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道是通過沏茶、品茶以及相關的禮節來陶冶性情的飲茶技藝。它不僅僅局限于泡茶和飲茶的過程,更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精神追求。
茶道在唐代開始盛行,并得到了文人墨客的推崇。陸羽在繼承前人事茶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實踐和認識,將有關茶的種植、采摘、制造、烹煮、品飲及茶具茶器等茶事活動要遵循的規矩和法則寫進《茶經》,并賦予茶特殊的文化內涵,從物質層面上升到精神層面,形成了茶道。封演在其《封氏聞見記》中寫道:“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p>
可以說,陸羽創立了中國茶道的最早典范——陸氏煎茶法,提出了富有哲理的茶道精神——精行儉德。除了陸羽之外,唐代確實還有許多著名的茶道人物,如皎然和盧仝,他們在茶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中均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唐代著名的詩僧皎然,與陸羽有著深厚的友誼。他是歷史上第一個提出“茶道”概念的人,并以“三飲”來詮釋茶道,對后世茶道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皎然的茶道思想注重修行與悟道,通過飲茶來凈化心靈、提升精神境界。盧仝被譽為“茶仙”,他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的“七碗茶詩”描繪了飲茶后的七重境界,成為茶文化中的經典之作。盧仝在茶道實踐中注重茶的色、香、味、形的完美結合,以及飲茶環境的營造和心境的調整。
唐代茶藝強調“泡、蓋、聞、品、斟”五個步驟,每個步驟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操作技巧。
“泡”是茶藝的核心環節,要求使用恰當的水溫和時間,使茶葉充分展開,釋放出獨特的香氣和味道。泡茶時,茶葉和水必須經過篩選,以確保口感的一致性和純凈性。同時,茶具的選擇和清潔也至關重要,以保證茶葉的質量和口感。
“蓋”通常指的是在泡茶后,用壺蓋或茶杯蓋輕輕蓋住茶具,以保持茶水的溫度和香氣。蓋子的使用還有助于防止灰塵和雜質落入茶水中,保持茶水的清潔和口感。

“聞”是品鑒茶葉品質的重要環節。在泡茶后,輕輕揭開壺蓋或茶杯蓋,深呼吸一口茶香,感受茶葉的香氣和韻味。唐代人非常注重茶葉的香氣,認為香氣是茶葉品質的重要體現。
“品”是茶藝的最終目的。在聞茶之后,輕輕品嘗茶水,感受茶水的滋味和口感。唐代人認為,品茶不僅要品嘗茶水的味道,還要感受茶水的韻味和意境。因此,在品茶時,他們會注重茶水的甜、苦、澀、甘等味道的變化,以及茶水在口中的回甘和余韻。
“斟”則是將泡好的茶水倒入茶杯中的過程。在唐代,斟茶時需要注意倒的高度和速度,以保證茶湯的味道和質量。斟茶時,通常會用右手持茶壺,左手扶住茶杯,然后輕輕地將茶湯倒入杯中。

隨著茶道的盛行,茶壺、茶盅等器具形制也得到了改進。在《茶經》中,現在所說的茶具稱為“茶器”,茶具是在飲茶發展的一定階段上,才從一般飲具炊器中獨立和發展起來的。早期烹飲茶葉的器具,和日常餐具是通用不分的。后來,經濟條件較好的一些人家,為了適應經常飲茶的需要,在待客和經常喝茶的地方,專門固定陳設一套,這才形成正式的茶具。
唐代茶具種類豐富,主要包括生火用具,如風爐;煎茶用具,如茶釜和交床;炙茶和碾茶用具,如火筴、茶碾;以及貯水、盛茶、洗刷用具等等。陸羽在《茶經》中,共列了28種烹飲茶葉的器具和設備,除了對每種器物分別述說它們的功能和作用外,還對制作的具體用材、尺寸和工藝作了詳細的說明。比如他根據不同的使用場合和需求,設計了“具列”和“都籃”兩件茶具存放設施。其中,“具列”是一種用竹木制作的茶床或茶架,主要用于在室內陳列和擺放茶具。這種設計不僅方便了茶藝師在烹茶過程中的取用,還增添了一種雅致和儀式感,使得茶藝活動更加莊重和神圣。而“都籃”則是一種用竹篾編制的籃子,主要用于存放和攜帶整套茶具。這種籃子既輕便又結實,能夠很好地保護茶具免受損壞,同時也便于茶藝師在戶外或不同場合進行茶藝表演和交流。

