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廖冰兄;抗戰時期;連環漫畫
引言
抗日戰爭是中國現代史上一段具有重要意義的歷史時期,漫畫作為一種直觀、易于傳播的藝術形式,成為宣傳抗戰、鼓舞民眾的重要媒介之一,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抗戰期間,廣州匯集了來自各地的漫畫家,他們一身正氣、滿腔熱血,始終心系民族和國家的前途,四處奔走吶喊。廖冰兄作為這一時期活躍的本土漫畫家,創作并發表了大量連環漫畫。其連環漫畫作品以獨特的藝術風格、尖銳的諷刺性和深刻的思想內涵,不僅記錄了社會現實,更激發了民眾的民族情感和抗戰意識,成為抗戰宣傳中的重要力量。
本文將對廣州藝術博物院藏廖冰兄抗戰時期的連環漫畫進行探討,分析這批作品在藝術表現、主題內容和社會影響等方面的特點,挖掘抗戰時期廖冰兄的藝術主張和愛國情懷。
一、廖冰兄介紹
廖冰兄(1915—2006)是中國著名漫畫家,與華君武、丁聰、方成并譽為“漫壇四老”。他原名東生,1915年生于廣州觀音山(現越秀山)腳下一個窮苦家庭,幼年喪父,母親改嫁,與外婆和妹妹廖冰相依為命。1932年,17歲的廖冰兄開始發表漫畫作品。1936年,他與李凡夫、林檎等人組織廣州大眾漫畫會,舉辦大眾漫畫展,發表反對日本侵略戰爭的漫畫。1937年,他投身抗戰洪流,畫了大量抗日漫畫,隨后在廣州首次舉辦個人漫畫展“廖冰兄抗戰連環漫畫展”,得到好友黃苗子、夏衍及郁風等人的支持。之后,他在武漢參加漫畫宣傳隊,再到皖南地區進行抗日宣傳。1939年,他與黃新波、賴少其、劉建庵等人同任《漫畫與木刻》月刊編輯。1946年“貓國春秋”漫畫展首次在重慶舉辦,引起大眾強烈反響。1947年,他加入香港人間畫會,舉辦了“風雨中華”漫畫展。新中國成立后,他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廣東分會副主席、廣州市文聯編輯出版部部長兼《廣州工人文藝》主編等。
廖冰兄一生經歷了四個重要的創作高潮。其抗戰初期的連環漫畫以哲理性和趣味性著稱,隨著日寇侵凌,畫家將漫畫作為介入政治的工具,針對反侵略、反妥協、宣揚抗戰等主題,畫了一批筆觸犀利、立場鮮明的作品。20世紀40年代,他創作以《貓國春秋》組畫為代表的漫畫作品抨擊國民黨當局,直面現實,表達嚴肅議題,記錄了荒謬的政治亂象。客居香港后,廖冰兄的創作轉向大眾,融合民間藝術和商業漫畫,創造出“市井漫畫”風格,還在香港人間畫會擔任重要角色,為中國美術史寫下重要的一頁。到了晚年,廖冰兄積聚二十年心血,創作了一系列作品,達到又一個創作高峰。其中一件石破天驚之作《自嘲》,引發了中國社會前所未有的震動,感染無數觀眾。他以強烈的愛國之情和人文關懷,以及對現實的深刻思考,一生留下畫作逾萬幅,貫穿各個歷史時期,被譽為美術界的“鬼才”。
二、廣州藝術博物院藏廖冰兄抗戰時期的連環漫畫
1998年,廖冰兄將各個時期的作品共194幅捐贈予廣州市政府。2000年,廣州藝術博物院廖冰兄藝術館落成并開放。根據廣州藝術博物院藏品統計數據,廣州藝術博物院藏廖冰兄漫畫作品共約210件(套),抗戰時期的作品共約22件(套)[1],抗戰時期連環漫畫作品約12件(套)。其中多為1934年至1936年的作品,1937年至1945年的作品因在戰亂中散失,現已殘存無幾。
