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文字是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獲取與傳遞信息的關鍵媒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表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教授語言文字的相關知識,還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其背后蘊含的文化價值。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小學語文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現從傳統“教師教”向“學生學”的教學模式的轉變,以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營造良好的課堂環境,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現狀,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豐富學習體驗,在自主探索與實踐中領悟學習的本質,逐步掌握高效的學習技巧。文章探討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性的策略,以供參考。
一、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性的必要性
新課標結合義務教育的性質與語文課程定位,對教師群體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強調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科學制定貼合學生實際的學習標準,實現高效指導,進而逐步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學生需要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積極參與語言實踐,不斷積累學習經驗,掌握語言文字運用的規律。同時,學生應具備良好的思維能力,能自主地進行思考,深入分析問題,從不同角度尋求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此外,學生應具備高雅的審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是學習語文知識,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必需的素養。這些目標的實現,不能僅依賴教師在課堂上的傳授,更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使他們能在先進教育理念的引領下,進行主動探索和積極學習。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性培養的不足之處
(一)學生缺乏自主學習意識
通過對學生群體的深入調查以及面對面溝通,筆者發現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狀態,他們缺乏自主學習意識,習慣等待教師直接指派任務,而非主動規劃學習路徑。他們難以自發地進行知識的探索,包括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作者的生平事跡、文章的主旨思想等。部分學生受惰性思維的影響,難以將自主學習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對于教師布置的自主學習任務,他們或采取拖延策略,或依靠其他同學的幫助,或利用工具書拼湊答案,而非真正投入時間與精力,圍繞問題進行深入思考與探究。在自主學習實踐中,這類學生缺乏靈活應對能力與自主創新能力,難以實現學習方法的突破與自我提升。
(二)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足
部分學生在面對學習難題時,容易產生放棄的念頭,這是因為學生基礎知識積累不足,缺乏有效的解題技巧。筆者觀察發現,部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過度干預學生的學習過程,即便布置了自主學習任務,也常受到經驗主義的影響,試圖快速讓學生掌握知識點和解題技能。這種由教師主導的計劃制訂方式,無形中助長了學生依賴心理的產生與形成,減少了其主動探索的動力。當遇到挑戰時,學生缺乏直面困難的勇氣和毅力。此外,雖然教師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平臺,但部分學生未能充分利用這一機會,導致自主學習模式難以得到有效實施。
三、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性的策略
(一)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
教師應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深入了解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征,從而提高他們對語文學習的關注度。通過這一方式,教師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使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培養學生自主性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形成明確的學習意識,使其認識到自主學習的重要性,進而實現學習思想的根本轉變。
為此,教師應圍繞學生的興趣點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可以積極與學生溝通,利用課下談話、課前活動、課后輔導等機會,了解學生的興趣點,并將這些興趣點巧妙融入課堂教學,以增強課堂的吸引力和互動性。此外,教師應設計富有啟發性和趣味性的教學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們主動參與學習活動。
(二)安排預習任務,鼓勵學生自主發現
教師應為學生精心安排預習任務,鼓勵學生自主發現。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深入探究語文的奧秘,從而使學生獲得全新的學習體驗。新課標要求教師堅持目標導向,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的方向。課前預習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課堂上將要學習的內容,明確應采取何種學習方法來掌握知識點,以及如何與同伴展開討論等,進而使學生逐漸適應自主學習,學會自主發現和解決問題。
首先,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并根據教材內容設計一系列具有啟發性的問題。這些問題應能引導學生有序地進行自主學習,使學生清楚哪些內容是重點、哪些內容是難點,從而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其次,教師應增設課前測驗環節,通過具體的習題來評估學生對預習內容的掌握程度,了解學生在哪些領域存在知識短板,并在課堂教學中采取相應的策略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同時,教師應深入分析學生的測驗結果,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特點和當前學習狀況。最后,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詳細的學習任務單,并在其中設置“自主發現”欄目,鼓勵學生積極分享自主學習過程中的收獲。借此機會,學生可以結合個人的學習經歷和體驗,闡述自己的學習感悟,共同探討如何更有效地進行課前預習,從而提高自主學習效率。
(三)設計思維導圖,引領學生自主思考
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這一工具,幫助學生系統地整理課本知識,引導學生掌握根據特定主題進行深入探究的方法,從而拓展學生的語文思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新課標倡導學生勤于思考,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和概括能力,使他們能夠辯證地看待問題。思維導圖通常圍繞某一核心主題展開,可以幫助學生直觀理解和牢固掌握主題下的相關知識和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使他們學會觸類旁通。此外,在思維導圖的分支結構中,學生可以自由發揮,補充自主學習的內容,進一步完善學習框架。
在設計思維導圖時,教師應秉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選擇既與學生興趣緊密相關又與課文內容緊密相連的主題。教師應結合這些主題,為學生安排不同層次的學習任務,如學習生字詞、理解段落主旨、梳理文章結構、分享個人閱讀體會以及完成短文仿寫等。最后,在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時,教師應提供具有啟發性的引導語,幫助學生拓展思路,以優化思維導圖的設計。
(四)創設生活情境,促使學生自主聯想
教師應積極創設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將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引導學生以更廣闊的視野進行觀察和學習。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學會自主聯想,進而發展創新思維。新課標指出,應培養學生積極觀察、感知生活的能力,以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其語言表現力和創造力。
在指導學生開展閱讀活動時,教師應從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出發,鼓勵學生分享個人經歷,使其在表達過程中產生共鳴,深入理解作者產生特定想法的原因,以及作者通過文字傳達的情感。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細心觀察日常生活的各種現象,以培養學生自主聯想的能力。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學生的注意高度集中,他們能夠直觀地了解到語文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并學會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五)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自主認知能力
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以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自主認知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當前,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對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表達交流方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平臺拓展學生的學習領域,為他們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并對這些學習內容進行有效整合,引導學生從多角度進行思考和探索,自主完成閱讀、表達、交流等各項學習活動。在信息技術的有力支撐下,學生能夠參與形式多樣的互動,從而認識到自身在哪些領域存在不足,并明確未來的改進方向。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時,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使學生能夠掌握并靈活運用多元化的學習方法,以便他們能夠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和自我提升。
(六)重視學生體驗,提高學生的自主能力
教師應高度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使他們能夠充分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新課標明確要求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積極探索的精神,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并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文化、人際交流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首先,教師要為學生提供體驗的機會,精心組織學生參與各種綜合實踐活動,使學生能運用課堂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其次,教師要結合日常生活,引導學生通過社會調查、實地訪問、參觀學習等方式,深入理解文化內涵,深刻領會民族精神,從而站在更高層次上思考。最后,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設計學習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順利完成一系列學習任務,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持續提高。
結語
新課標清晰地界定了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學的基本要求,這些要求與新時代對人才的需求相一致,進一步明確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這為教師提供了先進的教育理念,指明了教學改革的方向,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具有積極影響。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文化知識的積累固然重要,素養的提升同樣不可或缺,而這一切都深深根植于學生的自主性之中。因此,教師應嚴格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小學語文教師在新課標下培養學生的自主性時,應深入了解學生自主學習的現狀,針對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的具體問題,實施個性化培養策略,同時積極探索并實施具體而有效的教育策略,始終貫徹以學生為中心、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教育理念,確保學生在學習的道路上穩步前進。
(作者單位:深圳科學高中五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