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運用文獻資料、對比分析法,深入剖析2017—2020周期及2022—2024周期藝術體操集體項目規則變化,旨在助力我國藝術體操集體項目本周期實現更高的競技水平和備戰目標。研究結果表明:(1)精簡協作數量、新增聯合難度、提高交換標準、提高難度分值,項目更突出了多樣性和驚險性的發展勢頭;(2)主題明確、內涵豐富、不拘一格地展現多變的身體和器械動作,且淋漓盡致地烘托音樂主題的藝術作品將成為大勢所趨;(3)細膩、精準地完成質量將最大化突顯成套的質感。
關鍵詞:巴黎奧運;藝術體操;集體項目
一、引言
藝術體操作為一項典型的技能主導表現南美類運動起源于歐洲,被認為是藝術與體育相平衡的美學活動[1]。隨著巴黎奧運新周期的到來,國際體操聯合會頒布了2022-2024藝術體操國際評分規則。它不僅是項目開展的指導性綱領文件[2],給競賽動作提供評價依據和尺度,同時也為成套的創意和編排指明了方向。在復雜的成套結構中,藝術體操運動員面臨著將美學、器械技術和肢體動作結合起來的艱巨任務[3]。本研究深度解析2017—2020周期及2022—2024周期國際評分規則,為進一步鞏固并提升我國藝術體操集體項目在世界競技格局的國際地位,在巴黎奧運周期尋求競技水平的新突破提供理論依據。
二、研究對象
本文以對比2017—2020周期(簡稱2017版評分規則)和2022—2024周期(簡稱2022版評分規則)藝術體操國際評分規則具體項目條款作為研究對象。
三、研究方法
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對比分析法,分析藝術體操2017版評分規則和2022版評分規則集體項目部分,就難度、藝術、完成部分的內容和當前國際藝術體操項目發展情況進行統計與總結,為研究提供數據支撐。
四、研究結果
(一)難度部分變化
1.“巧”而“難”的身體難度
身體難度價值的高低和運動員完成質量的優劣是考量隊伍技術水平的重要因素。身體難度類型除了基本的跳躍、平衡、旋轉和全身波浪,還包括結合旋轉的動力性動作(R)。圖1對2017—2020及2022—2024兩個周期評分規則的身體難度數量的對比可見,2022版評分規則中身體難度類型的數量均有不同幅度的提高,尤以跳步和旋轉類增長顯著,且單個身體難度的基礎分值由最高0.6增加至0.7,預示著運動員有更多元的難度選擇空間,競技水平較高的隊伍一般具有更豐富的難度儲備,可選擇更高分值的動作來擴大身體難度動作價值的差距,且身體難度、器械動作和音樂特征和諧一體、渾然天成,打磨出“整體”的概念。

除此以外,身體難度類型新增了“Combine Body Difficulties”(聯合身體難度),聯合身體難度可以包含來自相同或不同身qks5A80QpfUTnKPvEcFcQg==體難度組,但必須按特定的要求連接兩個不同姿態身體難度。其價值是將兩個難度分值疊加,且第一個身體難度的屬性決定了該聯合難度所屬的類型,同時聯合難度被視為一個身體難度[4]。可見,在當今高密度、高強度、高難度的成套中,價值高、連接新、完成穩的聯合難度無疑能最大化地彰顯運動員的獨特風格和技術水平。不拘泥于傳統單個身體難度的束縛,使跳步、轉體、平衡三類難度精妙地結合“再加工”,既能節約完成時間,也給身體難度動作的再創造和成套編排的豐滿化提供了更廣袤的空間。
結合旋轉的動力性動作(R)要求高拋后完成2個或多個結合旋轉的動力性動作,隨后接住器械。集體隊伍所有運動員應朝同一方向移動,或朝不同的方向分組完成。R的方面變化更注重動作的完整性和高度統一性,高拋器械后連續2次的旋轉標準提升了動作的驚險性、整齊性,賦予項目朝著更高、更難的方向發展。
2.“高”而“遠”的交換難度
交換難度指5名運動員全部完成高拋或遠距離的拋和接,難度的最終分值由基礎分值和附加標準兩部分組成。主要變化體現在:
(1)交換基礎
由表2可見,2022版評分規則交換難度的基礎分值雖仍為0.2分,但交換的標準愈發嚴格,要求運動員交換拋接相距至少8米或高度超出運動員2倍的身高,這對成套編排中隊形調度、時間分配、空間利用及拋接技術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戰;
(2)地面姿勢
2017版評分規則中運動員呈跪姿、坐姿等,身體與地面有接觸即為有效的地面姿勢,但2022版評分規則要求運動員整個軀干必須接觸地面,這意味著運動員只要有呈仰臥、俯臥或側臥完成時,才能獲得地面姿勢0.1的加分因素;
(3)分組
無論是同種器械,亦是不同種器械都對“分組”形成了更清晰的定義。由此可見,“高”而“遠”已成為交換難度的必備條件,若想獲取高分值的交換難度,必須注重每名運動員體能水平和器械技術提升。

3.“精”而“驚”的協作難度
器械與身體技術的整合是現代藝術體操技術的核心,也是藝術體操的競技特征之一[5]。協作難度的編排需要斟酌成套的主題寓意、空間利用、隊形調度、配合多樣,通過巧妙構思使每名運動員分工合作、完美配合。上個周期2020年東京奧運會全能前三名隊伍全能成套的協作加起來均在130個動作左右,這更像是眼花繚亂的“雜技”盛宴,過度追求協作難度分值,從某種程度上缺乏了器械本身的特性和成套藝術美感的展現,裁判員的記錄亦是應接不暇,難免因評判紕漏產生得分的爭議和申訴。通過調整,2022版評分規則限制一套成套中最多18個協作難度。在新周期規則指導下,集體項目協作的數量已大幅削減。


