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繪本是一種以圖畫為主、圖文并茂、表達故事情節的圖畫書。開展繪本閱讀活動,旨在利用繪本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使幼兒通過理解和表達繪本內容,初步形成語言能力、思維能力、理解能力等,促進他們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文章分析繪本在幼兒閱讀教學中的價值,闡述幼兒園開展繪本閱讀教學的原則,探究繪本在幼兒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以期提升幼兒閱讀教學效果。
【關鍵詞】幼兒閱讀;繪本;閱讀教學
作者簡介:蔣海琴(1991—),女,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邗上實驗幼兒園。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教師應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激發幼兒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嘗試說明、描述簡單的事物或過程,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基于此,在幼兒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利用繪本開展多樣化閱讀活動,引導幼兒理解繪本、表達繪本,提升閱讀教學的效果。
一、繪本在幼兒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一)培養幼兒思維能力
繪本故事通常是將動物、植物、事物等進行擬人化處理,讓它們表現出人的神態、表情、語言、動作等,同時用生動的圖畫講述發生在它們身上的趣味故事。教師利用繪本開展閱讀活動,引導幼兒分析畫面內容、探究故事情節,能夠有效培養幼兒的想象力、聯想能力等,并促進其發散思維、創新思維等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培養幼兒語言能力
繪本大部分篇幅以圖畫的形式呈現,其中也包含一些精練的文字信息。這些文字具有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傳達關鍵信息的作用。教師指導幼兒閱讀繪本,能夠讓他們初步掌握一些簡單的文字,理解簡單字詞的意義,積累基礎語言知識。此外,在繪本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幼兒表達內心想法、描述故事內容,能夠有效培養他們口語表達的能力,使其逐漸掌握清楚表達感受的方法,進而更好地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拓展幼兒認知范圍
繪本具有讓幼兒初步了解世界的作用。因此,繪本故事所涉及的知識雖然淺顯,但通常比較豐富。比如,有的繪本講述生活現象,其中涉及簡單的科學原理;有的繪本描述人際關系,涉及人際交往知識;還有的繪本涉及語言、數理等知識。由此,教師開展繪本閱讀,能夠有效拓寬幼兒的認知視野,使其了解更多生活常識、基礎知識。
二、幼兒閱讀教學中應用繪本的原則
(一)需求性原則
不同階段的幼兒有著不同的認知需求、發展需求。比如,年齡較小的幼兒需要積累生活經驗,緩解對陌生環境的抵觸情緒;年齡稍大的幼兒需要認知世界,從繪本中了解更多的知識。對此,教師需要遵循人本教育理念,根據幼兒的不同需求選擇適合的繪本,從而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
(二)趣味性原則
教師應豐富閱讀的形式,增強幼兒的閱讀體驗,激發其閱讀繪本的興趣,提高他們主動參與閱讀活動的積極性。幼兒可以通過主動閱讀、自覺閱讀,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啟發性原則
在繪本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幼兒獨立思考、交流探討,鼓勵他們自行理解繪本故事的意思,使其初步體驗思考、分析、表達等閱讀方法,初步積累的閱讀經驗,讓幼兒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得到思維啟發、能力培養。
三、繪本在幼兒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尊重幼兒需求,科學選擇繪本
