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非遺研學旨在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深刻領悟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內涵。對遼西走廊區域非遺資源進行系統梳理,深入挖掘遼西走廊區域非遺研學旅游資源所具備的文化特色和空間分布等特點。提出非遺研學旅行基地的建設模式與核心內容,對高校研學旅行基地系統的建設具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研學旅行基地 非物質文化遺產 遼西走廊 高校圖書館
[分類號]G258.6
1 引言
2018年原文化部和原國家旅游局的合并,標志著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開啟了新篇章。此后,文化和旅游部多次出臺推出研學旅游服務項目發展的相關政策。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提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指出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普及力度,開展宣傳展示交流等活動。推出一批具有鮮明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的主題旅游線路、研學旅游產品[1]。高校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者之一,探索非遺活態化保護傳承、創新文旅融合發展路徑勢在必行。
2 非遺研學旅行與高校圖書館
2003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大會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首次明確界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2]。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3]。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提到“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4]。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高品質、高價值的文化旅游資源,是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文化現象。一方面,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獨特的表現形式、鮮明的地域性和多元性。另一方面,它具有巨大的社會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經濟價值等。因此,應更加注重對其生態性保護和傳承的可持續發展,以便更好地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和傳承。
研學旅行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是指包括學生在內的旅游者為滿足文化求知的需求所開展的探究式學習旅游活動;狹義上的研學旅行是指學生參加由學校組織的校外實踐活動,旨在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健全學生的人格。研學旅行是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的結合,能夠讓學生邊體驗邊學習,提升篩選信息和甄別信息的能力,積極主動地思考和解決問題,促使新知識體系的構建和信息素養能力的提升。研學旅行也是“旅游+教育”的融合,以獲取知識、增長見識、掌握技能,最終達到立德樹人、培養人才的主要目的,其特點是“在場性、教育性、文化體驗性”,是旅游模式的一種新業態。研學旅行基地是研學旅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對研學旅行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將非遺和研學旅行結合在一起,一方面可以實現研學旅行的活動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新穎、特色更加鮮明;另一方面,可以實現非遺傳承群體的代際培育,延長非遺傳承時間,空間上更能延續非遺文化的留存長度。隨著文旅融合時代的到來,高校圖書館成為推動非遺文化傳承與研學旅行基地建設形成互動關系的有力推手,開展非遺研學旅游基地建設也是新時期人才培養工作全面參與的重要體現。高校圖書館作為開展研學旅游基地的供給主體之一,應找到兩者之間的有效連接點和互動契合點,通過研學旅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性可持續開發利用,借助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創建特色品牌研學旅行基地,有利于實現文化、旅游、教育共贏的新路徑。
3 遼西走廊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征分析
最初“走廊”的地理概念是連接兩個較大區域的狹長地帶,在地域上有著相同的地形和地貌特征。遼西走廊便是連接東北與華北之間的狹窄地帶空間。如今,遼西走廊已經成為連接東北地區和華北地區的交通要道。然而,對其空間范圍的界定尚未統一,筆者所提的遼西走廊,地域上特指遼寧省錦州市與河北省山海關之間的狹長地帶,主要包括葫蘆島、錦州、阜新、盤錦、朝陽五市。
