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入開展體育人文交流,講好中國體育故事,傳播中國體育文化,構建中國體育話語體系是新時代落實體育強國戰略的重要內容,是提升國家形象和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培養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體育故事”的能力,使體育專業學生成為既具有國際視野、又懷有高度民族自信的社會主義一流體育人才是新時代背景下高校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任務,是體育類院校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一個重要體現。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體育文化;《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英語》課程;體育人才培養;課程思政
一、引言
“體育是人類健康之具,是育人之道,是民族之氣,是精神與意志之形,是人類動態藝術之極,是人類和平交流之使。體育者,國民之大事也。”[1]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和國際關系發生深刻變化,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和科技的飛速進步,中國在國際政治舞臺的角色也發生了重大轉變,承擔的國際責任也日益增加。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為新時期國際關系發展指明了方向,增進理解,合作包容,互惠互通是實現這一偉大目標的基礎。當前,中國體育事業發展步入新的發展時期,體育在社會活動和人際交往中承擔的作用和地位日益豐富和凸顯。除了傳統的強身健體、休閑娛樂、展示國家形象的作用,體育在增進國際交流、傳播國家和民族文化方面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注重培養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體育故事”的能力,以滿足日益增多的體育領域多行業、多層次、多渠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需要,讓體育人才能更好承擔起傳播中國體育思想理念和文化、提高中國國際體育話語權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思想的重要舉措,也是新時代高等院校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是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重要體現。
二、培養體育專業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傳統體育故事”能力的必要性
(一)中國傳統體育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體育”一詞雖是西方的舶來品,但中國傳統體育文化是孕育幾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系的一個重要的象征符號,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物質載體和傳播工具,受中國各個歷史階段的社會政治、經濟、宗教、藝術等其他文化現象的影響。中國傳統體育在其發展和傳承過程中,不僅演化出了豐富多彩的運動形式,還以多種運動形式為依托展現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精神智慧,是中國多民族、多地域特色文化和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2]
(二)傳播中國傳統體育文化是新時代國際化背景下加強體育人文交流的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舉辦國際體育賽事、加強體育人文交流是提升國家形象和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舉措,在此過程中要遵循“以我為主,兼收并蓄”的原則[3][4]。“以我為主”就是要對中國文化有高度的自信和自豪感,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對我國的優秀體育文化有全面深入、精準到位的理解,這樣才能自覺地傳播中國傳統優秀體育文化和理念,尋求理解與認同,從而增強中國體育的影響力,構建中國體育話語權。“兼收并蓄”就是要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去理解、學習和吸取其他國家、其他民族體育文化的精華,取其所長,為我所用。這是一個雙向表達、雙向溝通,從而達成共識與理解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作為國際化背景下使用最廣泛的世界通用語言的英語,無疑是國際體育文化交流中一項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語言工具。
(三)用英語傳播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能力是新時代體育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內容
人才培養是國之大事,為實施體育強國、教育強國、健康中國的戰略目標,體育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應定位于培養兼具國際視野和民族情懷、能滿足社會主義新時代需求的一流體育人才。在國際化背景下,積極開展國際體育教育領域的互作與交流,采用中外院校與機構合作辦學、教師互派、留學生互派、實現平臺資源共享等方式是體育院校提高人才國際化視野、科研能力、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此國際交流日益深化的背景之下,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中國文化情懷,提高中國文化自信,增強學生以英語為工具自覺、有效地傳播中國優秀的傳統體育文化,講述中國體育故事的能力,這也是各類人才在國際交流中能實現平等順暢、互贏互利、共同發展目標的必備條件和素質,是新時期各體育院校英語類課程教學的基本目標和任務。
