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教材是教學的基礎,是編者根據學生發展水平精心編制的教學載體。受制于篇幅限制,教材內容多言簡意賅。但知識間的聯系、知識的內涵和外延通常隱藏在這些簡短文字的背后。《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一課提及了許多殖民時代的地名,這些地名隱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通過對這些地名的分析,學生能夠更好理解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過程。
關鍵詞:教材 隱性知識 世界殖民體系 有效教學
教材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重要依據。受制于篇幅限制,教材內容多言簡意賅。知識間的聯系及知識本身的內涵和外延通常隱藏在這些簡短文字的背后。這就需要教師深入研究教材,采用合適方法,從而將隱藏的內容外化。在此筆者以《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一課為例談一點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基于教材:找到教學中的“點”
教學中的“點”指教學的角度。它是學生學習的出發點,是教師教學的切入點。好的教學角度應基于教材,從教材出發。
本課引用了一幅《英國殖民者在非洲的野心》的漫畫(圖略),反映了羅得斯的殖民野心。羅得斯是十九世紀中后期英國在南部非洲殖民擴張的策劃者和行動者。在本課《列強瓜分非洲》的地圖(圖略)中就有以羅得斯名字命名的殖民地“羅得西亞”。這樣的稱呼有著濃厚的殖民色彩,是西方列強殖民世界的縮影。
這樣的地名在本課有好幾處,巴西、菲律賓、巴達維亞都屬此類。巴西的國名源于葡萄牙語,因當地盛產的紅木與一種被稱為“巴西”的東方紅木相似,故名。菲律賓的名稱源于西班牙王儲菲利普,1542年由西班牙人命名。巴達維亞是荷蘭的別名,1619年由荷蘭人建立。可見地名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標志,它還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通過對這類地名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各殖民國家在不同地區的殖民擴張情況”[1],通過對這類地名涵義的分析,可以讓學生更好理解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過程。
“學習是人獲得新知并引起內在素養與外在行為變化的過程”[2],只有學習者的身上出現了思維和行為的變化,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才能產生。當筆者在課堂導入環節,一邊講述上述內容,一邊向學生呈現標注了上述地名的世界地圖時,筆者明顯感覺到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了,專注的眼神中流露出了求知的渴望。
二、適于教材:確立教學中的“線”
教學中的“線”指教學線索。它是教材知識的勾連線,也是課堂教學的牽引線。好的教學線索應適于教材,合于教材。
本課時間跨度大,前后四百多年;空間范圍廣,涉及亞非拉三大洲。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是,“通過了解西方列強對亞非拉的殖民擴張……理解世界殖民體系的建立。”[3]基于此,筆者確定了如下教學線索:從殖民時代的地名看列強的殖民擴張。
1.從拉丁美洲國名涵義看早期殖民擴張的目的。拉丁美洲是最早被歐洲殖民者征服的地區。到16世紀中葉,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地區已淪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通過呈現拉丁美洲國家國名涵義,可以更好理解早期殖民擴張的目的。
從上表可知,拉美國家的國名隱含著殖民者的物質欲望,哥斯達黎加是“富裕的海岸”,波多黎各是“富裕的港口”,阿根廷是“出產白銀的地方”,巴西是名貴樹種“紅木的國度”。這反映了早期殖民擴張的目的是掠奪財富,積累資本。
2.從非洲地名涵義及分布看殖民擴張的階段及動因。19世紀中葉以前,殖民者在非洲的活動多局限于沿海地區。19世紀后期列強加快了侵略步伐,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通過呈現部分非洲地名,可以更好理解殖民擴張的階段特征。
從上表可知,15—16世紀的非洲地名多以當地資源命名,反映了早期殖民擴張直接掠奪財富的特征;19世紀中期后的非洲地名多以殖民者名稱命名,體現著列強對非洲的瓜分。結合教材地圖《列強瓜分非洲》可知,15—16世紀的殖民地多分布于沿海,19世紀中期后的殖民地多分布于內陸。這說明殖民者對非洲的殖民經歷了從沿海到內陸的變化。變化的原因是本課的重點,羅得西亞殖民地的建立過程就蘊含著變化背后的動因。
材料一 羅得斯大聲疾呼:你們的貿易范圍在整個世界,你們生命活動的舞臺,不在英格蘭,而在整個世界。
——張紅《論羅得斯的擴張帝國主義》
材料二 在羅得斯看來,進占馬塔貝萊蘭和馬紹納蘭,不僅意味著繼續向北擴張……,還意味著可能獲得更多礦產利益。
——劉偉才《塞西爾·羅得斯與英屬非洲的殖民開拓》
材料三 1893年11月1日,馬塔貝萊人出動了所有精銳部隊,……總兵力達七、八千人……,馬塔貝萊人數量上占明顯優勢,但他們的武器太原始,英國人則擁有機槍、大炮等殺傷力很強的武器。……結果短短兩個小時的戰役陣亡將士就達1000多人。
——汪津生《塞西爾·羅得斯殖民事業研究——關于非洲殖民主義史的個案研究》
綜合材料可知,在工業革命的助推下,資本主義國家對市場和原料的需求明顯增加,資本主義國家的軍事技術得以顯著改善,西方列強具備了瓜分非洲的動機和能力。
3.從印度城市地名變遷看殖民擴張的影響。殖民擴張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影響是本課的重難點。此部分內容在教材正文沒有明確提及,課后學習拓展部分則以印度為例對其進行了說明。教師亦可通過呈現印度城市地名變遷進行講解。
加爾各答是英屬印度的統治中心,歷史上的加爾各答被稱為“黑白城”和“宮殿之城”。
材料四 在人們的日常稱呼中,逐漸將英國—歐洲人居住的南城稱為“白城”,而本地人聚居的北城稱為“黑城”。
——孫超《殖民時期印度加爾各答的城市更新運動》
材料五 農村經濟的解體,土地兼并現象愈演愈烈,眾多的小農被迫離開依附的土地,不得不靠出賣勞動力來維持生計。眾多閑散的勞動力資源為印度工業資本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
——李國強《加爾各答的近代化:英國殖民統治的影響》
材料六 城市里已有煤氣燈、自來水和電報,還有博物館、動物園、畫館、花園和球場,城市建筑充滿了維多利亞風情,城市處處散發著近代工業化的氣息。
——李國強《加爾各答的近代化:英國殖民統治的影響》
問題:“黑白城”和“宮殿之城”的稱呼說明了什么?
