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兩用中”方法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新時代背景下,為大學生就業工作提供全面指導,必須將“執兩用中”方法論貫穿始終,從始業教育、就業指導到畢業求職等階段,都應從“執兩用中”方法論的角度出發,解決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各種問題,并幫助大學生客觀認識自我與就業市場,消除不利于就業的認知和情感障礙,以促進大學生就業。
一、“執兩用中”方法論及其實踐意義
“執兩用中”的方法論源自古代堯舜治國理政的智慧,孔子曾言:“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孔子在面對問題時,也是“叩其兩端而竭焉”,以全面了解問題本質,尋求中正的解決途徑,“擇乎中庸”以達到“有知”,故中庸的本義即蘊含“執兩用中”之意。朱熹對“中”的解釋為“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名”,即適度、適中,恰如其分。“中”是天下之根本,天地萬物皆以“中”為本。“執兩用中”,旨在致和,追求多樣性的和諧統一,“和”是“中”的價值歸宿。“和”即大同,意味著“仁”的實現,“仁”具有統攝性作用,“執兩用中”的終極目標指向“仁”。孔子弟子仲弓問及“仁”,孔子答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己之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即“忠恕之道”。“忠恕之道”貫通己與人的兩端,實現“成己以及物”,故“忠恕之道”即為“執兩用中”的應用。
“執兩用中”具有積極的實踐意義。首先,全面觀察與認識問題,避免片面之見。唯有把握“過”與“不及”兩端,才能全面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全貌,求得恰如其分的“中”并付諸行動;“用中”為體,“執兩”為用,僅“執兩”而不“用中”非真“執兩”,不“執兩”而“用中”亦無法真正“用中”,“中”是兩端間最佳的點與適宜的度,可以更精確地把握問題的本質;“執兩用中”的實踐離不開對他人經驗智慧的吸收與轉化,謙虛謹慎可以確保其應用得當。其次,處理具體問題時要權衡中道,順應事物發展變化并權衡處理。因時而“中”,把握事物質量變化的關鍵,于量的積累時保持從容,于質的轉變時與時俱進;因地而“中”,適應不同場景下身份、風俗及事物本質變化所帶來的恰到好處的差異,并靈活應對;因人而“中”,對不同對象采取不同的態度與行為,避免“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最后,待人接物時遵循“忠恕之道”。積極修身,以誠待人,尊重差異并以之為基礎理解問題;建立并發展同理心,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基于命運共同體視野思考與處理問題,以公平、公正和創新驅動共同體的發展,追求極致并實現中和。
二、以“執兩用中”方法論貫穿大學生就業全過程
治理國家和管理政務本質上屬于職業活動,“執兩用中”的原則自古以來便與職業活動密切相關。大學生的就業過程是貫穿其整個大學生涯的持續性活動,這一過程促進了大學生向職場專業人士的轉變。因此,在這一過程中,堅持“執兩用中”的方法論顯得尤為必要。
(一)在始業教育中應用“執兩用中”方法論
在我國,始業教育的理念具有悠久的歷史。《禮記·學記》中記載:“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古代的始業教育與職業緊密相連,旨在確立職業志向并熟悉職場規范。新時代始業教育的核心在于幫助大學生深入認識自我,了解可以從事的職業,運用“執兩用中”的方法論以達到更佳的教育效果。處于互聯網時代的大學生展現出強烈的自我意識和自我中心傾向,重視個人感受,這要求始業教育必須因材施教,全面分析個體特點,尋找適合大學生的方法。同時,大學生雖然自我意識強烈,但獨立精神和擔當意識相對不足,這導致了自我意識與擔責能力之間的不匹配。他們既渴望獨立,又期望得到師長的全面關懷。這種矛盾的心態和表現,要求始業教育必須根據情境調整策略,對大學生的尊重、關心和要求要適時而變。自我中心的傾向導致大學生缺乏忠恕思維,容易將自己的思想和情緒強加于他人,因此始業教育要深入闡釋“執兩用中”及其蘊含的忠恕思想,使大學生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始業教育中運用“執兩用中”的方法論,要做到以下三點。首先,要全面展示專業的面貌和前景,客觀介紹其優勢,同時直面存在的挑戰,以避免誤解和影響職業選擇。專業的好壞和冷熱是相對的,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變化,甚至可能走向對立面。運用“執兩用中”的方法論可以幫助大學生建立對專業的辯證認識和對職業發展的合理預期。其次,引導大學生在認識自我時“執兩用中”,肯定并發揮自身優點,理智對待個體短板,了解問題所在及其可能帶來的后果,明確解決問題所能帶來的改進,在平衡的基礎上找到合適的方法并付諸實踐,以避免學習和職業生涯遭受重大挫折。最后,始業教育的方式方法也應“執兩用中”,針對高校的實際情況和大學生的特點實施適中的策略,既不偏重高校而忽視大學生的接受程度,又不過分強調大學生的感受而忽略高校精神和文化的傳承。在立足高校一端時充分考慮大學生的特點,在立足大學生一端時結合高校的實際情況,采用情景再現、實地參觀、見證敘述等符合中道的方式方法。
