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推進對小學數學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身學習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理念,逐漸受到教育界的關注,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得到應用。文章對具身學習理念下小學數學游戲化教學的價值與實施策略進行探討,以期為小學教師開展數學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具身學習;游戲設計
作者簡介:王霞(1976—),女,江蘇省南通市沿河橋小學。
小學數學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構建對數字、運算、幾何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框架,還能夠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空間想象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多采用知識灌輸和反復練習的方式,往往無法充分發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可能使學生對數學課程產生厭學情緒。具身學習強調學生自身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倡導通過情景模擬、親身體驗等方式,使學生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理解知識、掌握技能、發展思維。將具身學習引入小學數學教學,旨在打破傳統課堂的界限,讓數學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有趣、高效。
一、具身學習理念下小學數學游戲化教學的重要性
(一)激發學習興趣
游戲化教學是一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游戲化設計能夠將數學知識巧妙地融入教學,讓整個學習過程變得生動有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能自然而然地進行數學探索,在享受游戲趣味的同時,體會學習的樂趣。
(二)促進深度理解
小學數學游戲化教學往往以數學知識核心概念為中心進行游戲設計,將抽象復雜的數學概念融入具體的、可操作的游戲環節,將數學知識具象化,從而讓學生在理解規則、解密關卡的過程中切實體會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基礎。
(三)培養數學思維
游戲化教學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思想能動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進行游戲時,學生需要綜合運用邏輯推理、分類整合、數形結合等方法來解答問題、破解難關。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夠在方法和技能的重復練習和應用中得到培養,問題解決能力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四)彰顯學生個性
游戲化教學為學生提供了開放、包容、多樣的學習環境。在游戲化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實際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還可以與同學合作和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和特長,同時學會尊重和欣賞他人的不同。
二、具身學習理念下小學數學游戲化教學策略
(一)以游戲優化課前導入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前導入是激發學生興趣、奠定課堂學習基礎的關鍵環節。小學生對游戲感興趣,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游戲情境或講述游戲背景故事的方法,巧妙地設計課前導入,在激發學生求知欲的同時,順其自然地引入教學主題[1]。
以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分數的初步認
識(一)”的教學為例。教學開始前,教師可以問學生是否看過航海類的動畫片,有沒有曾經幻想過到海上進行探險。大部分學生會給予肯定的答案。這時,教師可以通過講述游戲背景故事或播放動畫短片等方式,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分數寶藏島”的故事:在大海深處有一座神秘小島,島上有一個分數王國。在這個王國中,每個分數都有自己的領地,領地中埋藏著豐富的寶藏,分數之間通過奇妙的運算進行交流。學生需要破解探寶之路上的難題來得到寶藏獎勵。教師通過講述有趣且極具吸引力的游戲故事,可以成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迅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下來,教師可以拿出“分數地圖”,地圖上標注了各分數的領地、挑戰、聯絡方式。教師詳細解釋游戲規則:學生們需要進行分組,每隊選定一個分數領地進行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解答與這些分數相關的一系列謎題,如“爸爸將一個梨切成了兩份,每份是它的幾分之幾”。學生們通關后可以獲得該領地的寶藏,如水果、小零食或益智玩具等。在通過一關后,學生們需要解答更為復雜的分數問題,如“1/4”與“1/8”需要通過怎樣的運算才能進行轉化,才能進入下一個領地。引人入勝的背景故事與生動有趣的游戲規則相結合,為這一單元的學習拉開了序幕。學生能夠將自己代入教師所講的游戲故事中,化身為一名勇敢的探險家,身臨其境地穿梭于分數王國中,進行挑戰。
教師通過在課前活用游戲化教學,以引人入勝的游戲故事、趣味十足的游戲設計,引入小學數學相關單元中的學習內容。這種方法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參與度,還能幫助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游戲氛圍中進入課堂學習,克服學生對課堂的恐懼。
(二)以游戲助力知識理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妙地使用游戲化教學方式,將原本復雜難懂、無形抽象的數學知識核心概念融入具體生動、有形可觸的游戲情境中。這種具象化的學習方法可以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動手操作來感知、理解和內化數學知識,還可以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以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千克和克”的教學為例。由于這一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學生難以形成直觀的認識,因此較多學生對于這一知識的學習和應用存在困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這一單元的學習,教師可以設計“重量小偵探”教學游戲。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多種不同重量的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如約1克的花生、約50克的雞蛋、約200克的梨、約500克的礦泉水、約1000克的大字典等,在每件物品上提前張貼相應的重量標簽。教師還可以準備多個用來稱量物品實際重量的電子秤,這些電子秤需要滿足稱重需求,如重量必須精確到0.1克。教師還可以設計多個生活中會遇到的與“克”和“千克”相關的任務,如“按照實際重量將所有物品從大到小進行排序”“找出所有實際重量比梨大的物品”等,并將這些任務印在任務卡片上。教師可以抽簽的形式讓每個小組完成不同的任務,各組學生需要根據卡片上的任務要求進行游戲。游戲開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組隊或通過抽簽的方式進行組隊,并在組內自主分配角色,包括組長、重量測量員、數據記錄員、重量分析員等。其中,重量測量員負責使用電子秤對物品進行準確的稱量,數據記錄員負責記錄稱量的數據,重量分析員負責根據記錄的數據對比分析不同物品的重量,并完成卡片上的任務,組長則負責在整個游戲過程中進行全局指揮和協調。通過分工,學生能在游戲中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生需要仔細對比每件物品標簽上的重量與實際測量結果的區別,并通過用手掂量的方式感受不同物品的重量,從而加深對“克”與“千克”的認識。