3.1 分布特征
遼西走廊五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眾多、種類齊全。截至2021年,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公布了5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遼寧省有76項,而遼西走廊五市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批共26項,占全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34.2%。截至2020年12月,遼寧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批285項,其中遼西走廊五市擁有91項,占全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30.9%。
從國家級和省級兩個層次來看,遼西走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布情況為:錦州市域居多,42項;朝陽市域次之,31項;阜新和盤錦市域分別是23項和13項;葫蘆島市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少,僅有8項,處于遼西走廊區域分布的外延。錦州在遼西走廊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中處于城市中心地位,將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合并計算,其占整個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35.9%;朝陽市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占比為26.5%。此外,遼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呈現以錦州為中心,向外圍遞減態勢。
3.2 類型特征
遼西走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涉及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美術、傳統醫藥、民俗、傳統技藝等10類。其中,傳統美術和傳統技藝及傳統戲劇類項目最多,共59項,占總數的50.43%;其次是民俗和傳統戲劇類項目,數量分別是12和11項;民間文學、傳統音樂、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醫藥類項目稀少,數量在2~9項之間。由此看出,遼西走廊非遺分布呈弱不均衡結構[5]。遼西五市域內非遺的類型分布各不相同,錦州分布類型較齊全,幾乎涵蓋十大類型,其他市均至少有兩種類型尚未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項目記錄。其中,葫蘆島和盤錦這方面較明顯,均有4種類型空白。遼西走廊地區的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和傳統戲劇3種非遺類型均以錦州市域居多,其中傳統戲劇占60%以上,傳統美術占50%以上。可見,與其他四市相比,錦州市域各非遺類型數量優勢較為突出,且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單體數量最多,非遺資源空間分布的密度和豐度也最高。同時,錦州市自身的旅游經濟發展情況較好,對周邊旅游城市的旅游經濟也有較強的影響力。從地理位置來看,錦州處于遼西地區交通要道,位置距離遼西走廊區域中心點最近,具有中心區位的客觀優勢,交通四通八達,通往周邊城市旅游景區的交通工具更便捷快速。
綜上所述,遼西走廊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且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具有建設非遺研學旅行基地的優勢條件。
4 非遺研學旅行基地建設方案
4.1 整體規劃設計,多方協同發展
研學旅行的主體是多元的,如何協調各方的資源和優勢,最大限度地發揮各主體在研學旅行工作中的作用,是做好研學旅行工作的重點和關鍵。在研學旅行工作中,明確各主體的目標和角色分工,共享資源和技能,相互協作,才能達到比單主體行動更加優異的效果。研學旅行的主體眾多,筆者以政策供給方、其他相關職能部門、旅游企業、學校和研學者為主進行討論,如圖1所示。
政策供給方是政策的制定者,通過制定政策與意見建議明確全國研學旅行高質量發展方向,在政策制定、執行過程中,考慮研學旅行各主體利益,通過協商等方式合理解決各主體的利益分配問題。加強統籌規劃,建立健全研學旅行行業規范和標準,建立信息共享資源平臺,實現對地方政府和職能部門指導、監管和管理的協同,引導研學旅行行業向高質量、健康、有序方向不斷發展。
其他相關職能部門既是政策的具體實施者,也是執行者。一方面,積極貫徹落實各項方針政策及要求,充分發揮政策和資源優勢,提高政策的執行力;另一方面,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資源支持,協調組織、監督管理,保障研學旅行工作的有序開展。
學校可以是研學旅行活動的主辦方和組織者,與教育部門對接,尋求政策和經費上的支持。同時,學校也可以是研學旅行活動的承辦方和合作者,與旅游企業對接,尋找符合條件、經驗豐富和服務質量高的旅游企業,共同策劃制定研學旅行主題路線等。還要做好前期活動宣傳規劃、活動管理等各項工作,為研學者做好全方位的保障。高校圖書館作為高校的一部分,完全具備獨立擔當此項工作的能力,還可以與校內其他部門合作共同開展活動。