(二)在就業指導中貫徹“執兩用中”方法論
就業指導旨在幫助大學生提高自我認知水平,明確自己的職業定位,同時加深對所學專業的理解,以判斷自己是否需要進行專業調整或進一步深造。采用“執兩用中”的方法論有助于大學生清晰識別影響就業的普遍性問題。
首先,正確處理熱門專業與個人特質的匹配問題至關重要。熱門專業可能提供更佳的就業機會,但能否把握這些機會,取決于大學生是否滿足職業的具體要求,包括專業與個人特質。若兩者契合度高,則成功的概率相應提高;反之,則可能對學業和就業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就業指導應使大學生清晰認識自己專業的優劣,并客觀全面地了解自我,通過權衡兩端尋求恰當的解決方案。對于那些與專業不相適應的情況,大學生應明確其利弊,以預防潛在問題的發生。
其次,要對情感與學業的關系持理性態度。戀愛和親子關系是大學生常見的情感問題。對于處于親密感與孤獨感沖突階段的大學生,良好的戀愛關系對其心理健康具有積極作用,但也可能引發他們的敏感和焦慮。親子關系問題主要表現為代溝,父母受傳統觀念影響較大,而大學生自幼接觸互聯網,形成了不同的理解與表達方式,導致雙方存在代溝。父母常以愛和關心為名限制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而大學生則視之為對其個人權利的粗暴干涉,從而導致親子關系緊張。因此,需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和親子觀,并妥善處理戀愛、親子關系與學業之間的沖突。
最后,全面認識就業與讀研的關系至關重要。與有志于考研的大學生共同分析讀研的利弊:備考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這會影響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尤其是在集體意識、執行力、人際交往等與就業緊密相關的方面;雖然讀研可以暫時緩解就業壓力,但必須權衡延后就業的利弊,特別是考慮研究生就業難度的增加,邊工作邊考研或先工作后讀研不失為一種平衡的選擇;讀研期間經濟收入有限,必須仔細計算投入與產出;學歷并不等同于能力,職業發展更多依賴實際能力,而能力的積累需要在工作實踐中進行。大學生只有全面權衡讀研的利弊,才能作出明智的決策。
(三)在畢業求職中堅持“執兩用中”方法論
求職成功是大學生與用人單位在互動中達成的積極結果。大學生必須清晰認識自己與用人單位的需求,才能找到雙方的平衡點,從而實現順利就業。因此,在畢業求職過程中,大學生應堅持“執兩用中”的方法論。
首先,大學生應以“執兩用中”的態度對待實習。職場環境遠比大學復雜,大學生應有清晰的認知,能發現實習的益處,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以更好地融入職場,并在面對差異時保持泰然。大學生只有深刻理解實習的優劣兩端,才能把握實習的價值和收獲,否則容易陷入誤區,削弱實習對就業的積極意義,影響實習向就業的順利轉化。
其次,簡歷作為向用人單位展示自身理論知識和經驗積累的有效工具,應簡潔明了,突出重點,用簡練的語言在顯眼位置展示個人亮點,以吸引用人單位的注意。大學生對簡歷的描述應適度,過于夸大既違背謙虛謹慎的美德,又可能引起懷疑,不利于就業;過度謙虛同樣難以獲得用人單位的認可。因此,大學生對簡歷的描述應遵循適度的原則,以贏得用人單位的青睞。
最后,面試是大學生與用人單位的直接交流,大學生在面試過程中應堅持“執兩用中”,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保持謙遜的態度,尊重對方,增強面試表現力;二是言語客觀,既不吝嗇展示自己,也不喧賓奪主,更不無中生有,始終保持有理有據、彬彬有禮的態度;三是行為得體,過度熱情或興奮可能被誤解為輕浮,過于拘謹則可能被視為敏感;四是作出符合中道的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且自己恰好最適合對方的用人單位,才是最佳的就業選擇。
結語
在新時代背景下,傳承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項重要使命。在“執兩用中”這一方法論的指導下對大學生就業進行分析和指導,有助于他們清晰地認識就業與自我之間的關系,消除影響就業的負面認知和情感障礙,從而以一種中庸之道成功實現就業。在當前這個百年未遇的大變局時代,“執兩用中”的方法論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了有效的應對策略,其價值歷久彌新。
(作者單位: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