唐人飲茶和六朝時期相仿,一般都用茶碗,如唐人詩句所吟:“或吟詩一章,或飲茶一碗”,“蒙茗玉花盡,越碗荷葉空”。最初吃茶用的碗,也就是平常裝飯盛湯用的碗,后來有些人家把幾只碗固定和其他茶具放在一起,這時的茶碗雖然形制和質地與其他碗沒有區別,但用途開始分開來了。之后,人們進一步設計產生出了各種各樣不同形制的茶碗或茶甌來。考古發現為唐代茶碗的演變提供了實物例證。據報道,在湖南發掘出土的數以百計一模一樣的唐朝茶碗中,有一件在碗內底部,竟特別燒制有“茶碗”兩字。

唐代茶碗的形制多樣,有敞口、侈口、斂口等不同造型,以及直腹、弧腹等變化。這些茶碗通常具有優美的線條和造型,既實用又具觀賞性。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金銀茶具形制就十分精美,展現了唐代茶具的高超工藝水平。

唐代茶碗的質地也多種多樣,包括瓷質、陶質、金銀質等。其中,瓷質茶碗尤為常見,且以越窯青瓷最為著名。陸羽在《茶經》中特別推崇越窯青瓷,認為其色澤青綠,能益茶色,使茶湯呈現出白紅之色,為當時茶碗中的上品。而秘色瓷,乃為青瓷之絕品。晚唐詩人陸龜蒙在《秘色越器》一詩中,用“奪得千峰翠色來”形容之,這也是明確記錄秘色瓷的最早文獻。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秘色瓷碗,無論是黃釉還是青釉,都展現了秘色瓷的高超工藝和非凡品質。這些茶碗輕旋如薄冰,遠觀如明月染春水,是宮廷御用的極品茶具。

唐代還出現了斗茶等茶道比賽。斗茶,又稱斗茗、茗戰,起源于唐朝,興盛于宋朝。關于斗茶相傳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在《云仙雜記》的《記事珠》中:“建人謂斗茶為茗戰”。斗茶的內容主要包括茶葉的色相、芳香度、茶湯的成色味道等,各種茶葉經過參與人的集體品評,以俱備上乘者為勝。這種比賽形式不僅體現了唐代茶文化的繁榮,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茶葉品質的追求和鑒賞能力的提升,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茶文化的普及和發展。
《茶經》完成不久后,茶葉市場迅速出現。長江中下游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成為中國茶葉的重要產區。陸羽的《茶經》“八之出”記述的名茶大半都在這里。如湖州顧諸之紫筍,東川之神泉、小團、昌明、獸目,峽州之碧澗、明月、芳蕊、茱萸簝,福州之方山之露芽,以及夔州之香山,江陵之南木,湖南之衡山,岳州湖之含膏,常州義興之紫筍,婺州之東白,睦州之鴻坑,洪州西山之白露,壽州霍山之黃芽,蘄州之蘄門團黃等等,均為唐代著名的茶葉品種,各具特色,品質上乘。

唐時全國著名的茶葉集散地則有浮梁、婺源、祁門、德興、江陵等,其中,浮梁的名氣最大。浮梁即今天江西景德鎮市的浮梁縣,這里產茶歷史悠久,漢代即有僧人種植和采集茶葉。唐代的《敦煌變文集》中記述:“浮梁歙州,萬國來求”,凸顯了浮梁茶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中唐元和年間(806—820年),浮梁已是贛北、皖南茶葉的主要集散地?!对涂たh志》記載,唐元和八年(813年),浮梁“每歲出茶七百萬馱,稅十五余萬貫?!奔词钦f浮梁茶的年產量達700萬馱,上繳的稅收高達15萬貫之多。唐朝詩人白居易在其名著《琵琶行》中就有“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的描寫。

茶稅的課征,是唐代茶文化的蓬勃發展的又一大體現。在唐代中期以前,種茶、買賣茶葉是不征收賦稅的。唐中期以后,隨著茶葉需求的增加,茶葉生產、貿易發展成為一種大宗生產和大宗貿易,加上其時安史之亂以后,國庫拮據,征收茶葉賦稅,由籌措常平倉本錢,逐漸演變成為一種定制。唐德宗李適接位以后,建中三年(782年),依戶部侍郎趙贊議,“稅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以為常平倉本錢”。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唐朝政府開始正式對茶葉征稅,由鹽鐵轉運使主管茶務,這是我國第一次抽收茶稅。這一舉措為唐朝政府帶來了可觀的財政收入,也為后世的茶稅制度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