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題研究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教師可以依托園本教研這一載體,以實踐中的問題為出發點,從多個角度、多個思考點出發,開展課題研究,關注幼兒一日生活的教育價值,不斷催生教研的內生力量,促使“課程意識”發展為“課程行為”,推動幼兒園課程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園本教研;課題研究;生活能力
作者簡介:張春霞(1976—),女,江蘇省張家港市梁豐幼兒園。
教研課題是指從研究方向所指示的問題中確立的研究項目,既要范圍小、針對性強,還要有理論和實踐價值,既要有可行性,還要有前瞻性。園本教研以“研”的方式,解決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共性問題,有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為了高質量開展課題研究,我園依托園本教研這一載體,有效開展教研活動,以期達成課題研究目標。
一、基于兒童視角—園本教研立足點
兒童是課程的中心,以兒童興趣為出發點的課程才是屬于孩子的課程。因此,園本教研應基于兒童視角展開研究。
(一)持續追蹤問題—幼兒的學習是怎樣的?我們怎么跟進?
我園立足幼兒一日生活,緊扣課程游戲化的六個支架,從來園離園、飲水餐點、散步午休、盥洗如廁等細小、尋常的生活環節出發,抓住一切教育契機,秉持“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關注一日生活的教育價值,探尋兒童的學習方式與契機,開展持續追蹤式教研,不斷改造教師的兒童觀與教育觀。
教師問題:在課程推進過程中,幼兒產生了多個興趣點,教師不知道如何識別并深入推進,無法讓課程朝著有價值的方向發展。
(二)解決問題的策略
1.開展線上沙龍,解決問題
在課程開展過程中,幼兒會產生無數個興趣點,而甄選有價值的興趣點,不斷持續深入開發,就能使其成為一個有價值的項目課程。因此,我園教師每天開展線上沙龍,在年級組群分享幼兒每天的活動內容。教師可以提出自己的困惑,可以分享自己的做法與想法,分管領導負責答疑解惑,切實解決教師的問題和困難,指導教師開展有價值的項目課程。線上沙龍以適宜的支持為教師更進一步的研究提供支架,幫助教師對課程展開深度思考,從而讓課程實施更有價值。
2.做好課程審議,延伸路徑
我園教師以小教研的形式開展診斷式課程審議,通過三個追問開展研討—“你們班上周進行了哪些活動?”“你們班的孩子是怎樣學習的?”“你將如何引導孩子深度學習?”年級組教師要針對班級教師提出的問題,給出問題解決策略與課程跟進建議。在課程審議的過程中,平行班級的教師在傾聽其他班級教師分享經驗的同時,多了借鑒的可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多了方法的參考;在甄選課程的價值點時,多了取舍的路徑。
3.做好故事沙龍,豐富經驗
每個年級需要在每月的大教研活動中推薦一個班級分享課程故事。教師需從幼兒的興趣出發,聚焦幼兒的一日生活,觀察和記錄幼兒的表現,將其匯總成課程故事。每個教師的精彩分享就像一部立體又生動的教科書,讓其他教師看到幼兒如何一邊玩耍,一邊學習解決問題和矛盾的方法和技巧。每月的故事沙龍就如同一次課程的總結,有助于教師進一步剖析班級項目課程的核心價值,理清課程推進的脈絡,抓住課程推進的契機,吸收有益的經驗,找到幼兒成長的支點。
二、提升專業素養—園本教研支撐點
教師專業素養的高低決定教育質量的高低,而課題研究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成長的推動力。我園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為引領,以“和·美”生活育人園本課程研究為抓手,引導教師用課題引領課程的思路,架起“教育現場與理性思辨有效互動與意義聯結”的橋梁,引領教師展開探索與實踐,從而增強專業自信。
(一)持續反復思辨—讀什么?怎樣讀?為什么讀?
陶行知先生曾說,用活書,活用書,用書活[1]。為了提升教師的課程建設能力,我園教師以《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指導開展和推進課程。
教師問題:每個學期都有很多的推薦書目,但是教師平時的閱讀時間都是零散的,很難讀得多、讀得透,還不會運用到實踐中。
(二)解決問題的策略
1.核心內容的啟迪
每一本書都有幾章內容是重點、精華部分。教師首先要進行范讀,再通過開展“夜讀時光”、閱讀群討論等活動集中研討書籍的精華部分。比如,針對《發展適宜性游戲—引導幼兒向更高水平發展》這本書,我園教師就第七章“用表征來豐富游戲”的內容開展小沙龍研討[2],探討“幼兒會表征嗎?幼兒的表征形式有哪些?如何引導幼兒表征?為什么要表征?”等問題。
通過頭腦風暴、視頻呈現、案例分享等方式,教師打開思路,從書中學,在實踐中找,再到書中驗證,更好地了解該章節內容的精髓;在主題實施、案例撰寫、課程審議、課題研究等自主或協作研究中突出支架作用,層層剖析,為實踐操作找到理論指導和引領。
2.課程框架的重組
在閱讀過程中,對內容的理解很重要,對整體框架的梳理也很重要。因此,我園組織骨干教師作為讀書導師和讀書推廣人,開展領讀活動。比如,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有的青年教師對于課程的實施和推進手足無措,領讀人就選取實踐性強、操作性強的《從課程資源到兒童經驗叢書》,通過領讀、研讀,幫助他們從課程資源選取入手,學習如何一步一步讓課程資源變成教學經驗。領讀人指導青年教師根據課程推進的步伐調整部分章節的閱讀順序,將其變換、重組成新的課程框架,通過理清和整合章節與章節間的聯系,不斷明晰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方向。
3.創造表現的聯想
胡華老師說過,我們需要讓幼兒教育理論不斷在實踐中“返魅”,使“在場”的學習現象與“不在場”的理論觀念之間完成融會貫通,而不是對理論生搬硬套。讀書沙龍這種園本教研形式,以科研帶動教研,能夠讓“實然”研究落地生根,幫助教師在觀察和正確解讀幼兒行為方面取得更大突破,讓教師徜徉于書的海洋中,真正做到讀有所悟、悟有所用、用有所得。
三、彰顯課程價值—園本教研關鍵點
我園堅持“讓幼兒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挖掘一日生活的課程價值,在貫徹和踐行課程游戲化理念的過程中,結合一日生活活動,嘗試讓幼兒自主解決各種問題,盡量減少教師的直接干預,以培養幼兒的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能力。
(一)持續反復追問—是什么?為什么?
