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是學生接觸歷史學科的初始階段,其教學方法與策略的選擇尤為關鍵。教師應采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深度思考,促使學生深度學習歷史,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構建歷史知識體系,進而培養其敏銳的歷史洞察力。文章從活動激趣、問題驅動、創設情境、挖掘內容四個方面探討了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初中歷史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一、活動激趣,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驅動力。歷史這一蘊含著人類文明與智慧的學科,其豐富多元的內容跨越了時空,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探索領域。然而,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側重知識的單向傳授,忽視了對學生興趣的培養,進而導致學生對歷史學習產生抵觸情緒。因此,在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他們在愉悅的氛圍中自發地接觸歷史、思考歷史。這一目標的實現要求教師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秉持創新的教學理念,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富有啟發性的教學活動,如講述歷史故事、角色扮演活動等,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以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六課“戊戌變法”為例,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活動形式,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首先,教師可以開展多媒體教學,借助多媒體設備展示戊戌變法時期的歷史圖片、播放相關視頻資料等,讓學生直觀感受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與歷史氛圍。其次,教師可以提出一系列啟發性問題,如“晚清時期為何會發生戊戌變法”“戊戌變法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戊戌變法最終為何會失敗”等,組織學生進行研討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深入思考。在探討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鼓勵他們從多角度、多層面進行分析,以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戊戌變法時期的重要歷史人物,如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并開展故事講述活動,鼓勵學生搜集相關資料,結合課文內容講述這些人物的生平事跡和思想主張,讓學生感受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懷與改革精神,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歷史使命感,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
二、問題驅動,提高學生的精準識別能力
在歷史學習領域,精準識別能力是學生理解歷史、剖析歷史事件的核心素養。這一能力不僅要求學生牢固記憶歷史事實,還要求學生具備從歷史事實中提煉關鍵信息、洞悉歷史事件內在邏輯的能力。問題驅動作為一種高效的教學策略,對提高學生的精準識別能力至關重要。具體而言,教師可以設計巧妙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主動探究歷史信息的深層含義,厘清歷史事件的演變軌跡,進而提高學生的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問題驅動策略的核心在于巧妙設計問題,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與目標,設計兼具針對性與啟發性的問題,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觸及歷史事件的本質。這些問題可以涵蓋歷史事件的背景、起因、進程、結局、影響等多個維度,以幫助學生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歷史。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勇于質疑、積極提問,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以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課“太平天國運動”為例。教師可以靈活運用問題驅動策略,提高學生的精準識別能力。首先,教師可以提出“太平天國運動緣何而起”“當時的社會背景如何”等問題,引導學生關注當時的社會矛盾與民眾情緒,深入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背景。其次,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出“在太平天國運動的發展軌跡中,有哪些標志性事件”“這些事件對運動走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等問題,引導學生細致梳理歷史脈絡,辨識其中的關鍵節點,如金田起義、定都天京、天京事變等,并分析這些事件對太平天國運動進程的推動作用或阻礙因素。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還可以提出“太平天國運動為何以失敗告終”“它對中國歷史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等問題,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分析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如內部紛爭、外部壓力、領導層問題等,并引導學生思考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對中國歷史進程的推動作用,如加劇社會動蕩、促進清政府改革等。通過上述問題的引導,學生不僅能牢固掌握太平天國運動的基本史實,還能從中提煉關鍵信息,洞悉歷史事件間的內在聯系,提高精準識別能力,準確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與規律,形成更為成熟與深刻的歷史觀。
三、創設情境,幫助學生養成深度思考的習慣
在歷史教學領域,創設情境是一種富有成效的教學策略,其核心在于將學生引領至特定的歷史時空,使他們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進而激發其學習熱情,引發其深度思考。這一策略不僅能幫助學生直觀了解歷史事件,還能深刻影響他們對歷史人物思維與行為的洞察,進而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幫助學生養成深度思考的良好習慣。在實施情境化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目標,靈活采用多樣化的手段來創設情境。例如,教師可以通過歷史劇排演、角色扮演等互動形式,還原歷史場景,讓學生親身感受歷史的真實面貌與復雜變遷。此外,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圖像、視頻、音頻等,豐富歷史情境的呈現方式,使學生的學習體驗更加生動且深刻。
