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黨的領導人對教育的指示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指明了方向,“五育融合”育人體系是發展素質教育的根本所在,而體育在“五育融合”育人體系中具有重要價值,對“五育融合”視域下構建初中體育教學的價值和內在邏輯進行分析,提出德育引領的育人價值取向、強化不同學科教學內容的整合、注重“學、練、賽”一體化教學、實施全面發展的學生評價體系共四個維度來構建初中體育教學新樣態。
關鍵詞:“五育融合”;初中;體育教學;新樣態
一、引言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明確提出了“五育融合”的教育發展目標[1],《〈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出了體育教學中開展情境式跨學科主題教育教學活動[2],《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2022版)》]中提出跨學科主題學習教學內容,設置有助于實現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勞動教育和國防教育相結合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教學內容[3],旨在提高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與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注重育人成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十九大報告、二十大報告中均指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薄拔逵诤稀苯逃枷氤蔀榻逃兏锱c發展的應然趨勢。為此,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融合是新時代體育教育的必然要求,初中體育教學作為體育學科的主要組成部分,探索“五育融合”視域下構建初中體育教學新樣態是實現培養全面發展的初中生的題中之義。從“五育融合”視域下構建初中體育教學的價值和內在邏輯進行研究,回應體育學科在“五育融合”中的育人價值,實現體育學科教育使命。
二、“五育融合”視域下構建初中體育教學的價值體現
(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體育學科是一門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運動知識與技能為主要學習內容的課程,因此,身體練習和運動技能學習是體育學科有別于其他學科的重要特征,而身體練習和運動技能學習的過程就需要學生通過重復、循環、間歇等練習方法來提升,體能和運動技能是初中體育教學的基礎,學生在運動中逐步掌握運動技能、形成良好的體育品德,進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擁有做人的思想和道德基礎,堅定了奮斗的人生志向和戰勝挫折的勇氣,讓青春在奮斗中綻放絢麗之花。
(二)培養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
學生在體能和運動技能上的出色表現固然可喜可賀,若能夠在此基礎上形成良好的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才是“以體育人”深層“蝶變”?!稑藴剩?022版)》中將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納入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核心素養的培養被列為課程目標,初中體育教學圍繞核心素養來開展各項工作?!拔逵诤稀币曈蛳碌某踔畜w育教學是指以體育教學為載體,將德育、智育、美育、勞育融合其中,形成“體育+德育、體育+智育、體育+美育、體育+勞育”的課堂樣態,創設跨學科主題學習情境,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實現“五育融合”育人效果,更好地培育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營造綠色體育生態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本G色發展理念不僅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抓手,更是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的價值取向。同樣,在初中體育教學中也應遵循綠色發展理念,從知識與技能的“短期培訓”向“長線培養”轉變、從“運動技能培養”向“終身體育意識培養”過渡,為學生健康、幸福的學習生活打下堅實基礎?!拔逵诤稀币曈蛳碌某踔畜w育教學是以培育高素質的人才為目標,改變以往體育育人方向,向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方向轉變,注重學生的發展與綠色理念一樣具有持續性,為凈化體育生態提供高素質的體育人才,助力體育強國建設。
三、“五育融合”視域下構建初中體育教學的內在邏輯