(四)培養學生用英語傳播中國傳統體育文化是體育院校英語教學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一個重要途徑
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一直都是大學英語——我國高校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的教學目標。作為我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的一個重要內容,大學英語教學在過去三十年中,一直比較偏重于通過英語教學學習西方先進文化、思想和科學技術。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也應在“立德樹人”目標的指引下,以傳承中國優秀文化為己任,將培養學生用英語表達并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為社會輸送既具有國際視野,又具有愛國情懷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體育院校承擔著為新時代體育事業發展培養既具備體育及體育行業相關知識和技能,又懷有高度家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同時還具備熟練的國際交流的語言能力和交流技巧的各領域、各層次專業化人才的重任,用英語表達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和思想是新時代背景下體育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的重大歷史使命和責任。
三、《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英語》課程建設工作
課程建設是人才培養的第一要素和基石,在影響所有人才培養質量的因素中,課程是關系最大的,超出所有因素之上。課程建設與人才培養目標緊密相連,有什么樣的培養目標,就有什么樣的課程。要培養學生的“用英語講好中國傳統體育故事”的能力,就要開展相關的課程建設工作,在課程設置、教材建設、教師準備、課堂教學、課程考核等方面精心組織和實施。本文以《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英語》課程為例,探討課程建設中的多個環節和要素。
(一)課程設置
1.目前國內體育專業院校開設相關類課程的情況
本研究通過學校網站信息搜索,并對國內6所體育院校的10名英語教師進行訪談,了解了其所在院校目前開設英語類選修課程的情況。據了解,目前各體育院校開設的英語類體育專業選修課程主要有兩類:
第一類,運動項目類英語,如:《武術英語》《籃球英語》《足球英語》等,教學內容主要包含項目的動作名稱、技戰術名稱、項目比賽規則、項目發展簡史、著名賽事和運動員等,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基本詞匯,理解有關題材的英語閱讀材料,并能使用所學到的術語和知識點進行簡單的口頭表達和交流。
第二類,體育文化類英語,以介紹現代體育比賽和現代西方體育思想和文化為主要教學內容,如:《奧林匹克英語》《冬奧英語》《體育英語報刊選讀》等,教學材料的題材主要涉及奧運會和冬奧會歷史與文化、著名賽事和著名運動員等。從上述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來看,除《武術英語》課程在教學中會涉及有關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體育文化的有關內容外,目前尚未有高校專門開設以英語為工具系統地學習中國傳統體育文化,以讓學生能夠通過英語來系統地掌握有關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詞匯和表達能力的英語類選修課程。
2.課程建設目標
本課程設定為體育教育、民族傳統體育、社會體育、體育新聞專業的通識類選修課,也可作為其他體育相關專業的公共選修課。學時設置為36學時,2學分,開設學期為大三第一學期。教學目標設定為:以中國傳統體育思想和文化為教學內容,以詞匯和知識點為抓手,培養學生良好地用英語表達和傳播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能力,特別是口語能力;能使用英語介紹中國傳統體育思想和文化的概況、特點和歷史發展脈絡,重要哲學思想流派的主要觀點和主張以及對體育項目的形成和發展所產生的影響;能用英語表達中國各傳統體育項目的發展歷史,其中所蘊含的哲學思想要點,相關的歷史文化和代表人物,項目的具體規則和特點;能使用英語思辨地對中西方體育思想和實踐的異同做出比較與評價。
(二)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課程建設的組織者和實施者,關系著課程建設的成敗;反過來,通過課程建設也可以使教師的專業能力、業務能力得到拓展與提高。
課程建設的過程,一方面,是將現代英語教育教學理念應用于新時代英語教學實踐、提升自己專業能力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是英語教師主動學習、深刻理解中國傳統體育文化,拓展自己的專業領域和空間,將英語教學與體育專業院校為實施體育強國戰略目標培養合格人才的重大歷史使命相融合的過程。作為新時代體育院校的英語教師,應充分認識到自己肩上的使命和責任,注重學習、更新、拓展自己的知識體系和專業領域,以英語為工具,融入和參與體育專業領域的教學和科研活動,積極探索新時代體育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開展《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英語》課程建設,也是體育院校英語教師在新時代“立德樹人”教育目標指引下提升育人意識和育人能力,增強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的主動實踐,是落實課程思政教學的一個有效途徑。
