education75(5) .1171-1179.
[6] 李明蔚,毛亞慶,毛涵穎. ( 2019) .特質情緒智力及其在教師研究中的運用[J].現代教育管理,(10),83-89.
[7]田瑾、毛亞慶、熊華夏.變革型領導對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社會情感能力和幸福感的鏈式中介作用[J]. 心理發展與教育,2021(5):743-751.
[8]張華.論核心素養的內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0-23.
[9]李明蔚、毛亞慶、顧欣.教師社會情感能力對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影響:多重中介效應分析[J].教師教育研究,2021(6):24-31.
[10]江波,李萬健,李芷璇等.基于面部表情的學習困惑自動識別法[J].開放教育研究,2018(4):101-108.
[11]毛亞慶、魚霞.如何理解社會情感學習[J].中國電化教育.2024(1):16-22.
[12]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第1卷)[M].洪佩郁、藺菁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117.
[13]高明書.教師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9-70.
[14](英)文森特米勒.數字文化精粹[M].晏青、江凌、姚志文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151.
[15]王慧、朱小蔓.論當下教師情感表達的三個主要誤區[J].教育科學研究,2018(1):50-52.
[16]許紀霖,宋宏.現代中國思想的核心觀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09.
[17]闞兵,馬志穎.人工智能時代情感教育的價值、困局與建構[J].電化教育研究,2023,44(12):35-41.
[18]房晶晶.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師情感能力新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3(10):98-102.
[20]杜媛、毛亞慶.從專門課程到綜合變革: 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發展策略的模式變遷[J].全球教育展望,2019(5):39-53.
[22][23](美)南?!じダ?、道格拉斯·費希爾、多米尼克·史密斯.社會情感學習[M].邢天驕,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4:1、125.
[24]郭景萍.情感社會學理論、歷史、現實[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
Cultivation ofEmotional Ability of Normal Studentsin the Context of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ang Li-mei, Li Xin-yan, Huang Shi-qing
(Faculty of ArtificialIntelligence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Hubei, China)
Abstract: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and challenges to teachers' literacy and roles. Teachers' emotional abili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bilitie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t the stage of pre-service educ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emotional ability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highlight their role of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risk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emotion recognition being data-only, emotion expression being media, emotion regulation being irrational, and emotion application being idealized, we should recognize the deficiency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cultivate the emotional ability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by strengthening cognitive training, broadening communication channels, deepening emotional education, and developing multiple situations.
Keywords: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ormal students; affective faculties;Risk;cultivate(責任編校:周文鼎)
基金項目:
華中師范大學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項目。
作者簡介:
1.汪麗梅,女,云南保山人,教育學博士,華中師范大學人工智能教育學部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課程與教學論,教師專業發展;
2.李昕妍,女,江蘇鹽城人,華中師范大學人工智能教育學部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現代教育技術;
3.黃詩情,女,湖南長沙人,華中師范大學人工智能教育學部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現代教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