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調研分析天津市古籍類文物保護及活化利用情況的基礎上,提出推進古籍類文物傳承利用的對策,即加強頂層設計,推動古籍類文物保護事業蓬勃發展;挖掘古籍價值,讓古籍類文物活起來;創新宣傳體系,推進古籍類文物傳承利用。
[關鍵詞]古籍 文物 保護 活化利用
[分類號]G255.1
1 引言
古籍是中國古代書籍的簡稱,主要指書寫或印刷于 1912年以前具有中國古典裝幀形式的各類書籍[1]。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典籍豐富,流傳至今的古籍已經成為中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2]。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古籍不僅是中華文明一脈相承的歷史見證,更是中華民族創造的重要文明成果[3],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學術價值、文化價值和研究價值。近年來,古籍保護和研究利用工作受到高度重視。2022年4月1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強調要加快古籍資源的轉化利用,挖掘古籍的時代價值,促進古籍的有效利用,推進古籍數字化,做好古籍普及傳播[4]。2022年12月19日,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國家文物局辦公室印發《公共圖書館系統古籍類文物定級指南》[5],明確了古籍類文物定級的總體要求。
在此背景下,學界對古籍類文物的認識和研究不斷深入。胡潔[6]認為,古籍具有文物屬性和文獻屬性,要在統籌好二者關系的基礎上加強古籍保護并提升利用效率。薛菲等[7]以浙江大學圖書館拓片活化實踐為例,總結古籍類文物活化實踐路徑及策略。李婧等[8]在梳理我國古籍分級保護工作的歷史演進、工作實踐與取得成效基礎上,提出進一步加強我國古籍分級保護的立法建議。蒲姍姍[9]探討了基于研學旅行的公共圖書館古籍文物主題游徑建設策略。
綜上,現有研究主要從立法、保護、活化與利用等層面對古籍類文物工作進行探討,但鮮見基于文化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地區的古籍文物保護實踐展開研究。天津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文物資源豐富,古籍類文物作為傳承和弘揚天津地區歷史和文化的鮮明印記,對其保護研究至關重要。鑒于此,筆者以天津市古籍存藏單位為調研對象,分析古籍類文物保護及活化利用現狀,在此基礎上提出古籍類文物保護及活化利用策略,以期推動新時代古籍類文物保護工作高質量發展,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2 天津市古籍類文物調研分析
2.1 調研對象與調研方法
筆者采用問卷調查與實地走訪相結合的方法,對天津市較具代表性的19家古籍存藏單位進行調研,收回有效問卷19份,實地走訪10家古籍存藏單位,訪談時間均在一小時及以上。對所有調研數據進行梳理分析,總結調研情況。
2.2 調研情況分析
2.2.1 古籍存藏情況
天津市古籍存藏情況如表1所示。由表1可見,19家天津市古籍存藏樣本單位中,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有4家,占比21.1%;古籍存藏量一萬冊以下的有11家,占比57.9%,存藏量1萬~10萬冊的有5家,占比26.3%,存藏量十萬冊以上的有3家,占比15.8%;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有7家,其中古籍數量兩千冊及以下的6家,兩千冊以上的一家;古籍書目數據已納入古籍普查登記目錄的有15家,占比78.9%;完成編目的有9家,占比47.3%;已開展古籍文物類定級的有5家,占比26.3%;已完成古籍定損的有兩家,占比10.5%。綜上可知,天津市古籍重點保護單位不多,但古籍存藏量不少。未完成古籍編目、文物定級的單位占比較大,且有近九成單位未完成古籍定損。
2.2.2 古籍保護情況
從古籍書庫、分級分類保護、管理制度、保護人員、修復情況等方面對古籍保護情況進行調研,結果如表2所示。擁有專用書庫的樣本單位有18家,占比94.7%;進行分級分類保護的樣本單位有9家,占比47.3%;有完善管理制度的樣本單位有18家,占比94.7%;有專職古籍保護人員的樣本單位有12家,占比63.2%;設置專門古籍修復場所的樣本單位有7家,占比36.8%;每年有古籍修復計劃的樣本單位有8家,占比42.1%。綜上可知,古籍存藏樣本單位均有基本的古籍保護意識,但是古籍修復能力、條件并不成熟,仍存在專門古籍修復場所設置缺失、未制定修復計劃等問題。