幼兒在各個成長階段具有不同的身心發展特點,因此他們在各階段也會產生不同的認知需求,具有不同的認知能力。對此,教師在進行繪本教學前,應根據各階段幼兒不同的閱讀需求,選擇不同難度、不同教育側重點的繪本書籍。另外,為了選到更加適合幼兒的繪本,教師需要先對幼兒進行深入了解,掌握小班、中班、大班幼兒的成長規律、發展特征,探尋他們的內心期待,發現其真實的閱讀需求,再綜合多方面信息,科學選擇繪本[1]。
例如,對于小班幼兒來說,由于他們初次接觸集體生活,并長時間離開父母、親人的照顧,可能會出現焦慮情緒,如分離焦慮、人際交往焦慮等。對此,教師需要尋找能夠緩解幼兒不良情緒、改變他們對幼兒園的看法的繪本故事,如《小鱷魚上幼兒園》《我好擔心》《魔法親親》《你好,幼兒園》等。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小泥人》等情節簡單、內容有趣的繪本,激發小班幼兒對繪本的閱讀興趣,培養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相比于小班幼兒,中班幼兒的閱讀能力明顯有所提升,這意味著教師的繪本選擇范圍變得更廣。此外,由于中班幼兒在閱讀認知方面也與小班幼兒有所不同,教師需要根據他們的實際需求進行選擇。比如,中班幼兒更喜歡故事內容豐富的繪本,他們需要通過繪本閱讀,形成一定的文字理解能力。對此,教師可以利用《南瓜湯》《語言不是用來傷人的》《小海龜歷險記》《做最勇敢的自己》等繪本,引導幼兒理解故事、描述故事,提升其語言能力。
大班幼兒處于幼小銜接階段,他們需要通過繪本閱讀,積累一些簡單的生活知識。對此,教師可以讓大班幼兒自行探索和選擇繪本,引導他們找尋一些與小學生活相關的繪本,以此幫助他們提前了解小學生活,為順利步入小學打下良好基礎。比如,教師可以選擇《大衛,不可以》《遲到的理由》《小豬菲奧娜的重要一天》《同桌的阿達》等繪本,增強大班幼兒的自主閱讀意識,培養他們的認知能力和語言能力。
可見,教師根據不同階段幼兒的不同發展需求,選擇適合的繪本,能夠讓繪本更好地發揮育人作用,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
(二)設計游戲活動,激發幼兒閱讀興趣
處于幼兒園階段的幼兒普遍有著活潑好動特點,他們很難長時間安靜地看書。對此,為了順利開展繪本閱讀教學,教師需要優化閱讀的形式,利用幼兒喜愛的游戲,設計趣味性繪本閱讀活動。值得注意的是,教師需要科學結合繪本與游戲,讓幼兒通過參與游戲活動,激發對繪本閱讀的興趣,使其通過完成游戲任務,真正理解繪本的內容。另外,教師可以利用游戲化繪本閱讀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繪本內容的記憶,使其初步掌握一些簡單的科學知識和生活常識[2]。
例如,繪本《變變變》圍繞顏色展開故事情節,其內容以三原色(紅、黃、藍)為主,旨在讓幼兒認識顏色、感受顏色的奧妙。對此,教師可以利用水彩、畫筆等工具,設計互動游戲類繪本閱讀活動。比如,教師先帶領幼兒翻閱繪本《變變變》,利用繪本圖畫中的顏色激活幼兒的視覺感官,激發他們對顏色的探索興趣。接著,教師準備畫筆和顏料,讓幼兒根據繪本畫面,在紙上畫出相應的顏色,幫助他們初步認識每種顏色的名稱。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表達對不同顏色的不同感受。比如,藍色比紅色和黃色更深,黃色更加明亮等。然后,教師準備水、油畫水彩、油畫筆等材料,開展色彩探索游戲活動,引導幼兒將不同的顏色進行混合,讓他們自行探索紅、黃、藍以外的顏色。比如,幼兒把紅色與藍色混合,能夠得到紫色;把紅色與黃色混合,能夠得到橘黃色;把黃色和藍色混合,能夠得到綠色;等等。通過參與此項游戲,幼兒能夠更好地觀察顏色的變化,切身領會色彩的奧妙。最后,教師根據幼兒調制的混合顏色,引導他們進一步理解繪本內容,使其了解每種顏色的名稱和特點。
教師開展游戲化繪本閱讀活動,既可以活躍繪本閱讀的氛圍,激發幼兒探究繪本內容的興趣,又能讓他們在動手操作過程中了解更多的知識。
(三)設計閱讀問題,引導幼兒理解繪本
為了讓幼兒掌握思考、分析、理解等閱讀方法,豐富他們的閱讀思維,提升其理解繪本的能力,教師可以開展繪本問答閱讀活動。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通過設計閱讀問題,激發幼兒對繪本內容的興趣,促使幼兒探索問題答案,真正理解繪本故事的意思,培養其閱讀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設計問題時,教師應考慮幼兒當前的思維能力、認知水平、生活閱歷等,要根據實際情況,設計語言簡潔、指向明確、更易理解的問題,從而利用問題引發幼兒對故事情節的思考,鍛煉思維能力[3]。
例如,繪本《蚯蚓的日記》是以蚯蚓為主角,用蚯蚓的口吻,以日記形式記錄了蚯蚓的趣味生活。對此,教師為了讓幼兒了解蚯蚓的特點、生活習慣,理解繪本故事的意思,可以開展繪本問答活動。首先,教師利用問題激發幼兒對繪本《蚯蚓的日記》的閱讀興趣。比如:什么是日記?蚯蚓會在日記中記錄什么呢?其次,教師根據日記內容不斷提出問題,引導幼兒逐頁閱讀繪本,探索問題答案,逐漸理解繪本內容。比如:3月20日蚯蚓記錄了哪些重要的事?蚯蚓對地球有什么作用?4月4日是釣魚季的開始,為什么蚯蚓在此期間要鉆到更深的地方?7月29日蚯蚓分享了自己作為蚯蚓都有哪些好處?教師引導幼兒回答以上問題,使其了解蚯蚓對地球的作用、蚯蚓在食物鏈中的位置、蚯蚓的特點等。