在嶄露頭角的早年時期,廖冰兄創作了一批具有鮮明地方特色、民間藝術風格和兒童畫趣味的人生哲理漫畫。這一時期的作品,多以連環漫畫的形式呈現,一般以八格、十格的畫面,構成一個簡短的故事,以揭示人生真諦、暴露統治者罪行及申訴人民的苦難,如廣州藝術博物院所藏的《釣》(1934)、《競爭》(1934)、《買花》(1934)、《小奴隸之死》(1935)、《馬的故事》(圖1;1935)、《制服》(圖2;1935)、《失了價值的黃金》(圖3;1935)、《尋金記》(1935)、《一朵驕矜的花》(1935)與《君子不與小人爭》(1936)等。從這些天真樸拙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生于貧苦之家的年輕人,在受盡“少小孤貧萬辱侵”的苦難后“最樸素、最感性的思想流露”,于嬉笑怒罵間流露出疾惡如仇、悲天憫人的情感[2]。比如《競爭》與《小奴隸之死》兩組連環畫都是描寫底層人民辛酸的生活,反映殘酷的生存競爭或悲慘遭遇,看似詼諧卻意味深長,發人深省?!吨品愤@組畫表現寧死不屈的黑馬不受人奴役,終使制服者背上沉重負擔。而《馬的故事》同樣以馬為題材,描繪了困境中的白馬求助于人最終反被奴役的故事情節。面對日軍入侵、國將不國的時局,國民黨政府卻消極反抗,廖冰兄只能這樣運用隱晦的筆法去針砭時弊。再看《失了價值的黃金》這幅畫,表現統治者對財富的爭奪,為了利益不顧人民生命。《尋金記》這幅作品也是相似題材,都表達了鮮明的“反戰”立場。
從1932年開始,17歲的廖冰兄在廣州本地的《市民日報》《誠報》《環球報》和《七十二行商報》等報紙上發表作品。此時,廣州成為與上海并重的漫畫中心[3]5。1934年,他開始向上海的《時代漫畫》《中國漫畫》《漫畫界》《上海漫畫》等刊物投稿[3]7。之后,廖冰兄在《抗戰漫畫》《漫畫戰線》《救亡日報》《戰時青年畫報》等各種報刊上發表了大量宣傳抗戰的漫畫作品,積極參與漫畫抗戰的社會行動。
除了積極創作與發表作品,廖冰兄還花時間研究學習前輩李凡夫的連環畫《何老大》,并于1936年10月發表了他最早的文章《〈何老大〉的研究》[3]9。他在文中寫道:“寫連續漫畫是一件難事,取材難,組織難,穿插難,布局難,對白難,人物的繪寫亦難……故想寫一段好的‘連漫’不單是個繪畫家,而且要是一個善取材結構的小說作家,善用緊張對白的劇本作家……你看它每小節的四單位中,有四個優美的場面,若干個面貌與性格相稱的面孔(使你在紙上好像真遇著這班老友一樣),許多句有趣而又有暗示的對白(有時在一兩句很輕松的對話中發現銳刺的)。那些故事、結構、畫面、人物、對白,能夠相互調混,以增加許多力量與趣味,這就是《何老大》的技巧的好處?!睂Α逗卫洗蟆返姆治鎏接?,為畫家后來的連環漫畫創作積累了重要的基礎知識。
1937年初,面對日益嚴峻的形勢,廖冰兄毅然決然地放棄了當時有固定收入的職業,選擇投身波瀾壯闊的抗戰洪流,迎來了又一個精力充沛的創作階段。他耗時40多天在廣西武宣縣龍灣村繪制了200幅以“中國必勝,日本必敗”為主題的抗戰宣傳漫畫,并于1938年在廣州舉辦了廖冰兄抗戰連環漫畫展。這些作品“系統而通俗地闡述了為什么必須抗日,如何抗日,以及如何爭取勝利”[4]。展覽吸引了絡繹不絕的觀眾,得到了好友大力支持。夏衍在《救亡日報》上刊文對展覽進行宣傳,黃苗子撰文稱廖冰兄是“一個民族斗爭的武士”。他的作品不僅反映民族的苦難,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殘暴行徑,更宣傳了抗戰的正義性與必要性,熱情地歌頌抗戰精神。展覽結束之際,廖冰兄來到武漢加入了隸屬原軍委會第三廳政治部的“救亡漫畫宣傳隊”,并在漢口舉行漫畫展。葉淺予是這個組織的領隊,廖冰兄在這里認識了來自五湖四海的漫畫戰友并成為一個中堅分子,為中國的漫畫抗戰事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兩個月后,廖冰兄與張樂平(分隊長)、陸志庠、葉岡組成的四人小隊,到皖南地區開展工作。在這個時期,他們繪制了大量巨幅抗戰宣傳畫揭露日軍暴行[3]12。