有效學習意味著幼兒獲得新的經驗,獲得新的經驗意味著經驗的積累和重組,這就意味著教師需要進行師幼互動,通過談話、分享、操作等方式引導幼兒在活動中積累和重組經驗。
教師的問題:在課程開展過程中,教師常常需要根據幼兒興趣點的變化調整課程內容,調整的判斷標準是什么?為什么?
(二)解決問題的策略
1.音像記錄,讓課程研究更鮮活
為了更好地判斷調整課程內容的標準,我園為每個班級配備了手機支架,教師可以用錄像、錄音、拍照等方式記錄課堂過程,反復回看、回聽,更好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調整課程內容,讓課程研究更加鮮活。
2.文本記錄,讓課程延伸有方向
有時教師沒能及時捕捉和記錄幼兒的探究過程,但是參與了整個過程,便可以遵循“回憶過程—描述事件—總結反思—提煉觀點”的路徑展開文本敘事,自由表達課程實踐過程中的親身經歷和內心體驗,述說自己的課程之思,讓其他教師分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言行支持、材料支持等是否合理恰當,從而找到課程延伸的正確方向。
3.表征記錄,為課程前行加動力
幼兒也是課程的記錄者,他們用自己獨特的表征表達著自己的發現與思考,用語言講述自己的故事,讓教師、家長能從他們的視角來感受他們的內心世界。教師可以鼓勵幼兒成為積極的記錄者,構建教師、幼兒、家長三位一體的敘事場,讓表征記錄成為推動課程前行的動力。
四、聚焦問題解決—園本教研切入點
我園緊扣課程游戲化的六個支架,關注一日生活活動的教育價值,探尋如何在生活中發現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契機,開展研訓一體跟進式教研,致力于將自由、自主、創造、愉悅的游戲精神落實到課程實施過程中。
(一)持續跟進落實—發生了什么?什么原因?如何解決?
園本教研的開展,需要教師扎根教育實踐,關注教育過程,看到問題的癥結,研究真問題,解決真難題,透過兒童、教師、家長視角,用敘事的方式真實展現課程的發展和學習者的經歷。
教師的問題:在課程開展過程中,教師常常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可是卻不知道問題出現的原因在哪里,更不知道如何解決。
(二)解決問題的策略
1.選擇典型案例,開展互動式研討
我園從教師每月的課程故事中挑選值得研討的案例,以教師的觀察案例、幼兒的學習視頻、幼兒的過程性探究為診斷對象,引導教師以問題為研究中心,在傾聽、觀摩中分析問題,圍繞“敘述是否客觀詳細?”“分析是否恰當、有針對性?”“提供的支持是否合適有效?”三個標準,在互動式診斷的基礎上,促進學習教師和分享教師、點評教師的多重互動。
2.選擇典型對象,實施追蹤式研討
為了幫助教師掌握連續性觀察手段,我園挑選典型案例,以相關班級為研討對象,由教研主任帶領教師一起觀摩、分析、研討,采取“觀察—識別—分析—回應”的路徑解讀幼兒的行為,以專業書籍為指引,用評估指南來對標,借觀察案例來突破,不斷提升教師的觀察、記錄、分析、指導能力,從而有效提升師幼互動質量。
3.開展多樣沙龍,進行經驗式研討
為了把優秀的做法推廣到全園,我園成立了“課程故事共同體”,把每個月的優秀課程故事進行公開展示,組織教師以日常教學中的問題、困惑為研究點,開展多樣化沙龍活動,共同解決問題,提高教學質量。
結語
總之,我園充分依托教研的支架功能,以科研帶動教研,潛心開展園本教研驅動下的幼兒園課題縱向深入研究,嘗試在觀察和正確解讀兒童行為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引領教師提升專業能力,不斷催生教研內生力量,促使“課程意識”發展為“課程行為”,推動課程質量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2]蓋伊·格朗蘭德.發展適宜性游戲:引導幼兒向更高水平發展[M].嚴冷,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