教師結合繪本開展問答閱讀活動,能夠讓幼兒自覺思考繪本內容,使其發現繪本中的科學知識,培養其閱讀理解能力。
(四)開展演繹活動,培養幼兒表達能力
繪本閱讀教學能夠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其準確描述內心感受,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對此,教師可以利用繪本開展角色演繹活動,讓幼兒扮演繪本中的角色形象,引導他們根據已知內容進行對話演繹、故事情節演繹,以此鍛煉其語言表達的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演繹活動,啟發幼兒的創新思維、聯想思維、發散思維等,培養其想象力、表現力等,讓幼兒在演繹過程中領會繪本閱讀的樂趣,使其獲得更多快樂,增強閱讀認知的成就感[4]。
例如,在大班幼兒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繪本《爺爺一定有辦法》,此繪本圍繞一條毯子講述小主人公約瑟和他爺爺之間的故事,展現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針對此繪本,教師可以組織故事演繹活動,讓幼兒自行選擇繪本中的角色,如約瑟、約瑟的爺爺、約瑟的母親、約瑟的朋友等,根據對故事內容的理解合作演繹繪本情節。另外,在演繹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幼兒清楚表達約瑟、爺爺、母親、伙伴等人物的想法,以此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如,扮演約瑟的幼兒要明確表達對爺爺的信任,扮演小伙伴的幼兒要清楚表達看到約瑟所穿背心的想法,扮演母親的幼兒要表達對毯子、領帶、手帕等事物的看法。
教師開展繪本演繹活動,能夠有效鍛煉幼兒口語表達的能力,使其能夠清楚描述簡單的事物、表達內心的感受等。
(五)開展主題活動,培養幼兒閱讀習慣
為了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繪本開展豐富多樣的主題活動,如“親子閱讀活動”“繪本推薦活動”“閱讀之星活動”“故事講述活動”“閱讀交流活動”等,利用主題活動提高幼兒主動閱讀的積極性,培養其自主閱讀的意識,讓幼兒通過自行探索繪本、選擇繪本、閱讀繪本,初步形成一定的自主閱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并養成每天閱讀的良好習慣[5]。
例如,教師可以以“繪本推薦”為主題,開展自主閱讀活動,讓幼兒利用園內閱讀時間或家庭閱讀時間,自行閱讀感興趣的繪本,通過閱讀思考,理解繪本內容,記憶繪本故事。同時,在推薦活動中,教師要鼓勵幼兒主動分享讀過的繪本,引導他們用生動的語言簡單講述故事內容,以此激發其他幼兒的閱讀興趣,如分享《小豬變形計》《我長大以后》《牙齒旅行記》等繪本。另外,教師可以通過評選“閱讀標兵”,給予幼兒獎勵,以此增強幼兒閱讀繪本、推薦繪本的積極性,使其養成主動閱讀的習慣。教師基于不同的主題,開展多樣化的繪本自主閱讀活動,既能培養幼兒自主閱讀的意識,又能讓幼兒通過堅持閱讀繪本,逐漸養成每天閱讀的好習慣,還能拓寬幼兒的視野,使他們更加了解世界。
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增強幼兒閱讀教學的實用性和有效性,教師需要選擇適合幼兒閱讀的繪本,合理利用繪本資源,開展豐富多樣的閱讀活動,引導幼兒理解繪本內容、學習繪本中的知識,并描述繪本故事或表達個人看法,從而培養幼兒的閱讀能力、語言能力、思維能力等,使其養成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
【參考文獻】
[1]郭遠霞,劉雪,宋成茹.以繪本為載體,培養幼兒閱讀能力[J].教育界,2023(36):89-91.
[2]姜艷.以繪本為載體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J].文科愛好者,2023(6):190-192.
[3]沈越.幼兒繪本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2023(36):134-136.
[4]韓紅梅.幼兒園繪本閱讀的策略[J].亞太教育,2023(24):171-173.
[5]姚逸菲.利用繪本優化幼兒閱讀教學的思考[J].人生與伴侶,2023(43):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