2.2.3 古籍類文物活化利用情況
樣本單位古籍類文物活化利用情況如表3所示。對館藏古籍類文物進行影印出版的樣本單位有5家,占比26.3%;對館藏古籍類文物開展數字化保護工作的樣本單位有12家,占比63.2%;舉辦過古籍類文物展覽的樣本單位有11家,占比57.9%;舉辦過古籍類文物講座的樣本單位有12家,占比63.2%;舉辦過其他古籍類文物宣傳推廣活動的樣本單位有10家,占比52.6%;開發文創產品并產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樣本單位有4家,占比21.1%。綜上可知,天津市古籍類文物活化利用情況并不理想,亟待創新發展模式,探索古籍類文物活化利用新路徑。
2.2.4 訪談溝通情況
筆者與天津市古籍存藏樣本單位訪談溝通情況如表4所示。筆者走訪的10家古籍存藏樣本單位均表示希望得到古籍類文物保護及活化利用的相關業務培訓和技術指導。同時,古籍存藏樣本單位也基于本單位實際對促進新時代古籍類文物保護高質量發展和推動古籍類文物活化利用提出對策建議。如天津博物館提出將利用本館的策展場館和資源策劃古籍類文物主題展覽;天津中醫藥大學圖書館提出推動原版式線裝古籍再造——數字中醫古籍創新利用和古籍修復技藝傳承;南開大學圖書館表示將積極申請成立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南開大學古籍修復項目列入南開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招收古籍修復專業碩士;天津外國語大學圖書館提出通過展覽、講座、古籍進課堂、多媒體展示推介、實地體驗活動等多渠道普及推廣古籍類文物資源。
3 古籍類文物保護及活化利用策略
3.1 加強頂層設計,推動古籍類文物保護事業蓬勃發展
各級政府應強化責任擔當,切實擔負起引領保護傳承古籍類文物的重要歷史使命。相關部門聯合制定古籍類文物保護及活化利用相關政策,召開推動古籍類文物保護及活化利用發展座談會,協調聯動、整合資源、共建共享。一是統籌推進古籍類文物定級工作,凝聚力量,選派專家指導古籍類文物定級工作,提供人員和相關的業務指導,促進古籍保護與文物保護科學、規范對接。二是統籌推進古籍類文物資源共建共享,聯動各單位合作開展古籍數字化工作,推進古籍類文物保護整理工作向縱深發展,加速古籍類文物整理利用的轉型升級,進一步激發古籍事業發展活力。探索建立古籍類文物保護及活化利用發展機制,加強古籍存藏單位之間的聯系與合作,聯合推進古籍類文物存藏環境建設、數字化整理、知識內容加工整合、普及傳播等領域關鍵技術研發。三是統籌推進專業人才培養,加大專業人才培養支持力度,拓寬人才培養渠道,積極組織古籍保護單位參加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等舉辦的培訓、研究和項目合作。強化古籍修復傳習中心作用,帶動古籍人才隊伍建設。
3.2 挖掘古籍價值,讓古籍類文物活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1月考察孔子研究院時指出,要“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10]”挖掘古籍價值,應做好古籍“人”的探索,做強古籍“物”的開發,講好古籍故事的基礎在于要做深古籍的保護研究。同時,讓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讓其中的精神價值得以體現,歷史價值得以彰顯,藝術價值得以展示,是講好古籍故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所在。
3.2.1 加強科技賦能,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
以新技術培育新形態、以新應用賦能新業態。深入挖掘館藏古籍類文物資源,推進珍品古籍類文物數字展廳建設,打造智能化、互動化、沉浸化觀展體驗,讓館藏古籍類文物更好地服務讀者;探索運用多媒體、數字化、情景式等形式,推出內涵豐富、形式新穎、線上線下融合的古籍類文物展覽精品;不斷加強與通信運營商、互聯網等科技相關企業的對接,綜合運用增強現實、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最新科技,打造數字古籍新場景、新業態。
3.2.2 加強歷史文獻研究,推進古籍類文物整理與影印出版