教師進行游戲化設計,能夠讓學生在歡快的游戲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每個單元的知識要點,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2]。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實踐操作和交流互動的過程中,能夠深入理解相關的數學知識概念,為后續實際應用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以游戲強化知識運用
小學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的本質,從而熟練運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以書面教學和練習為主,導致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僅限于熟記和理解,難以將知識熟練地運用于解決實際問題。通過游戲化教學,學生可以在不斷發現、探索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應用能力,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
以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的“圓”的教學為例。很多學生第一次接觸曲線圖形,往往難以理解和應用相關知識。因此,教師可以設計“圓的投籃挑戰”教學游戲,幫助學生體驗圓的半徑的特點的實踐應用。教師可提前選定較為寬敞的室外或室內場地,并準備若干不同顏色的軟質小球,每種顏色對應不同的投籃距離。教師可以在場地的特定位置放置幾個籃筐,以籃筐為中心,用繩子或標志物在地面上劃分出多個不同大小的圓形游戲區域,并將對應顏色的小球放在各圓周上。準備階段完成后,教師可以先簡要介紹圓的半徑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隨后提出問題:“站成一個圓形進行投籃與隨意站隊進行投籃相比,哪種方式可以讓更多的人投中呢?”有些學生可能會說:“站成圓形投籃會比較好,因為大家離籃筐都一樣近。”有的學生可能會說:“隨意站隊比較好,因為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位置進行投籃。”還有的學生可能對這一問題無法給予確切的答案。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討論的過程中能夠得到激發。接下來,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讓每個小組通過抽簽的方式選擇圓形區域進行投籃挑戰。挑戰分為圓形挑戰和非圓形挑戰:在圓形挑戰環節,每組學生需要進入圓形站位區域,確保每個成員與籃筐的距離相等(即處于同圓周上),輪流進行投籃,并記錄命中率;在非圓形挑戰環節,各組學生可以自由選擇站位,再次進行投籃并記錄命中率。挑戰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學生們會驚喜地發現,圓形站位比非圓形站位更容易投中,小圓站位比大圓站位更容易投中。通過這樣趣味活動的形式,學生能在游戲中直觀地感受到圓的半徑對投籃準確性的影響,進而理解圓的半徑的基本性質。同時,學生還能在實際操作中感受半徑與圓的大小的關系,從而能夠活學活用、舉一反三。
教師通過設計貼近現實生活的教學游戲,促使學生在游戲中重復分析問題、制訂策略、執行計劃并評估結果這一過程,不斷活用所學知識來處理復雜多變的問題,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夠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知識的遷移和應用能力對于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至關重要。
(四)以游戲豐富課堂總結
課堂總結是完成各單元學習任務后必不可少的環節[3]。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游戲化方式對課堂內容進行總結,可以極大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讓學生傾聽并吸收他人的見解,豐富知識積累。
以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的“多邊形的面積”的教學為例。在完成該單元的學習任務后,為了幫助學生梳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多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及推導過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通過“我來當老師”的角色扮演游戲進行課堂總結。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多種講課工具,包括用于增強學生角色代入感的“教師證書”或徽章、用于控制每名“小老師”授課時間的計時器、多套授課時需要用到的多邊形卡片等。接著,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讓組內每名學生輪流扮演“小老師”。教師可以提前幾天通知“小老師”準備PPT、教具等相關教學材料,從而更好地完成授課。“小老師”可以自由選擇講課模式,如先對單元的知識點進行整體概述,再借助圖形卡片對某一多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及推導過程進行講解。“小老師”也可以邀請臺下的學生上臺協助或回答問題。臺下聽課的學生可以舉手向“小老師”提出自己的問題,如關于推導過程的疑問或對實際運用的困惑。“小老師”需要耐心解答學生提出的疑問,對于一些難以回答的問題,可以在小組內進行討論或向教師求助。在所有“小老師”授課結束后,教師可以從課程內容、講解情況、互動設計等角度對“小老師”的課堂表現進行評價,對于優秀的地方給予鼓勵和肯定,對于略有欠缺的地方提出改進建議。課程的最后,教師可以投票的方式選出優秀“小老師”,授予學生“優秀教師證書”,并在班級榮譽角上進行展示,從而激勵學生積極參與下次的游戲。
游戲化的課堂總結形式豐富、氛圍輕松。學生在數學游戲中進行互動和交流,能夠進一步梳理知識脈絡,鞏固核心概念。教師在數學游戲中對學生的表現給予點評和指導,幫助學生制訂個性化的數學學習策略,能夠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和數學思維。
結語
具身學習理念下的小學數學游戲化教學策略是將數學知識與游戲元素巧妙融合的創新性教學模式。教師通過游戲化設計,不僅能夠讓學生以輕松愉快的心情積極投入數學學習,還能有效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實際運用,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積極探索和運用這一教學模式,為學生的數學學習創造更加豐富多彩的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張娟.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游戲化教學策略[J].理科愛好者,2024(3):148-150.
[2]楊璐.淺談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游戲化教學[J].江西教育,2024(23):83-84.
[3]李蕓.基于項目化的小學數學游戲開展策略[J].讀寫算,2024(25):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