《抗戰必勝連環畫》(圖4—圖6)是廖冰兄于這個時期創作的一部重要連環漫畫作品,這部作品不僅是對抗戰理念的宣傳,也是對漫畫家家國情懷的表達。這套漫畫根據毛澤東《論持久戰》的精神改編,廖冰兄結合抗戰環境的轉變,找準了創作的新路線,在政治、經濟、資源及國際關系等方面對比中國和日本在戰爭中的強弱變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眾宣傳中國為什么會取得勝利的道理,傳達了抗戰必勝的信心。連環漫畫《王阿成打日本》也創作于這個時期,在安徽、江西、浙江、廣西等地的街頭和鄉村進行廣泛展覽,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抗戰必勝連環畫》(復制件,現藏于廣州藝術博物院)于1939年秋重繪,變成黑白對比強烈、線條更簡練的版畫形式。廖冰兄與木刻家陳仲綱合作將其刻制成版畫,于1940年在桂林供應社出版并派發到前線。作品共27幅,每幅4格。漫畫家郁風曾對這套漫畫做如下介紹:“內容分為兩部分:《越打越弱的日本》和《越打越強的中國》。在第一部分中有十二個題目,每個題目用四幅連續畫來表現。從《日本為什么打中國》起,說明日本人民的窮困,軍閥統治者的剝削和野心,在我國作戰所遭遇的困難和打擊,制造傀儡陰謀的敗露,外交的無辦法,人民的反戰,直說到《最后一定打敗》。第二部分中有十五個題目,說明我們地大人多,軍器和戰斗力的越打越進步,正規軍與游擊隊配合的戰略,軍民合作,努力生產和捐輸,清除內奸,民族團結,世界的援助,直說到《最后勝利是我們的》。”[5]這部連環漫畫把抗戰決心和軍民情誼表達得十分真切。畫面以干凈明朗的人物畫面為主,每組畫配詩一首,音律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深受大眾歡迎。廖冰兄以鮮明易懂而強烈有力的藝術形式記錄了抗戰時代的歷史,歌頌抗日軍民與敵人抗爭到底的決心,對增強民眾的抗戰意識和愛國情感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廖冰兄抗戰時期連環漫畫的藝術特色
生于底層、飽嘗人間苦楚的廖冰兄用漫畫反映出一個時代變化。他曾說:“我是搞漫畫的,但自比為清道夫。以畫筆做掃帚,以清掃人世的垃圾為職志。從1932年起,已掃了幾十年。只要世上還有垃圾,我還有力氣,就得繼續掃下去?!盵6]廖冰兄的漫畫藝術不在于幽默,而是真實、坦白的,這首先來源于畫家始終如一的至真至善、鐵骨錚錚的本性。對世間種種悲哀與不公現象的深切關注,是廖冰兄個人品格的核心,也是他漫畫創作不變的基調和靈魂。
沒有機會進入專門的美術學校,這并不妨礙廖冰兄接受較為正規的美術教育。1922年,胡根天創辦了廣州市立美術學校,胡根天“無為而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擁有自由的創作空間[7]。年少的廖冰兄心向往之,常常流連于此地。當時美術團體赤社舉辦的展覽,也給他提供了吸收藝術養分的大好機會。
廖冰兄不同時期的連環漫畫形式與手法不拘一格,他也無意去追求屬于自己的風格語言。雖然我們可以在他的漫畫中找出外國畫家的影響和外來畫種的痕跡,但從社會底層起步的他深受中國民間文化和風俗的影響,民間玩具、木版年畫、民間戲曲、唱本成為源源不斷的養料,使他的繪畫風格帶上了濃重的民族色彩與民間特色[8]。因此,其作品深受廣大民眾喜愛,并在民間產生了廣泛的共鳴。其早期連環漫畫作品中的畫面構成與表現手法常??梢娖砀<{祥、妙趣橫生的民間年畫或版畫的影子,題上民間俗諺、戲曲故事或打油詩句等文字,充分調動了傳統民族文化的各種元素,對老百姓而言是親切易懂的,也是最質樸的。
