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改背景下,核心素養成為學科教學的新導向,高中政治課堂越來越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思維發展。情境教學是一種將學生置于特定情境中,通過模擬真實生活場景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教學方法,能夠滿足高中政治課堂的新要求。基于此,文章圍繞情境教學這一核心主題展開探究,分析高中政治情境教學的價值,并結合實踐案例,提出具體的情境教學優化策略,旨在發揮情境教學的價值,提高高中政治教學質量。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政治;情境教學
作者簡介:高淑娣(1998—),女,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第七中學。
高中政治課堂是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主陣地。教師在教授學生新知識時,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使其在教師的指導下去領悟、去感知、去掌握、去運用,從而深化對政治知識的理解,實現內化和遷移。情境教學能讓枯燥乏味的知識點變得生動,為學生搭建感知、領悟、掌握、運用的支架。因此,教師應該認識到情境教學的價值,并積極探索情境教學的優化策略,幫助學生更好地獲得和鞏固知識,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一、新課改視角下高中政治情境教學的價值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需求,不利于正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樹立,進而導致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難以達成。情境教學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能讓學生在參與教學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變被動為主動、變自主為合作,從而提高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促進教育質量的穩步提高。
(二)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在情境教學中,學生需要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這有助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情境教學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能力,在合作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逐步學會與他人溝通交流與協調互助,共同解決實際問題,這對于學生未來的學習和工作具有重要意義[1]。
(三)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在情境教學中,學生不僅要運用所學知識去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還要關注自己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審美情趣和創新精神。同時,情境教學還能拓寬學生的視野,讓他們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最終實現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新課改視角下高中政治情境教學的優化策略
(一)注重情境設計,巧妙預設情境
設計是根據目的和要求,預先制訂方法,確保設計方案有效落實的過程。情境教學的根本宗旨是為學生提供教學服務,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應用知識,因此在實際教學時,教師需要巧妙預設情境,提升情境與教學內容的針對性。
1.明確情境創設目標
目標是教學的基礎和前提。新課改視角下,教師需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將指向核心素養的元素融入情境,發揮新課改的引領作用。具體而言,教師提前梳理教材內容,了解新課標對課時內容的要求,以此為依據設計目標,凸顯政治學科的思政價值。
以“開放是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這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設計核心素養目標如下。政治認同:強化學生對對外開放政策的認識,提高學生對基本國策的信心;科學精神:提高學生分析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以此研究開放型經濟的內容和特點,辯證討論開放與封閉的關系;公眾參與:點燃學生對開放政策的學習熱情[2]。
目標為情境教學提供了科學的航線,教師在目標指引下選擇開放政策的視頻資料、文獻資料,搜集對外合作的典型案例,精準定位情境素材,確保教學不“迷路”。
2.精選多元情境內容
教學情境是由多種元素整合而成的場景,不同情境素材帶來的情境效果也不同。新課改視角下,為提高情境教學的效果,教師需要從多角度梳理教學內容,并以此為依據選擇恰當的素材,創設多元情境。
以“公有制為主體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節課的教學為例。從思想意識層面看,本課內容是對所有制內容的拓展,與初中階段所學的所有制知識可組成新的知識體系。學習本課,有利于學生全面認識我國的所有制結構,了解各種所有制經濟的地位與作用,樹立“四個自信”,同時為下一課學習“兩個毫不動搖”奠定基礎。因此,該部分內容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師需要選擇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情境內容,如教師可展示2023年《財富》世界500強部分國企排名,解讀國企經營行業領域的特點、國有經濟地位,以及國企的地位和重要性。
從生活經歷層面看,經濟是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的內容,教師要借助本課學習,提升學生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因此,在情境內容的選擇上,教師要貼近學生實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結合學生的閱歷,精選實踐操作類內容,增強探究活動的可操作性,以提高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增強學生實踐能力。例如,教師與學生積極互動交流,了解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發現學生對熱點國際新聞—日本排放核污水事件有較大關注度。由此,教師聯想生活案例,如周圍人對海鮮、海鹽等產品產生恐慌,并以此為情境素材,為學生搭建情境:是否需要囤鹽?學生圍繞情境內容展開探究,引申到鹽業經濟的發展現狀,對材料內容進行梳理,分析、判斷多種經濟體在面對經濟危機時的機遇和挑戰[3]。
從思維能力層面來看,高中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和生活體驗,具備歸納、分析和綜合能力,能夠自主地分析現實生活中的經濟現象。教師可以此為契機,選擇重大項目案例作為情境內容,促進學生思維發展。例如,教師出示材料:在湖北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第十四場新聞發布會上,省政府國資委副主任介紹,深化國企改革,激發企業活力,湖北不斷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發揮國有經濟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國有企業已成為湖北經濟社會發展的“頂梁柱”“壓艙石”。近年來,湖北建成了一批重大項目、重大工程……這些重大項目,為推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重要貢獻。結合材料,說明湖北國有經濟發揮的作用。學生在材料支持下,將所有制知識置于真實的情境中進行分析,鍛煉分析能力,并思索國有經濟與其他經濟的不同作用,鍛煉評價能力[4]。
通過精選情境內容,教師將指向教學目標的信息資料進行整合,為學生搭建情境支架,讓學生在多樣化的情境中學會多角度思考問題,理解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意義。
(二)搭建活動支架,推動情境生成
高中政治課堂的主人公是學生,教師需要做的是搭建活動支架,推動情境生成,讓學生參與活動情境,拓展思維,調取學習經驗,學會在情境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發揮情境的價值。
1.開展議題式活動
議題式活動是以情境為載體、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學習方式。教師通過創設議題式活動支架,生成核心問題,引導學生圍繞核心問題展開思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政治知識的理解與把握,學會用政治知識解決問題。
以“偉大的改革開放”這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設計總議題:中國何以巨變?在總議題主導下,設計子議題,并基于子議題創設情境。子議題1:我們是如何摸著石頭過河的?教師立足本土發展情況,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出示60年代、80年代、90年代、21世紀的時代變革現狀,為學生布置任務:一是通過課前查閱資料及采訪家中長輩,結合家鄉及自己家庭生活的變化談談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巨變?二是結合視頻《改革開放極簡史》及所學歷史知識,分析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及其確立發展階段的主要內容。子議題2:我們為什么最有理由自信?教師創設對應的情境,展示世界貿易組織前總干事帕斯卡·拉米、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在公開場合發表的演講稿,鼓勵學生探究:一是結合情境材料和視頻《家鄉一分鐘》,分析改革開放對于家鄉、中國及世界的意義;二是談談我國改革開放為什么能夠成功?你從中獲得哪些認識和啟發?