古籍保護單位應深入挖掘館藏古籍類文物文化內涵,加強影印出版和整理出版工作;對存藏的古籍類文物進行深度研究,揭示古籍類文物的核心特征,挖掘古籍類文物的史料價值,整理古籍類文物脈絡,積極組織、推進、支持專項課題的申報及研究工作。讓古籍類文物活起來、用起來,促進城市文化挖掘研究,賦能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3.2.3 加強活化利用,推進古籍類文物創意產品研發
文創產品作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本身就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價值內涵。古籍類文物創意產品研發應與現代人的精神追求相契合。愛國主義教育在中國有著豐富的歷史積淀,完全可以通過古籍文創產品加以展示。如清代丁日昌著《百將圖傳》,圖文并茂,刊刻精美,為四級文物,充分展現了歷代名將保境安民的愛國主義情懷。將該內容作為文創開發主體,可令民眾深切感受到中華民族斗志昂揚的武德精神和堅定意志,從中受到愛國主義精神的洗禮。同時,濃縮古籍珍本藝術價值精華的牌記、卷端、序跋等附有代表性的書頁,加以提煉,把附帶文字介紹的整幅書影(如一級甲等文物《棠湖詩稿》、二級甲等文物《穆天子傳》、二級甲等文物《五代名畫補遺》等)做成精裝仿制品,將古籍文獻浩如煙海的內容之美、古樸厚重的書法之美、精致典雅的印章之美等傳遞出去,使廣大群眾在受到傳統文化熏陶的同時,進一步增強精神層面的獲得感和滿足感。
3.3 創新宣傳體系,推進古籍類文物傳承利用
傳播推介古籍類文物,其內核是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古籍類文物中的人、事、物歷經千年風霜洗練,如何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統一,如何與新時代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相融合,如何與新時代人們的物質與精神世界構建相契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者值得探索的課題。
3.3.1 運用新媒體推廣,構建宣傳新模式
以拍攝短視頻為抓手,在體現古籍類文物研究專業性的同時,深度挖掘古籍類文物背后的故事,扎實做好古籍類文物大眾化傳播。短視頻策劃可圍繞4條主線:一是遴選珍貴古籍類文物,進行深度挖掘。從專業視角體現珍貴古籍類文物的歷史性和唯一性。二是發掘古籍類文物背后的歷史人物,透過人物梳理古籍中蘊含的故事。通過對古籍著者、古籍中涉及的人物、經手的藏書家、為古籍撰寫序跋的歷史人物等進行研究,將古籍類文物的前世今生串聯起來;三是采訪古籍工作者,請他們講述古籍故事,展示歷代護書人、修書人與古籍之間的感人故事和深刻情懷;四是通過舉辦古籍類文物專題展覽、經典誦讀等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用鏡頭記錄下活動的真實瞬間,留下讀者的收獲與所思、所想、所悟。這4條主線的精髓是探索“書”與“人”之間的關系,從歷史文獻中的古人到研究古籍的今人,在時空交錯中展示一部部古籍類文物的魅力和一代代愛書人、護書人為之付出的心血。
3.3.2 開展多維度講座項目,賦予推廣活動新動能
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各古籍保護單位開展合作交流,采取“線上+線下”的方式,開拓出一條層次鮮明、受眾廣泛、內容多樣的古籍宣傳講座新路徑。探索建立古籍專家庫,對接全國古籍類文物資源,實現古籍“物”與“人”的交流互通。重視區域文化交流在古籍類文物研究、宣傳領域的推動實施,推進古籍文獻研究互學、互幫、互助,加大區域古籍文獻研究線上論壇投入。邀請全國古籍研究專家在線上分享古籍資源,交流研究成果;針對不同群體開展豐富多樣的講座欄目,從普及常識到深入研究,讓各層次的讀者都可以從中獲益,借此提升我國古籍類文物研究文化軟實力,并將其轉化為古籍類文物宣傳推廣的堅實基礎。
3.3.3 開拓古籍類文物宣傳進校園項目,滿足學生文化新需求
古籍走進校園,讓學生們從求學時代就受到墨刻書香的熏陶,是古籍宣傳推廣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小、初、高等不同階段的學校,可因人設類、突出重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古籍宣傳工作。如針對小學生開展古籍裝幀修復體驗活動,在增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培養其對古籍的興趣,感受中華五千年歷史的厚重積淀;針對中學生開展古籍發展流傳系列講座及研學交流,通過將中學課本中的古詩詞及古文與古籍書影相對照,讓學生對課本知識有更深的領悟。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也將在全國開展“古籍保護課程進校園”活動,以進一步普及古籍保護知識,增強新時代大學生的古籍保護技能,為古籍保護工作培養后備力量。
