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色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實現了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紅色文化繼承和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革命實踐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從馬克思主義視角審視紅色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系,既要明確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又要把握其在新時代的價值重構。在新征程上,紅色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價值融合與重塑,關鍵在于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化理論研究,拓展實踐路徑,不斷豐富發展中華文化的當代價值和時代特色,凝聚全民族力量,為復興中華砥礪前行。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紅色文化|中華文化|價值重構
縱觀黨的百年征程,黨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在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讓紅色基因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互交融。紅色文化傳承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為中華文化注入了時代活力,鑄就了獨特的精神品格和價值追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關注文化建設,深入闡釋兩種文化的深厚底蘊,推動它們在新時代煥發蓬勃生機。站在新的歷史方位,用馬克思主義的眼光審視紅色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價值重塑,對于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實現民族復興都有著重要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視角下紅色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同源共生
(一)馬克思主義為紅色文化與中華文化的融合提供理論指導
馬克思主義是認識世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工具,為紅色文化與中華文化的融合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馬克思主義的基本道理與中國實際和優秀傳統文化融為一體,開創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這種理論指導體現在兩個層面: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解讀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揭示了中華文化蘊含的革命性、人民性等時代價值;推動了紅色文化在馬克思主義指引下繼承和發展中華文化精髓,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先進文化形態。[1]馬克思主義指導著中國共產黨正確認識和運用傳統文化引導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正確處理傳承與創新的關系,既繼承發展又創新提升了中華文化的精華。
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人民至上等思想得到新的詮釋和發展,為紅色文化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蘊;紅色文化則以其革命性和先進性賦予中華文化新的時代特征,使中華文化在現代化征程上展現新的活力。這種理論指導的深遠意義在于:通過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體系,實現了中華文化的現代轉型;通過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與批判性,剔除了中華文化中的封建糟粕;通過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彰顯了中華文化的人民性特質;用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智慧,推動中華文化與時俱進。
(二)革命實踐實現兩種文化的價值創新與重構
紅色文化是在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歷程中孕育而生的,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對中華文化的革命性改造和創新性發展。革命實踐使中華文化中的進步因素得到繼承和弘揚,落后因素得到革命性改造。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重大歷史時期,黨把馬克思主義的真理精髓運用到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中,把中華文化中的愛國情懷、民族氣節、道德傳統等優秀元素轉化為推動革命的精神力量,孕育出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一系列寶貴的紅色精神。黨在革命斗爭中創造的紅色文化,傳承了中華民族永不言敗、不斷進取的精神品格,又賦予其階級性與革命性的新內涵,使中華文化在革命實踐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革命實踐創造了紅色文化與中華文化價值重構的歷史性成果。通過革命斗爭,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實現了政權更迭和社會變革,同時也推動了文化領域的深刻變革。紅色文化繼承了中華文化重民本、守正道、求大同的思想精髓,又賦予其革命性、人民性、實踐性的新內涵。這種價值重構體現在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多個層面,使中華文化在革命洗禮中實現了創新性轉化,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打下了牢固的根基。[2]
(三)時代發展賦予兩種文化新的內涵與特征
新時代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歷史階段,紅色文化與中華文化在時代發展中呈現出新的融合態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層面,深刻闡釋了紅色文化與中華文化的時代價值。兩種文化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實踐中相互激蕩、交相輝映,共同構筑起中華民族的精神高地。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紅色文化的革命性與中華文化的創新性相得益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形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紅色文化浸潤中華文化、以中華文化滋養紅色文化的文化建設新格局已經形成,這兩種文化為增強全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發揮著關鍵力量。
紅色文化承載著中華文化的精神底蘊,展現出強大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中華文化在紅色基因的滋養下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彰顯出鮮明的時代特色。這種文化融合既體現在理論層面的創新發展,又體現在實踐層面的與時俱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兩種文化共同鑄就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獨特魅力,為實現民族復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和文化自信。在新時代,兩種文化承擔著新的使命: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引,讓傳統文化在傳承中創新、在發展中煥發活力,讓紅色文化更好地回應時代需求,共同打造凝聚人心、指引方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
二、紅色文化與中華文化價值重構的理論范式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揭示了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為分析紅色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系提供了科學世界觀。辯證唯物主義的矛盾觀點指導我們正確處理傳統與現代、繼承與創新的關系,讓中華文化既守住根本又煥發新機,在新時代實現轉化創新。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和實踐觀點要求文化發展必須立足人民立場,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創造的智慧是寶貴財富,從中汲取力量,才能找到發展的正確方向。[3]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為紅色文化與中華文化的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推動兩種文化在守正創新中實現價值重塑。
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紅色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價值重構,必須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堅持歷史與邏輯的統一,深入研究中華文化和紅色文化的發展歷程,了解它們變遷背后的內在規律;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統一,讓文化創新助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為新時代建設注入活力;堅持繼承與發展的統一,在傳承優秀傳統中實現文化創新;既要把握所有文化都遵循的共同發展規律,也要關注每種文化的獨特之處,兩者要統籌兼顧。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文化建設必須圍繞增強文化自信、打造文化實力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目標任務,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價值功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有力的理論基礎和精神力量。