“黑白城”折射出印度社會和經濟結構的變化:殖民者在印度大量定居,大量農民涌入城市,傳統經濟結構遭到破壞。“宮殿之城”的稱呼說明西方文明在印度廣泛傳播,現代化進程在印度開啟。
三、高于教材:構建教學中的“面”和“體”
教學中的“面”指教學內容的拓展,“體”指課程知識的深化。教學中的“面”和“體”有助于教學升華。教學升華是教學的落腳點,也是教學的歸宿,它決定著課堂的價值和品質,能夠充分體現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好的教學升華應基于教材,高于教材。
“殖民統治和掠奪給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形成了人類歷史上由少數資本主義國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極不合理的狀態。”[6]這是教材對殖民統治的總體評價。二戰結束后新興民族獨立國家都致力于擺脫這種不合理狀態,許多非洲國家都更改了國名。“黃金海岸”改為加納;“象牙海岸”改為科特迪瓦,“奴隸海岸”改為貝寧。羅德西亞改為津巴布韋和贊比亞;貝專納改為博茨瓦納;民主剛果改為扎伊爾。據統計,二戰后非洲有23個國家或地區改換了名稱。非洲國家為什么要更改國名,教師可以呈現材料引導學生思考。
材料七 1971年,蒙博托發起了“純正性”運動,鼓吹民主剛果文化的純正性。按照他的說法,“純正性”運動的目的是要重新煥發扎伊爾的精神,因此要摧毀令人痛恨的殖民時期的所有東西,西方的服裝、名字、地名都是非法的。根據蒙博托的命令,所有剛果人的基督教名字都被要求去除,民主剛果的國名也被改為“扎伊爾”。
——閆健《國家構建中的“雙重悖論”與國家失效——以民主剛果為例》
材料八 比利時資本控股的上加丹加聯合礦業公司在剛果(金)(也稱民主剛果)獨立前基本壟斷了當地的礦業生產,加丹加和南開賽分離勢力得到該公司的支持。獨立后,剛果(金)政府雖然對上加丹加聯合礦業公司進行改造,擁有部分股權,但實際操控權仍掌握在比利時人手中。
——孫紅《剛果(金)獨立以來的政治發展進程及特點》
問題1:二戰后非洲國家為什么要更改國名,請以民主剛果的例子加以說明。
問題2:民主剛果的目的能否達到?請結合材料說明。
綜合材料可知,民主剛果的改名是出于去殖民化的需要,這樣的做法有助于維護民族獨立。但民主剛果的經濟命脈依然受西方國家控制,去殖民化的目標不可能完全實現,1997年扎伊爾再次改名民主剛果。這說明不合理、不公正的國際秩序依然存在,發達國家主宰世界的局面并未徹底改變。唯有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國際秩序,才能從根本上消除殖民主義的影響。
新課程推行以來,教材的功能發生了很大變化。教材已不是單純的知識載體,而是情境構建的載體。在情境構建上,教師不僅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顯性知識,還要深挖教材的隱性知識,從而實現有效教學。
【注釋】
[1]尹明明、魯運庚:《近代的殖民擴張與世界地名——兼論地名學與歷史研究的關系》,《歷史教學(下半月刊)》2002年第8期,第54頁。
[2]孟凡霞、葉小兵:《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做中學”》,《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23年第15期,第4頁。
[3]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16頁。
[4] 郭旭東:《拉美國家國名的多重內涵》,《新西部》2011年第9期,第255頁。
[5] 候濤:《非洲獨立國家改國名雪國恥》,《環球時報》2019年3月12日,第13版;孫恒忠:《非洲地名的殖民起源》,《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3期,第75頁。
[6]《中外歷史綱要(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76頁。