(一)以體育德,實現學生全面發展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立德樹人是體育學科教學的根本任務,也是體育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以“德”為引領,將“德”融入健康知識教學、運動技能教學、體能訓練、教學比賽、大課間活動、課余訓練中。學生能夠在體育活動中體現頑強拼搏、追求卓越、團結協作的體育精神和尊重裁判、尊重對手、公平競賽的體育道德,以及正確的勝負觀、文明禮貌的體育品格。實現以體育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以體啟智,激發學生創新精神
“實踐出真知”是體育學科的重要特征,學生在運動技能學習中通過不斷的自我探索后從不會到會,在一系列練習中開發智力,通過理論知識學習后進一步理解運動技能的深層次含義,實現知行合一。在體育比賽中,為了贏得比賽勝利需要學生斗智斗勇,智慧潛力被不斷地激發。無論是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還是體育比賽均需要學生積極參與到實踐中,啟發學生邏輯思維,激發自身創造力,提升運動能力,實現以體啟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三)以體育美,提升學生審美素養
體育具有塑造學生形體美、精神美和健康美的功效,學生在運動中能夠感受到動作之美、力量之美、速度之美、陽光之美,為學生樹立正確的高雅審美觀,糾正病態整容、“娘炮”等畸形審美;學生在比賽中能夠感受到智慧之美、拼搏之美、禮儀道德之美,“美”是體育運動的靈魂,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應以體育美,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挖掘體育運動中美的元素,提升學生審美素養。
(四)以體促勞,培育學生勞動品質
體育學科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這與體力勞動的本質一致,只是體育學科中的身體練習指向運動能力的提升和體能的發展,而體力勞動指向生產勞動,只有通過運動器官的勞動才能獲得豐收的果實。“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勤練”“常賽”是學生勞育的重要方式,學生在“學”“練”“賽”中發展體育核心素養,體會到摘取勞動“果實”的艱辛,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更能直觀形象地糾正不勞而獲、輕視他人勞動成果等錯誤思想,促使學生尊重他人的勞動,杜絕“智育”取代勞動教育,實現以體促勞,培育學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品質。
四、“五育融合”視域下構建初中體育教學新樣態的策略探驪
(一)確立德育引領的育人價值取向
《標準(2022版)》中指出體育課程在立德樹人中發揮關鍵作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解決了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3]。“完全人格,首在體育”,以體育為載體,德智美勞融合其中,方可實現立德樹人。德育的開展并非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實踐活動的形式實現育心與育體,兌現體育育人價值。因此,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應確立德育引領的育人價值取向。
首先,在健康知識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養成健康的行為與生活方式,遠離煙酒、拒絕毒品、避免食用“三無”產品,能夠合理膳食、按時作息以及給予他人指導;能夠正確看待青春期發育,杜絕嘲笑他人身體,學會保護自己的身體不受侵犯;能夠調控情緒,通過運動、傾訴等行為緩解壓力,杜絕產生自殘或破壞行為;掌握安全應急與避險技能,能夠給予他人救護。接著,在運動技能教學中,能夠在技能練習中按照要求扎實訓練,并能夠在比賽中合理運用運動技能,還能夠指導同伴練習,具有團結協作、責任意識等體育品德。
其次,在體能訓練中,能夠體現積極進取、堅持到底、追求卓越的體育精神。
再次,在教學比賽中,能夠體現頑強拼搏、團結協作的體育精神和尊重裁判、尊重對手、公平競賽的體育道德,以及文明禮貌、正確的勝負觀的體育品格。然后,在大課間活動中,能夠積極參與其中,注意活動環境衛生和愛護場地器材,遵守社會公德。
最后,在課余訓練中,培養學生體育特長,激勵學生能夠在比賽中為校爭光,為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體育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幫助學生在運動中強健體魄、完善人格。
(二)強化不同學科教學內容的整合