(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幾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了豐厚的思想和精神財富,為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在紅色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價值重構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具有重要意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天下情懷、以民為本、崇德向善、和合共生等思想理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天然的聯系,可以為培育和踐行這些價值觀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蘊。中華文化所蘊含的愛國主義、團結統一、自強不息等精神特質,為新時代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注入了強勁動力。
新時代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鍵在于創新和轉化。立足新時代特點,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讓其在現代社會煥發生機。創新轉化需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傳統文化進行科學分析,保留精華、剔除糟粕。同時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用現代方式表達,使其融入當代文化、適應現代社會。這些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建設文化強國的根基所在。
(三)彰顯紅色文化的革命性與先進性
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這種文化的革命性和先進性,是它區別于其他文化的根本特征。紅色文化的革命性體現在其鮮明的政治立場和階級屬性,體現在對封建文化、殖民文化的徹底批判,體現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革命性改造。這種革命品格使紅色文化在推動社會變革、爭取民族解放的過程中,發揮了強大的精神作用。[4]紅色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為引領,將人民性、科學性和時代性融為一體,彰顯出鮮明的先進特質。在價值重構過程中,紅色文化的革命性與先進性推動中華文化實現現代轉型,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找到了新方向。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紅色文化的革命性與先進性呈現出新的時代特征。紅色文化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既傳承精髓又與時代同行。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源自偉大建黨精神,體現了紅色文化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價值追求。紅色文化在傳承中華文明火種的同時,又賦予其新的革命內涵,推動中華文化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紅色文化繼續發揮著培根鑄魂、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為建設凝聚力和引領力強大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打下堅實基礎,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三、紅色文化與中華文化價值重構的實踐邏輯
(一)構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文化體系
構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文化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在實踐中建立健全文化建設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和工作體系。搭建起以黨委領導為核心,政府部門協同配合,文化部門具體協調,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文化建設格局,讓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工作。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建設富有中國特色、展現中國風采、彰顯中國氣度的學術表達體系。完善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政策,完善文化創作和生產的體制機制,既重視社會效益,又統籌兼顧經濟效益,讓二者相互促進,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重點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傳播網絡,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打造文化傳播新平臺。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文化要素市場。加強對外傳播實力,用創新方式向國際社會傳遞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發揮智庫作用,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為文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5]推動文化人才隊伍建設,造就德藝雙馨的文藝工作者隊伍,培養一批精通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文化學者和理論家,為文化建設提供人才保障。
(二)推動兩種文化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
推動紅色文化與中華文化在新時代實現創造性轉化,必須立足時代特征,把握文化發展規律。用好數字技術、虛擬現實等現代科技,為文化傳播注入新活力。建立數字展示平臺,讓傳統文化既能得到保護,又能創新發展。把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讓紅色基因在創新中發揚光大。推進文化資源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構建現代文化傳播體系。創新文藝創作方式,運用新技術新手段,推動優秀文化資源的藝術再創造,打造體現時代特色、具有藝術魅力的精品力作。
探索文化創新的多元路徑,推動紅色文化與中華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創造性嬗變。推動文化跟旅游深度融合,創建特色鮮明的文化旅游品牌。建設紅色旅游與傳統文化體驗基地。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文化資源與創意設計、現代科技相結合,培育新型文化業態。保護好文化遺產,建設文化公園和產業園區,把文化資源變成有價值的文化產品。創新傳播方式,用好新媒體平臺,制作融媒體作品,擴大優秀文化的影響范圍。同時加強對外文化傳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文化魅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三)深化紅色文化與中華文化的融合發展
深化紅色文化與中華文化的融合發展,要著力構建文化融合發展的制度機制和實踐路徑。建立文化資源整合機制,統籌紅色文化和傳統文化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完善文化傳承保護制度,建立文化遺產和紅色資源的普查、認定、保護體系。制定文化融合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建設文化融合發展示范區,打造文化融合發展的標桿和典范。健全文化評價機制,制定評價標準時,把社會效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引導文化融合發展的正確方向。
推進文化融合發展的實踐創新,形成文化建設新格局。建設文化融合發展基地,打造集教育、研究、展示、體驗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平臺。開展文化融合發展試點,探索文化建設的新模式、新路徑。推進區域文化協同發展,讓不同地區的文化資源優勢互補,實現合理配置。加強文化交流合作,推動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互鑒。培育文化融合發展人才,建設專業化人才隊伍,為文化融合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深化文化理論研究,推進文化融合發展的理論創新,為文化建設提供理論指導。加強文化融合成果展示交流,擴大優秀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四、結語
從馬克思主義視角審視紅色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價值重構,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理論上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入把握兩種文化的內在聯系和價值內涵,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踐中要立足新時代,把紅色文化的革命性與先進性同中華文化的優秀基因有機融合,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在邁向現代化強國的征程上,深化紅色文化和中華文化的價值內涵,為民族復興提供更強勁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劉乃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向馬克思主義的思考——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何以通向馬克思主義》[J].中國教育學刊,2024(10):118.
[2]李煜.紅色文化融入“新思想”課程教學的思考與做法[J].中國軍轉民,2024(18):199-201.
[3]李安增,陳邦璐.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實踐理路[J].齊魯學刊,2024(05):51-62.
[4]楊紅昌.“兩個結合”視域下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的價值詮釋與實踐[J].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5(02):13-19,153.
[5]王春榮,樸今海.紅色文化符號熔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路向[J].黑龍江民族叢刊,2023(06):1-6.
(作者簡介:王東寅,北方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