旅游企業在研學旅行活動中,主要負責上下資源的對接,包括研學產品創新、研學服務的提供、研學項目的執行形式和時間,聯系相關企業提供配套服務等工作。旅游電商企業還可以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對研學旅行項目和產品進行精準推送,智能化開展研學旅行活動。
研學者是研學旅行活動的體驗者,也是整個活動的反饋者。他們在研學旅行活動中遇到和發現的問題,對活動的參與度和體驗感,對活動的探索和發現的欲望,活動中的收獲和提升,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產生成就感等,對研學旅行活動的效果有很大影響。
研學旅行業的高質量發展,亟需各主體之間的協同努力。因此,研學旅行活動的各主體要明確自己的責任和作用,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和資源,搭建研學旅行行業共享資源平臺,完善研學旅行行業體制建設,實現多方共贏和可持續發展。
4.2 以城市為依托,凸顯非遺研學旅行基地中心性
遼西走廊地區歷史底蘊深厚、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是遼西乃至東北地區的交通樞紐,為區域旅游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撐條件。此外,遼西走廊區域還擁有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和形式多樣的民族文化,這些民族的民間技藝、民俗習慣、飲食習俗等構成了遼西地區特有的人文旅游資源,為該區域非遺研學旅行基地開發建設提供了契機。鑒于遼西走廊區域蘊含的巨大且豐富的旅游資源,可將其轉化為非遺研學旅行資源,開發出一批具有遼西特色、富有深刻教育內涵的主題化研學旅行基地。
克里斯塔勒和廖什提出的“中心地理論”認為,中心城市的確立對于一個區域的發展十分重要。它相當于區域發展的核心和輻射中心,能夠顯著帶動區域旅游經濟整體的發展。旅游中心城市的形成,主要原因是其具有便利的交通、良好的經濟等條件,能夠吸引外來旅游者的流入,久而久之,便成為某一區域的旅游中心。它能夠向周邊城市提供商品和服務,有利于整個區域結成網絡體系,從而促進整個區域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同時,隨著旅游中心城市規模不斷壯大,旅游者開始向其周邊城市分散,帶動了周邊城市的發展。
錦州作為遼西走廊地區五市之一,擁有的旅游資源、人文資源和非遺資源最多,經濟發展最快,已有實證研究從旅游經濟、資源、地理位置和交通等方面驗證錦州的旅游中心城市地位。遼西走廊地區非遺研學旅行基地的開發建設,可以以“中心地理論”為理論基礎,依托錦州旅游中心城市的非遺資源,結合所在地文化,構建“點—線—面”的研學旅行基地體系,打造具有地區特色的研學基地。可在錦州開發建立特色非遺研學旅行基地,通過研發特色課程、規劃主題路線、推出創新型研學產品等手段吸引外來研學者到此體驗學習,當發展到較成熟階段時,與周邊部分城市合作,共同開發建設非遺研學旅行基地支部,帶動周邊城市非遺研學旅行基地的發展,將較成熟的非遺研學旅行基地建設方案和實施路徑覆蓋整個遼西地區,打造遼西非遺研學旅行基地品牌,實現遼西走廊地區優質非遺研學旅行基地的可持續發展。
4.3 打造非遺特色課程,豐富非遺研學“體驗”
文旅融合的時代背景下,非遺研學旅行是一種“文化+旅游+教育”的體驗。不僅為非遺傳承和旅游新業態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為學校立德樹人、培養人才、提高教學質量創造了好時機。遼西走廊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豐富,涉及10個領域,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26項,省級非遺項目91項,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對非遺資源的有效利用,將會成為非遺研學旅行基地建設的強大助力。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珍貴的研學旅行資源,將為地方旅游業的發展創造新的空間。
特色是研學旅行基地能夠長期發展的關鍵。因而,以非遺課程為特色,成為非遺研學旅行基地建設和發展的核心項目。可以開設傳統美術、傳統戲劇、民俗、傳統舞蹈等相關課程。然而,每一門非遺課程的研發,并非易事。它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研發者或研發團隊需先查閱文獻,然后進行實地考察和調研,拜訪非遺傳承人,與傳承人進行深入溝通并記錄他們的講述,然后將這些內容轉換成教材,再從中篩選出符合學校要求的內容,研發成教材和課程,最終得以呈現給研學者別具特色的非遺課程,為研學者留下獨特的研學體驗。高校圖書館在這方面具有自身優勢,海量豐富的館藏資源可以作為前期資料調研的支撐,館員和專業教師聯合組成研學團隊,利用館內智能化設備和技術對非遺課程進行研發,形成一支專業的研發隊伍。
非遺課程的體驗感對于研學者來說同樣至關重要,可以說體驗性是研學旅行的核心屬性之一。研學基地的非遺課程旨在讓研學者在體驗中獲取知識,在認知和體驗非遺項目的同時,傳承并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目前的研學旅行課程多呈現重娛樂性輕教育性態勢,使得研學者體驗感欠佳,收獲不多。因此,在非遺課程構建時,應以教育體驗為主,營造出不同層次的體驗。比如,針對大學生的土家織錦課程[6],先由教師講授土家織錦文化知識,再欣賞土家織錦精品,然后讓學生動手體驗學習織錦制法,完成織錦圖案的繪制,最后對每個作品進行點評。這個過程實現了教育體驗、娛樂體驗和審美體驗的結合,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認識和了解了非遺項目,增強對非遺文化的喜愛和文化自信,提高審美水平,自覺傳播非遺文化,這樣既能擴展非遺文化的傳播途徑,又能擴大非遺傳承人群。