上述案例中,總議題“中國何以巨變?”指向的是學生探究的核心問題,為解決這一核心問題,學生需要先思考兩個子問題,即總議題的子議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知識置于情境中進行討論,有效避免知識的割裂,突出情境的價值。
2.開展合作探究活動
合作探究活動是以小組為單位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活動。合作探究活動能夠進一步優化情境教學的效果,讓學生由獨立感受情境轉變為合作體驗情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能會產生觀點上的沖突,進而通過解決沖突拓展思維廣度和深度,開闊視野,實現知識的內化和遷移。因此,教師可通過開展合作探究活動,優化情境教學效果。
以“我國的社會保障”這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以“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是什么?社會保障的作用有哪些?如何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為主線串聯知識。在此基礎上,教師設計情境線:我國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脫貧攻堅中的社會保障兜底工程—醫保改革中醫療器械和藥品價格下降帶來影響的理性認識—我國老齡化問題嚴峻形勢下如何應對“銀發潮”—暢想未來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走向,同時根據情境線設計如下合作探究任務。社會調查:我國的社會保障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為我國社會保障貼標簽—辨析:國家集采到底是“殺雞取卵”還是“惠民政策”—為我國應對“銀發潮”籌謀劃策—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寫一封信,介紹未來中國應如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5]。
以“為我國應對‘銀發潮’籌謀劃策”為例。教師將學生劃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讓小組內部自選組長,由組長帶領組員討論問題。小組劃分完后,教師出示探究資料:2020年,政府就養老金專項撥備5800億元填補空缺。一些研究機構預計,到2050年左右,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高峰”,即4.87億左右,屆時我國的養老壓力將超過目前……其中我國老年群體最關心的莫過于是否會影響到養老金的正常發放。討論:我國將如何應對“銀發潮”?領取討論任務后,小組內部展開熱烈交流,有的學生從國家角度入手,提出二孩政策、延遲退休、照顧老人帶薪假等建議;有的學生從企業的角度入手,從靠政府的基本養老拓展到靠市場的普惠養老;還有的學生站在個人角度分析,從個人養老拓展到互助性養老,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組長整合成員的討論結果,形成完整的學習報告。教師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展示各小組的學習報告,鼓勵小組之間討論交流,通過多角度的分析,以班級為單位總結“銀發潮”問題的答案。
(三)完善評價機制,檢驗情境成果
評價是檢驗學習結果的主要路徑。為優化情境教學的效果,教師可以表現性評價為主,設計討論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表現自我。同時,教師需觀察學生的表現,分析學生的觀點和觀點得出的過程,并展開評估。
以“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這節課的教學評價為例。教師設計評價任務:10年間,中國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形成了超4億人的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具成長性的中等收入群體。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改善,按聯合國的標準,我國人民生活已經進入相對殷實富足階段。主評價任務:我國人民生活是如何實現相對殷實富足階段的?子任務:1.相對殷實富足的制度背景是什么?2.實現有效財富積累的出路在何方?3.如何完善個人收入分配?
教師設置評價相關內容:(1)什么是國民收入?我國人民生活進入相對殷實富足階段的制度背景是什么?(2)結合國家政策和個人努力,作為當地居民,可以從哪些途徑獲得收入?比較獲得收入的途徑,分析其與收入分配方式的關系。(3)列舉民生案例,思考如何完善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如果學生回答的內容涉及(1)(2)(3)中的信息,說明學生思路清晰,能夠靈活掌握課時內容。
結語
綜上所述,情境教學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該不斷探索和嘗試情境教學的方法和手段,為學生創造一個充滿趣味和挑戰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彭情情.芻議情境教學在高中政治課堂的應用[C]//北京青愛教育基金會.新時代青少年政治素養提升與跨學科課程融合研討會論文集(三).江西贛州信豐縣第五中學,2023:3.
[2]馬道永.情境教學法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策略[C]//廣東省教師繼續教育學會.廣東省教師繼續教育學會教師發展論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十).山東省濰坊市青州中學,2023:4.
[3]陳橋.在情境教學中提高高中政治教學實效性研究[C]//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國際院士聯合體工作委員會.創新教育實踐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二).江西省南昌立德朝陽中學,2022:2.
[4]陳新彬.辯論式情境教學在高中政治協商課堂中的應用:以《經濟與社會》的教學為例[J].高考,2022(19):116-118.
[5]汪毅.情境教學法在高中政治哲學教學中的實踐研究:以《價值與價值觀》為例[J].試題與研究,2022(18):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