3.3.4 推動沉浸式體驗項目,開辟傳統文化認知新領域
通過豐富多彩的古籍類文物展覽,沉浸式體驗云觀展、云講解、云導賞,實現虛擬與實境的深度融合,增強觀賞性與參與性,提高讀者觀展體驗。通過開展“夏令營”等類型的活動,讓青少年在直觀感受古籍之美、文字之美的同時,親手保護古籍、傳承技藝,讓愛書、惜書、修書、護書的種子在青少年的心間生根發芽。古籍類文物存藏單位應著力拓展古籍修復非遺技藝體驗活動的內容和深度,從更高的站位、更廣的視角向讀者由淺入深地普及古籍修復知識,從古籍發展史、刻印史、修復史等角度,突出展示古籍類文物厚重的一面,切實肩負起“以書育人,文化興邦”的社會責任,為講好古籍故事,提升文化自信貢獻力量。
4 結語
古籍類文物活化強調以利用促保護,即在保護古籍類文物的前提下,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和傳播手段,多媒介、多渠道、多角度挖掘、解構古籍類文物資源,激活古籍類文物造血功能,煥發新的生命力[11]。今后,古籍類文物存藏單位應圍繞古籍類文物保護及活化利用,統籌搶救性保護、預防性保護和數字化保護,講好古籍故事,彰顯時代風貌,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和深刻內涵的文化品牌,更好滿足人民高品質精神文化需求。
參考文獻:
[1] 百度文庫古籍的學術定義[EB/OL].[2024-05-22].https://wenku.baidu.com/view/0de7ad9c6f175f0e7cd184254b35
eefdc8d315a6.html.
[2] 王原茵.陜西文物圖書中心藏古籍善本概述[J].文博,2016(3):72-75.
[3] 謝賓順.淺析館藏古籍研究利用的問題與對策——以山西博物院為例[J].印刷文化:中英文,2022(3):106-111.
[4]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EB/OL].[2024-05-22].h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687500.htm?sid-for.share=99125_4.
[5]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 國務院文物局辦公室關于印發《公共圖書館系統古籍類文物定級指南》的通知[EB/OL].[2024-05-22].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12/30/content_5734234.htm?ivk_sa=1023197aamp;sid_for_share=99
125.4.
[6] 胡潔,等.我國古籍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系辨析及立法建議[J].國家圖書館學刊,2024(1):25-32.
[7] 薛菲,韓松濤,黃晨.“文化活化”視域下高校圖書館古籍活化實踐路徑探索——以浙江大學圖書館館藏拓片活化為例[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4(1):100-106.
[8] 李婧,申曉娟.法治化視角下我國古籍分級保護制度研究[J].國家圖書館學刊,2024(1):13-24.
[9] 蒲姍姍.基于研學旅行的公共圖書館古籍文物主題游徑建設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4(6):66-72.
[10]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EB/OL].[2024-05-22].http://cpc.people.com.cn/n/2015/1022/c83084-27727953.html.
[11] 李莎莎.古籍活化的現狀、問題與對策初探[J].出版發行研究,2022(12):35-40.
李冠龍 男,1976年生。副研究館員,天津圖書館黨委書記。研究方向:古籍文物保護與利用。
(收稿日期:2024-05-27;責編:婁明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