(三)教材建設
目前圖書市場上尚未有正式出版的適用的相關教材,故采用教師自編講義。教學用英語材料選編或改編自權威專業網站和書籍,部分內容為教師本人翻譯或自編。
中國傳統體育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不僅包含著豐富多彩、種類齊全的體育活動和項目,也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體現著中華各民族人民的道德精神境界和智慧。教材講義牢牢把握文化的視角,以中國傳統體育項目在各個歷史時期的演變、相關的歷史人物、項目中體現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等內容為素材反映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概貌。參照中文版《中國古代體育》(任海著)、《中國體育思想史》(崔樂泉,楊向東主編)、《中國古代體育文化史》(楊向東著)等權威著作,講義構思從中國傳統體育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個部分來組織編寫。物質文化部分的內容包括:中國傳統體育器物、名人軼事、中國傳統體育項目;傳統體育制度文化;傳統體育精神文化和傳統體育思維觀念等。講義的選材和編寫過程中,充分考慮到體育院校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和學習特點,難度和長度都需要適中;講義的呈現方式也應采用生動有趣的PPT方式,通過圖片、動畫、短視頻等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學習效果。
(四)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從體育類專業學生學習特點和實際英語水平出發,采用內容教學法與任務教學法相結合的方式,圍繞有關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及具體體育項目等內容,通過讀-講-說-背-說等學習環節多層次、多方法鞏固詞匯和語句表達的記憶,鍛煉學生使用所學詞句表達知識點的口語表達能力;以專業基礎詞匯、文化知識點的英文表達為教學重點,結合學生已具備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專項技能,教學活動采用提問-回答、朗讀背誦、動作展示和表演、主題演講、專題辯論、小組討論活動等讓學生動起來的方式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教學過程中注重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和設備,通過圖片、短視頻、電影片段等形象化教學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
(五)課程考核
本課程注重對學生英語實際運用能力的考查,考核方式采用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加強對學生平時學習過程的記錄,通過及時反饋督促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期末考核以對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知識點的英文表達為考查重點,采用朗讀、提問、專題復述的形式對學生的語音語調、詞匯和知識點的掌握、辯證思維能力進行全面考查。
四、構建培養體育院校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體育故事”能力的多條路徑
通過專門的課程建設和課程教學是培養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體育故事”最直接而有效的方式,解決的是“怎樣培養人的問題”,但卻不是唯一的方式。除此之外,專業和專項課學習(雙語教學)、國際賽事志愿者服務培訓及實踐、第二課堂、社會實習與實踐、外教講學、短期國外學習與交流都是學生學習和鍛煉這一能力的好機會和好場所。
從落實體育強國戰略和課程思政的角度看,培養學生“英語講好中國體育故事”能力是關系到學校“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是學校的大事。構建培養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體育故事”能力的綜合支撐體系需要學校管理部門的頂層設計、組織實施、制定相關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調動教師和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體育文化類課程建設的總體部署到教師培訓,從學生社會實習和實踐活動的開展到志愿者培訓,從國外專家講學到留學生互派,都需要教學部門、教學管理部門、學生管理部門多部門聯動,精心設計活動方案,提前培訓,指導學生主動開展中國體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活動,并安排專門的教師負責和現場指導以確保效果。
參考文獻:
[1]楊向東,中國古代體育文化史[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
[2]盧興,郭晴,尹媛潔,等.價值期待與情感橋接:中國傳統體育文化海外接受的實證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2,46(09):9-19.
[3]杜尚澤,李中文,馬劍.習近平親切看望索契冬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N]《人民日報》,2014-02-08(1).
[4]葉賦桂,本科教育的三重境界[J],北京教育(高教).2022(06):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