通過表3看出,CC的定義和分值變化較大,由原來每個0.1分增至0.3分,且運動員可以通過使用附加標準疊加提升其分值。計分標準多維化,促使運動員建立更具巧妙、新穎的配合關系才能得到CC協作難度的加分。

新增加結合托舉/支撐運動員的協作“Collaborations with Lifting/support of the gymnast”(CL),允許將運動員(們)提升至高于同伴站立姿勢的肩部水平位置以上,并在空中完成各種姿態。托舉不僅能凸顯集體項目力與美的團隊特征,在不同空間表現運動員身體的交流和互動,最大程度展現隊伍的藝術創意、體能水平和團隊默契,精心雕琢的托舉無疑將成為成套中出其不意、畫龍點睛的標志性亮點。
(二)藝術部分變化
藝術表現是情感變化的產物,亦是藝術體操的靈魂。將有聲無形的音樂形式與有形無聲的動作表現有機結合、貫穿始終,達到運動與藝術的和諧統一,是該項目內涵與外延的最高體現。新周期規則更明確地解釋音樂應充分表達指導思想,最終展現出有“故事”情節的成套,呈現讓人難以忘懷的藝術效果。對“動作與音樂的節奏不匹配”上周期最多扣除1分,到2022版評分規則最多扣除2分,同時特別強調了藝術性的 “動力性變化”“動力”既是在肌肉的松緊張弛間產生的物理之力,體現身體運動的節奏和方向,又如蘇珊 朗格所說的“虛幻的力”——能被“感覺到”的能量,“力”的不同類型及其驅動性又為身體的表達帶來“勢”態的靈動多變[6]。成套動力性的體現伴隨音樂,通過身體和器械動作的節奏、強度、力度、速度的變化,反映出時間和空間上的動態轉換,構成了張弛緩急、跌宕起伏地對比美和平衡美。更值得注意的是舞步組合由以往的難度價值動作,過渡至藝術價值中。舞步不僅是簡單持續8秒的一串步伐變化,而轉變成將身體的各個部位充分地參與到其中,使器械和身體極盡地詮釋音樂特征和主題風格,舞步中也不再限制基本器械動作的要求,只要器械保持運動狀態即可,激發運動員在舞步時創造更加靈動、有趣的器械動作,從而完美地表現主題風格。
(三)完成評分強調細膩
除了獨具匠心的編排創作和高超出眾的難度選擇,制勝優勢的決定權更取決于運動員穩定、高規格的完成質量。在“規格就是金標準”的藝術體操發展格局下,高質量地完成每一個身體難度是提高競賽成績最直接、最具時效性的根本途徑[7]。2022版評分規則延續了動作技術小、中、大及以上錯誤扣分,對身體姿態、交換拋物線等細節扣分力度進一步加大。但難度與完成質量之間存在無法逾越的矛盾,一般情況下,難度分值的提升會導致完成質量的下降[10]。如何在獲取高分值難度的基礎上又能保證高質量的發揮,將更加考驗教練員對細節的把握以及運動員競技水平。高質量、嚴標準、超穩定的場上表現,才能極盡體現成套的編排意圖。
五、結論
高標準的器械交換難度和新增的聯合身體難度,需要運動員具備足夠的體能儲備才能快速適應動作技術的快速革新,確保競技水平的穩定發揮。精簡協作難度,使每一個動作的編排都縝密思考、大膽創新,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價值和作用,不斷強化器械和身體相互交融的緊密關系,貫徹“整體”的概念。
藝術性的極致追求,更突顯項目追求美的本質。主題鮮明、情感豐富,將文化、音樂、時間、空間和動力高度整合的成套作品,才能成為藝術表達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
完成扣分嚴格細致,要求運動員、教練員應根據自身競技水平和心理能力使成套編排更加合理。高質量的動作完成質量是影響成套動作完成分值的重要因素,穩定、高質量地發揮,便把握住了成套動作完成分值。
參考文獻:
[1]Flessas K, Mylonas D, Panagiotaropoulou G, et al.Judging the judges’ performance in rhythmic gymnastics. Med Sci Sports Exerc,2015,47(3):640-648.
[2]汪敏,趙磊.2009版國際藝術體操評分規則對藝術體操技術發展態勢的影響[J].遼寧體育科技,2011,33(04):68-71.
[3]Ani Agopyan,Berfin Serdil rs. An analysis of variations in body movement difficulty of 2016 Olympic Games rhythmic gymnast candida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rformance Analysis in Sport,2019,3,417-434.
[4]汪敏,呂銘亞,孫曉喬.新規則視角下藝術體操難度體系的解構與特征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13,49(03):31-35.
[5]藝術體操國際評分規則[S]. 國際體操聯合會,2021.
[6]王光鳳.從“難、美”分析競技健美操與藝術體操的專項特征[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8,28(S1):54-56.
[7]途光社.因動成勢[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
[8]Leandro,C.Apparatus difficulty in rhythmic gymnastics routines-comparison between 2 Olympic cycles. Science of Gymnastics Journal,2018, 10(3),413–419.
[9]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審定. 運動訓練學[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269.
[10]馬莉. 運動技術理念的隱喻與詮釋[D].北京體育大學,2005.
[11]梁慈民.論競技體育前沿技術[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