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雙減”政策的出臺和實施,初中教育教學改革進入新階段。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對初中教師的教學創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文章分析“雙減”背景下初中教師創新能力培養面臨的新形勢,從加強教育教學研究、開展教學觀摩交流活動、實施教學創新項目、搭建教師發展平臺等四個方面探索教師創新能力培養的路徑,以期為“雙減”政策背景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雙減”政策;初中教師;創新能力;培養路徑
作者簡介:馬坤(1976—),女,江蘇省興化市板橋初級中學。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半p減”旨在從根本上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學校教育承擔著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任,這對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提出新的要求。教師只有不斷增強創新意識和提高教學創新能力,才能更好地落實“雙減”要求,提高教書育人質量。
一、“雙減”政策對初中教師的教學創新能力提出新要求
“雙減”是國家順應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新期待,著眼學生全面發展、均衡發展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雙減”政策的實施,為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時也對教師的教學創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課堂教學提質增效?!半p減”政策要求學??茖W安排作業總量,提高課后作業設計質量,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這倒逼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教學設計,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得會、學得透。教師要摒棄“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模式,樹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著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是豐富課后服務內容?!半p減”背景下,學校要創新教育服務供給,將學生的課后學習從校外轉移到校內。這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學科知識功底,還要具備開展藝術、體育、勞動、閱讀等多樣化課后服務的綜合能力,以滿足學生的多元發展需求。教師要立足學科特點,結合學生興趣,創新開發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課后服務項目,在服務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雙減”背景下初中教師創新能力培養的路徑探索
(一)加強教育教學研究,增強教學創新意識
教育教學研究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增強教師教學創新意識的有效舉措。“雙減”背景下,教師要立足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需求,加強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在研究中拓寬思路,探索規律,增強教學創新意識。
第一,教師既要聚焦“雙減”政策實施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緊密結合學科教學實際,圍繞“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等關鍵點開展專題研究;又要通過對教學過程的系統觀察、記錄和分析,深入剖析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主要因素,有的放矢地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組織形式,創新教學方法手段,從而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還要立足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已有知識經驗等因素,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努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比如,教師可以開展“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初中數學教學設計研究”“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的行動研究”等實踐,在研究實踐中積累經驗,優化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水平。通過聚焦“雙減”改革中的實際問題開展研究,教師可以增強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提升解決問題的針對性和教育教學的科學性。
第二,教育教學研究要突出成果導向,注重成果的轉化應用,力戒形式主義。教師要及時將研究成果滲透到備課、上課、作業設計等各個環節中去,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檢驗成果,持續改進完善,切實提高教書育人的能力。學校要為教師搭建教研成果交流展示平臺,定期組織開展教研論文評選、優秀教學案例分享會、教學成果匯報會等活動,推廣優秀教研成果。學校還要建立健全教研工作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把教研成果創新水平作為評優評先、職稱晉升的重要依據,在精神激勵和物質獎勵上給予傾斜,充分調動廣大教師投身教研、創新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唯有完善教研激勵機制,強化教研考核導向,才能讓教師真正將教研工作作為一種自覺追求,讓教書育人成為一種職業信仰,建設愛崗敬業、勇于創新的良好教風。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不僅要將加強教育教學研究作為一項長期的專業發展任務,聚焦改革發展的重點難點,開展深入系統的專題研究和行動探索;還要注重成果的轉化應用,善于將研究過程中積累的寶貴經驗應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在教研相長中不斷積累、反思、優化,以高質量的教育教學展現教師應有的時代風采。
(二)開展教學觀摩交流活動,拓寬教學視野
教學觀摩交流是教師汲取優秀教學經驗、拓寬教學視野的重要渠道。面對“雙減”政策帶來的新形勢和新要求,教師更應該走出校門,積極參與各級各類教學觀摩與研討活動,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學習和借鑒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努力開拓教育教學創新的新境界。
第一,學校要建立健全常態化教學觀摩機制,將其作為教研組、備課組日常教研活動的重要內容;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采取校內觀摩與跨校觀摩相結合、線上觀摩與線下觀摩相結合的模式,為教師搭建形式多樣的觀摩交流平臺;鼓勵教師走出校園,到兄弟學校參加教研活動,學習借鑒他校在“雙減”背景下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新經驗、好做法。比如,通過主動加強與區域教研員的溝通,積極參加區域性集中觀摩、專題研討等活動,教師能及時了解本學科領域教學改革的前沿動態,學習先進教育理念,用發展的眼光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并不斷優化完善。又如,通過參加市級、區級集中觀摩教研活動,教師能直觀感受“雙減”背景下優秀教師的教學智慧與教學藝術,學習借鑒教學設計、課堂實施、課時安排等方面的創新做法,這對于拓寬視野、更新觀念大有裨益。