《標準(2022版)》在體育教學內容中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其目的是改變“學科中心課程觀”,將分裂的五育教學活動向融合方向發展,通過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來實現多學科間的關聯,打破學科壁壘,使得不同學科知識融合,實現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3]。在耐久跑教學中,開展“體育+德育”和“體育+歷史”內容整合,設置“紅軍不怕遠征難”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將紅軍戰士為粉碎國民政府的圍剿,北上抗日,戰勝無數艱難險阻,完成歷經11個省的戰略轉移,開辟革命勝利前進的道路的歷史事件講授給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紅軍戰士翻山越嶺的熱情,在耐久跑練習中扮演紅軍戰士,攻克“極點”敵人,迎來“第二次呼吸”的勝利,培養學生在耐久跑練習中養成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團結協作、堅定必勝信念的體育品德。又如:在“挺身式跳遠”教學中,開展“體育+美育”和“體育+信息技術”內容整合,首先,學生通過多媒體設備觀看江蘇籍跳遠運動員王嘉男、石雨豪等運動員在世界大賽中精彩表現,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挺身式跳遠之美,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其次,通過智能手機、攝像機等設備錄制“勤練”“常賽”環節中挺身式跳遠動作,通過回看、慢放等功能糾正技術動作,幫助學生理解和規范挺身式跳遠動作;最后,通過學生繪出挺身式跳遠動作技術圖解,引導學生對挺身式跳遠動作的觀察、分析、總結,幫助學生能夠真正掌握和運用挺身式跳遠。需要注意的是,無論體育與哪個學科內容整合,其目的是促進運動技能的學練和運用,體現體育教學內容是“樹干”,其他學科是“枝丫”,不同學科教學內容的整合并非捆綁而且新生,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注重“學、練、賽”一體化教學
《標準(2022版)》中對體育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教學實施應面向全體學生,落實“教會、勤練、常賽”要求,注重“學、練、賽”一體化教學[3]。“學、練、賽”與“教會、勤練、常賽”對應,“學、練、賽”每個環節的要求各不相同,但又是相互配合、緊密銜接、互為依存的整體。“五育融合”視域下的初中體育教學應充分體現“學、練、賽”特征,在教學各個環節中融入五育[4]。如:在籃球教學中,首先,在“學”環節運用“體育+信息技術”,教師通過籃球技術動作示范講解、籃球技術視頻播放等方法為學生建立正確的動作表象,為學生進行籃球技術的鞏固練習奠定基礎;其次,在“練”環節運用“體育+德育”“體育+勞育”“體育+美育”,學生通過反復練習來鞏固籃球技術,單一重復的技術訓練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通過“凌晨四點的洛杉磯的太陽”的故事來激勵學生,科比?布萊恩特擁有頂級的籃球運動天賦,卻能夠常年堅持每天凌晨四點開始練球,高度自律、不屈不撓、從不言棄等體育品德激勵了無數逐夢人,同樣,學生在籃球練習中也要學習科比?布萊恩特身上所具備的精神;最后,在“賽”環節運用“體育+德育”“體育+智育”“體育+勞育”,教學比賽中需要體現團結協作、頑強拼搏、尊重裁判員等體育品德,需要運用智慧設計攻防技戰術,肩負防守任務的學生需要像“工蜂”一樣辛勤勞作,限制對手進攻,雖然沒有擔任進攻任務的學生那么引人注目,但出色的防守能夠改變對方進攻的選擇,為己方進攻創造機會。只有將“學、練、賽”一體化教學模式貫穿于體育教學之中,才能夠有效實現“五育融合”,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達到綜合育人效果。
(四)實施全面發展的學生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是對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表現情況進行客觀評判的過程,《標準(2022版)》中倡導多樣化的學習評價,多角度評定學生的核心素養水平。淡化“唯分數論”,構建“五育融合”的評價體系,如:在50米跑學習中,可以通過量化和質性相結合的成績評價,對每名學生進行50米跑測試,從“體”的維度對學生進行評價;又要通過紙筆測試、撰寫學習心得等形式對學生健康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評價,從“智”的維度對學生進行評價;還要通過學生練習的積極性、對同伴的幫助、遵守紀律等方面對學生“德”的行為判斷;還可以通過練習的次數、練習的強度、練習的效果等方面對學生“勞”的評價;通過50米跑技術動作繪畫、小組隊徽設計等方面對學生“美”的評價[5]。綜上,教學評價的方式與手段應立足學生的全面發展,從“五育融合”角度對學生進行質性評價。
五、結語
在體育教學中進行“五育融合”是塑造完整的重要手段,符合“立德樹人”“以體育人”的課程育人導向,以體育教學為依托,遵循以體育德、以體啟智、以體育美、以體促勞的育人邏輯,在教學中確立德育引領的育人價值取向、強化不同學科教學內容的整合、注重“學、練、賽”一體化教學、實施全面發展的學生評價體系,努力朝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接班人方向而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Z].2019-02-23.
[2]教育部辦公廳.《〈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教體藝廳函〔2021〕28號)[Z].2021-06-30.
[3]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4]楊浩.“學、練、賽、評”一體化審思[J].中國學校體育,2022(01):29-30.
[5]董鵬,于素梅.五育融合導向的體育課堂教學:內涵厘定、策略探驪與誤區規避[J].體育學研究,2022,36(02):10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