以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十九課“社會生活的變遷”為例。教師可以巧妙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時期,如清朝末年、民國時期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通過多媒體設備生動展現當時社會生活的風貌變遷,如服飾、飲食、交通、居住等方面的顯著變化。這些鮮活的畫面能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欲望。隨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扮演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物角色,如農民、工人、商人、知識分子等,通過模擬市場交易、家庭聚餐、節日慶典等場景,親身體驗歷史人物的生活與情感世界。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提出問題,如“這一歷史時期社會生活變遷的動因何在”“這些變化對當時民眾的生活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等,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與探究。為了進一步促進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與觀點交流,教師還可以設置小組討論環節,鼓勵學生分享各自的角色扮演體驗與思考成果。通過這一互動過程,學生能相互啟發、開闊視野,形成全面且深入的歷史認識。
又以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十三課“五四運動”為例。教師可以先提出一系列引人深思的問題,如“五四運動緣何而起”“它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哪些深遠而持久的影響”“五四精神的核心價值體現在何處”等,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引導他們從多維度分析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事件。為了加深學生對五四運動歷史背景的理解,教師可以設計情景模擬活動,讓學生分別扮演學生、知識分子、工人等角色,通過角色扮演與小組討論,深入分析各階層在當時社會歷史背景下的訴求與行動。此過程不僅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還能促進他們對五四精神(愛國、科學、民主)的深刻
理解。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五四運動置于更宏大的歷史背景下,分析其與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內在聯系,思考“五四運動如何促進了中國思想文化的革新”“它對后續的中國革命與建設有何重要啟示”等問題,跨越時空界限,從更廣闊的視角分析五四運動的歷史地位與價值。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不僅能掌握五四運動的基本史實,還能學會從歷史的角度分析問題,感受那個時代青年學生的愛國情懷與理想追求,體會他們對國家未來的深切關懷。這對塑造學生成熟的歷史觀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四、挖掘內容,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歷史教育領域,挖掘內容作為一項核心任務,要求教師不僅要傳授基礎歷史知識,還要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歷史事件背后的深層次含義,理解歷史事件的內在邏輯。這一過程旨在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學會從歷史的視角分析問題、提出假設并探究解決方法。挖掘內容本質上是一個引導學生由已知邁向未知的過程。教師可以借助一系列啟發性問題,逐步引導學生加深對歷史事件本質與意義的思考。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質疑,增強其問題意識,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在挖掘內容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強調多元歷史資料與方法的應用,如文獻分析、比較研究、歷史想象等,以確保學生能以全面而客觀的態度審視歷史。
以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四課“新中國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為例。教師可以先聚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工業化起步的背景,提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政府面對怎樣的經濟形勢與工業基礎,緣何選擇啟動第一個五年計劃”等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通過探究相關史料,了解當時工業基礎薄弱、國民經濟亟待復興的嚴峻現實,進而理解該計劃的必要性與緊急性。隨后,教師可以提出“在此計劃實施期間,我國取得了哪些標志性的工業成果”“這些成果又是如何達成的”等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分析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要成就及其背后的深層次動因。通過對具體歷史事件與人物的挖掘,學生可以了解如鞍山鋼鐵公司、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等重大項目的落成,了解全國工業布局的優化與工業體系的初步構建。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成就背后的政府決策、民眾努力與國際援助。至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教師可以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何選擇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制度的確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長遠發展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等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討。通過研讀相關歷史文獻與憲法條文,學生可以認識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里程碑,其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并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供了堅強政治保證。
(作者單位:江蘇省運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