《抗戰必勝連環畫》以直白、通俗的方式得到民眾和前線戰士的廣泛歡迎?!犊箲鸨貏龠B環畫》為了發動群眾,題材富于鼓動性,繪畫技巧寫實,形式與色彩更單純,稚拙的筆觸下隱藏著原始的力量,簡練的構圖中巧妙地融入了夸張的元素。它是大眾化的,有著圖解的傾向。賴少其曾評價這件作品“大膽地采取民間藝術的形式……它能以極通俗的繪畫手法描寫難以描寫的政治、經濟、軍事各種抽象的題材”。1939年初,廖冰兄回到桂林漫畫宣傳隊隊部,開始與木刻版畫家“聯合作戰”。其間,他也帶領漫畫宣傳隊到廣西、湖南、廣東等地舉辦抗戰漫畫展覽,宣傳抗戰思想。這個時期,廖冰兄創作大量漫畫和木刻作品,以連環木刻漫畫最為突出?!奥竞献鬟\動”時期的這段經歷對他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通過對多格畫面之間黑白灰關系的處理來突出作品表現力,甚至用局部涂黑的方式來增強畫面的節奏感,用排線的變化表現明暗與細節,木刻版畫的特征開始轉化為他處理多格連環漫畫新的技法語言[9]。
廖冰兄的連環漫畫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尖銳、犀利的漫畫筆觸,成為中國抗戰宣傳的重要力量?!拔乙彩且粋€政治家,平民政治家,然后才是藝術家?!彼J為“抗戰漫畫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需要創作出合適的形象”,緊扣政治重大題材,以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出獨特鮮明而又強烈有力的藝術語言。其抗戰時期的作品畫面非常精簡,形式單純,視覺重心集中在主要人物身上,常常拋去無關緊要的背景。我們從其早期創作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這一特征。在表現抗戰題材的作品中,廖冰兄更是以夸張、生猛的造型來塑造人物造型與動作,著意表現高舉的尖刀、巨大的拳頭,并通過五官表情,極力展現心中的“悲”與“憤”[10]。黃苗子在《廖冰兄的畫展》一文中寫道:“冰兄是一個感覺靈敏,善于揀取趣味醇馥的題材,而帶有濃厚的南方獨有的裝飾風味的作風的一位漫畫作者,而這一次,在會場上展出的每一張作品,突然地使人感到他的‘轉變’是偉大得可怕!”這些作品具有深刻的政治教育意義,將現實主義與諷刺手法結合,向民眾傳達了抗戰必勝的信念,并向著敵人投去致命一擊。
結語
“為被害的善良而悲,為害人的邪惡而憤,故我所作多是悲憤漫畫?!绷伪终J為漫畫是一種責任,他始終把自己的藝術跟國家民族的命運聯系在一起,用漫畫批判現實,為人民代言。廖冰兄的抗戰連環漫畫作品不僅是對戰爭的歷史記錄和抗戰理念的宣傳,更是中國社會的一面鏡子,為后人提供認識和了解抗戰歷史的直觀材料,揭露侵略者的罪行和國內社會問題,激發整個民族的憤怒與斗爭。
廖冰兄抗戰時期的連環漫畫描寫深刻,直面人生,關注時代。他以至善之心及赤子般的情感,在國家民族的災難面前,以滿腔熱血投身到挽救民族危亡的戰斗中,成為中國現代思想史上具有獨特價值的人民藝術家。其作品具有不朽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為今天的我們回顧20世紀那段血與火的歷史,也為我們尋求時代的風骨與廣州人的擔當,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和藝術啟示。
策劃、組稿、責編:史春霖、金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