4.4 推動非遺研學基地的智能化與數字化進程
非遺研學旅行基地的智慧體系建設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1)構建非遺研學旅行基地智慧管理體系,建立完善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包括建立穩定、高速的網絡通信系統,配置必要的硬件設備,以及搭建云計算平臺以實現數據存儲和分析功能,整合各類零散的業務數據,實現各類信息應用的共享。利用物聯網技術進行實時數據采集和數據分析,為非遺項目提供科學的保護和傳承方案。(2)構建非遺研學旅行基地智慧服務體系,建立線上服務平臺,提供一站式服務。利用移動應用程序、網站等渠道,與研學者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提高服務的便捷性和互動性。利用物聯網等技術,為研學者提供精準的智慧導覽和導航服務,方便研學者游覽和探索非遺研學旅行基地。同時,提供多語種導覽內容,提升服務的國際化水平。(3)構建非遺研學旅行基地智慧體驗體系。智慧體驗體系的核心是信息化和智能化。通過引入電子門票系統,實現快速驗票和人流控制。同時,電子導覽自助系統可以為研學者提供個性化的導覽服務,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非遺研學旅行基地的文化和特色。監控管理系統則可以對非遺研學旅行基地進行全方位的實時監控,保障研學者的安全。電子巡更系統可以通過智能設備對非遺研學旅行基地進行巡視,及時發現和處理問題。語音廣播系統則可以實時發布通知和導覽信息,增強游客的現場感知。另外,引入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研學者可以更加深入地參與到學習和體驗中,提升研學效果。(4)構建非遺研學旅行基地的智慧環境。安裝智能傳感器和設備,實現對非遺研學旅行基地內各種設施的遠程監控和智能控制。例如,設置智能餐飲系統,根據每個人的口味和需求自動推薦菜品,滿足不同的飲食需求。引入智能環保設備和技術,實現對基地內環境的實時監測和智能調控。如設置智能空氣質量監測系統、智能水處理系統等。(5)構建非遺研學旅行基地智慧營銷體系。通過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在線直播等新媒體渠道精準宣傳和推廣非遺研學旅行基地信息,加強與研學團隊的互動和溝通,提高研學旅行基地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注重線上線下融合。一方面注重線上平臺宣傳推廣,另一方面結合線下活動和體驗式營銷,打造獨特的品牌形象和口碑,吸引更多研學團隊前來基地學習體驗。
5 結語
目前,高校研學旅行基地建設尚處于不成熟的階段,仍面對諸多問題。盡管如此,推進高校研學旅行基地建設已迫在眉睫。建設高校研學旅行基地具有深遠的意義,不僅有助于實現研學旅行的教育價值,對研學者和當地居民產生積極的教育影響,而且能夠樹立行業典范,推動研學旅行的標準化發展。此外,基地的建設能有力地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因此,高校圖書館應當積極發揮教育功能,致力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推進校園整體發展和學生素質教育提升。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關于印發《“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的通知[EB/OL].[2024-01-03].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6/03/content_5615106.htm.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EB/OL].[2024-01-22].https://www.moe.gov.cn/srcsite/A23/jkwzz_other/200310/t20031017_81309.html.
[3]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EB/OL].[2024-01-24].https://www.gov.cn/zwgk/2005-08/15/content_21681.htm.
[4]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EB/OL].[2024-01-24].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8/12/content_5630974.htm?sid_for_share=99125_4.
[5] 呂波,等.遼西走廊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J].北京測繪,2021(7):860-865.
[6] 莫玉鶴.土家織錦非遺體驗研學旅行課程開發探究[J].旅游與攝影,2021(24):107-108.
王 雪 女,1982年生。碩士,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管理與閱讀推廣。
(收稿日期:2024-01-25;責編:徐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