第二,學校要創新觀摩交流的方式,豐富觀摩交流的內容,切實提高觀摩交流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除了傳統的說課、評課,還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觀摩交流活動,如教學設計研討、微課例點評、主題沙龍等,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為教師搭建展示和交流的平臺。
第三,在內容設置上,學校要緊緊圍繞“雙減”改革的中心任務,聚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等重點難點問題開展專題觀摩研討,引領教師在思想交流和經驗分享中碰撞靈感。
第四,學校要鼓勵教師打破學科界限,積極參與跨學科、跨領域的教學觀摩,博采眾長,融會貫通,努力拓寬教學思路。比如,通過參加跨學科集體備課、說課,教師能學習不同學科在課堂導入、知識呈現等方面的獨特做法,從而不斷創新自身的教學方式。
教學觀摩交流是教師拓寬視野、提高教學創新能力的“金鑰匙”。學校要完善教研教改管理制度,為教學觀摩交流提供制度保障,將參加觀摩交流的情況納入教研考核,作為年度考核、職稱評聘的重要內容,引導教師將教學觀摩作為一種教學自覺,將教研相長作為一種職業追求,將教學創新之路越走越廣[1]。教師要主動加強交流互鑒,積極走出校園,參與各類觀摩與研討活動,努力汲取優秀教學經驗,學習先進教育理念,在交流碰撞中凝聚教學智慧,激發創新靈感。
(三)實施教學創新項目,鍛煉教學創新能力
教學創新項目是教師將創新理念付諸實踐、增強創新本領的關鍵載體。“雙減”背景下,學校要鼓勵教師積極申報、認真實施教學創新項目,從而在項目研究中破解教學難題,在實踐探索中提高創新能力。
第一,學校要結合辦學實際和教師專業發展需求,精心規劃校本教學創新項目。項目主題要緊密對接“雙減”改革重點任務,引導教師聚焦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創新作業設計模式、豐富課后服務內容等方面開展系統研究和實踐探索。比如,針對“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這一任務,學??梢栽O計“依托信息技術優化作業設計的實踐研究”“基于核心素養的分層作業探索”等系列項目,引導教師在項目實施中深入剖析問題,優化教學方式,積累創新經驗[2]。
第二,學校要充分發揮區域教研教改機構的引領作用,成立教學創新共同體,開展聯校教研、集體備課、教學觀摩等活動,為教師搭建交流分享的平臺;針對“雙減”改革的重點難點,組織開展跨校教學研究項目,發揮各校的優勢互補作用,集智攻關,協同創新,探索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舉措。比如,面對“雙減”背景下普遍存在的課后服務內容單一、形式乏味等問題,學??梢猿闪ⅰ罢n后服務創新聯盟”,開展“在鄉土地理中拓展研學旅行的實踐研究”“基于項目式學習的綜合實踐活動創新探索”等聯合教研項目,充分發掘和利用本地的地理、人文、生態等資源,開發豐富多樣的校本課程,開創研學實踐新局面。
在“雙減”背景下實施教學創新項目是錘煉教師創新本領的必由之路。學校要優化頂層設計,完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加大對教學創新的支持力度,鼓勵教師積極投身教育教學一線。教師要立足崗位,主動作為,以問題為導向,精心設計項目方案,扎實推進項目實施,力爭在教學一線結出創新之果[3]。
(四)搭建教師發展平臺,激勵教學創新實踐
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需要學校和教師的共同努力。學校要本著“以教師為本”的理念,高度重視教師專業成長,著力搭建多元化教師發展平臺,為教師施展才華、展示風采提供廣闊舞臺。
第一,學校要完善校本教師培訓體系,將創新能力培養納入教師全員培訓和骨干教師培養的重要內容;要結合教師發展的不同階段,有計劃、分層次地開展全員培訓,重點圍繞轉變教育教學理念、優化教學設計、創新教學組織形式、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等內容進行專題培訓,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創新培訓方式方法,綜合運用專題講座、工作坊、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現場觀摩等方式,調動教師參訓的積極性;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積極開展線上培訓,實現優質培訓資源共享;要建立教師培訓檔案,加強培訓的過程管理和質量評估,將參訓情況與教師考核、職稱晉升掛鉤,完善培訓激勵機制,調動教師參訓的內生動力。通過有針對性地參與教師培訓,教師能及時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學習新的教學方法,拓寬專業視野,為創新實踐奠定基礎。
第二,學校要搭建教學創新交流展示平臺,積極營造崇尚創新的良好氛圍;要定期開展教學創新經驗交流會、優質課展示等活動,為教師搭建展示教學新思路、新方法的舞臺;要舉辦形式多樣的教學技能競賽,如說課比賽、微課大賽、課件制作大賽等,在比學趕超中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要開展教學創新成果評選,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要主動對接市級、省級的教學成果評選、教學技能大賽等,做好組織發動和培育推薦工作,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力爭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地展示教學創新成果,樹立創新標桿;要積極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平臺,開設教學創新交流專欄,建立網上教研社區,為教師搭建網上學習交流、展示分享的空間;要邀請市內外的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開設在線講座、工作坊,傳經送寶,引領示范,幫助更多教師拓寬視野。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教師能在交流互鑒中獲得啟發,激發創新靈感[4]。
第三,學校要尊重教師,保護教師的積極性、創造性;要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與激勵機制,將教學創新情況納入教師業績考核范圍,在職稱評聘、評優評先等方面給予適當傾斜,以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相結合的方式,充分調動教師參與創新的積極性;要努力營造良性互動、合作共進的教研氛圍,加強教研組織建設,完善集體備課、教學研討等制度,引導教師加強溝通,在合作互助中共同成長。
結語
在“雙減”背景下,加強教師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由之路。學校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通過深化教育教學研究、開展教學觀摩交流、實施教學創新項目、搭建教師發展平臺等措施,切實增強教師的創新意識,提高教師的創新能力,為推進“雙減”工作、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堅實的師資保障。
【參考文獻】
[1]朱美哲.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中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進展,2024(2):83-85.
[2]李紅霞,張培鳳,李偉.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教師專業素養培養策略研究結題報告[J].傳奇故事,2023(14):75-76.
[3]王芳.核心素養融合下的課堂效能提升之路徑探索[J].文理導航(上),2021(8):11-12.
[4]曹振濱,王穎,劉惠敏.核心素養背景下班主任培養初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實踐[J].讀與寫,2021,18(2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